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宏飞  骆庭川 《现代地质》1994,8(4):453-458
扬子克拉通北缘的铁船山岩体形成于新元古代,其岩石类型为霓石-钠铁门石花岗岩,岩石富碱质、St、Fe、REE和高场强元素,而贫Al、Ca、Mg、Sr、Ba、Co、Ni等组分,δEu=0.20,A/KNC=0.85,K2O+Na2O/Al2O3=1.09,A·R=9.28,岩石属典型的A型花岗岩,Nd、Sr和O同位素示踪反映其成岩物质来自于壳幔混合源区。根据区域地质背景的综合分析,岩体形成于活动陆缘的张裂构造环境,属活动板块边缘拉张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2.
福州复式岩体I-A型复合花岗岩的岩石成因与源区性质目前尚未得到很好认识。本文对福州复式岩体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该复式岩体花岗岩可分为钙碱性和碱性系列。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钙碱性系列花岗岩形成年龄为111~101Ma,是早白垩世多期次岩浆活动作用的产物;碱性系列花岗岩形成的年龄为95~93Ma,是晚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两类岩石均具有Eu负异常、LREE富集和HREE亏损的特征,并且Rb、Th、U、K、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Ba、Sr以及高场强元素Nb、Ta、P、Ti相对亏损。其中,钙碱性系列花岗岩的轻重稀土分馏程度较之碱性系列花岗岩明显,而碱性系列花岗岩的负铕异常比钙碱性系列花岗岩明显。锆石Hf同位素组成表明,钙碱性系列花岗岩的ε_(Hf)(t)值为-3.9~0.2,地壳模式年龄表明花岗质岩浆源岩来自于新元古代古老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有少量的地幔组分卷入。碱性系列花岗岩的ε_(Hf)(t)值为0.04~4.8,地壳模式年龄指示花岗质岩浆源岩来自于新元古代古老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有大量幔源组分的混入。综合分析表明,福州复式岩体I-A型复合花岗岩具有相同的源区,其形成的差异主要是构造环境的变迁、幔源岩浆的加入以及岩浆分异演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淡色花岗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素淑  李曙光 《地学前缘》2007,14(6):290-298
淡色花岗岩(leucogranite)是一类高铝高硅碱的酸性侵入岩,主要地球化学特征是:SiO2≥72%,Al2O3≥14%,Na2O+K2O~8.5%,富Rb,亏损Th、Ba、Sr,稀土总量较一般花岗岩低(∑REE=(40~120)×10-6),且表现为中等分异的轻稀土弱富集型,一般具有Eu负异常;Sr-Nd-Pb-O同位素指示其岩浆明显的陆壳来源。淡色花岗岩主要发育于陆壳(俯冲)碰撞加厚带,由逆冲折返的俯冲板片变沉积岩部分经过脱水熔融产生。淡色花岗岩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岩石类型:(1)二云母型淡色花岗岩,由变泥质岩(或变硬砂岩)在中地壳水平经黑云母(和/或白云母)脱水熔融产生;(2)电气石型淡色花岗岩,由变泥质岩在较低温度下经白云母脱水熔融产生;(3)石榴子石型淡色花岗岩,由长英质下地壳经黑云母脱水熔融产生。源区残留独居石、磷灰石等富REE矿物是淡色花岗岩亏损REE、Th等元素的原因。源岩为变泥质岩及源区残留钾长石是淡色花岗岩亏损Sr、Ba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对青藏高原西部燕山晚期花岗岩进行了地质,地球化学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燕山晚期早白垩世花岗岩为I型,形成于火山弧环境,岩石组合为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岩石系列为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1,稀土元素含量中等,并且属轻稀土富集型,铕亏损不明显,LILE有选择地得到富集,HFSE相对亏损;晚白垩世花风岩为S型,形成于同碰撞环境,岩石组合为二云母花岗岩-二云化岗岩,岩石系列为高钾钙碱性  相似文献   

5.
苏北牛山片麻状A型花岗岩及其成因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苏北牛山片麻状花岗岩形成于震旦期,富含碱性长石,普遍含有碱性镁铁矿物,具有高硅、富碱、低铝、贫水,富含Nb、Zr、Y、Ga、REE及Eu明显亏损等特征,为A型花岗岩。其Y/Nb、Yb/Ta、Ce/Nb等比值较高,Ga×104/Al和碱度较低,属A2亚型花岗岩。它是苏胶造山带在晋宁期碰撞造山后的拉张环境下,由地幔热流上涌,致使下地壳岩石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于中地壳侵位而形成。  相似文献   

