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磁暴月相二倍法对1998年5月~2001年1月期间全球发生的MS≥7.5大地震进行研究.在16次大地震中发生于磁暴月相二倍法得出的计算发震日期(±5天)有13次;在15次计算发震日期中有11次对应MS≥7.5大地震,2次对应7.0≤MS≤7.4地震.研究表明K指数大的起倍磁暴日与MS≥7.8特大地震的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发生在月相的磁暴与MS≥7.5大地震相关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2.
利用磁暴研究地震,特别是预测大地震的报道经常见诸公共媒体,引发诸多质疑。本研究以地震和磁暴(主相最低点)时刻的先后关系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时间窗、不同磁暴大小条件下,统计不同震级的地震与磁暴发生之间的时差及对应的地震比例,发现该比例随震前时间窗的增加或磁暴强度的减弱而不断增大,与起始震级基本无关。讨论磁暴对后续地震的"预兆"意义,发现对于中等强度以下的磁暴,在磁暴前后发生的地震比例基本相同,而在强磁暴及更高强度的磁暴后,地震发生概率显著增大,表明强磁暴对地震发生具有一定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磁暴二倍法预报唐山7.8级地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磁暴二倍法预报地震的依据是,应变能在运移过程中导致地壳膨胀和压缩形成一个周期,在时间上呈有二倍关系.唐山7.8级地震是我国70年代最大地震,用磁暴二倍法推出有4组磁暴能对应这次地震.每组磁暴前后都发生了地震,由于这些地震释放的剩余能量在聚积过程中,地壳发生膨胀和压缩,地磁场就受到影响形成了磁暴.因此磁暴与地震能量变化有相关性.可见,磁暴二倍法可以预报地震.  相似文献   

4.
太阳活动,磁暴与震前大气电场异常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太阳活动,磁暴与大气电场异常关系的研究及1997年9月至1998年8月白家疃台大气电场和磁暴实际观测结果的分析,论述了震前观测到的大气电场负异常现象与太阳活动和磁暴现象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部地区地磁低点位移异常和磁暴与中强地震的关系1资料的选取选取1990年至1994年3月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和西藏自治区发生的5级以上的地震,1990年到1994年2月在上述范围内地磁台站记录的K≥6的磁暴,1993年12月11日、199...  相似文献   

6.
太阳黑子、磁暴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伯琴 《地震学报》1985,7(4):452-460
本文用格林威治台1904——1953年的太阳黑子与磁暴资料及国家地震局编的全球7级以上地震的同期资料,对太阳黑子、磁暴与地震的关系作了统计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结果: 1.太阳黑子、磁暴与地震数的逐年变化之间经11年流动平均后具有相当高的相关性,而后者与地震的相关性更显著; 2.地震频率的季节分布在统计上有类似磁暴的季节分布的倾向; 3.太阳黑子、磁暴对地震的触发作用有一个滞后效应,前者为3——4个月,后者为1——3个月;也还出现有同时性效应; 4.太阳黑子周期内地震最多的年份常发生在太阳黑子下降相位期间。   相似文献   

7.
概论 在探讨外因对地震的调制和触发作用时,以往人们曾作了许多研究工作。如寻找固体潮、气象条件、磁暴等各种外因与地震发生的相关性,讨论其中的物理机制等。本文则试图对宇宙线这一外因的强度变化与大地震之间的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磁暴时磁场变化率与地电场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对2003年10月29日、10月30日两个典型大磁暴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磁暴期间磁场变化率与地电场的关系,以及磁暴期间磁暴、磁场变化率及地电场的周期成分。结果表明,磁暴期间H分量变化率与地电场东向分量观测数据显著相关,并且周期成分相同。  相似文献   

