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靳长兴 《地理研究》1992,11(2):9-16
流域滞时是流域汇流计算和预报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尝试将流域滞时表示成流域重心长度Lca(流域重心到流域出口断面的河道长度)与汇流速度v之比的函数,从而使流域滞时随汇流速度的不同而不同,而不再是一个常数。长度Lca反映了流域尺度和几何形态对滞时的影响,而汇流速度则反映流域动力条件对滞时的作用。5个小流域的实测资料检验表明结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名》2012,(1):42-42
春秋时 代国靠恒山而存天下 战国时 燕赵凭恒山而立天下 宋代时 宋朝依恒山而掌天下  相似文献   

3.
田间测定沙地水分运动参数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田间垂直入渗试验法测定了沙地水分运动参数,并得到经验拟合曲线。沙土水分特征曲线表明,当体积含水率θ>5%时,吸力S随θ增加而缓慢下降,而θ<5%时,S随θ的减小而趋于急剧上升。非饱和导水率K~θ关系表明,当θ>15%时,导水率K值急剧上升,而θ<15%时,导水率K变化缓慢.  相似文献   

4.
太湖流域地貌与环境变迁对新石器文化传承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申洪源  朱诚  贾玉连 《地理科学》2004,24(5):580-585
太湖流域新石器新石器文化是连续发展的一个完整体系。高亢地带利于古文化的连续发展,而地貌和环境演化使得古文化遗址的迁移性不同,遗址往往从地势低洼处就近向高爽处迁移。水位降低、水域面积缩小时,遗址从高向低处迁移。当气候温干,地势高爽时,古人类活动频繁,文化发展。而气候温湿,水域面积扩大时,文化遗址迁移频繁,文化层堆积较薄。  相似文献   

5.
植被盖度对沙丘风沙流结构及风蚀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科尔沁沙地不同植被盖度沙丘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可移动风洞进行原位测试,开展了沙丘植被盖度对风沙流输沙率影响的研究,探讨了地表风蚀量与风速及植被盖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随植被盖度增加先平缓后剧烈,与植被盖度相关关系呈三次函数增长。在各植被盖度下各层输沙率均随高度增加而递减,随风速增加而递增。同一植被盖度下风蚀量随风速增加而增大,符合幂函数或二次函数关系,但二次函数相关性更高。同一风速下风蚀量随植被盖度的增加呈阶梯式降低,在盖度小于27%时风蚀量平缓下降,盖度27%~43%时风蚀量急剧下降,盖度43%以上时风蚀量下降重新趋于平缓。相对截留率随风速增大而减小,随植被盖度增加而增大,沙丘草本植被盖度43%以上时具有较好的防风固沙效果,此时平均截留率达88.02%。  相似文献   

6.
李岩瑛  张强  陈英  胡兴才 《中国沙漠》2014,34(1):206-214
应用西北干旱区沙尘暴源地甘肃省民勤县1971-2008年共1 811个大风/沙尘暴个例的逐日08:00和20:00高空资料、降水、日最高气温以及沙尘暴实时资料,详细探讨了不同月份和季节干湿变化、沙尘暴强度、沙尘暴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的大气边界层垂直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沙尘暴发生时4-5月最大混合层较厚,在2 500 m以上;而强沙尘暴发生时6-7月较厚,7月最厚为2 530 m。3-8月沙尘暴发生时最大混合层厚度低于大风发生时的200~400 m;4-5月下午沙尘暴发生时最大混合层较深厚,在2 700 m左右。沙尘暴持续时间与最大混合层厚度成反比。(2)沙尘暴发生时扰动和锋面逆温频次多而强,扰动逆温明显较强,达2.5 ℃/100m,锋面逆温高度在700~1 000 m,扰动逆温高度在150~400 m之间;而大风发生时辐射和锋面辐射逆温频次多而强,强沙尘暴发生时锋面逆温明显较强,这说明沙尘暴多由风场的剧烈扰动和锋面过境引起。(3)白天800 hPa以上有干气层存在,夜间干暖和逆湿现象显著。近地层越干冷、西北风越强,强沙尘暴持续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7.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把合作学习作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而讨论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两千多年前的《学记》早就认识到学生之间可以“相观而善”的道理,认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在解决简单问题时,独自面对比众说纷纭的效率高;但面对复杂问题时,  相似文献   

