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四川后龙门山中压变质地体的形成时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龙门山中段山前带构造变形历史与物理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门山冲断构造带具有NE分带、EW分段的构造变形特征。龙门山构造带中段逆冲推覆带是以出露彭灌杂岩及其前缘发育飞来峰为典型特征,变形以倾向北西的紧闭倒转-同斜褶皱为主;推覆-滑覆带变形强烈,发育一系列叠瓦状逆冲断层及相关的褶皱,及一系列由泥盆系至下三叠统碳酸盐岩构成的飞来峰,地腹发育厚皮构造,以叠瓦冲断构造为主;而前陆坳陷变形较弱,地表主要为SE倾伏的单斜,地腹则发育断层相关褶皱。通过构造物理模拟认为:1)龙门山中段构造变形受力边界主应力与断裂走向间的锐夹角为70°;2)变形样式总体为双滑脱层所控制的分层滑脱垂向叠加构造组合;3)构造变形过程具有3个阶段,早期须家河组沉积之后产生的滑脱断层垂向叠加,中期在遂宁组沉积期间和晚期在蓬莱镇组沉积期间及其后,发生滑脱断层垂向叠加,且控制沉积。  相似文献   

4.
龙门山中段茂汶-汶川韧性剪切带中可见到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的古生界,该地的巴罗型中压变质相相当于松潘-甘孜褶皱带中的地壳的绿泥石带,构成了北东-南西向的茂汶-汶川变质带。雪隆包花岗岩体正位于该变质带的中心部位。三次韧性变形作用造就了印支褶皱带,并在三叠纪末期形成了松潘-甘孜褶皱带。  相似文献   

5.
龙门山中段白石-苟家地区泥盆纪地层十分发育。根据多条剖面的岩石特征、基本层序、生态环境等所反映的相对海平面变化规律,将区内以泥盆纪为主的沉积地层划分为九个层序,并归之于4个层序组。详细分析了每个层序各体系域的特征并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区内泥盆系总体为一套向上变浅的沉积层序,埃姆斯早期存在深水盆地环境,中泥盆世早期盆地呈西深东浅的沉积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6.
四川龙门山唐王寨地区中上泥盆统白云岩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手段和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的白云岩作了系统分析,确定出两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白云岩。其中由它形微晶白云石构成的白云岩,是泻湖中形成的高镁碳酸盐泥在成岩作用阶段发生晶格调整而成;而自形和半自形粉至粗晶白云石构成的白云岩则是深埋混合水白云化作用产物。  相似文献   

7.
文章讨论了白水河群中糜棱岩带的宏观与微观变形特征。研究表明,糜棱岩带内以韧性剪切变形为主,糜棱岩带外以压缩变形为主。糜棱岩形成时的差异应力条件为27.8-175.7MPa。这些糜棱岩是在晚元古代末期所发生的逆冲推覆过程中形成的,其动力可能来源于古岛弧与扬子古祟的相互碰撞。糜棱岩化过程中的变质作用为一绿片岩相退化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8.
龙门山构造变形始于印支期,经历燕山期和喜山期多次递进变形,构造变形时期具有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变晚和构造变形强度西侧强、东侧弱的特点。龙门山冲断带具有南北分段、东西分带和纵向分层的差异变形特征。龙门山逆冲推覆带构造变形强烈,油气保存条件差。山前断褶带主要发育断弯背斜、断展背斜和断挡背斜等,变形适中,油气保存条件好,龙门山山前断褶皱带有利于油气富集,形成构造油气藏。  相似文献   

9.
后龙门山变质带的变质时期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之后龙门山变质带的变质作用时期问题,争论日久.笔者通过变质作用、同变质变形作用、岩浆活动等特征分析,结合同位素测年资料,提出后龙门山变质带应属两期区域变质作用之产物.中压相系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属华力西期,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属印支期.  相似文献   

