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在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当中,推力确定是治理工程设计是否合理有效的前提。本文进行了3种类型滑坡的渐进变形破坏模式分析,从滑带参数弱化的角度阐述了不同类型滑坡的渐进演化过程,并以滑带力学参数经历峰前应力阶段、软化阶段、残余应力阶段刻画了滑带空间形态所经历的峰前应力状态、临界应力状态、残余应力状态3个阶段;基于不平衡推力法,提出3种类型滑坡临界状态条块的确定方法,把滑坡划分为发生剪切段和未发生剪切段,提出了不同类型滑坡渐进破坏过程中推力计算公式及计算过程中滑带参数取值方法。以任意滑坡为例,从不同类型滑坡角度分析了滑坡在渐进破坏过程中推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滑坡渐进破坏到第5状态时,牵引式滑坡、推移式滑坡和复合式滑坡的推力大小分别为4 100,4 980和3 150 kN/m,推移式滑坡推力最大,说明滑坡以不同模式破坏时推力存在明显差异。此计算方法不仅反应了不同类型滑坡的渐进破坏过程,又解决了具有应变软化性质的滑坡推力计算问题,在实际工程中为滑坡的设计提供合理的推力。  相似文献   

2.
应用带变异的否定选择算法寻找滑坡突变点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袁勇  许强  郭科 《工程地质学报》2005,13(4):447-450
基于人工免疫系统带变异的否定选择算法的思想,对滑坡监测数据进行处理,根据部分匹配原则产生检测器,寻找滑坡突变点。通过对卧龙寺新滑坡监测数据的实例研究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能准确寻找滑坡突变点。  相似文献   

3.
多层滑带滑坡演化过程具有多级滑体相对运动、应力非连续性特点,由于不同层滑体间的相对运动,多层滑带滑坡内的推力分布形式往往比较复杂,亟需提出针对多层滑带滑坡的抗滑桩桩后推力分布计算方法。本文采用水平极限平衡法对多层滑带滑坡进行分析,根据水平微段极限平衡状态下的受力分析,可计算抗滑桩桩后每层滑体内的滑坡推力。在分析竖直方向的受力平衡时,需要考虑不同层滑体向下的受力传递,从而导致滑坡推力分布函数在滑带处存在突变。据此推导出了多层滑带滑坡的抗滑桩桩后推力分布函数,并通过数值模拟进行了工程案例验算分析,验算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本文提出的多层滑带滑坡抗滑桩桩后推力分布计算方法,为多层滑带滑坡的防治理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地质构造及其活动特征与滑坡灾害的关系是工程地质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文章在川西南大凉山区美姑河流域地质构造资料分析和大型古滑坡精细化调查的基础上,以流域内的典型古滑坡为研究对象,结合该地区地质构造的几何学、变形学、运动学和活动性特征,深入剖析了沉积构造、断裂构造、褶皱构造和节理构造等不同的地质构造类型对大型古滑坡的孕育的控制作用,认为地质构造对大型滑坡的控制主要表现在:(1)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等不连续结构面控制了滑坡发育的边界,(2)断层破碎带、褶皱弯滑作用的滑动层面、沉积结构软弱夹层等孕育滑带的形成,(3)节理构造形成的裂隙构成地下水储集和运移的通道,促进滑坡的孕育和大型滑坡的发生,(4)活动断裂制约着滑坡地貌发展演化,诱发断裂活动的地震导致了大型滑坡失稳。建议在美姑河流域的滑坡灾害防治方面应加强不同尺度,尤其是中小尺度活动构造与滑坡发育演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黔西北崩塌滑坡的发育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展示在研究区内686个崩塌、948个滑坡的分析,总结出崩塌、滑坡的发育规律。指出软硬地层叠覆带、断裂带、开阔褶皱翼部、不同方向褶皱接合部、平行褶皱轴向的地面切割等是崩塌、滑坡易发部位,并讨论其敏感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崩塌、滑坡的区域分布规律,提出是地势坡折带左右了崩塌、滑坡的分布,最后推测贵州的另一个崩塌、滑坡高频带是地势上第二级与第三级阶梯面的地势坡折带。  相似文献   

6.
姚智 《贵州地质》1998,15(2):166-175
通过对展示在研究区内686个崩塌、948个滑坡的分析,总结出崩塌、滑坡的发育规律。指出软硬地层叠覆带、断裂带、开阔褶皱冀部、不同方向褶皱接登中、平行褶皱轴向地面切割等崩塌、滑坡易发部位,并讨论其敏感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崩塌、滑坡的区域分布规律,提出是地势坡折带左右了崩塌、滑坡的分布,最后推测贵州的另一个崩塌、滑坡高频带是地 第二级与第三级阶梯面的地势坡折带。  相似文献   

