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甸岛弧带构造格架及斑岩铜矿前景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中甸岛弧带属于中国西南三江构造-岩浆-成矿带中义敦岛弧的南端,其中有2条蛇绿混杂岩带存在,即EW向展布的洛吉蛇绿混杂岩带和近NS向分布的属都蛇绿混杂岩带.前者是中甸岛弧带与扬子地台的构造分界线,而后者则将岛弧带内的东、西两个火山岛弧带分开.西部岛弧带较早,活动时期为250~237 Ma;而东部岛弧带相对较晚,活动时期在218~203 Ma.从岛弧带活动时段(250~203 Ma)分析,属都蛇绿混杂岩带所对应的洋盆(属都洋)的活动时段当在250 Ma之前后,与甘孜理塘洋活动时段相近.属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一部分.2条蛇绿混杂岩带内的玄武岩的岩石学特征均表现为大洋拉斑玄武岩.中甸地区岛弧带内东、西两个斑岩带的斑岩型铜矿的找矿远景极大,尤以东斑岩带前景最佳,普朗斑岩铜矿床远景规模在大型以上.中甸斑岩铜矿将成为中国又一重要的斑岩铜(多金属)矿矿产地,具有极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2.
刘学龙  李文昌  尹光侯  张娜 《地质学报》2012,86(12):1933-1945
格咱岛弧位于西南三江构造火成岩带义敦岛弧南端,是晚三叠世甘孜-理塘洋壳向德格-中甸陆块俯冲的产物,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现的重要铜多金属成矿带.该区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贯穿于岛弧造山作用的始终,丰富的成矿作用发育于岛弧造山的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产出了普朗、雪鸡坪等大型铜多金属矿床.其中普朗斑岩型铜矿是印支期斑岩铜矿的典型代表,其含矿斑岩体SiO2含量在60.07%~65.78%,属于中酸性岩.Al2O3含量为14.80%~15.97%,(K2O+Na2O)为5.79%~10.99%,K2O/Na2O为0.7~1.14,里特曼指数(σ)为1.02~1.9,固结指数(SI)为7.65~24.77,分异指数(DI)为61.17~70.58,岩石属钙碱性系列,岩浆分异一般较好.A/CNK为0.74~0.981,平均为0.87,岩石属准铝质花岗岩.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石英闪长玢岩的形成年龄大致在220.8±4.1Ma,普朗石英二长斑岩的形成年龄为214.8±3.5Ma,其成岩成矿时代主要集中于印支期.  相似文献   

3.
中甸雪鸡坪斑岩铜矿地质及找矿远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雪鸡坪斑岩铜矿含矿母岩为印支期浅成相同熔型石英二长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组成的复式岩株。发育面型蚀变带,经历气成一高温热液、中低温热液及低温热液三次矿液叠加成矿。在钾化带及石英一绢云母化带发育浸染状及网脉状铜矿化。认为普朗及其南部、地苏嘎是区内形成大型斑岩铜矿最有希望地区。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东部中甸岛弧红山地区发育有印支期和燕山晚期两期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主要集中在~216Ma和~76Ma两个时期。印支期中酸性岩浆的侵入活动形成于甘孜-理塘洋西向俯冲背景下,与矽卡岩型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形成于印支期的红山石英闪长玢岩具有埃达克质岩的部分地球化学特征,如高Sr(平均为938×10-6)、低Y(平均为18.6×10-6)、Yb(平均为1.7×10-6)含量,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N平均为20.1),同时也有着较高的Mg#(平均为51)、Cr(平均为103×10-6)、Ni(平均为22×10-6)含量,指示印支期红山中酸性岩与普朗-雪鸡坪成矿岩体有着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二者可能有着相似的物质源区和成岩模式。而形成于燕山晚期的红山花岗斑岩具有低Sr含量 (平均为149×10-6)和更低的Y(平均为10.8×10-6)、Yb(平均为0.9×10-6)含量,轻重稀土强烈分异((La/Yb)N平均为56.0),明显区别于义敦岛弧弧后区的高贡-措莫隆A型花岗岩,前者很可能是红山中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中甸岛弧发育于燕山晚期的斑岩型矿床,我们认为该地区发育于燕山晚期的中酸性岩浆作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斑岩型矿床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环境下。  相似文献   

