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扬子地台震旦纪海水碳同位素的变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文测定了湖北宜昌三峡剖面震旦系海相碳酸盐岩样品的碳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震旦纪扬子区海水的δ^13C值显示出大幅度变化,南沱冰期δ^13C为低值(-4‰);陡山沱早期δ^13C值迅速上升,达到5-6‰,陡山沱期δ^13C值一般在0-5‰之间;灯影期δ^13C值较平稳,一般在2.0-3.4%之间,导致震旦经水δ^13C值大幅度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以疑在和近岸为藻类等光合作用的海洋植物群体为主体的大  相似文献   

2.
李红春  陈文寄 《地质论评》1998,44(5):456-463
对采自北京西山石花洞内的石笋进行了δ^18O,δ^13C和Mg/Sr分析,获得分辨率为25a的北京地区3000a认来的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以δ^18O和Dmg/Ca作为气候变化信息,证实石笋δ^C反映了古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当石笋δ^13C植增大时,表示C3/C4植物比值降低,气候变干热,当石笋δ^13C值减小时,表示C3/C4植物比值升高,气候变湿冷,同时,笔者也发现了北京元大都建立以来对森林  相似文献   

3.
研究区的碳氧同位素组成表明,矿化灰岩和细晶灰岩的δ^13C为正值,其δ^18O值变化于-6.4‰~-21‰之间;而绝大多数矿石中碳酸盐矿物的δ^13C为负值,只有少数为正值,与其对应的δ^18O值为-12.3‰~-12.5‰。根据δ^13C-δ^18O图解分析,区分出了3种不同类型的碳同位素:(1)三叠纪海洋生物碳;(2)海相碳酸盐的碳与热卤水中碳的过渡类型;(3)深部热卤水中CO2的碳。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4.
大平原北部的蛋白石植物岩中封存碳的13C/12C比值可作为重建古气候的依据。宿主植物的碳同位素组成与植物岩中有机质的碳同位素组成之产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沿气候梯度土壤表层分布的植物岩的13C/12C比值反映了当前植被中C3和C4植物的比例。土壤中植物岩的δ^13C值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而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多种作用引起的;尘土对土壤表面的埋藏作用,生物扰动和可能由雨水的渗透而引起的淋滤作用。此外,尘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地下水中HCO^—3来源的稳定碳同位素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然界中CO2主要来自有机质、大气和碳酸盐岩石,因同位素分馏作用,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在这三种物质中的分配不尽相同。本文根据地下水实测HCO^-3的δ^13C^②值,利用热力学及同位素平衡计算与之相平衡的CO2气体的δ^13C值,确定了CO2气体来源,进而确定了HCO^-3的有机来源。  相似文献   

6.
高温高压模拟实验气态产物碳同位素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泥炭、褐煤样品进行了高压(0.1~2GPa)、高温(200~800℃)模拟实验,并用微量气体同位素测定系统(GC-C-MS)测定了气态产物的碳同位素值。在400℃的温度条件下,乙烷、丙烷、正丁烷碳同位素值有随压力升高而变重的趋势,并出现了碳同位素局部反序的特征(δ^13C2〉δ^13C3);在600℃、1GPa和1.5GPa的温压条件下,甲烷和乙烷的δ^13(PDB)值偏重,分别约为-15.0‰  相似文献   

7.
我国煤的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煤及其煤化作用产物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成果。煤的δ^13C值主要在-22.5‰~-25.5‰之间,中值为-24.4‰。煤化作用及地质年代影响极微,但煤岩显微组分对δ^13C值有明显影响,壳质组含量增加,煤的δ^13C值变轻。煤的热模拟演化产物δ^13C值;甲烷在液态烃产出峰值处有最烃的碳同位素组成,液态烃与煤有相似的δ^13C值,其族组分中烷烃部分随温度增高,δ^13C值有变重的趋势。煤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伊利诺斯盆地顿区新泽西帕里什井的岩芯,认识了上奥陶统马科基塔群的两个沉积旋回,两个旋回内的有机磷(Corg),总硫(TS)有机碳中^13C的含量(δ^13Corg)氢指数(HI)和氧指数(OI)有机质抽提物(EOM)各不相同。每个旋回下部为暗棕色至黑色纹层状页岩,Corg值(1.0-3.0%),HI值(500~1000mg烃/g总有机磷和EOM值(1500-2500ppm)均较高,负δ^1  相似文献   

