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遥感技术在地质工作中应用的8个方面问题,即遥感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作用的认识问题、遥感解译和信息提取问题、环形构造问题、影像变异问题、地质体可解译程度问题、影像异常问题、透视信息问题以及遥感地质影像模型问题。文中对上述问题的目前研究现状及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个人的初步见解。  相似文献   

2.
首先详细阐述了智能化专题地图内容选择的基本理论问题;然后提出了一种“启发式”和“增强型智能化”相结合的问题解决方法并讨论了问题的分解策略和专题内容选择的质量评价方法;接着设计了试验系统的概念框架并建立了问题的知识模型,提出了用关系数据库的理论与方法模拟知识模型,为知识的获取提供了模式,为知识库的构建提供了方法;最后基于WebService开发了试验系统并举例说明了问题。  相似文献   

3.
应急疏散是应对突发事故的一项重要工作,已有的研究从宏观或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建模,但没有考虑到疏散方案的问题。在描述了应急疏散方案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应急疏散方案问题的数学模型,设计了一种遗传算法应用于生成疏散方案。通过仿真实验,较快地得出了问题的近似最优解,证实了将遗传算法运用于应急疏散方案问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问题。地理信息系统由于具有独特的空间分析和信息综合优势,在有关扶贫问题……。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演示了空间可视化方法在扶贫定性分析中的应用,介绍了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在扶贫分析中应用的主要方面,并指出了传统统计分析方法明显存在的空间关联性分析不足的问题,同时针对该问题引入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
图像识别在互联网“问题地图”监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龙  吴佳桐 《测绘通报》2020,(6):145-148
本文对互联网“问题地图”监控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阐述了全国互联网“问题地图”监控网络和工作机制,分析了当前互联网“问题地图”监控工作中存在数据量过大,难以及时准确发现及违法成本低,难以有效减少“问题地图”发生的两大难点。对比分析了图像识别技术在互联网“问题地图”监控工作中实际应用的两种方法,分析了两种方法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为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依法履职,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进一步做好互联网“问题地图”监控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球界面下卫星测高问题的解法,利用有限逼近方法得到了下列结论:若陆地部分是球冠,则卫星测高问题的解可以转换成关于球谐级数位系数的线性方程组.同时证明了常用的Stokes问题、Dirichlet问题、Neumann问题可以看成卫星测高问题的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7.
给出了双星姿态测量的两种算法,并从几何和代数两个方面证实其存在双值问题;探讨了双值问题与精度衰减因子(DOP)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双值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灾害紧急救援提出了对地理信息技术新的急迫要求:即动态GIS中的动态数据模型和“0”初始化计算问题障碍空间路径规划问题、“安全岛”问题——障碍空间最大(小)间隙问题、与安全区的k阶邻近问题,本文给出了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和解算实例。  相似文献   

9.
地学尺度转换理论及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阐述了尺度问题有关的基本概念,然后在综合分析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了一些普适性的尺度转换理论方法,最后指出了尺度问题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和尺度转换方法选取应考虑的一些因素。  相似文献   

