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我国海水鱼类网箱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我国的海水鱼类养殖是8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水产养殖产业 ,被称为我国海水养殖的第4次浪潮 ,发展前景十分诱人。我国目前的海水鱼类养殖方式主要有网箱养殖、池塘养殖和陆上工厂化养殖。本文拟就海水鱼类网箱养殖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进行初步探讨。190年代海水鱼类网箱养殖的新进展我国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始于80年代初 ,80年代基本上处于起步和技术积累阶段。进入90年代以来 ,随着多种鱼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技术以及养成技术的日臻成熟 ,网箱养殖呈快速发展。1994年全国的海水鱼养殖网箱约160000只 ,至2000…  相似文献   

2.
海水养殖对浮游生物群落和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世纪以来 ,由于人口的大量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海产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基础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 ,进一步促进了海水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水域污染问题。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沿海养殖区赤潮频繁发生 ,对虾、扇贝等病害严重。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我国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1海水养殖现状1.1养殖类型近年来 ,我国海水养殖在养殖方式上有了新的突破。首先 ,由过去的单一种类养殖转变为多种类间养、轮养、混养 ,增加了复养指数 ,提高了水体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2005—2015年我国沿海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对海水养殖技术效率进行测度,并系统分析海水养殖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和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海水养殖投入和产出水平较合理,但投入资源的优化配置仍有不足;海水养殖面积、海水养殖人员数量和中间物质消耗对海水养殖产量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投入的鱼苗数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运用DEA和SFA方法测度海水养殖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相关性和差异性,在排序上存在显著一致性;海水养殖技术水平、海水养殖结构、机动渔船比例、海水养殖产值水平和海水养殖规模与海水养殖技术效率呈显著正相关,海产品加工水平呈正相关但不显著;研究海水养殖技术效率对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基于海水养殖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我国海洋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我国海水养殖产量的统计数据,选取19个影响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实证分析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和主要海水养殖品种产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鱼类海水养殖产量主要分布在广东和福建,甲壳类海水养殖产量主要分布在广东,贝类海水养殖产量主要分布在山东和福建,藻类海水养殖产量主要分布在福建;我国海水养殖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市场需求、技术推广和设备,鱼类和甲壳类海水养殖产量的共同主要影响因素为技术推广、科技创新和经济,贝类和藻类海水养殖产量的共同主要影响因素为市场需求和技术推广;相关沿海地区应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提高海水养殖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并进一步开发利用其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5.
50年代发展起来的养殖业,给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但是,自1993年6月份以来,由于虾病在全国蔓延,又几乎使我国养虾业受到毁灭性打击。然而,我国的海水养殖业并没有就此止步,在海水养殖专家与沿海各地养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我国沿海各地尝试吊箱养殖、二茬养殖、立体混合养殖等模式的养殖取得显著效益,特别是混合养殖捷报频传,为大规模立体混养开创了养殖新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海水养殖发展迅猛,已成为渔业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为了测算我国海水养殖投入产出效率并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收集2004—2013年我国沿海9个省、市的海水养殖投入产出指标,运用DEA模型、Malmquist指数,分析了我国海水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规模经济效应,并进行了地区间的动态比较。实证结果表明:2002—2009年我国海水养殖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均值有较明显改善,其中技术进步贡献高,技术效率贡献低;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均值存在地区差异;规模报酬在不同省、市和不同年份也存在地区差异及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7.
海水贝藻类养殖碳汇是海洋渔业碳汇的重要组成,开展其碳汇研究对服务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有积极的作用.福建省的海水养殖规模和产量居于全国前列,对其海水贝藻类养殖碳汇及潜力评估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分析了2015至2020年度《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海水贝藻类养殖数据,估算了2014年至2019年全国及福建省海水贝藻类养殖碳汇强度,...  相似文献   

8.
贝藻混养技术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养殖方式 ,对改善目前我国海水养殖中存在的水质污染严重、养殖品种生长缓慢等问题 ,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从几十年来我国海水养殖中贝藻混养技术的发展、应用及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 ,综合论述了这一技术的优点和发展动态 ,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 海水养殖业的现状 进入90年代以来,在实施建设“海上烟台”、创建海洋经济强市战略中,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不断加大开发力度,调整优化养殖结构,实现了海水养殖的持续、快速发展,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目前,一个以养殖为主,养殖、增殖并举,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综合开发利用的海水养殖格局基本形成。主要特点是:  相似文献   

10.
吴奕 《海洋信息》2001,(1):26-26
乐清湾40余万亩浅海滩涂,业已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聚宝盆。据乐清市水产主管部门统计,1999年该市海水养殖向积已达11.4万亩,海水养殖产景达5.6421万吨,养殖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3强,全市从事海水养殖的劳力达2.73万人,渔民劳均收入2.75万元,海水养殖已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沿海渔民勤劳致富的好门路。 乐清湾系我国著名的大海湾之一,是我国海水养殖的发祥地之一。改革开放后,乐清湾海水养殖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经多年努力,养殖品种增至30余种,鱼、虾、蟹、贝、藻齐全。尤其  相似文献   

