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沉积盆地基底沉降分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盆地沉降作用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对盆地沉降分解的研究方法,使盆地的沉降历史直观地反映了地质演化过程,更符合于陆相沉积盆地的充填演化规律。在理论上初步解决了盆地沉降量值与Dan Mckenzie盆地沉降观测模型计算值不相符的矛盾。通过对盆地沉降量计算方法的讨论,文中给出了盆地构造沉降比重的概念,有利于把握盆地沉降发展的基本规律。对盆地构造沉降比重的计算,可以定量在估计盆地的充填状况。因此将盆地沉  相似文献   

2.
南海曾母盆地新生代晚期构造沉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曾母盆地是一个NW向走滑型沉积盆地,新生代晚期经历了强烈沉降,平缓沉降,加速沉降和差异升降四个时期,其构造演化主要决于加里曼丹与南沙两地块间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NW向断裂的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3.
曾母盆地是一个NW向走滑型沉积盆地,新生代晚期经历了强烈沉降(E3-N11)、平缓沉降(N12-N13)、加速沉降(N2)和差异升降(Q)四个时期,其构造演化主要取决于加里曼丹与南沙两地块间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NW向断裂的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4.
蔡佳  王华  崔敏 《海洋地质前沿》2014,30(4):14-19,27
在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对琼东南盆地古近系各个层位沉降史进行了回剥分析。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古近系沉降中心不断迁移,沉积中心不断扩大,沉降速率随构造活动程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琼东南盆地的12个凹陷可分为2个沉降梯队,西北及东南部总体上为非沉降区。通过选取各个凹陷中的典型点(最深位置)做出单点上的回剥模拟结果可知,琼东南盆地断陷期的3幕表现明显,构造沉降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少,整体上琼东南盆地中央凹陷带东南区的沉降大于西北区。  相似文献   

5.
南海西南部是南海构造复杂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为深入认识马来盆地及南海西南部构造演化过程,本文基于最近公开发表的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对马来盆地内69个模拟井进行系统的构造沉降史重建,发现马来盆地构造沉降史可以分为张裂期快速沉降、裂后早期异常快速沉降、裂后中期慢速沉降以及裂后晚期缓慢沉降等4个阶段。分析表明马来盆地属于叠加了翼部小幅断裂走滑作用的张裂型沉积盆地,马来盆地裂后早期的快速构造沉降很可能是因加载作用导致的岩石圈非弹性屈服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演化对中国东部古近纪沉积盆地的沉降及充填具有控制作用。讨论了我国东部新生代断陷盆地群的深部构造背景,在相对统一的板块构造背景中初步分析了陆缘断陷盆地和陆内断陷盆地的形成演化与周边板块主要构造运动事件的关系,并对这种关系的一致性进行了简要讨论。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内的陆缘和陆内断陷盆地的沉积建造特点和沉降中心迁移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位于中国东部复杂构造体制内不同位置的陆缘与陆内断陷盆地每个构造演化阶段的沉积响应特征及其一致性和差异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将东部陆内和陆缘断陷盆地的沉积建造渐变特征或变异规律与深部构造过程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对深入理解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群系的盆间关系,深入认识新生代断陷盆地浅部过程与深部过程之间的耦合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沙南凹陷一直是渤海海域油气勘探的难点和热点,盆内油气分布表现出极强的不均衡性,复杂的构造特征成为制约油气差异成藏的关键。为探讨沙南凹陷构造演化特征,本文首次利用新三维地震及钻井资料,对地层展布特点、断裂体系特征进行精细刻画,新识别出中生代逆冲构造体系,并结合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对新生界沉积-沉降中心迁移规律及全区构造发育演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表明,沙南凹陷盆地结构表现为"三段式",中、新生代断裂体系主要发育3期,即中生代逆冲断裂系、古近纪伸展断裂系和新近纪晚期共轭走滑断裂系,控制了盆地4个主要构造变革期,分别为早剥晚沉(中生代)、初始强裂陷(沙河街组沉积时期)、二次强裂陷-断坳过渡(东营组沉积时期)以及热沉降-共轭走滑阶段(新近纪)。沙南凹陷的2个沉积-沉降中心——东、西两洼的演化过程(尤其是东营组沉积时期)具有较大差异,控制了两洼烃源岩生烃规模和成熟度的差异,对油气的区域分布起到关键控制作用。地幔热隆起和板块的重组是控制断陷盆地演化的深层动力因素。该研究可为沙南凹陷进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一定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南海中建南盆地构造样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建南盆地是发育于南海西部陆缘我国传统疆界线附近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大部分区域位于我国传统疆界线内。在对盆地近万千米多道地震资料综合分析解释的基础上,对盆地的主要构造样式以及它们与油气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盆地分布面积广,沉积厚度大,油气前景良好。盆地是属于早期断陷、后期经走滑改造而成的复合型盆地,其构造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发育不同的构造样式:早期为断陷阶段,伸展型构造样式发育;中期为断坳—压扭或走滑反转阶段,产生走滑或压扭性构造样式;晚期为区域沉降阶段,以垂向沉积为主,无明显的构造样式发育。  相似文献   

9.
台西南盆地晚新生代构造演化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建强 《海洋通报》1993,12(5):44-50
台西南盆地是南海北部陆缘的一个新生代沉积盆地。通过对构造沉降,断裂活动,岩浆活动,构造应力场等特征的分析和恢复盆地发育过程,认为台西南盆地主要是在南海北部陆缘与台湾晚新生代构造作用下地壳多次张裂而成的。  相似文献   