8.
亢学文 《中国地名》2009,(10):66-73
海港区,顾名思义,因有港口而得名,即自然聚落而成的秦皇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秦皇岛一带已形成碣石港,秦汉至宋元又得到发展,明清时航船日趋频繁。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碱吸收法测定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分别在15℃、25℃、35℃下培养35d时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矿化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尤以培养3d~7d时下降最为明显.各海拔土壤累积矿化量均随培养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加.培养35d时15℃和35℃下土壤累积矿化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但25℃下黄红壤的累积矿化量高于红壤和黄壤而低于山地草甸土.各培养温度下,土壤有机碳平均矿化速率均以山地草甸土最高,红壤最低.而对于各海拔土壤,不同温度下土壤有机碳平均矿化速率大小顺序为:15℃〈25℃〈35℃.培养3d时温度为15℃/25℃黄壤的Q10值显著高于其他海拔土壤(P〈0.05),但培养35d时15℃/25℃下的土壤Q10值以黄红壤的最高.培养3d和35d时,25℃/35℃下不同海拔土壤Q10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根据土壤平均矿化速率计算的Q10值在温度范围为15℃/25℃时以黄壤的最高,但25℃/35℃时红壤的Q10值最大.  相似文献   

10.
H~ ,Li∥Cl~-H_2O三元水盐体系25℃气液平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氯化锂25℃时在盐酸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随着盐酸浓度的增加而成线型减少。该体系的比重和电导性质已进行过研究。溶液呈平衡时气相组成的工作尚无报导,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留园是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以同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闻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1961年,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留园历史悠久,历史上多次修建。明代徐泰时创建时,林阳平淡疏朗,简洁而富有山林之趣。  相似文献   

12.
云台山位于河南省修武县境内,因山势险峻,峰壑之间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这里自然风光奇特,人文景观丰富,东汉时为帝王青睐,魏晋时被名士经营,唐宋时被佛教开发,明清则为众多文人墨客聚集,其幽旷秀丽之佳景,使人不禁慨叹造化神功之玄妙。 云台天瀑落差高310米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洞口县山门清水村西北,山腰上有块凹地,面积约50平方米,四周群山环抱,上面是悬崖,下面是潺潺小溪。这块凹地会不断喷出一种奇特的香气,但只要越出“香地”范围一步,香味便立即消失。这种香气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早晨露水未干时,香味格外浓;骄阳如火的中午,只有微微的香味;黄昏、天阴后或雨过天晴时,香味又逐渐变浓,这种香气能使人精神舒爽,神志清醒,有恢复疲劳的功能。有关专家认为,这种香气,可能是由于地下放射出一种微量元素,而这种微量元素和空气接触后,即形成一种带香味的特殊气体。气体时浓时淡,可能与这种放射性元素的强弱…  相似文献   