5.
松诺铜多金属矿床位于义敦岛弧南端的格咱岛弧东斑岩带中部,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现的印支期铜多金属矿,找矿前景良好。本文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法获得了黄铜矿化石英二长斑岩的锆石结晶年龄为204.7±1.4Ma(MSWD=0.21)。松诺含矿石英二长斑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石富铝(Al_2O_3=14.03%~15.99%,平均为15.19%),富碱(K_2O+Na_2O=6.82%~7.99%),属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显示准铝质特征(A/CNK=0.793~1.025,平均为0.92),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N/YbN=13.32~24.32),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Th、U、Sr),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Ce、P、Ti),岩石属I型花岗岩。松诺地区成矿岩体成矿时代发生在印支晚期,成岩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深部岩浆。区域构造演化和岩石地球化学的特征表明含矿岩体形成于火山弧构造环境,其形成与甘孜—理塘洋壳向西俯冲造山作用存在密切的联系。结合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定年的研究,松诺铜多金属矿与普朗铜矿具有相似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成矿时代,资源潜力较大,找矿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6.
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带斑岩岩类学与含矿性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云南格咱岛弧成矿带是西南三江构造岩浆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现的铜多金属矿集区,产出有普朗超大型斑岩型铜矿、雪鸡坪中型斑岩型铜矿、红山大型矽卡岩-斑岩型铜矿等。测试结果表明,典型成矿斑岩体的矿石矿物铅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为17.680~19.165,207Pb/204Pb为15.453~15.773,208Pb/204Pb为37.730~39.654,铅同位素组成较为稳定,具有贫铀铅、富钍铅的特征。铅同位素组成与特征参数(Δβ与Δγ、V1与V2)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依据铅构造模式判别和成因分类的综合分析,格咱岛弧成矿带的铅主要来源于地幔和下地壳,具壳幔混合来源的特征,其成矿作用与岩浆岩活动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西南“三江”格咱岛弧斑岩成矿系统   总被引:5,自引:10,他引:5  
李文昌  余海军  尹光候 《岩石学报》2013,29(4):1129-1144
西南“三江”格咱岛弧是“三江”古特提斯演化形成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该单元从晚三叠世洋壳俯冲、洋盆关闭转入碰撞及走滑剪切阶段都产生酸性岩体,形成斑岩Cu-Mo-Au矿床,并构成独立的成矿系统.笔者将格咱岛弧成矿作用以三大岩浆活动期次为基础划分为三套成矿系统,即印支期斑岩Cu多金属成矿系统、燕山期斑岩Mo-Cu多金属成矿系统和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Au-Mo-Cu多金属成矿系统.本文从成矿时间、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系统和成矿动力学背景等方面详细总结论述了格咱岛弧的三套斑岩成矿系统.同一地区三大成矿系统反映三次地质构造事件,这种构造演化的连续性和成矿对应性使得该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学龙  李文昌  尹光侯 《中国地质》2012,39(4):1007-1022
格咱岛弧带是西南三江多岛弧盆系中一个主要的地质构造单元,它始于晚三叠世甘孜—理塘洋壳的向西俯冲,燕山期经历了陆内汇聚和造山后伸展作用阶段,区内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强烈,是近年来新发现的重要铜多金属成矿带。根据区内岩浆岩和矿床的时空分布,同位素年代学证据,构造环境及成矿作用,将格咱岛弧成矿系统划分为印支期成矿亚系统和燕山期成矿亚系统。印支期主要发育了与安山岩同源的壳幔型中酸性岩浆作用,形成斑岩型Cu矿成矿系统,燕山期伴随着同碰撞中酸性岩浆活动形成斑岩型Mo(Cu)及热液型W(Mo)成矿系统。研究表明,格咱岛弧深部找矿具有较好的资源潜力,其中燕山期Mo多金属成矿已显现出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0.
11.
普朗斑岩铜矿产于印支-燕山早期普朗复式斑岩体中。成矿流体来源广、盐度高,成矿温度从高温440℃到低温120℃,集中在160℃-240℃、280℃-320℃、340℃-380℃三阶段,多期次、多阶段性,与斑岩成矿作用特征一致。硫同位素3δ4SCDT‰T为(-2.23-3.75)‰,显示单一深源岩浆硫。岩体黑云母等40Ar-39Ar和矿石石英-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为206.4M a-213±3.8M a,属岛孤斑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12.
邹国富  坚润堂 《云南地质》2011,30(4):387-393
斑岩铜矿是重要的铜矿床类型,认识其成矿作用对找矿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搜集和整理文献资料,介绍成矿动力学背景及构造环境、成矿斑岩岩浆及其侵位、岩浆-热液转换过程、蚀变与矿化、成因模式等斑岩型铜矿研究中的重要进展,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位于义敦岛弧南端的中甸岛弧已成为我国又一重要的斑岩铜矿产地,其中雪鸡坪中型斑岩铜矿床产于西斑岩带,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产于东斑岩带。详细对比研究了这两个斑岩铜矿床矿床地质,含矿斑岩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以及年代学等特征,认为:①两者的元素组成非常相似,如稀土配分形式均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型,亏损重稀土元素和Y,富集Sr、K、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Zr、Hf、Ti等高场强元素,显示了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可能是俯冲的甘孜—理塘洋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并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②中甸岛弧的结构及时空演化保持了义敦岛弧的共性,发育完整的沟-弧-盆体系,其中东斑岩带属于外弧,而西斑岩带属于内弧,中斑岩带及零星分布的属都蛇绿混杂岩产于弧间盆地。  相似文献   

