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前言台风是我国华南沿海地区的主要灾害天气(据1949~1990年统计,90%的登陆台风是登陆在华南沿海,每年都有台风登陆华南地区,最多年份达9个,而且主要集中在7~9月份。台风登陆时常带来狂风暴雨,给当地人民的生命造成极大损害。为了防范台风,减少损失,必须努力提高台风的预报准确率。台风的移动有规律,但无定式,所在海域不同,移动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分海域统计过去生成台风的移动方向,可以了解台风的移动规律,对台风移向的预报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当台风处于某个划定海域时,其移动经常是多变的,有时停留很久,有时突然转…  相似文献   

2.
在对华南沿海地区热带气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三元、四元、五元可公度法分别对该地区登陆热带气旋进行了预测,以期检验可公度法在气象预报应用中的有效性,并为热带气旋预报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侵袭较多国家之一,台风往往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灾害,台风的预报和警报是沿海各气象台的重要任务。预报员也迫切需要有一本有关台风预报方法的手册。近三十多年来,沿海地区的预报员和从事台风研究的科研人员对西太平洋台风活  相似文献   

4.
雷州半岛沿海的风暴潮灾害及其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暴潮是台风天气中破坏力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灾害。平均每年有10个热带气旋登陆我国沿海,常带来不同程度的风暴潮灾害.雷州半岛东海岸及湛江港,由于特殊的海岸地形,成为台风暴潮多发区。全国最大的风暴潮灾害就发生在这里。如1980年7月22日8007号台风在徐闻县登陆,湛江港实测的最高潮位达710cm,为全国之冠(列世界第三位)。暴潮和巨浪对沿海堤围及近海建筑物造成极大的破坏,使治港的船只及海水养殖业遭受严重损失,城市街道、商店、码头仓库及大片农田被淹。因此,做好风暴潮的预报,对确保和促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  相似文献   

5.
我国台风路径业务预报误差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余锦华  唐家翔  戴雨菡  虞本颖 《气象》2012,38(6):695-700
利用2005 2009年中国气象局(CMA)提供的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台风路径业务预报资料,比较了各类型台风路径、台风登陆位置及登陆时间的预报误差,登陆台风不同阶段以及华东登陆和华南登陆台风的路径预报误差。结果表明:CMA在2005 2009年的路径预报水平与1999 2003年的相比有了显著提高。平均南海台风预报误差大于西北太平洋。异常路径台风主要出现于南海,三个预报时效(24、48和72 h)异常路径的预报误差平均都小于正常路径。将登陆台风分为远海、登陆期间和登陆后三个阶段,显示登陆期间台风预报误差最大,同一阶段华南登陆台风的预报误差大于华东登陆台风。台风登陆位置在24、48和72 h预报时效的平均预报误差分别为71.1、122.6和210.6 km,48和72 h台风实际登陆时间有70%早于预报时间,平均分别提早8和12 h。比较大尺度引导气流与台风移动的偏差及24 h路径预报误差,得到南海三种典型登陆台风路径的大尺度引导气流与台风移动的偏差及其与路径预报误差的关系不一样,即误差成因不同。南海倒抛物线型的大尺度引导气流与台风移动的偏差最大,其预报误差最小;西一西北型的大尺度引导气流与台风移动的偏差最小,其预报误差最大,可能与大尺度环流预报准确性差有关。登陆华东的预报误差小于登陆华南台风的预报误差,这与台风登陆华南时其大尺度引导气流和台风移动的偏差大于登陆华东的台风有关。  相似文献   

6.
华南登陆台风频数的变化及其与ENSO事件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杨绮薇  黄增明  林爱兰 《气象》2001,27(3):12-15
利用 18 90~ 1999年登陆于我国的台风资料 (指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及台风 ) ,主要采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华南登陆台风多时间尺度特征 ,并探讨台风与 ENSO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 ,华南登陆台风占全国的 6 3%,平均每年 5个 (最多 10个、最少 1个 ) ,主要周期有 15、5、80年 ,在 2 0世纪 6 0年代以前 15年周期显著 ,6 0年代及以后5年周期明显。台风频数与 ENSO事件的类型及其季节有密切的关系 ,华南台风在拉尼娜年始于夏季的当年明显偏多 (比厄尔尼诺年平均多 1.8个 ) ,台风偏多年 (年频数≥ 7) ,也是拉尼娜年数多于厄尔尼诺年数。影响台风活动的因素非常复杂 ,对拉尼娜年一般可考虑当年台风可能偏多 ,但厄尔尼诺年台风偏多的可能性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利用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和降水实况数据,对1416号台风“凤凰”登陆浙江象山前后引发浙江沿海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和南海是此次强降水的主要水汽供应源;“凤凰”台风的降水与螺旋度的变化比较一致;“凤凰”台风登陆前浙江沿海区域有不稳定能量积聚。开展了ECMWF、NCEP、JAPAN的数值模式对“凤凰”台风暴雨预报准确度的检验,发现ECMWF模式比NCEP模式、JAPAN模式有较明显的优势,3个模式24 h的预报误差率在30%以下,48 h、72 h预报能力相对较差,96 h预报在该次预报中偏差很大。  相似文献   