14.
多谱勒雷达探测较大范围强降水时其速度场特征明显:低层外层为辐合而内层为辐散与辐合相混合;高层外层为辐散而内层为辐合面积较大且带有逆风区的典型组合。应用云南东南部文山雷达站(编号:Z9876;东经104°15′,纬度23°23′)的资料,结合乡镇自动雨量站资料,分析了发生在2008年06月01日晚20时左右的一次小尺度的局地破坏性强降雨的天气过程。结果表明:(1)当回波块低层出现朝向雷达站的负速度区面积大于正(离开)速度区面积时,预示随后的降水是加强的;(2)回波块高层内部速度区有正有负而边缘速度区均为正(辐散)时,表明该区域为强降雨区,强降雨维持;(3)当上述两种速度场发生明显改变时,该区域的降水减弱或停止。这种对雷达回波速度场低、高层的辐合、辐散分析对较大范围强降雨的形成、维持和消散具有很好的临近预报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地理教学》2008,(12):44-45
按照板块大地构造学说,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岩石层中。当岩石层因构造运动而变形时,能量以弹性应变能的形式贮存在岩石中,直至在某一点累积的形变超过了岩石所能够承受的极限时,就会发生破裂,或者说产生了地震断层。破裂时,断层面相对着的两侧各自回跳到其平衡位置,贮存在岩石中的弹性应变能便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16.
什么都不放在心上 10年前,张学良在台湾满90周岁时,台湾一些新闻记者摸不透他的健身之道,利用当年3月10日下午张获准赴美探视而在中正机场公开露面时,纷纷前去追踪采访,询问“长寿要略”,想揭开他的“健康之谜”。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地下水浅埋深条件下,水位降深为0-40cm、0-55cm、0-70cm、0-85cm、0-100cm时给水度的变化规律。利用室内风积砂的排水实验获得实测给水度,分析实测给水度与经验公式计算的给水度和水位降深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水位降深小于毛细上升高度时,给水度较小,并随着水位降深的增加而增大。当水位埋深大于毛细上升高度时,给水度由毛细上升高度段及毛细上升高度以上段组成。毛细上升高度段,给水度随着水位降深的增加而增大,给水度较小。而毛细上升高度以上段,给水度较大,并随着水位降深的增加趋于定值。雷志栋公式计算的给水度与实测给水度最相近。而Nachabe和Duke公式在进气值高度上计算的给水度都比实测给水度大。这些成果为浅埋深情况下地下水位波动的准确估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米志英  张宏俊  高永 《中国沙漠》2011,31(5):1238-1241
沙柳种子的萌发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在沙土含水量较低时沙柳种子可以萌发,但沙土含水量低于2%时不能萌发;干旱胁迫使沙柳实生苗发芽率降低;盐分可明显抑制沙柳种子萌发,同时抑制沙柳实生苗的茎生长;沙柳种子适宜的覆沙厚度是1.0~4.0 mm,当覆沙达到7 mm时种子出苗受到抑制;沙柳最适宜的发芽温度是25 ℃,当温度升到40 ℃时发芽率明显下降,而当降到10 ℃时种子发芽率也明显下降,达到5 ℃时沙柳种子尽管能发芽,但无茎生长。  相似文献   

19.
范智杰  屈建军  周焕 《中国沙漠》2015,35(2):301-305
沙的摩擦性质是影响沙丘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沙土内摩擦角对于探讨床面沙波形态、沙丘流动性、沙丘稳定性、沙丘防护等都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实验研究了内摩擦角与粒径、含水率及天然坡角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当粒径从<0.125 mm增大到0.315~0.4 mm时,内摩擦角从32.25°减小到28.06°; 而粒径从0.315~0.4 mm增大到0.63~0.8 mm时,内摩擦角却从28.06°增大到31.47°。主要原因是,粒径小时颗粒的比表面积大,颗粒间接触面积大使得内摩擦角大。粒径大时,颗粒表面棱角突出,颗粒间嵌入咬合作用明显使得内摩擦角大。当含水率从0%增加到15%时,内摩擦角从29.07°增大到31.84°; 而含水率从15%增加到20%时,内摩擦角却从31.84°减小到30.75°。主要原因是一定含水率下沙土表现出黏聚性,而高含水率下水的润滑作用使得颗粒间摩擦力减小。内摩擦角与天然坡角都反映沙土摩擦特性,两者相等。  相似文献   

20.
在绘画地图的经纬线网时,假若地图所表示的地面面积不很大,则我们往往可以假定地球是一个球面来投影。在这种情况下,投影公式巾不包含椭球面的因素,因此,公式简单而易于推算。但是如果地图的幅员广大,特别是当纬度相差很大时,则椭球面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