9.
张平中 《冰川冻土》1998,20(2):150-156
根据我国江西九江地区4个土壤剖面的土壤有机质及其δ13C值的分析结果,认为末次冰期旋回内生态转型是由于季风效应和CO2共同作用的表现;北大西洋末次冰期内的Heinrich事件对中国东部的气候也产生剧烈的影响,其分布直接控制着C3和(或)C4植物的转型及其沉积物的类型.CO2及其温室气体可能是Heinrich事件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天然气碳同位素部分反序与乙烷碳同位素特征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郑建京  吉利明 《沉积学报》1999,17(12):811-814
通过煤系源岩热模拟烃类气地球化学研究,结合源岩自然演化形成天色气的研究,认为煤原岩在热演经进行中,随化程度增高δ^13C1值从轻变重,δ^13C2变化较小,在低演化阶段一般为-28‰±(Ro=0.45%~0.56%),当源岩进入生烃门限阶段δ^13C2值一般为-26‰~23‰左右。且随热演化程度增高进一步变重,但一般不大于-20‰。烃类气碳同位素系列4 部分反序现象,不仅仅是不同成因天然气混源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杨晓勇  陶士振 《岩石学报》2000,16(4):473-481
应用阶段段加热技术,对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中的橄榄岩包体和大别造山带超高压榴辉岩进行了裹体CO2的碳同位素组成测定,结果表明,榄岩的δ^13C值变化较大,从-22.8%到+0.7‰到+4.6‰,同样明显不同于前人报道的低δ^13C值(-30‰20~-20‰)特征,大别造山带榴辉岩的δ^13C变化从-18.5‰到+4.6‰,同样明显不同于前人报道的低δ^13C值(-30‰~-20‰)特征。榴辉;岩的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阿尔伯达省西部上泥盆统凯恩组白云岩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振奎 Spen.  RJ 《地质论评》1993,39(6):529-534
加拿大阿尔伯达省西部上泥盆统凯恩组主要由粉晶白云岩和细晶白云岩组成,另外还常见一种充填溶蚀孔洞的亮晶白云石。粉晶白云岩纹理、泥裂和鸟眼等构造发育,其δ^13C为+1.0‰-+3.0‰,δ^18O为-6.0‰--4.3‰,为潮坪上混合水白云化形成。细晶白云岩分布于假整合面之下,其δ^13C为+0.2‰-+2.9‰,δ^18O为-6.9‰--4.6‰,也是混合水白云化的产物。亮晶白云石洁净明亮、晶粒粗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指出,测定^12C和^13C甲烷的氘取代模式的分析技术的发展,可能导致获得更好的有关各主要甲烷源类型源强度分布的约束条件。测定甲烷同位素组成的传统方法,要求将甲烷分子燃烧成CO2供做δ^13C分析,将伴生的水还原为H2供做δD分析。当只利用δ^13C-CH4和δD-CH4(甚至还有δ^14C-CH4)时,甲烷源的归属问题并未根本解决。源类型比每种源类型的独特示踪剂要多。如果同位素分析不用经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煤成气与油型气成因类型鉴别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惠宽洋 《矿物岩石》2000,20(2):43-48
本文依据鄂尔多斯盆地不同层位天气气中CH4C2H6和CO2的碳同位互不特征,建立了适合本区地质条件的两种天气气成因类型判别模式,即δ^13~δ^13Cco2判别模式和△δ^131-2~δ^13C2判别模式。  相似文献   

15.
现代生物磷灰石及化石磷灰石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对现代脊椎动物牙齿及骨骼以及埋藏于黄土中的化石进行了矿物学研究。它们主要由磷灰石组成,含OH、CO3^2-和有机质,结晶程度很差。现代生物磷灰石为羟基磷灰石。化石磷灰石具CO3^2-含量高,CO3^2-占据PO4^3-位置,并发生重结晶等特点,属碳羟磷灰石。化石化总趋势是有机质丢失,其它钙的磷酸盐溶解,CO3^2-一增中并置换PO4^3-进入晶格的磷灰石重结晶作用。生物磷石加热至1200℃,红  相似文献   

16.
黔中沉积磷灰石的硫碳同位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其英  封兰英 《岩石学报》1996,12(4):594-597
本文研究了黔中磷块岩中磷灰石的结构硫同位素组成。磷灰石的δ34S值为34.2‰~42.4‰,它高于同期海水的δ34S(约34.2‰),也高于共生的成岩黄铁矿的δ34S(15.4‰~19.8‰),表明磷灰石形成于富有机质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硫酸盐还原带的最上部,其间同时伴有大量硫酸盐细菌的还原过程。磷灰石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3.63‰~1.0‰),表明它含有微生物有机质分解演化而来的CO2-3,而磷灰石比胶结白云石更富集轻同位素则反映出沉积阶段生物作用的影响比成岩阶段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李儒峰  刘本培 《地球科学》1996,21(3):261-266
结合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分析,首次系统测定了马平组碳,氧同位素值,并对其演化规律与层序地层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马平组内δ^13C,δ^18O值变化范围分别是-2.56‰~+3.89‰和-8.16‰~-6.02‰(PDB)准层序为δ^13C值向上逐渐减小,海进体系域(T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内δ^13C值分别呈增加和减小的趋,层序界面处δ^13C,δ^18O值均表现为负异常,控制层序  相似文献   

18.
林清  彭平安  刘荣谟 《地球化学》2000,29(5):425-430
鄂陵湖浅层学2m的冻结湖相沉积物中埋藏植物屑保存完好,植物屑均来源于同一种沉水植物-龙须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剖面中该植物屑的δ^13C值在-17.67‰ ̄-11.39‰间变化,比该地生长的陆生植物高。根据δ^13C值的变化特征,将湖相沉积分为三个阶段,相应δ^13C平均值分别为-16.68‰、-14.48‰和-12.28‰,由下而上呈降低的  相似文献   

19.
河北平原地下水氢,氧,碳,氯同位素组成的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刘存富  王佩仪 《地学前缘》1997,4(2):267-274
地下水是古气候信息的载体,它的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组成可以反映古气候的演变。应用^3H、^14C和^36Cl资料计算的河北平原地下水的年龄加下:第1含水组(Q4)0-3ka,第2含水组(Q3)3-100ka,第3含水组(Q2)100-300ka,第4含水组(Q1)300-700ka,根据δ^18O和δD计算的地下水补给期的地面平均气温表明,第四纪以来河北平原气候环境是逐渐变暖的。根据第4至第1含水组(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气源对比新探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蒋助生  胡国艺 《沉积学报》1999,17(12):820-824
利用热模拟/在线同位素质谱和热模型/报相色谱分析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气源岩和天然气烃且分组成和苯、甲苯碳同位素比值(&^13C)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下古生界灰岩中的Ⅰ型和Ⅱ型有机质在高演化阶段生成的轻烃产物中同样具有芳烃含量高的特征,轻烃中苯与甲七δ^13C值变化主要有机质类型有关,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气源岩糖烃中苯与甲苯δ^13C值约-27‰,上古生界约-22‰,上、下古生界气源岩中苯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