8.
华南登陆台风频数的变化及其与EBSO事件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绮薇  林爱兰等 《气象》2001,27(3):12-16
利用1980-1999年登陆于我国的台风资料(指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及台风),主要采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华南登陆台风多时间尺度特征,并探讨台风与ENSO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南登陆台风占全国的63%,平均每年5个(最多10个,最少1个),主要周期为15,5,80年,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15年周期显著,60年代及以后5年周期明显,台风频数与ENSO事件的类型及其季节有密切的关系,华南台风在拉尼娜年始于夏季的当年明显偏多(比厄尔尼诺年平均多1.8个),台风偏多年(年频数≥7),也是拉尼娜年数多于厄尔尼诺年数,影响台风活动的因素非常复杂,对拉尼娜年一般可考虑当年台风可能偏多,但厄尔尼诺年台风偏多的可能性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登陆台风站点大风预报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数值预报格点资料预报登陆台风影响时,沿海地区站点风的预报是各站点的定时二分钟风向风速。通过对MICAPS站点资料进行整合、分析,选取了沿海地区400多个资料比较齐全的站点和海岛站作为预报站点。用NCEP再分析场的格点资料做相关性分析,选定9个预报因子。运用BP网络对每个站点分别建立纬向风和经向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拟合风速的绝对值误差是1.3 m·s~(-1)。独立样本检验,风速绝对误差在2 m·s~(-1)以内。  相似文献   

10.
2020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23个台风(即热带风暴级及以上强度的热带气旋)生成,较多年平均(27)偏少4个。其中,第2号台风“鹦鹉”、第4号台风“黑格比”、第6号台风“米克拉”、第7号台风“海高斯”和第16号台风“浪卡”5个台风分别在我国广东阳江、浙江乐清、福建漳浦、广东珠海和海南琼海等地沿海地区登陆,这一数字与每年平均登陆我国的台风数7个相比偏少2个。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世界上受热带气旋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热带气旋登陆十分频繁,我国平均每年登陆台风7~8个.是世界上台风登陆最多、灾害最重的国家之一。登陆台风除带来洪涝灾害外,还带来严重的风灾和暴潮灾害。20世纪90年代有1个著名台风对我国造成重灾。它们  相似文献   

12.
台风是夏半年袭击北部湾海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据1949年—1987年的台风资料统计,影响北部湾的台风共有174次,最多一年达9次,每年平均达4.5次。但其年际间的分布很不均匀。本文根据1949—1987年的台风资料,分析了北部湾台风的气候振动和可能影响因子,为桂南沿海地区的台风预报提供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13.
台风登陆时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常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及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台风造成的损失决定于台风本身的强度和台风移动的路径及速度。一般来说,台风越强。移速越慢,它造成的损失也越严重。随着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台风所造成的损失将成倍增长。而台风引起的降雨却能解除或缓和旱情,降温消暑。因此加强台风预报技术的研究,不断提高台风预报水平,对防灾减灾,趋利避害起着重要作用。1台风影响汕头的气候概况据1949~1994年46年资料统计,登陆广东的台风平均每年4个左右,最多年份6个,最少年份1个;最早登陆台风出…  相似文献   

14.
《气象科技》1975,(1):44-46
浙江沿海地区1974年13号台风气象服务座谈会浙江省气象局于1974年9月26—28日在宁海召开了有沿海地区气象台和部份县站参加的13号台风气象服务座谈会。1974年第13号台风8月19日23时左右在浙江省石浦以南的三门湾附近登陆。登陆后分裂为两个中心,一个缓慢西行进入金华地区减弱消失;另一个与原在温州附近的热低压合并,并于23日在大陈和石浦之间出海,再度发展为台风向东北方向移去。这次台风登陆期间,结合异常天文大潮影响,其特点表  相似文献   

