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根据几年的活动断裂填图和新发现的地震地表破裂资料,结合卫星影象判读和地震史料记载,分析和讨论了1695年临汾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发震构造部位和未来地震危险性,指出了该地震的破裂形式与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2.
程万正 《地震研究》1989,12(3):234-240
本文对1988年6月四川省道孚八美(即乾宁)4.5、5.0、4.0级地震前后地震活动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地震参数、P波初动解、余震序列和前兆变化的分析及未来地震危险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韩渭宾 《四川地震》2002,(3):1-8,14
从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地震定位和震级测定的精度,统计时空范围的选取和地震活动随时间起伏的确定等方面论述了地震活动性研究中必须重视资料可靠性,并评述了一些资料预处理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张家口涿鹿县MS4.3级地震应急调查工作,了解到震区一带的震感现象和地震影响的分布情况。依据《地震现场工作大纲和技术指南》,以《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08)》为烈度评定标准以及其对现场实地调查的要求,确定了此次地震震中区一带的地震影响烈度为Ⅴ度,并圈定了地震的等烈度分布区域。同时,依据震源机制解和现场调查情况,分析了此次地震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应泰国气象厅的邀请,固定地震局派遣了由郑斯华、叶洪组成的中国国家地震局专家组,于1994年8月17日至9月4日访问考察了泰国。访问期间,泰国地震专家们向专家组介绍了泰国的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工作现状;专家组访问了泰国Chulalongkorn大学的土木工程系,了解了泰国地震工程研究的情况。本文介绍了泰国的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以及泰国的地震工作现状等。  相似文献   

6.
雅江6级地震预测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万正 《地震》2002,22(2):47-52
概述了2001年2月在四川省雅江县与康定县间发生的MS 5. 0和6. 0地震的基本参数和震源机制,分析了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和中短期观测异常现象,并对雅江6级地震的短临预测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地震谣传在我国不少地区反复出现 ,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对谣传产生的根源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并提出了防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工程地震学,抗震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观点,定量地建立了一个新的抗震设防标准,带依据冈布尔极值Ⅲ型分布和我们指导出的财务式算法,建立了一套新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这个标准和这套方法都具有明确的可解释性的可操作性,根据上述标准和方法,给出了四川及邻近区域的地震烈度区划图,将该图和新近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大体相近,这也就带耿了如下三个推断:(1)作为新近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是可以为它找到其工程地震学,抗震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基础的,(2)同时也表明它可能已不再具有与50年趋越概率10%相对应的纯粹工程地震学涵义,(3)它成图前后在学术上的种种争鸣也许可以得统一的解释。顺便还利用1962年及1975年以前的地震目录,指出了唐山地震和新丰江地震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9.
大地震前的“震情三分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王泽皋  郭妍 《内陆地震》1989,3(3):220-229
本文主要根据地震学理论和六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多震区Ms≥6.0级大震前小震活动频度增高异常的震兆图象,分析研究了其涨落峰、谷间的时间分布特点与大震发生时间的关系,提出了大震前的“震情三分律”方法。并进行了回顾性预报应用检验,同时还指出“前兆三分律”现象。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大陆5.0级以上强震的后续地震进行了分析,按成因将其划分为剩余型、诱导型和后生型3类。讨论了3种后续地震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大震震源机理研究和地震预报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朱航 《四川地震》2002,(4):19-21
在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特大震发生前数日内。攀枝花仁和地震台钻孔应变测值与应变仪钻孔内的水位测值出现大幅临震异常。叙述了对异常的发现,判断与地震预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地震预报决策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地震预报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能否达到减灾目的。科学的地震预报决策程序是实现正确的地震预报决策的保证。本文就地震预报决策中有关决策目标的确定,地震预测,震害预测,地震对策,预报决策备择方案的制定及评估,决策方案的选择及实施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2008年8月30日新疆和静发生5.3级地震,位于新疆年度地震危险区内。震前由本文作者组成的南天山东段6级地震危险区短临跟踪小组于2008年6月中旬提出了短临预报意见。本文回顾分析了这次地震前开展的短临跟踪的工作思路、前兆异常的分析讨论及地震短期预测等,并对地震短临跟踪预报工作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安方明 《高原地震》2009,21(2):28-31
地应力观测是目前我国进行地震前兆观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汶川地震前刘家峡台地应力观测资料,通过分析,获得汶川地震前刘家峡台地应力观测资料的异常特征,解释了汶川地震的震源机制。对现有地震预测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短临地震预报决策正确与否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所在。本文根据决策学的基本原理及国内的地震预报实践,探讨了政府和地震部门首脑进行地震短临预报决策的基本原则、条件和程序,同时提出了短临地震预报决策模式、三级备震程序和7条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给出了一种矩形有疬钢筋混凝土蓄水池的震害预测方法和计算分析程序,并对两蓄水池进行了震害预测分析,得出震害经验相符合的结论-地下式水池比地上水池的抗震能力强,从而证明了本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回顾和总结了从1997年至2001年,《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核心刊物以年度增刊的形式连载五期的地震预报专集。对其中发表的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单手段地震趋势分析研究报告、地震预测研究相关的研究报告或综述文章,以及年度趋势研究报告主要内容,产出过程,预测意义和参考价值等,进行了相应的论述和介绍。  相似文献   

18.
震源断层的长度和错动幅度是震源参数中两个重要的量,寻找它们在震前的指标对地震预报具有要重的意义。这两个量的比值代表了地下断层错动的协调性,因此有助于了解震源环境。本文通过对中国、日本、美国三地区的大震断层资料的处理,得到了震源断层的长度与错动幅度之间近似地存在着线性关系的结论,震源断层的错动幅度是其长度的10~(-5)数量级。另外,本文根据地震过程中震源断层的长度与错动幅度之间的协调关系,讨论了1976年唐山地震前的断层蠕滑问题,以及郯庐断裂带上几百公里的水平错距是否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陈章立  李志雄 《地震》2008,28(1):1-18
地震预报具有明显的双重属性: 科学性和社会性。 该文着重对地震预报科学性的问题做了评述, 强调地震预报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 以科学的观测资料为基础, 以预报经验为借鉴。 文中对当前中国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的划分以及根据地震前兆持续时间将地震孕育过程划分“长、 中、 短、 临”四个阶段和相应的地震“渐近式”预报程式, 和“以场求源”的预报思路做了简要的评论。 此外, 强调论及地震预报必须以浅源地震发生的物理实质及对孕震物理过程的基本认识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昆仑山口西8. 1级地震的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宋治平  薛艳  梅世蓉  宋先月 《地震》2003,23(1):15-22
在回顾昆仑山口西8. 1级地震前的长期、中期的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预测意见基础上,对该次地震前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该次巨大地震前存在地震条带、地震空区、地震活动增强区、象限性等空间异常及地震活动参数异常, 这些特征对巨大地震的研究与预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