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本文是在日本造船振兴财团的经费赞助下在中国渤海地区发展海底地震观测的初步技术报告。本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渤海及其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估计; (2) 渤海地区海底地震观测的条件; (3) 渤海地区海底地震观测仪器与技术的某些初步研究结果; (4) 浅海情况下海底地震观测噪声的模拟实验研究结果。文中研究了该地区的历史与现代地震活动性、长期地震危险性以及发生在华北与日本的大地震之间的关系。还讨论了渤海强震和海啸对渤海及其邻近海域航海的影响问题。在这些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在渤海地区开展海底地震观测的必要性进行了解释。本文探讨了在渤海地区进行海底地震观测的某些仪器和技术问题。天津市地震局曾在渤海地区石油平台的油井中作过初步地震观测试验。日本气象厅气象研究所发展的海底地震观测中有关降低噪声与信号传输等方面的新技术与经验可用于渤海地区的海底地震观测。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在中国渤海地区发展渤海地震观测的初步设想。指出渤海海底地震观测试验应从观测和研究渤海海底海洋噪声谱开始。为了研究浅海情况下海底地震观测的噪声,本文完成了一项新的模拟试验工作。分别对海面源及海内源产生的噪声进行了实验研究。文中给出了一些重要实验结果。本文所得的初步结果,对发展渤海及邻近地区海底地震观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据1979年5月15日日本气象厅观测部地震课报道:日本气象研究所地震研究部在东京大学、海上保安厅、日本电信电话公司等单位的协助下,从1974年开始动工,经过5年艰苦努力,正式建成海底地震监视系统,并于1979年4月1日开始运用。这项“海底地震观测系统的研究”计划,作为日本第3次地震计划的一环,  相似文献   

3.
1993年1月15日东京时间20时06分(格林尼治时间11时06分)在日本北海道至本州北部发生7.8级地震(日本气象厅原先测定为7.5级,后来根据区域台网观测资料修定为7.8级)。据日本气象厅测定,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北海道钏路市以东约120公里的海底。钏路地区的烈度为日本7度烈度表的6度,带广为  相似文献   

4.
国际海洋地震观测最新进展和我国海洋地震观测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地震观测是全球地震观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述了国际海洋地震观测的最新进展及我国海洋地震观测的发展情况:目前全球海洋地震观测已进入深海海底长期定点实时观测阶段,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几个环太平洋大型海底科学观测项目正在安装调试,日本还启动了海底发震带的钻探及钻孔观测以研究海底动力学过程。我国也断续开展了一些海洋地震观测试验,但目前长期海洋地震观测基本处于空白。认为,海洋地震观测技术门槛高,系统性强,但近年来在美日等国已趋于成熟,正在推广实用。未来防震减灾应用广泛,需要关注。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千叶、房总半岛近海延伸约110公里的海底地震仪的铺设工程即将竣工。这项通过电缆进行日常监视的海底地震仪铺设工程,是继东海海域之后的世界第二个,也是日本气象厅直接观测“地震巢”的“大听诊器”。1985年9月10日试行连接,很快就检测出父岛近海的地震。进入正式使用后,可期待收到更大效益,除了能对预报关东大地震的再次袭击(即预料可能发生的沿相模海沟的巨大地震)  相似文献   

6.
震讯     
日本在伊豆近海布设光缆海底地震仪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在震群集中发生的伊豆半岛以东近海中布设了使用光缆的地震观测网。安装正式的光缆海底地震仪在日本国内还是第一次。预定3月份起开始观测,目的是监测地震活动的变化。海底地震仪在总长度为25km的光缆的3个地点设置有装在耐压容器中的加速度仪传感器,安装在离岸6-11km、水深1.0-1.3km的海底。用加速度仪传感器捕捉地震动和地倾斜变化,通过无线电由设在静冈县伊东市海岸上的陆地设施把数据实时传送到东京本乡的地震研究所。包括地上设备在内都是1989年以来开发的。在2月下旬的安装…  相似文献   