6.
海南岛中元古代花岗岩地球化学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海南岛中元古代花岗岩岩体主要由二长花岗岩、花岗冈长岩等岩石组成,构成一个明显的 自花岗岩向花岗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的岩浆演化系列及钙碱性演化趋势。该岩体为一套板块碰撞 后隆起期原地一半原地过铝质花岗岩。是板块碰撞引起的地壳增厚升温和随之的玄武岩浆底侵加 热联合作用下,主要由抱板群变质沉积岩及斜长角闪片麻岩部分融熔、并在幔源物质的参与下形 成的,所形成的花岗质岩浆在“走滑扩容泵吸”机制驱动下沿戈枕剪切带上升、固结就位,因而具壳 幔二元混合成因特点。化学成分以高 SiO2、K2O、Rb、Ba、Ta、Ce和贫P、Ti、Zr、Sr、Fe2O3+FeO、 MgO、CaO为特征;元素比值Zr/Nb、La/Nb、Ba/Nb、Rb/Nb、K/Nb、Ba/La及Cr、Co、Ni、V均接近 大陆中下地壳成分,Rb、Sr、Ba、Ta、Zr及比值K/Sr、Rb/Sr石r/Ba变化范围小,反映岩浆源区成分 或熔融方式上的一致性;轻重稀土较强分馏,负铕异常明显,稀土配分模式总体相似,呈左高右低 型,和抱板群变质沉积岩稀上元素组成基本一致;εNd(t)值普遍高于抱板群地层,(87Sr/86Sr)i值变化 大,暗示幔源参与信息。结合抱板群变基性火山岩的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库地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的库北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岩体形成于奥陶纪末至泥盆纪初,由早期的二长花岗岩和晚期和花岗岩组成,成分上富碱,富K、Th、REE、Nb、Zr、Y,贫Ca、Mg、Ba、Sr、Sc、V、Ni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点,它形成于造山晚期相对稳定的拉张环境,是大洋板片脱过程中侵位的,由早先随大洋板块消减下沉的洋壳沉积物先后部分熔融而形成,。本次研究为地壳物质再循环至地壳  相似文献   

8.
变形变质岩熔融及其与化学成分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于祥  谢鸿森 《矿物学报》1995,15(3):332-337
高温高压熔融实验结合岩石化学分别研究表明:在无水体系中,变形变质岩的初熔温度随FeO+MgO+CaO+TiO2、Al2O3等的增高而增高;随SiO2、K2O+NaO含量的增高而降低。此外,岩石的变形变质程度、压力也对岩石的初熔产生重大影响。本文还初步探讨了REE与岩石熔融的关系。金属元素在熔体与残留体的分配研究表明:常量金属元素在熔体中相对富集,在熔体与残留体之间的分异度(│lgDi│随SiO2的  相似文献   

9.
《四川地质学报》2019,(4):546-549
通过对赣中于都县形成于加里东期的古嶂花岗岩岩体的岩相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讨其岩石类型、岩石成因及岩浆演化过程,并对其形成的构造背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岩相学上,古嶂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和白云母组成,其中白云母多为自形-半自形,中-粗粒,应为原生白云母;在地球化学特征方面,SiO_2含量较高,K>Na,CaO含量较低,其A/CNK>1.1,属于强过铝质花岗岩;微量元素组成上,古嶂花岗岩岩体中相对富集Rb、Th、U和稀土元素Ce、Sm、Nd,相对亏损Ba、Sr、Nb,属于低Ba-Sr范畴花岗岩。岩体稀土总量较低,相对富集轻稀土,有明显的Eu亏损,古嶂花岗岩应属于S型花岗岩。本文研究的古嶂花岗岩应为在后碰撞伸展环境中地壳物质在较低温度下部分熔融形成S型花岗岩岩浆,经结晶分异后形成。  相似文献   

10.
通过考察I型花岗岩产生后保留的残留物的可能矿物含量和地球化学评价了A型花岗岩形成的残留源区模式,虽然这个模式可以解释A型花岗岩的一些特征,但是有用的资料说明残留源岩不可能产生合适主要元素特征的部分熔融体。一些A型花岗岩起源的另一个可选择的模式是英云闪长质和花岗闪长质成分的地壳火成岩部分熔融。这些源岩部分熔融的模拟结果表明,满足A型花岗岩水含量的部分熔融体可能由15%到40%熔融作用产生。这个模式可以预测A型花岗岩的其它特征。  相似文献   

