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深海温度始终保持恒定不变的理论 ,被欧洲第一个大型海底探测仪“大地之星”否定。这一结果 ,给海洋学家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大地之星”是欧洲第一个大型海底探测仪 ,被称为“海底机器人实验室”,主要负责在深海中取样、测量以及观察海底生物和磁场等。“大地之星”第一次在地中海深海勘测的数据就表明 ,4 0年来 ,地中海水下 2 0 0 0 m深处的水温 ,平均每年上升 1‰℃~ 2‰℃。关于地中海深水温度逐年上升的原因 ,一些海洋学家认为 ,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海洋学家克洛德·米约认为是由于人们在尼罗河和…  相似文献   

2.
在一个充满巨大压力和极其黑暗的海底世界里,生活着许多我们从未见过、甚至可能无法想象的生物。海洋的深海区域从海平面下方3218米)处开始,它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光线从来没有到达过这里。我们对海底世界所知甚少,目前对它的了解只是来自于海底挖掘出的沉积物以及遥控潜艇拍摄的照片。因此,海底世界已经成为海洋生物学家“未被开发的金矿”,对于他们来说,每一次难得的海底考察都能够提供丰富的新物种和罕见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3.
美国乌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正在建造新的深海装置,起名为“讷雷依(Nereus)”。该装置能够在最大深度为6500~11000m的世界海洋,亦即目前还不能直接进行肉眼研究的海底工作,其中包括北冰洋底。  相似文献   

4.
日本海洋科技中心和北海道大学组成的科研小组,乘日本潜水调查船“深海域6500”号在印度洋2500米的深海海底,发现了近似于地球原始生命的细菌群。科研人员从海底可喷出300摄氏度热水和氢气的热水孔所采集的海水中找到这些细菌  相似文献   

5.
南海——我国深海研究的突破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两年来,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的中国科学家围绕深海研究进行反复研讨,一致认为南海是我国深海研究的首选,并初步形成了“南海深部计划”的研究方案,提出以“构建边缘海的生命史”为主题,从洋壳深海盆的演化、深海沉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三方面开展研究的建议方案。他们建议:利用现代技术重新测定南海磁异常条带,争取钻探大洋壳,系统研究火山链;观测现代深部海流和海底沉积过程,从深海沉积中提取边缘海盆演化的信息;认识海底溢出流体与井下流体的分布与影响,揭示微型生物在深海碳循环中的作用。争取在科学和技术全国性合作的基础上,在南海实现我国深海研究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深海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与物理性质相关关系,于2016年11月在实验室对水深3164~5 592 m的菲律宾海深海海底沉积物柱状样品的声学特性进行测量,获取了沉积物声速、声速比、声阻抗、声阻抗指数等声学特性参数。结合沉积物的孔隙度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参数,分析了海底沉积物声速、声速比、声阻抗、声阻抗指数与孔隙度、密度的相关关系,建立了该海域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深海数据与浅海回归方程符合度较差,与深海回归方程符合度较好;Hamilton校正方法有助于修正实验室测量引起的温度和压力误差,声速比与Hamilton方程符合度比声速好;声阻抗和声阻抗指数与物理性质参数的相关性优于声速和声速比。此外,研究认为由于海底沉积物的沉积环境较为复杂,其声学特性回归方程存在差异。由于上述差异的存在,在使用基于不同海域数据建立的回归方程进行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预测时,应加以区别对待。该研究丰富了深海海底沉积物声学数据,对促进深海海底沉积物声学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走去4000米深海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海海域,一直是大自然探险家们实现海底旅游探险的朦胧世界。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深海探险时代已经到来,富有冒险和猎奇心理的探险者可以大显身手了。  相似文献   