10.
郝晓琳  刘顺 《四川地质学报》2009,29(4):388-392,405
龙门山造山带是中国大陆的主要造山带之一,通过对龙门山中段都江堰剖面的实测研究,描述了该剖面在宏观上的构造特征,并以都江堰剖面为例对龙门山中段前山构造变形期次及应力场做了探讨。认为区域主要应力有五期,第一期NE-SW向,第二期S—N向,第三期NW—SE向,第四期铅直方向,第五期S—N向,从燕山中晚期持续到喜山期。  相似文献   

11.
在野外考察、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对清平飞来峰的构造特征、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清平飞来峰具有明显的叠覆式特征,共分5层。各层峰体特征、成因各具特色,下部两层为推覆体,上部三层为滑覆体。推覆体与滑覆体共同构成同一飞来峰,为龙门山飞来峰中所少见。从而证实了龙门山飞来峰先发育推覆体,后发育滑覆体的地质景观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12.
徐家堡子地区以黑云英云闪长质片麻岩(2.47Ga)为围岩的上壳岩(>2.98Ga)包体中,发育几条近东西走向的韧性变形变质带(2.7Ga)。研究表明,该韧性变形变质带在平面和剖面上均呈舒缓波状,发育糜棱叶理、矿物线理和S-C组构。带内的糜棱片麻岩矿物成分复杂且多世代矿物共存。变形前以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石和石英矿物组合为代表,形成温度为500~520℃,压力为0.4GPa;韧性变形同期以夕线石、石榴石、石墨、黑云母、斜长石和石英矿物组合为代表,形成温度为630~700℃,压力0.58~0.72GPa;变形期后以十字石、石榴石、斜长石和石英矿物组合为代表,形成温度为586℃。形成了一条顺时针演化的pTt轨迹。这种复杂的糜棱片麻岩是多期变形变质作用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龙门山南段含煤岩系的岩石后生变化,除压实作用、压溶作用、硅化作用及绿泥石化外,还普遍存在叶蜡石化,说明其成岩期后改造作用已进入近变质作用阶段。由此推测,该区高变质无烟煤的形成温度在300℃左右。印支运动以后扬子地台向西的陆内俯冲及伴生的地质热事件是该区含煤岩系岩石和煤发生变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滇西澜沧变质带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赵靖  钟大赉 《岩石学报》1994,10(1):27-40
滇西澜沧变质带经历了两期变质变形事件,其时代分别为519Ma和280~190Ma。早期变质变形事件(M1D1)可由销长石和石榴石变斑晶的包裹体痕迹确定,形成近E-W向的变形构造格局。晚期变质变形作用(M2D2)以形成蓝片岩相矿物组合,如以蓝门石(青铝门石)+多硅白云母+绿泥石+石英等为特征,并形成近N-S向的变形构造格局.钠质问石以青铝闪石和蓝闪石为主,白云母多为3T+2M;型多硅白云母,其bo均值在9.040A以上;蓝片岩相变质作用的P、T条件估计分别为0.6~0.7GPa和300℃。晚期变质变形事件经历了二个主要阶段(M2aD2a和M2bD2b),分别伴随透入性面理(S2)和褶劈理(S3)的形成,蓝门石的40Ar-39Ar定年分别为279Ma和214Ma;M2cD2c期局部受到热的扰动,以及出现大量的膝折带或宽缓褶皱。上述变质变形演化历史代表了澜沧变质带的隆升及剥蚀过程。  相似文献   

15.
研究区为一套中浅区域变质岩系,综合分析表明其历经三期叠构造变形和变质,且表现出各自独特的型式和方位,并提出了其褶皱叠加模式,指出了金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6.
位于扬子陆块西缘的石棉草科穹状变形变质体,经历了三次变形变质时期:早期为收缩滑脱变形的区域动力变质、中期热隆伸展动热变质和后期岩浆热接触变质。对主期变质进行了划分,利用变质反应、矿物地质温压计及相关的同位素年龄资料,建立了草科穹状变形变质体演化的PTtD轨迹。  相似文献   