7.
浅论重庆地区滑坡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地质环境出发,探讨了滑坡不同带(区)变形破坏密度、强度特征:不同带(区)岩质、土质滑坡在低山、丘陵、河谷等不同地段出露特征;滑坡分布与高程、地形地貌与触发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充气截排水主要依据非饱和渗流理论,通过向坡体后缘压入气体驱除部分地下水,形成非饱和帷幕带,降低土体的渗透性,截排斜坡后缘地下水的入渗,降低潜在滑坡体内地下水位。多孔介质的多相渗流问题相当复杂,模拟技术往往是有效的研究方法。笔者以试验得到的地下水位及渗流量为基础进行数值反演分析,得到土质参数,构建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不同充气位置对边坡潜在滑坡区地下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坡体后缘压入气体能够降低潜在滑坡区的地下水位线;在坡体后缘充气时,充气点放置在距离潜在滑坡区较近的位置时,截排水效果更好;充气点充气压力越大,潜在滑坡区的地下水位线下降得越多;选择充气点深度时,宜选择较深的充气深度,这样能够选择较大的充气压力。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在龙门山地区激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其中尤以滑坡灾害分布最为广泛和严重。在所有滑坡灾害中,东河口滑坡发生在北川破裂带的北东端点,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并造成了大量的生命财产损失。东河口滑坡是一种抛射型滑坡,具有与其他如重力或者降雨作用导致的滑坡不同的特点,即没有统一连续的滑动面,由上部比较深陡和下部比较浅缓的截然分开的两部分组成,在强地震加速度的作用下,滑坡体被抛射并在与地面发生碰撞之前沿抛物线轨迹运行。文章综合分析了东河口抛射型滑坡发生的地质地貌条件,并解释了该抛射型滑坡发生的动力源机制。结果显示,东河口滑坡区的滑坡带和翼状裂隙带在北川破裂带两侧的规则分布受控于断层的运动方式和滑坡的空间分布位置;此外,除地震动水平加速度和地质地貌条件外,垂直加速度和断层的运动方式对地震滑坡的激发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高分辨率激光粒度仪MS2000对我国典型地区5种沉积类型滑坡的滑带(面)土和滑坡细粒堆积物的粒度多组分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总结了不同沉积类型滑坡滑带(面)土与滑坡堆积物的粒度多组分分布特征及差异性,其对于认识滑坡的成因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认为:(1)不同沉积类型的滑坡滑带(面)土和滑坡堆积物的粒度一般含有4个组分,其分别为风成的细、中、粗粒组分和水成的悬浮组分; (2)不同地区不同沉积类型的滑坡其滑带(面)土粒度与滑坡堆积物的粒度多组分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 (3)同一地区滑坡的滑带(面)土与滑坡堆积物的粒度多组分分布特征有较大差异,主要受控于滑坡本身的形成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多剖面反算滑带土抗剪强度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嫒彩  戴自航 《岩土力学》2006,27(10):1811-1814
基于最小二乘原理,首先探讨了采用多个剖面反算滑带土综合抗剪强度指标的方法,其次,根据滑动带物质结构组成或是否受地下水侵蚀的不同,反算不同滑动段多种强度指标。以工程实例介绍了两种方法的应用,并以两种方法反算的强度指标进行滑坡推力计算,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前者在简单小型滑坡治理设计计算中其精度仍是较为可靠的,而在大中型复杂滑坡治理设计计算中采用后者将更为合理和可靠。  相似文献   

12.
库岸滑坡涌浪经验估算方法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锦林  张婷  李嘉琳 《岩土力学》2014,35(Z1):133-140
分别介绍了3种常用的库岸滑坡涌浪经验估算方法--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推荐方法、潘家铮方法和水科院经验公式法。针对乐昌峡水库鹅公带古滑坡体滑坡涌浪预测问题,采用3种常用经验估算方法,并构建几何比尺1:150的物理模型,对设计洪水位和正常蓄水位条件下滑坡体不同滑速所产生的涌浪进行计算和测试。通过滑坡入水点对岸山坡涌浪爬高、坝前涌浪爬高和B3测点涌浪高度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3种常用经验估算法计算结果差异较大,其中潘家铮方法与模型试验结果最为接近。通过对计算结果差异的进一步分析,推荐在采用经验估算法进行库岸滑坡涌浪预测时选择潘家铮方法,此外,还解释了物理模型试验中所出现的一些现象,可供库岸滑坡涌浪预测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高海拔喜马拉雅山地带,滑坡是非常普遍的。喜马拉雅山地带的主要公路,由于受滑坡灾害的严重影响而频繁堵塞,且长期被迫中断。需要对这些滑坡采取长期防治措施以保持公路畅通。位于甘托克(印度锡金邦首都)北部71.2km处的Lanta Khota滑坡,是锡金北部公路上最古老的滑坡之一,自1975年起该滑坡开始活动。滑坡两侧的岩石类型是不同的(东部为透镜状片麻岩,西部为长石英质片岩),我们认为,主中央冲断层(MCT)穿过滑坡带。由于滑坡总是在强降雨过后变得异常活跃,因此,查明滑坡面之下含水介质结构,了解滑坡活动的诱发因素湿得非常重要。这仅能通过地球物理调查完成。然而,必须选择适宜这种地形勘查的地球物理技术。为了查明地下地层结构,在Lanta Khola滑坡区域开展了甚低频(VLF)电磁法测量。虽然全球仅有少数可利用的VLF发射台,但可以从一些VLF发射台获取VLF信号,即便是在高海拔的山区。垂直地质岩层走向布置了5个VLF测量剖面,并根据VLF测量结果圈定出低阻区。这种低阻区与根据梯度电阻率测深剖面圈定的低电阻带有关。这些异常证实,在Lanta Khola滑坡区域范围内,即使在与片麻岩-片岩地质接触面平行的地下滑动面中也存在水饱和带(潮湿带)。这表明,传导特征与弱水饱和的岩屑层有关,这些岩屑层位于滑坡体沿线并与地质接触面平行。为此,滑坡区两侧的电性结构特征可能与稳定地层有关。为了把滑坡活动次数降至最低,必需排放潮湿带中的水,这是因为潮湿带中的水可渗入滑坡体。  相似文献   