10.
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是沉积盆地分析的重要内容。通过介绍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方法,分析总结了南黄海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出了南黄海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方向,即建立适合南黄盆地自身特点的地球动力学模型和相应的模拟技术方法;基于构造热演化模拟的生烃期次研究;加强苏北盆地与南黄海盆地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1.
针对沙捞越盆地盆地类型的不同观点,通过盆地区域构造背景、构造演化阶段、构造沉降曲线的分析以及构造地质事件的恢复,得到以下认识:①盆地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晚白垩世—晚始新世,拉让洋壳向婆罗洲基底俯冲,并在婆罗洲中部形成火山岛弧的俯冲增生期;渐新世—早中新世,拉让洋壳俯冲消减完毕,路科尼亚地块与婆罗洲碰撞,并俯冲于婆罗洲基底之下,形成周缘前陆盆地的前陆盆地期;中中新世至今,南中国海开启、婆罗洲碰撞抬升引起盆地稳定沉降的被动边缘期3个阶段。②盆地所选井的构造沉降曲线具有早期缓慢沉降、晚期快速沉降这一前陆盆地的典型特征。③盆地构造地质事件复原图表明,盆地晚期处于被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由此,认为沙捞越盆地为复合型盆地,即早期为前陆盆地,晚期则转化为大陆边缘型盆地。  相似文献   

12.
郑晓云 《台湾海峡》1992,11(1):84-87
本文从力学和地球流变学的角度,分析海平面变化所引起的沿海沉积盆地水力-沉积均衡作用的机制,提出一种估算被埋藏的古海平面标志物的地壳均衡沉降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构造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琼东南盆地属于南海北部陆缘拉张盆地,但是由于其不同的发育历史及红河断裂的影响,具有与东部陆缘盆地不同的构造特征。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在地壳结构、基底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这种差异的原因还不清楚。新生代沉降速率发生多期变化,并存在裂后异常沉降、沉降延迟等现象,其形成机制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平面上,构造具有迁移性,但是对不同地质时期的构造迁移方向仍存在不同的看法。盆地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经历了由裂陷期和裂后早期的较好重合到裂后晚期的逐步分离,直至完全分离的过程。盆地形成与地幔流的关系,以及红河断裂对盆地裂后沉降迁移的影响,也都是需要进一步确定的工作。鉴于以上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琼东南盆地与南沙的共轭关系、盆地异常沉降、红河断裂及内部构造转换带对构造迁移的影响、以及琼东南盆地与珠江口盆地的比较等方面的研究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地质地层结构、新构造运动和人为(过量抽取地下热水)两方面因素探讨地面沉降的形成机理,并提出控制地面沉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The Afowo-1 well is situated west of Lagos on the onshore part of the Dahomey basin. Biostratigraphic data from this exploratory well have been used to determine the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Nigerian continental margin. The formation of the Dahomey basin is associated with rifting and break-up of the African and South American plates. Lithospheric cooling and contraction probably produced post break-up subsidence of the basin. This concept of a thermally controlled isostatic subsidence is supported by reconstructed subsidence curves. After the component of subsidence due to sediment loading has been removed, it is found that the tectonic subsidence yt varies directly as √t, where t is the time since subsidence began.The time/temperature/depth relations for sediments in this part of the Nigerian continental margin have been reconstructed from the subsidence and palaeotemperature data. The results clearly indicate that most post-Turonian sediments have hardly been subjected to temperatures higher than 75°C at any time. Insight into the level of maturation of the organic matter contained in the sediments has been provided by the extent of ‘cooking’ to which these sediments have been subjected. The hydrocarbon prospects of this part of the Nigerian continental margin are poor.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生态脆弱, 地面沉降使得海水入侵和风暴潮灾害加剧。弄清该区域地面沉降驱动因素, 对油田安全生产和湿地生态保护都有积极的意义。以20 m 地层为界, 将地面沉降驱动因素分为浅地层和深地层因素。分析了地表荷载增加、地下水和油气开采、沉积物固结压实、新构造运动等对该区地面沉降的驱动作用。此外, 探讨了海平面上升和地震灾害对该区地面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 该区地面沉降驱动因素主要为沉积物固结和地下水开采, 但控制范围存在区域性差异;1969 年地震使该区产生明显地面沉降, 海平面上升使该区地面沉降形势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17.
广州市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面沉降是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地质灾害之一,广州市尤为严重。在GIS技术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支持下,采用模糊数学层次分析法(AHP)和相应的指标体系对广州市地面沉降危险性进行了评价。广州市主城区地面沉降危险性可分为5个等级,极不稳定级主要分布在珠江沿岸和珠江环绕地区;不稳定级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北部部分地段;次不稳定级主要分布在西北角和西南角;基本稳定级分布零散,东部、西部均有所见;稳定级分布在北部和东部的外围地带。  相似文献   

18.
为回应对《洞庭湖地质环境系统分析》系列研究成果提出的质疑,在理论分析、宏观时空分析以及大量举证的基础上,论证了构造沉降对近代洞庭湖演变起着主导作用。作者利用地形图比对求算的洞庭湖堤围区视构造沉降速率,不仅与重复水准测量成果一致,还得到有关中国大陆第四纪以来构造活动加剧的研究成果的定性支持。作者在研究中应用的“假设-演绎法”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科学方法。因此,《洞庭湖地质环境系统分析》的基本结论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19.
莺歌海盆地位于印支半岛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交接区,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使其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综合新的区域资料,对影响莺歌海盆地发育的区域构造演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造成印支板块的逃逸构造,以及印支板块的顺时针旋转,红河断裂带新生代的变形机制,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莺歌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在此背景条件下,莺歌海盆地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即左旋走滑-伸展裂陷阶段、地壳韧性伸展-热沉降阶段和加速沉降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