17.
Ridl.  J 李才 《世界地质》1993,12(4):8-15
造山带中能引起岩石块体相对垂直运动数公里或更多的任一阶段的变形,在变质历史中应有一个可识别的印记。P—T-t轨迹上所见的结果,是依据在造山带地层中所确定的岩石块体运动是相对上升还是下降而定。可以预测上升断块在其运动开始不久之后会冷却,但P—T-t轨迹的结果与增厚和剥蚀旋回结果没有明显不同。下降断块将在运动之后重新加热。较早期变质历史的证据有可能被叠覆。可以认为造山带内相对垂直运动阶段的辨认,最好通过变形—变质作用结构关系及P—T-y轨迹联合研究进行。阿尔卑斯Lukmanier Pass地区表明了结构样式预示的:这里,一定变形阶段时间上紧接变质作用高峰后,相对于Helvetic推覆体,该地区向北上升。  相似文献   

18.
尹光候 《云南地质》1996,15(2):124-137
本文从区调资料的分析和总结入手,较详细的论述了该变质带的主要变质期形成的主要岩石类型、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原岩恢复;由特征变质矿物和单矿物分析及其共生组合的研究,对变质带进行了相带、相系的划分;对叠加糜棱岩比及其退变质岩石(带)特征进行了讨论;由同位素年龄测定资料,结合地质特征探讨了变质带原岩及主变质期时代;最后运用构造解析方法,对变质岩变形进行了期次划分,阐述了各期次变形特点及相互关系,并与变质作用作了配套讨论,结合地质特征探讨了各变形期次的时代和变形机制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的变形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龙门山三大推覆体和推覆面的构造变形特征,认为耿达一汶川推覆体为褶皱冲断推覆体,映秀一白水河推覆体为冲断推覆体,彭灌推覆体为冲断褶皱推覆体,并将其划分为两个次级推覆体,而相应的推覆面分别为韧性变形为主叠加后期脆性变形;脆一韧性变形以脆性为主及脆性变形的特征,其形成次序由北西向南东,即前展式扩张方式,主要活动时期为印支期和喜马拉雅期。  相似文献   

20.
四川江油马角坝、北川沙窝子是龙门山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区域性主要岩石地层单位的命名地,对这两地及前龙门山北段地区的调查发现:1)前人关于马角坝地区下石炭统的层序和马角坝组主要化石群的记载有与实际不符之处,当地实际缺失杜内期至维宪早、中期地层,总长沟群的时代应属晚维宪—谢尔普霍夫期,重新厘定马角坝组含义,新指定北川桂溪沙窝子的长滩子剖面为该组的参考剖面;2)在长滩子剖面长滩子组顶部Beichuano-phyllum与Cystophrentis珊瑚化石富集层之上、马角坝组Pseudouralinia富集层之下的大套厚层白云岩层组合的中上部层位,发现Cystophrentis等化石,基于这套厚层白云岩组合的岩性特征明显、顶底接触关系清楚、区域展布广泛,建议引用前人提出的黑岩窝组,同时对黑岩窝组的岩性、岩层组合与古生物组合特征、厚度和时代归属等作了补充和修正,根据其中所含生物群认为黑岩窝组时代为晚泥盆世法门晚期;3)通过与周边地区的地层对比,探讨了龙门山石炭纪的古地理格局及环境演变,认为除前龙门山中部的桂溪—沙窝子等狭窄地区因长期地处泥盆纪海水入侵通道,地势低洼,出现了残存式的杜内期沉积外,前龙门山南、北段广大地区杜内期至维宪早、中期已大部抬升露出水面,直到维宪晚期的全球性海侵,前龙门山遂再度没于水下,出现准平原化浅滩相沉积环境,并延续至石炭纪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