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对河北省长期能源需求量的估算,论述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和核电是有效的替代能源,提出发展河北省核电的目标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世界核电工业发展与地理格局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电工业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其发电量不断上升,且有与火电、水电并行发展的趋势。本文在论述世界核电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后,以核电大国法国为典型代表,分析了核电工业的地位和地域分布特点,初浅地总结了核电工业的地理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3.
4.
河北省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河北省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理教学》2009,(5):F0003-F0003
2008年我国清洁能源建设可圈可点:新核准了福建宁德、福清、广东阳江、浙江方家山四个核电项目,是我国历史上核电建设力度最大的一年;新增风电装机600万千瓦,风电总装机容量超过1200万千瓦;新增水电装机2010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比重比匕年提高。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能源战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全球石油、天然气、煤和铀等主要生化能源可采储量和年开采量的关系,结论认为:石油、天然气和铀枯竭的时限将在2040年,煤炭在2100年也将退出历史舞台。同时认为,上述生化能源是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气候变暖的主要根源,也是国际地区冲突的重要原因。在全球生化能源枯竭的大背景下,我国主要生化能源的保障程度下降,石油的国际依存度提高,面临的国际能源形势日益严峻。作者认为,21世纪前20年是调整我国能源战略的最后机会,合理的能源战略将是保证2020年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建议根据生化能源特点及我国现状,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保证2020年前我国能源的安全供应;同时加强对“阳光经济”战略的研究,寻求2020年以后解决能源出路的长久性战略,为制定我国长期能源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8.
基于前人和自己已有的工作,将南海的波浪能资源与其他各种清洁能源的优缺点进行比较,为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通过比较发现:南海具有较为丰富的、适宜开发的波浪能资源,且南海也属于中国太阳能资源和风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在南海实行海浪发电为主,波浪能、太阳能和风能联合发电,必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南海波浪能资源与其他清洁能源的优缺点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前人和自己已有的工作,将南海的波浪能资源与其他各种清洁能源的优缺点进行比较,为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通过比较发现:南海具有较为丰富的、适宜开发的波浪能资源,且南海也属于中国太阳能资源和风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在南海实行海浪发电为主,波浪能、太阳能和风能联合发电,必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中亚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能源战略资源,使其成为大国争夺的目标。本文通过阐述中亚能源状况及潜在经济利益,分析美国对中亚能源战略实施的各种手段,预测其发展及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煤炭在化工行业中的使用并不新奇。中国大部分甲醇(1985,-75.00,-3.64%)和氨的生产都采用煤作为原料。预计到2015年,化工行业的用煤量比例将提高到7%以上(110亿吨),复合年增长率为15%~20%。在国际油价急剧震荡、全球对替代化工原料和替代能源的需求越发迫切的背景下,中国的煤化工行业以其领先的产业化进度成为中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煤化工行业在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我国今后20年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国煤化工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经济地域结构与区域能源战略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彦  樊杰 《地理科学》1994,14(3):202-210
  相似文献   

13.
汤一溉 《干旱区地理》2008,31(4):615-623
中国的石油地质资源有限,国内产量已远远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将不断加大.今后几年,中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超过50%.中亚及其相邻的里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确保中国从中亚获得稳定、安全、畅通的石油天然气供应,对于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瓶颈制约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此,中国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通过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方式,加强和中亚各国的关系,将中国中亚能源通道建设作为我国对中亚外交和经济合作的战略重点,确保2020年在中亚获得石油1亿吨左右,使中亚成为中国的基本能源供应基地.  相似文献   

14.
杨宇  郭越  樊杰  刘毅 《地理学报》2024,(1):147-170
能源系统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是能源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经济、政治、环境和文化等多个维度。能源的不均衡分布与空间流动及其环境效应吸引了地理学者的关注,同时地理学者又可以通过独特的视角与研究方法分析能源问题。能源地理研究因人类在地球表层能源系统中的经济活动和地缘政治而兴起,又因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和社会公平的讨论而进入新的繁荣阶段。由于中外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能源环境问题存在差异,又因学术氛围不同,所以学者们在关注视角和研究特色等方面存在不同侧重。国际能源地理研究以资源分布及经济地理研究为起点,在能源环境问题的牵引下逐渐形成了学术共同体,并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能源生产网络与能源流动、能源地缘政治与能源安全、能源转型与气候治理、能源正义与能源贫困等多元研究议题,可为中国学者提供诸多有益借鉴。中国能源地理研究从20世纪中叶起大致形成了“世界资源地理”和“部门经济地理”两个脉络的传统,并持续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开展经世致用的应用研究,21世纪以来在碳排放与居民能源消费等方面的研究逐步与国际接轨。近年来,在强调“双碳”目标、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的背景下,能源地理研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学...  相似文献   

15.
<正>我国传统的"以煤为主自给,以引进油、气为重心"的能源安全战略,已经不足以解决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需要新的思考,做出重大调整,引入新的观念。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问题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问题可从三个方面看:一是能源供应能力问题。我国煤炭的资源量虽然可以满足今后相当长时间的消费需求,但过快的消费增速,已使煤炭的年产量大大超出了实际的"科学产能能力",带来了一系列的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等问题。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持续走高。天然气(含非常规天然气)  相似文献   

16.
入世对我国常规化石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作为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必然会对国内乃至世界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文章试图从目前我国的能源现状出发,多角度的探讨入世对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期能够为我国今后的能源产业发展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农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区域农业发展的快慢,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其战略模式的选择。 一、发展战略演变与当前研究倾向 国际上曾出现过三种经济发展战略。首先是传统发展战略,它以追求按人口平均的最大国民生产总值或富有阶层的福利为目标,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强调引进技术,大规模的集中生产,解决一切问题的途径千篇一律地以标准理论为基础,忽视民众的作用和他们参与决  相似文献   

18.
能源安全和电力供给已经成为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进程中一个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尤其需要提请社会公众和领导部门关注的是:能源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能否高速发展的硬约束条件,没有能源问题的妥善而可靠的解决,就绝不可能有GDP的翻两番!  相似文献   

19.
2011年12月8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石油)近日在四川西部地区发现了一座大型页岩气田,储量非常可观——这片区域至少有20处气区,每一块气区的储量预计日均产量能达到1万立方米以上。中石油的这一发现,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石油进口量巨大的国家来说,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如果报道中的页岩气能够顺利开采,将大幅缓解我国能源进口的压力。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93-2010年能源数据,探讨了中亚地区的能源产业发展情况及各国的能源生产与消费差异。研究表明:(1)中亚五国的能源产量先降后升,2010年能源总产量达2.61×108t,98%以上产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原油、煤炭总产量一直呈增长趋势,天然气总产量变化不大。(2)能源产品消费量随生产量的变化先降后升,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为1.45×108t,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能源消费量和人均能源消费量远高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3)近年来中亚五国的能源净出口量大幅增加,2010年能源净出口总量为1.16×108t,1998年以后哈萨克斯坦取代土库曼斯坦成为中亚地区的主要能源出口国,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天然气、原油和煤炭等能源需求则主要依靠进口。(4)经济发展对能源产业的依赖较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丰富的能矿资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能源矿产资源较为缺乏,导致经济总量较低、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