8.
自主式深海海底溶质通量原位观测站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深入了解深海海底界面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动态变化过程及机制的观测需求,综述了自主式海底观测站(着陆器,lander)在深海海底溶质通量监测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海底观测站的设计与实施技术,分析总结了深海自主式原位观测站在沉积物-水界面化学组分通量的观测机理,讨论了自主式海底观测站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自主式海底观测站具有可灵活机动选择观测地点、操作简单、便于多参数综合测量的特点,为获取深海海底长时空尺度综合参数资料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根据目前深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特点,提出了自主式海底观测站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深海平台系缆形状和张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海底地形的变化、系缆的拉伸形变及海流力等因素,研究了深海平台系缆形状和张力分析方法采用集中质量法,得到系缆方程组,采用牛顿法求解该非线性系缆方程组,建立系缆形状和张力的计算方法。计算了平坦海底和海底地形凹凸变化时水深1 018 m情况下的系缆形状、系泊张力和浮体平衡位置。计算结果表明,海底地形对于深海系泊系统张力影响较大,而计算系缆形状和张力、系泊浮体的运动时,需要考虑海底地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陆地金属矿产资源的日渐枯竭,深海多金属硫化物逐渐成为海洋矿产资源勘探的新趋势。文章介绍了全球主要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成因及分布特点,阐述了多个国际矿业公司和国际海洋组织对西南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底块状多金属硫化物勘探活动的最新进展。从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的金属品质、深海采矿的法律政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对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的开发前景进行探讨,并提出积极投身国际海底资源开发规章制定,进一步细化国内法律制度,为深海采矿提供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提升深海治理能力,增强我国在深海领域的话语权;完善深海技术装备体系,提高深海开发创新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最近,日本东京都三鹰市的海上技术安全研究所斥资约12亿日元,建成用于开发深海海底资源开采技术的深海水槽。并被吉尼斯总部批准为世界最深的深海水槽。  相似文献   

12.
海底热液硫化物——深海采矿前沿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深海采矿的现状,以海底热液硫化物这一潜在开采对象为基础,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与开发动态情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海底热液硫化开采远景,在剖析海底热液硫化物开采研究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提出海底热液硫化物是我国海洋采矿发展的新契机.并建议相关部门结合大洋战略逐步完善我国深海基础机电产品及工程装备研发体系.结合海底热液硫化物探测技术的发展,同步开展开采系统的前期研究工作,从而引导并推进我国深海采矿及海洋工程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太平洋海底山脉的深海钻探─—“ДЖОИДЕС决心号”第144航次Ю.A.太平洋西部是海底山脉整体广泛发育的地区,其中大多数是沉没在1500m左右的平项山。“EC决心号,钻探船第143和144航次对这些洋底的地质结构和发育史做了调查研究。第144航次中...  相似文献   

14.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日前成功引进一套4000m级深海遥控水下机器人(ROV),这是目前我国引进的最大深度的高技术海底运载作业设备,将大幅提高我国4000m级深海科学勘察能力。据介绍,这套深海遥控水下机器人(ROV)现已命名为“海狮”号,整套系统由甲板控制台、甲板供电单元、  相似文献   

15.
正海洋的底部蕴含着大量贵重金属和其他资源,包括黄金、钻石和稀土金属等,深海海底采矿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事情,人们如何从远洋的深海海底获得这些贵重金属和矿产资源?有哪些风险?人们从海底收获财富的梦想很早就有了,但是,由于海洋巨大,海底寻宝似乎并不容易。但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  相似文献   

16.
近日获悉,中国“海洋四号”科考船采用新研制的气密性孔隙水原位采样系统首次在南海中央海盆4000多米深水水域海底成功获取孔隙水样品。这标志着中国对可燃冰的深海探测技术又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7.
深海腐蚀试验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各种金属材料与结构在深海环境中的腐蚀行为,对深海腐蚀试验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对不同试验方法之间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和讨论,得出,采用海底锚定、试样架漂浮悬挂的锚挂式深海腐蚀试验装置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日宣布1996年度深海调查计划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不久前宣布了1996年度“深海2000”和“深海6500”两艘深海调查船关于调查地球板块边缘地区的潜航调查计划。据日本报纸报道,“深海2000”调查船在这一年间将实施75次研究性潜航。具体来说,关于地...  相似文献   

19.
深海怪影     
1948年,海洋学家甘·彼得逊宣布,在深度超过6500米的世界大洋中,生命将不复存在,因为在650个大气压的超高压条件下,连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也会毙命。事实果真如此吗?1949年,丹麦“加拉泰亚”号考察船从10190米的深海中起网时,发现网中捕捞到25个海洋白头翁、75个管海参、5个瓣鳃贝和其他海洋生物。这些海洋生物竟能生活在这样的海底,只要向那里抛下一块玻璃,深海高压就会立刻将其压成碎末。  相似文献   

20.
海底底质的物理力学参数不同于陆地土壤,其极低的抗剪强度和承压强度对深海采矿车的行走性能提出高要求。分析基于车辆地面力学理论,开展了底质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建立了深海底质力学模型。根据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样机结构参数,在大型动力学仿真软件Recurdyn中建立了仿真模型。通过直线行走多体动力学仿真与直线行走海试试验的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采矿车样机在深海软底质上的多种行走工况动力学仿真,分析与评价其行走性能。结果表明,采矿车样机可以顺利完成转弯、爬坡、越障等基本功能。该研究成果可为深海采矿车海底行走性能评估提供理论参考,为深海采矿车和软底质的相互作用力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