7.
1984年9月14日,日本本州中部发生了M6.9的“长野县西部地震”(日本气象厅命名),有感范围甚广。此次地震是日本近年来仅次于北海道浦河地震(1982年3月21日,M7.1)的内陆大震。就长野县一带而言,则是明治时代以来发生过的最大地震(1918年11月曾发生过 M6.5的地震,长野烈度为日本气象厅烈度标度的4度)。长野县临近日本中部地区最大的活断层——阿寺断层,为了监视该断层的活动,从1978年开始把这一地区指定为日本全国8个地震特定观测地区之一,并布设了  相似文献   

8.
海洋半球台网计划(OHP)与海底地震观测系统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述了基于海洋半球台网计划(OHP),由日本建立的OHP地震台网、OHP数据中心,日本研制的海底地震观测系统,由ODP(大洋深钻计划)Leg191布设的海底钻孔宽频带地震观测站的总体进展.也阐述了近年来我国自行研发的海底地震观测系统的现状,并提出在我国沿海大陆架海域筹建海底钻孔式长期地震观测站的建议与设想.  相似文献   

9.
地球科学研究的新型观测平台——线缆式海底地震观测台(网),是一种基于海底光电复合缆的光电传输技术,将传统的陆地地震观测台站向海区延伸、弥补海区地震观测台站的不足,实现实时、长期连续观测地球内部过程的新技术,目前已成为海洋科学的创新性研究平台,相关的技术方法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2018年,我国研发建设的"福建近海海底地震观测台",在前人探索研究的基础上,突破了线缆式海底地震观测台(网)关键技术,实现数据实时传输功能,具备进入地震行业网的能力.经过超过三个月的试运行检验,证实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文详细介绍了福建浯屿岛海底地震台(网)研发的关键技术与建设流程、关键技术环节相关规范和检测结果.地震采集数据结果表明,浯屿岛海底地震观测台实现了数据实时流服务,并可接入中国地震局JOPENS系统,数据实时传输正常,并自动存储实时波形数据;试运行期间以实际99%以上的高运行率,达到了国家测震台网管理规定的优秀标准.研发结果可为我国今后的海底地震观测台(网)建设提供重要参考指标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为了调查在西南日本引起大地震的菲律宾板块的插入情况,日本和联邦德国的研究人员将从1984年9月14日开始,在九州以南海域联合进行大规模的海底地震观测。日德联合观测海底地震,这是第一次。目前还没有关于这个海域地下深部板块插入情况的资料,因此,人们期待着继前些日子以日本海沟为中心的日法联合调查之后的新的成果。日德的这次调查计  相似文献   