14.
王列  陈梁  孙德瑜 《云南地质》2008,27(2):253-256
矿体赋存于不同构造过渡带断裂侧,控矿岩石为喜马拉雅期浅成—超浅成相的富钾碱性系列的中酸性侵入体,属于斑岩型铜矿。  相似文献   

15.
小龙潭近东西向核桃箐断层对岩体的控制起主导作用。核桃箐沟以北的斑岩露头总体为“模式”的外带。结合核桃箐沟断层的性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提出进一步找矿重点应转移至核桃箐沟南侧探寻斑岩体核部,打破在F2以北找矿的瓶颈,有望取得找中大型斑岩铜矿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薛步高 《云南地质》2007,26(2):165-174
滇黔桂金三角区赋存峨眉山玄武岩组(含底部大厂层)和龙潭组含矿的岩性,主要是玄武熔岩、凝灰岩和含凝灰质、炭质的岩石,一些研究者将其归入“卡林型金矿”。本文提出应从“卡林型金矿”中剔除,另行命名为玄武岩金矿。因地幔柱成因的玄武岩,自有其独立的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17.
云南迪庆春都铜矿控矿地质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矿体赋存于印支期浅成-超浅成相的石英二长玢岩体内,具斑岩型矿床的蚀变特征,主要控矿因素为岩浆岩、岩浆侵位的地层、热液蚀变作用和构造裂隙等。是印支期甘孜-理塘洋向西俯冲造山晚期与超浅成斑(玢)岩密切有关的斑岩型铜矿床,矿区及外围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8.
宾川幔坳区斑岩铜矿综合信息三维找矿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曹显光 《云南地质》2002,21(4):353-364
云南宾川幔坳区位于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东缘,金沙江有色贵金属矿带南段,是云南仅次于东川-昭通,个旧-丘北的第三大幔坳区,本文首次概括综合信息三维找矿模型显示,该区可能赋存一个超大型斑岩系列铜矿床,区内纳米碳,铜,金相互作用是其主要成矿作用之一。  相似文献   

19.
云南大姚秀水河金铜矿区勐岗河矿段矿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辉  张正清 《云南地质》2009,28(3):295-298
铜矿体赋存于石英二长斑岩中,普登群(Pt1P)变粒岩为其围岩,矿化及岩性均可分带,其成因应属斑岩型铜矿叠加后期变质热液改造型多金属矿床,具有找到中大型金铜多金属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