14.
研究抗滑桩的受力特征是进行抗滑桩设计工作的关键.我国三峡库区部分堆积层滑坡发育多层滑带,而目前抗滑桩的设计方法仅针对单层滑坡,因此,对多层滑带堆积层滑坡—抗滑桩受力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工程地质特征,开展了多层滑带堆积层滑坡物理试验模型,在滑坡的后缘施加推力来模拟滑坡演化过程,同时监测滑坡—抗滑...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多年从事土工试验及滑坡研究的经验和体会,通过滑坡滑带上抗剪强度指标体系的多种方法的试验对比和综合分析,本文对土质滑坡滑面(带)抗剪强度指标的室内测试,提出了一种新的试验方法,即滑带土的多次剪试验,该方法在理论上较为严谨,实践上更切合工程实际,是解决土质滑坡滑面(带)残余抗剪强度指标问题值得推广的一种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存在大量的双滑带及多滑带古滑坡,目前对库岸双滑带滑坡变形复活特征及稳定性响应特征的研究较少.以塔坪滑坡为例,通过工程地质勘察和监测资料分析,揭示了该滑坡变形复活特征.并进一步开展了库水位和降雨联合作用下塔坪滑坡的渗流场和稳定性数值模拟计算,揭示了不同滑带对库水位波动和降雨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塔坪滑坡为阶梯式变形模式,每年的雨季和库水位下降期,滑坡变形速度增大.滑坡表现为显著的前缘牵引式渐进破坏模式.降雨主要对浅层滑带的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对深层滑带的影响较小.库水位抬升,浅层滑带的稳定性降低,深层滑带的稳定性增大;库水位下降,浅层滑带的稳定性增大,深层滑带稳定性减小.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黄土坡滑坡滑带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土坡滑坡是三峡库区地质条件最复杂的滑坡之一,因巴东县城在历史搬迁过程中曾坐落于该滑坡体上而备受关注。为揭示对黄土坡滑坡起控制作用的临江1号滑坡滑带空间分布和工程性质规律,根据野外大型试验场隧洞群直接揭露,结合钻孔、室内试验和现场监测手段,对滑带空间分布、厚度、物质组成、物理力学性质和变形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较系统全面的创新成果。研究结果表明:临江1号滑坡中存在双层滑带,下层主滑带呈南高北低东高中低状,位置靠近滑坡东部;次级滑带靠近滑坡西部;临江1号滑坡主滑带物理力学参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均一性,滑带强度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值随着滑坡主滑方向从后缘到前缘呈递增趋势,而滑带中的黏粒和粉粒含量随着滑带从后缘到前缘的延伸同样有所增长。临江1号滑坡次级滑带变形速率受控于滑带分布,前缘滑带变形速率明显大于后缘速率。滑带变形响应随滑带位置不同受外界因素影响程度各异,前缘受库水位升降显著影响,中后部滑带变形主要受降雨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千将坪滑坡滑带地质演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千将坪滑坡是三峡水库蓄水后发生的第一个大型基岩滑坡,引起了社会各方面极大的关注。千将坪滑坡的类型、成因演化等问题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文在千将坪滑坡滑带宏观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使用层间剪切带应力历史分析方法,结合地质体铀系测年结果,得出千将坪滑坡属于新生滑坡的结论。文章研究了千将坪滑坡滑带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形成机制,指出千将坪滑带形成的地质历史成因是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的结果,建议三峡库区滑坡防治工作中要重视水库新生滑坡,特别是重视层间剪切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滑坡灾害受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和控制,优化其监测系统有利于提高灾害预报预警的准确性。在对滑坡监测信息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通过针对不同类型滑坡选择监测优势信息,对滑坡监测系统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20.
水在滑坡变形过程中所起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黄腊石滑坡群中的两个相邻滑坡(大石板滑坡和石榴树包滑坡)为例,研究了水在这两个滑坡产生过程中的作用,结论为:长江水位的抬升一方面抬高了滑体中的地下水位,另一方面使石榴树包滑坡约1/3的滑体浸泡在江水中,造成其发生多次滑塌;降水一方面引发坡面泥石流,另一方面使滑体的地下水位出现变化,增加滑体重量,软化滑带;地下水的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是促使大石板滑坡产生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却是石榴树包滑坡变形的次要影响因素,地下水在石榴树包滑坡变形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软化滑带、降低滑带的抗剪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