11.
概述了我国海水养殖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养殖产业规划滞后和养殖生态环境恶化而带来的若干问题。简要介绍"浙江省重点养殖海湾养殖生态和养殖容量研究"的立项背景和研究目的,鱼类、贝类和大型藻类的养殖容量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展示了近海养殖生态和养殖容量的研究思路,为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一个范例。海水养殖的长远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良好的沿岸生态环境、资源与环境的和谐是支撑海水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总结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管理取得的进步并指出尚存在的问题。针对海水养殖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提出了海水养殖业的规划管理和海水养殖技术改进等方面的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海水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海水养殖污染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文章综述了海水养殖过程中产生的营养盐污染、有机质污染、重金属污染、抗生素污染问题及其生态影响和生态修复对策措施。对于海水养殖污染,单纯的物理化学修复方法制约较大,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的生态浮床修复技术、大型藻类修复技术及人工湿地修复技术,是较为有效的海水养殖污染防治措施。在未来研究中,还应加强养殖污染源头的治理,加强海水综合养殖理论方法研究,以实现海水养殖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  相似文献   

13.
贝藻混养技术在我国海水养殖中的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贝藻混养技术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养殖方式,对改善目前我国海水养殖中存在的水质污染严重、养殖品种生长缓慢等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从几十年来我国海水养殖中贝藻混养技术的发展、应用及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综合论述了这一技术的优点和发展动态,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对养殖用水的来源也开展相应探索。由于深井海水温度稳定、开采成本低的特点,近年来我国海水养殖业对深井海水的利用程度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包括大菱鲆、对虾等品种的深井海水养殖技术体系。深井海水的特殊性也为养殖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包括过度开采带来的深井海水枯竭和深井海水水质可能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对深井海水的开发做出明确规定,造成管理缺位。文章从深井海水养殖的现状出发,梳理相关法律资源,提出深井海水开发利用的管理维度和制度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海水养殖发展迅猛,已成为渔业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为了测算我国海水养殖投入产出效率并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收集2004—2013年我国沿海9个省、市的海水养殖投入产出指标,运用DEA 模型、Malmquist指数,分析了我国海水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规模经济效应,并进行了地区间的动态比较。实证结果表明:2002—2009年我国海水养殖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均值有较明显改善,其中技术进步贡献高,技术效率贡献低;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均值存在地区差异;规模报酬在不同省、市和不同年份也存在地区差异及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6.
刘筠 《海洋与湖沼》1993,24(5):560-561
刘建康和何碧梧两位教授主编的《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第三版)一书,于199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第一、二版发行后,得到国内水产界和生物学界的高度评价,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对促进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起了显著的作用。 自8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水产科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生物技术的进步,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和生物技术在对鱼类进行遗传改良、培育新品种和新的养殖对象方面,取得了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困扰我国北方沿海养殖业的一大问题是越冬养殖时如何提高养殖用水的温度。许多养殖单位正在探讨利用地热加温养殖用海水这一技术,但在生产中,缺氧死亡时有发生。 一、技术方法 利用地热加温技术的具体作法是:在海边沙滩挖井,深4米~6米,自然海水经沙滩井过滤和一级升温后,通过深埋的输水管道,引入大型深水井(约20米)中。在这一过程中,既利用地热将海水温度进一步提高,即得到二级升温,  相似文献   

18.
张莹  韩立民  秦宏 《海洋与湖沼》2022,53(5):1288-1298
近年来,如何实现海水养殖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前人研究海水养殖生态效率时,较多关注对环境非期望产出的衡量,较少考虑海水养殖的环境正外部效应。以海水养殖碳汇量作为衡量海水养殖环境正外部效应的期望产出,以海水养殖氮、磷污染产出量作为非期望产出,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2008~2017年我国海水养殖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Tobit回归模型,通过构建海水养殖专业化程度、规模化程度和集约化程度三个变量衡量海水养殖生态效率的内部影响因素,并综合考虑科技、经济、管理、外贸等外部影响因素,考察海水养殖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 (1)考察期内我国海水养殖生态效率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但总体尚未达到最优状态; (2)不同海域海水养殖生态效率均值存在显著的阶梯式区域失衡; (3)海水养殖规模化程度与科技管理水平对海水养殖生态效率具有正向影响,海水养殖专业化程度、集约化程度、培训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外贸依存度对海水养殖生态效率具有负向影响,海水养殖环境规制对海水养殖生态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从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科技研发与推广投入、加强海水养殖进出口与环境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改善我国海水养殖生态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海水养殖规模和产量稳居世界首位,海水贝类在海水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贝类产业在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本文介绍了贝类产业链中种质创新、生态养殖、高值化加工等产业技术取得的成果,分析了面临的挑战、亟需解决的产业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贝类产业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实现贝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海水养殖规模和产量稳居世界首位,海水贝类在海水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贝类产业在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本文介绍了贝类产业链中种质创新、生态养殖、高值化加工等产业技术取得的成果,分析了面临的挑战、亟需解决的产业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贝类产业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实现贝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