15.
针对登陆华南台风降水及模式预报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当前关于登陆台风降水分布的不对称性及台风登陆后期持续性暴雨发生机理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分析,提出了需要深入研究的相关科学问题及模式预报技术改进的应对措施,为促进登陆华南台风暴雨预报工作和效果的不断改进提供参考。分析指出环境风场垂直切变、低层气团边界(如冷池边界)、干冷空气侵入、中尺度对流系统以及地形等是造成登陆华南台风降水不对称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台风登陆后期华南发生的持续性暴雨往往与季风活动增强相关,活跃的西南季风为强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发展提供有利条件,MCSs通过潜热加热反馈于大尺度环流,可使台风涡旋环流和西南季风得以维持并致使MCSs反复发生发展、暴雨持续。开展相关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考察评估目前模式的预报性能并提出有效改进方案,是进一步提高模式预报效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海陆风研究进展与我国沿海三地海陆风主要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邱晓暖  范绍佳 《气象》2013,39(2):186-193
海陆风是发生在海岸附近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中尺度环流,对沿海地区天气气候和环境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本文综述海陆风研究进展与我国华南、长三角和环渤海3个不同地区海陆风的主要特征.海陆风研究可分为观测研究、理论研究、数值模拟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观测研究表明,全球高、中、低纬沿海地区都有海陆风.海陆风理论研究已从20世纪20年代力的平衡分析发展到海陆热力平衡非线性动力学解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研究海陆风的参数化,模拟研究已逐步成为主要手段.我国华南、长三角和环渤海3个不同地区海陆风有明显差异,海风盛行和结束时间不尽相同,低纬地区海风出现较晚,甚至可持续至午夜时分.海陆风有可能造成污染物的累积,使空气质量变差,应引起沿海地区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华南沿海近42年来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任崇 《气象》2002,28(6):52-55
运用华南沿海6个有代表性的气象观测站1958-1999年的气温与降水资料,对华南沿海地区近42年来的气候作了分析。结果结果:近42年来华南沿海地区气温呈上升趋势(0.188℃/10年),特别是90年代增温十分明显。1998年是近42年来华南沿海地区最暖的一年。以80年代中期为界将华南沿海地区近42年来的气候分为冷、暖两个阶段,则得到为冷期,后为暖期。降水量也呈上升趋势(29.46mm/10年)。  相似文献   

18.
应用1961—2020年的台风和江门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降水资料,统计分析登陆江门沿海的台风及其给当地带来的暴雨特征。结果表明:60年间,首次登陆江门的台风有17个,登陆强度从TD(热带低压)到STY(强台风)级别。14个来源于西太平洋的台风路径总体稳定,可分为西北行型、偏西转东北型、西北转西南型;南海台风路径复杂,3个各不相同,有打圈型、偏西转偏北型、西北转东北型。登陆时间分布极不均匀,20世纪80年代最多,其次是70年代,21世纪10年代后强度有偏强趋势;月际分布8和9月最多,其次是7月;最早登陆时间为5月20日,最晚12月2日(也是全省最晚);全天各时段均有可能登陆。16个登陆台风带来暴雨,致暴雨率94%;暴雨量总体由南向北递减,偏南偏沿海地区暴雨概率更大;内陆恩平站比登陆地台山站暴雨概率往往更大,这可能是地形影响所致。暴雨主要集中在登陆当天和次日。暴雨强度总体与台风登陆强度相关,但并非必然的线性关系;致暴时间最长、过程降水量最多的是9320号南海TY,暴雨持续4 d、共15站次、累计暴雨量2 023.7 mm、最大单站日雨量318.6 mm;最强是1826号Super-TY(超级...  相似文献   

19.
台风“莫拉克”登陆前后的动力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丁治英  李勋  沈新勇 《高原气象》2012,31(5):1356-1365
利用NCEP 0.5°×0.5°每日4次的全球预报场分析资料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日本MTSAT静止红外卫星云图,对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在台湾登陆前后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由于近台风中心附近对流层中低层存在切向风大值区中心,使得水平位涡通量散度项在其内侧分布密集。(2)近台风中心低层的负水平位涡通量散度项指向正水平位涡通量散度项,可以很好地示踪台风在海上的移动。(3)p坐标系下的负垂直位涡通量散度密集区可作为分析台风移动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通过涡度方程讨论了决定台风对流层中低层气旋性涡度变化的主要因子,指出南海、华南沿海地区夏季西南气流与台风的耦合对台风结构、路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13年国外重大台风灾害分析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第30号台风"海燕"是有气象记录以来西北太平洋和中国南海区域登陆强度最强的台风,造成菲律宾至少8 085人死亡或失踪;特强气旋风暴"费林"是1999年以来登陆印度的最强热带气旋,仅造成奥里萨邦38人死亡。分析两个登陆的强台风灾害和造成的损失,探讨当事国应急处置的差距所在,发现"海燕"台风强度超强、菲律宾政府部门应对措施不力、公众防御超级台风灾害意识不强、防御极端灾害能力不足是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费林"风暴气象预报准确、印度政府措施有力、灾害管理体系有效是此次台风灾害造成伤亡较轻的主要原因。我国作为台风灾害频发的国家,须继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灾害管理体系,适当提高沿海地区防灾减灾工程标准,同时加强公众防御极端台风灾害的能力,必要时政府仍需采取强制撤离措施,防止重大台风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