11.
日本地震预报设备亟待充实加强──日本地震预报观测研究体制现状的补充介绍1991年,日本报纸等宣传媒介曾报道过东京都防灾会议汇总的有关目前日本首都圈若发生烈度6(日本气象厅标度)巨大地震时的灾害预测数据。该预测是假设在某个冬天傍晚6时左右,激烈的地震袭...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地震观测取得了长足进展,同时海底观测系统的建设也方兴未艾。而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海底有线实时监测的成功先例,为我国相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及借鉴。其中日本海底有线实时监测系统DONET始建于2011年,专注于海底地动—水压信号的高效采集,旨在监视日本南海海槽的地震和海啸事件。本文主要介绍DONET的硬件布局、搭建流程以及科研产出情况,并简要介绍我国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的基本信息。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美国和日本海底强震观测系统,介绍了美国南加州近海海域海底地震观测系统(SEMS)和日本相模湾近海海域的实时海底地震海啸监测系统(ETMC)的发展历程和海底强震记录数据库,总结了海底地震动特性及其与陆地地震动特性的差异、近海地震动衰减关系、海水对地震动的影响和海底强震数据在海洋工程抗震问题上的应用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我国海底地震动特性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最后对国、内外海底地震动特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1998年开始的"海洋半球观测研究计划",目前正实施着极东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宽频带地震观测、GPS观测、电磁观测和超导重力观测,以及深海底宽频带地震观测和使用海底电缆的电位观测.为了有效利用这些观测资料特成立了"数据中心",并于1998年4月开始运行.现在已经能够利用的还只是宽频带地震波形数据,其他数据待完成编辑工作后亦将陆续予以公开.现将如何使用这些数据的方法概要地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一、早期的强震仪83型强震仪的研制成功及全国性的普及必将会打开日本气象厅地震观测史上的新局面。在此有必要回顾一下一百多年来气象厅强震仪的发展史。1875年6月1日,东京气象台在创建的同时购置了 Palmieri 式地震仪,正式开始地震观测。这是一种强震仪,在 U 型管内注满水银,将一锤体悬浮在水银液面上并通过滑轮系上平衡锤取得平衡。一旦发生地震,水银液面便晃动而将浮锤顶起停留在最高位置,这时测定滑轮在这个位置上的旋转角度,所得到的角度即定为地震强度。这种地震仪一直使用到1883年。在这段期间所观测到的地震发生次数最多的年份是1880年,共有74次。当年2月22日发生了以东京湾为震中的所谓直下型地震(M5.9),东京、横滨成为受灾中心。  相似文献   

16.
海底地震观测是观测地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介绍了近三十年来国际海洋地震观测的发展,阐述了海底地震观测系统的类型,沉浮式海底地震仪、海底井下地震仪、海底电缆式地震仪的基本结构、性能,及其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95年制定的"地震基础调查观测计划",经过10多年的整合、建设、完善,日本地震调查监测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基本上建成了现代化的地震调查观测研究综合网络,地震观测数据实现了统一集中处理和共享。这样就增强和提高了地震监测预测预报研究能力和水平。初步实践显示出它的先进性和有效性。本文就日本地震调查观测研究网络建设的计划设计思路和设计目标、地震调查观测研究网络的特点、地震调查观测研究网络取得的重要进展,以及地震观测网络建设时的举措等做以综述简评。  相似文献   

18.
天津市近海地震观测试验系统首次在井下将测震仪器和前兆仪器进行组合观测,可为海底地震观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积累经验,为海底地震监测和前兆观测积累大量的基础观测资料,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日本1999年度与地震调查研究有关的政府预算已经确定,总额约为187亿日元。在1998年12月确定的1998年度第3次补充修正预算中,日本政府已对高灵敏度地震观测设施等与地震调查研究有关的项目采取措施,预算额约为100亿日元。在1999年度预算案的主要项目中,科学技术厅用于基岩地震调查观测设施(高灵敏度地震仪、宽频带地震仪及电缆式海底地震仪)建设的资金约34亿日元;用于与地震有关的基础调查的资金(活断层调查等)为14.5亿日元。尤其是在高灵敏度地震观测设施方面,加上1998年3次补充修正预算,将…  相似文献   

20.
据日本气象厅发表的观测记录 ,日本宫城县北部 7月 2 6日一天内连续发生 3次地震 :7月 2 6日 0 0时 1 3分 ,里氏 5 6级 ;0 7时 1 3分 ,里氏 6 2级 ;1 5时 56分 ,里氏 5 4级。这创造了日本地震史上的新记录。据日本气象厅测定 ,震中区在宫城县北部 ,震源深度约 1 2km ,是少见的内陆直下型地震。截至 2 6日下午 ,震区发生余震547次 ,其中有感余震 1 6 0次。这 3次地震最大瞬间加速度依次是 2 0 37Gal、 1 6 32Gal和 6 6 8Gal。日本历史上最大加速度 1584Gal是 2 0 0 0年 1 0月鸟取县西部地震创造的 ,这次地震大幅改写了纪录。据宫城县统计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