11.
吉乃县塔斯特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含矿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刚 《新疆地质》2000,18(1):79-84
塔斯特岩体由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组成。岩石均具有高Na低K,Na2O、Fe2O3、Hf、K/Rb偏高,K2O、CaO、FeO、Rb、Sr、Nb、∑REE、δ^18O、Rb/Sr明显偏低的特点。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岩体为形成于火山弧环境的“I”型花岗岩。岩体中Au、Ag、As、Bi、Cu等成矿元素明显富集,并与该岩体中金矿床、矿点的元素组合一致,说明该岩体与Au的成  相似文献   

12.
《四川地质学报》2022,(4):546-549
通过对赣中于都县形成于加里东期的古嶂花岗岩岩体的岩相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讨其岩石类型、岩石成因及岩浆演化过程,并对其形成的构造背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岩相学上,古嶂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和白云母组成,其中白云母多为自形-半自形,中-粗粒,应为原生白云母;在地球化学特征方面,SiO_2含量较高,K>Na,CaO含量较低,其A/CNK>1.1,属于强过铝质花岗岩;微量元素组成上,古嶂花岗岩岩体中相对富集Rb、Th、U和稀土元素Ce、Sm、Nd,相对亏损Ba、Sr、Nb,属于低Ba-Sr范畴花岗岩。岩体稀土总量较低,相对富集轻稀土,有明显的Eu亏损,古嶂花岗岩应属于S型花岗岩。本文研究的古嶂花岗岩应为在后碰撞伸展环境中地壳物质在较低温度下部分熔融形成S型花岗岩岩浆,经结晶分异后形成。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乌依塔克花岗岩体地球化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乌依塔克花岗岩体分布于乌依塔克蛇绿岩套中,与其中的基性熔岩呈侵入接触关系,形成时代比蛇绿岩套(超)镁质岩稍晚;岩石类型为斜长花岗岩,斜长石属钠长石;岩石高SiO2,低Al2O3,富Na2O,贫K2O(〈1%),里特曼指数σ为0.96 ̄1.08,是钙质的;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并且属轻稀土元素亏损型;除Y含量较高外,其他微量元素含量均较低;ISr为0.702588,εSr(t)为-16.1,εNd(t)  相似文献   

14.
大别山金鸡寨花岗岩体岩石化学特征及侵位机制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别山金鸡寨花岗岩体位于大别山碰撞造山带东端,紧邻郯庐断裂,是由碱长石英正长岩和碱长花岗岩组成。这两种岩石的组成矿物均为碱性长石、石英、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磁铁矿及副矿物榍石、磷灰石,但矿物含量不同。它们的岩石化学特征也不相同:(1)碱长石英正长岩中常量元素的平均含量(wt%)SiO2为67.11%,Al2O3为17%,Na2O+K2O为10.97%,其中K2O>Na2O,微量、稀土元素均较富集,但高场强元素、轻稀土含量及LREE/HREE均大于碱长花岗岩中的相应数值。(2)碱长花岗岩中常量元素的平均含量(wt%)SiO2为75.13%,Al2O3为13%,Na2O+K2O为8.23%,其中K2O>Na2O,微量、稀土元素含量较高,但大离子亲石元素、重稀土元素含量则大于碱长石英正长岩中的含量。根据野外调查、岩石学特征及常量、微量、稀土元素研究表明,这两种岩石是同一岩浆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是于造山后形成的A型花岗岩,其形成经历了部分熔融和结晶分异两个阶段,源岩可能来自于北大别变质杂岩。金鸡寨岩体的侵位是以“半汽球”膨胀机制进行的,并与龙井关断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大兴安岭中生代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   总被引:33,自引:18,他引:33  
大兴安岭中生代花岗岩根据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划分为高锶花岗岩类和低锶花岗岩类,前者富集Ba、Sr、Ti,而后者强烈亏损这些元素而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高锶花岗岩类主要由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属于Ⅰ型花岗岩;低锶花岗岩类由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岩组成,二长花岗岩一正长花岗岩一碱长花岗岩也属于Ⅰ型花岗岩,碱性花岗岩为A1型花岗岩。这两类花岗岩均显示εNd(t)正值^87Sr/^86Sr低值以及较低的Nd模式年龄。高锶与低锶花岗岩类地球化学差异性表明,高锶花岗岩起源于相对亏损的幔源岩浆的分异作用,而低锶花岗岩类的源区与显生宙地壳增生时期起源于地幔的年轻地壳物质有关,即起源于富集型幔源基性岩石的部分熔融。大兴安岭中生代花岗岩与流纹岩之间地球化学相似性以及与玄武岩类的相关性表明,它们是统一的构造一岩浆体系的产物,共同制约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大陆伸展的构造环境和闭合期间壳幔相互作用形成的地幔源区。  相似文献   