10.
结合宁波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实际,指出了当前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在为社会公众提供应用服务及其自身的数据库管理和数据更新等方面面临的多尺度问题和时态性问题,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郑瑜晗  黄麟  翟俊 《遥感学报》2020,24(7):917-932
陆表覆盖变化影响地表特征从而改变地表能量平衡是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关键环节。选择国际气候谈判主要国家的美国、印度和巴西作为中国的对比国,对比分析不同国别、不同气候带典型陆表覆盖类型的地表反照率时空差异,进而模拟开垦和城市化等陆表覆盖变化对反照率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 2000年—2015年,中国、美国的地表反照率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气候带空间分异特征,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和美国中低纬湿润区表现出降低趋势,而中国亚热带湿润和美国高纬与中部干旱区则表现出明显的升高趋势,印度的地表反照率年际变化呈微弱下降趋势,而巴西为微弱上升趋势。(2)无雪覆盖时,耕地、林地、草地和人造地表反照率具有夏高、冬低的时间变化特征,干旱半干旱区反照率明显高于湿润区。4种类型的国别差异体现在,中国亚热带湿润区地表反照率均以上升为主,干旱半干旱区则相反;美国除耕地在干旱区呈较强的升高趋势外,其余类型基本为降低趋势;印度均表现为降低趋势;巴西则表现为略微升高趋势。(3)与无雪覆盖相比,有雪覆盖时不同陆表覆盖类型地表反照率均有所提高,林地提高幅度最小,约0.06—0.26,耕地提高最大,约为0.17—0.38,且中国林地反照率提高幅度略高于美国。(4)原陆表覆盖为林地时,开垦和城镇化均导致地表反照率升高,且干旱区升高幅度高于湿润区,湿润区的升高幅度随纬度降低而减弱;为草地时,开垦主要在巴西、印度和中、美亚热带湿润区引起地表反照率升高。而城镇化引起的反照率变化则受到原有地表覆盖、季节和气候背景影响存在较复杂的国别和气候带差异。  相似文献   

12.
梁顺林 《遥感学报》2021,25(9):1889-1895
中国定量遥感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过去10多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2012年左右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在英文遥感刊物上发表文章最多的国家,特别是近几年文章数已经是美国的两倍左右。尽管在遥感数据的定量反演方法等研究方面,中国已经处于世界的前沿,是定量遥感的大国,但总体上尚不是定量遥感强国,在绝大多数的分支领域上还没有处于世界引领的地位。本文在回顾世界和中国定量遥感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从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前向辐射传输建模,变量反演,高级产品生产,地面观测,遥感云平台建设,遥感教育和遥感应用等8个方面,简要地讨论了中国定量遥感发展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一些期望与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的GPS运动速度场,研究了其中的7个亚板块和14个构造块体的变形状态,并做了动力学解释。研究中,构造了一种运动-变形模型来提取观测数据中的变形信息。结果表明:南北构造带东西两侧应变状态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西部各亚板块或块体的主应变量值从约4.5×10-8.a-1到约1.3×10-8.a-1,东部则从约3.0×10-.8a-1到约0.4×10-.8a-1,表明东西两部应变量值有较大的落差,并且主压应变方向从西部的北北东向逐步转到东部北东东向。南北构造带表现为其不同段落的各块体的变形趋势和量级都有显著不同。川滇块体是东部与西部的结合部位,变形量较大,主压应变为3.4×10-8.a-1,反映了印度板块向北的推挤在川滇块体造成了较大变形。中国北部地区向东西两个方向运动,塔里木块体、准噶尔块体、天山块体向西,柴达木-祁连山块体、阿拉善块体向东。这种推挤力和太平洋板块阻碍、遏制作用,造成了华北块体、鄂尔多斯块体以拉张为主的应变和逆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14.
湖泊水体透明度是湖泊水环境状况的综合表征,与多种水质参数关系密切,对湖泊水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目的 是介绍一种中国大型湖泊(>20 km2)月平均透明度遥感监测数据集的生成流程、主要特征和应用价值.数据集生产方法是将Liu等(2020)构建的透明度遥感算法应用于GEE (Google Earth Engine)...  相似文献   