16.
陈斌  徐备 《岩石学报》1996,12(4):546-561
内蒙古苏左旗地区古生代造山带中的花岗岩可分成两个序列,即白音宝力道序列和巴颜哈拉图序列。前者主要由角闪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及花岗闪长岩等同源岩石组成,化学成分以富FeO、MgO、Na2O、Co、Ni、Sr和贫SiO2、K2O、Rb为特征,稀土分布型式为平坦型,负铕异常不明显,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414~418Ma。后者主要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组成,化学成分以富SiO2、K2O、Rb和贫CaO、FeO、MgO、Co、Sr为特征,轻重稀土较强分馏,负铕异常明显,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363Ma。两个序列花岗岩在空间上密切共生,均呈近东西向带状分布,并平行于其南侧的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带和高压蓝片岩带。白音宝力道序列属于岛弧型花岗岩类(I型),巴颜哈拉图序列属于碰撞型花岗岩类(S型),在构造上它们分别代表古生代期间华北板块相对南蒙微板块俯冲及其互相碰撞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新疆乌伦布拉克铜矿花岗质潜火山杂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乌伦布拉克铜矿含矿花岗质潜火山杂岩包括由先而后依次侵入的浅成相闪长岩、石英闪长岩、斜长花岗岩和超浅成或次火山相英安玢岩以及与之密切伴生的英安玢岩质隐爆角砾岩。含矿杂岩属钙碱系列,具有低Si、低碱、富Na贫K,过铝质-偏铝质,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铕弱负异常,强不相容元素相对富集,Nb和Ti强烈亏损,Rb、Th、K、Tb相对富集等岩石地球化学特点,成因上属造山壳幔同熔型花岗岩类。杂岩体由早到晚  相似文献   

18.
南天山花岗岩类的年代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环境   总被引:59,自引:23,他引:36  
姜常义  穆艳梅 《岩石学报》1999,15(2):298-308
在南天山褶皱带,分布有大量的花岗岩类岩石。按照由老到新的侵位顺序,岩石类型依次为:闪长岩、似斑状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精确的锆石U-Pb法研究证明,它们形成于石炭纪末期至早二叠世末期。闪长岩、似斑状花岗岩的岩相学和岩石化学具有I型花岗岩的特征,而二云母花岗岩充分表现了S型花岗岩的岩相学和岩石化学特征。与洋中脊花岗岩相比,它们不同程度地富集K2O、Rb、Th而贫于Ta、Nb、Zr,显示了碰撞造山阶段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碱长花岗岩主要由钾长石、钠长石、石英和富羟铁云母组分的黑云母组成。它们普遍具有高的SiO2、Na2O+K2O、Nb、Y、REE(Eu除外)丰度和Fe/Mg比值,以及低的CaO、TiO2、Sr、Ba、Eu丰度。从而,系统地显示了A2型花岗岩的普遍特征。证明它们形成于后造山垮塌阶段。各种岩石的εSr(t)界于+37.75和+2100.7之间,而εNd(t)界于-4.42和-6.51之间,证明它们全部源自于陆壳物质的深熔作用。北天山古洋盆于晚石炭世的闭合导致了南天山碰撞造山作用。而在早二叠世末期,更大范围的大陆伸展作用与南天山的后造山垮塌作用同步。  相似文献   

19.
连山关地区前寒武系赋存的铀矿床,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不整合型铀矿床。对连山关混合花岗岩开展地球化学研究,通过分析岩石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岩石成因及形成的构造环境。该区混合花岗岩属于富硅,高碱、低钛的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总量较高,轻稀土元素明显富集,具有中等程度的Eu负异常;U、La、P相对富集,Ba、Ta、Nb、Sr、Ti相对亏损。该混合花岗岩具有S型花岗岩的特征,其源岩为中、上地壳酸性岩石,可能形成于太古宙克拉通裂陷拉张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20.
TTG岩石组合及其成因的实验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TTG岩石组合及其时空分布特征,成因假说,部分熔融实验模拟进行了综述。TTG岩石重稀土元素分馏模式和亏损重稀土元素的特征表明其源区为铁镁质地壳;部分熔融实验结果显示,TTG岩石最可能的成因机制是角闪岩或榴辉岩在高压下通过较高程度的部分熔融形成的,其残留相为呈悬浮状的榴辉才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