15.
济南市是中国雾霾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探究该地区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及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地统计插值分析了济南市主城区AQI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了AQI的风险因子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年际尺度上,济南市主城区AQI在时间上呈逐年降低趋势,在空间上大致呈现出东南低西北高的分布态势;季节尺度上,济南市主城区AQI在时间上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在空间上则呈现出春季和冬季东南低北部高、夏季整个主城区均低、秋季南低北高的分布态势;月尺度上,济南市主城区AQI呈现出典型的“U”形分布特征,最高值为1月和12月、最低值为8月;各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力远大于单因子的影响力,其中,土地利用类型∩年均降水量的交互作用对济南市主城区AQI的影响力最大。研究显示,济南市主城区AQI受土地利用类型和年均降水量的共同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利用分布于全国范围内的125个气象探空测站点(每日8:00和20:00)的探空数据,应用数据库编程与GIS技术,对大气可降水量在全国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到了2002年全年以及春夏秋冬4个季节(2001年12月和2002年1,2月作为冬季)的平均大气可降水量在全国的分布状况。对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在空间上,我国的大气可降水量总体呈东南多,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少的分布状况。同时,由于地形组合状况的特殊性,导致四川盆地、天山北麓等地区的大气可降水量略高于其周围地区;在时间上,夏季的大气可降水量值较高,可达到62mm左右,冬季较少,而春秋季除局部地区外大气可降水量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全站仪中的新技术运用到垂直度监测中,提出了一种新的高大建筑物垂直度监测方法,并分析了其监测精度。理论和实际工程监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测量原理简单明了、精度高、可操作性强和灵活、方便、实用的特点,可以在高层建筑物的垂直度监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黄河流域大气污染的时空演变特征,本文从城市群角度出发,选取HCHO、NO2及SO2为诊断指标,对比分析2005—2019年七大城市群OMI观测对流层HCHO、NO2及边界层SO2柱浓度的年、季、月变化。研究揭示,流域内:①HCHO、NO2及SO2柱浓度高值区均集中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南部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东部。②HCHO柱浓度在2005—2019年呈波动上升趋势,七大城市群的月变化均呈单峰结构,且夏季高、冬季低、春季和秋季相当。③NO2柱浓度在2005—2011年呈上升趋势,仅2008年出现短暂小幅下降。2011年执行《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后,呼包鄂榆、宁夏沿黄和晋中城市群开始大幅下降,山东半岛(2012年有小幅下降)、中原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则在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才开始大幅下降。月变化呈开口向上抛物线形态,浓度越高单峰结构越明显,且冬季高、夏季低、春季和秋季相当。④SO2柱浓度在2007年达到顶峰,2008年开始大幅下降,2010年后呈波动下降趋势,月变化、季变化均与NO2相似。黄河流域上游的兰西和宁夏沿黄城市群、上中游交界处的呼包鄂榆城市群空气质量较好,中游的关中平原和晋中城市群次之,中下游交界处的中原城市群和下游山东半岛城市群则较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PS-InSAR技术获取了上海地区沉降速率场及累计沉降量等信息,并分析了该地区的沉降时空分布特征,以及该地区沉降与降水量、地铁施工运营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①上海市沉降呈不均匀分布,北部沉降较稳定,而中部的虹口区、南部的闵行区、东部的浦东新区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沉降。其中,闵行区沉降最为严重,其最大累计沉降量达-43 mm,呈大范围、大沉降现象。②研究区域内沉降量呈非线性沉降现象及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且与地区降水量有关,降雨量对地下水的及时补充可以有效缓解地面过度沉降的发生。③上海地铁3、15、16号线部分路段均出现明显沉降现象,且处于在建阶段的15号线沉降最为明显,部分路段最大累计沉降量达-34 mm。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县域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经济快速发展区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及污染状况,本文以浙江省慈溪市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中铜、汞、镉、铅、砷、铬、锌七种重金属含量特征,并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进行评价,并绘制生态风险危害指数分级图。结果表明:土壤中除汞元素含量较高外,其他各元素含量仅稍高于当地土壤背景值。七种元素的单因子污染指数Cfi值均属于中等的污染参数,综合污染指数Cd上限值已处于高污染指数的范围,但平均值为属于中等污染水平。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来看,七种元素的单项潜在生态风险参数Eri的值也只有汞达到了强生态危害,七种元素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刚刚达到中等生态危害水平,说明该区农田土壤尚处于较低的生态风险状态。生态危害指数插值结果表明,慈溪市重金属元素的高风险区分布在中南部人类活动较为活跃、城乡工业较发达的区域,在今后的土地利用中,应高度重视人类活动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