9.
用非线性方法分析了1989年3月13日大磁暴发生时地磁场的各分量,研究了非线性物理过程,讨论了非线性特征及其与纬度和K指数变化的关系,并指出地磁场是一个具有低昆沌的非线性系统。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佘山地磁台百年磁暴的第二部分,对其极大磁暴(主相ΔH≥400 nT)进行分析.通过与其他三组由不同地磁活动指数定义的极大磁暴对比,表明佘山台用主相幅度差对极大磁暴的定义与之基本相符.同时结合几个典型磁暴,对磁暴与太阳风、行星际磁场和电离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依据长春地震台记录的磁暴资料,系统总结了第19、20、21三个太阳活动周磁暴特征,并对全球M_s≥7.8级地震的发生与太阳黑子活动、磁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李兴才  曹惠馨 《地震学报》1996,18(1):111-117
北京白家疃台的ULF磁感应仪投入运行以来,经常观测到一种频率比较低的ULF磁场扰动信号,其幅度和周期均随时间变化.由于不同于各种人为电磁源引起的干扰,所以,常常把它作为一种ULF地震电磁发射前兆.然而和磁照图的对比分析表明,这种磁扰信号都出现在磁暴发生期间,而且没有发现观测到这类信号没有磁暴的情形.因而,在目前的认识水平上尚不能把它作为一种ULF地震电磁发射前兆来看待.这种信号的主要特征是:在磁暴期间间断性地出现,每段信号出现的持续时间、信号段出现的频次和扰动幅度与磁暴的类型和磁暴的大小有关系.扰动的波形特征也与磁暴的类型有关.SC型磁暴与GC型磁暴相比,ULF磁扰的幅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K指数较大的磁暴期间出现的ULF磁扰比K指数较小的磁暴期间的幅度大、频次高、持续时间长,并且扰动信号的频率多变.ULF磁感应仪上的这种暴间磁扰的起始时间及最强信号出现的时段与磁照图上的磁暴的起始时间和最强信号出现的时段相比,不一致的居多数,相同的只有44%左右.扰动信号的周期从几秒到几百秒不等,强度一般介于0.04~8 nT之间.根据对上述信号的功率谱分析,ULF暴间磁扰的优势频率约为0.06 Hz,而且谐波上也有相当的能量分配.   相似文献   

13.
地磁场对1999年9月空间天气大事件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9月22-25日发生一个大磁暴(Dst=-164nT).磁暴主相开始的头1小时伴随有丰富的Pc型地磁脉动,包括Pc2,Pc3,Pc4等。在行星际磁场Bz由北向转向南向后,磁暴主相开始,南向分量达到最大值后大约2小时,地磁H分量达到最小值,恢复相开始,并且,这次磁暴与太阳风各参数以及星际电场也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磁暴与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了白家疃地磁台地磁月报和7日报中的K指数资料,将大于5的K指数全都折合成5的K指数。对磁暴扰动数N(K=5的个数)和华北地区1973~1992年的ML≥5.0地震之间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磁暴具有大约10年左右的活跃-平静-活跃的周期变化。在半周期中,从上升年到高值年或从下降年到低值年中最大震级有同量级成对出现的特征;取月磁暴扰动数N≥40时为异常,异常后4个月内发生的地震占总地震数的68%,有震异常占总异常的61%;震级越大,异常越明显。分别对ML≥5.0,ML≥5.5,ML≥6.0和ML≥6.3(MS6.0)的地震进行统计,有异常的地震占相应震级地震数各为61%、75%、89%和100%。  相似文献   

15.
不同起源地磁扰动期间极光沉降能量的统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尽管对极光沉降能量(HP)的研究已经开展很久,但是关于不同行星际扰动源对HP影响的研究仍然很少.本文基于2001—2008年NOAA极轨卫星数据,对三类不同扰动源,即盔状冕流共转相互作用区(CIRs)、伪冕流CIRs和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ICMEs)驱动的中等磁暴期间HP的变化进行时序叠加统计分析,讨论了相关太阳风背景参数、地磁活动强度以及耦合函数的有效性;研究了三类磁暴事件期间HP的南北半球不对称性.结果表明,在磁暴之前盔状冕流CIR磁暴的HP明显低于伪冕流CIR磁暴和ICME磁暴,盔状冕流"磁暴前的平静期"与Newell耦合函数关系密切,而与Russell-McPherron效应关系较小.盔状冕流CIR磁暴主相HP高于伪冕流CIR磁暴和ICME磁暴,可能与盔状冕流相应行星际|Bz|和太阳风数密度均较高有关.此外,在Kp≤4时,冬夏季半球HP的差别随着Kp增加而增加,相应的变化规律符合电导率反馈机制的预测;在Kp>4时,盔状冕流磁暴和ICME磁暴冬季半球的HP大于夏季半球的,伪冕流磁暴事件夏季半球的HP大于冬季半球的或与冬季半球的相近.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北京台1957-1978年共22年的磁暴资料,统计分析了磁暴出现频次及△Z/△H随世界时、季节和年份的变化,初步研究了它们的频谱和与太阳活动性的关系,获得了可供磁暴预报与地磁预报地震探索研究参考的若干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异年倍九法是一种通过区域内历史大震发生时间进行短临跟踪预测的方法,本文探讨了该方法与磁暴二倍法结合回顾性地预测国内著名大地震的震例。结果表明二者结合后能较好地对强震进行时间短临跟踪预报。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磁台站对1991年7月12 ̄15日磁暴所统计的K指数的差异较大,本文通过对全国分布的38个台让记录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境内台站统计的该磁暴的K指数的差异主要与DP型变化的空间差异有关,台站测量数据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对1991年7月12─15日磁暴在我国境内空间差异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磁台站对1991年7月12─15日磁暴所统计的K指数的差异较大。本文通过对全国分布的38个台站记录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境内台站统计的该磁暴的K指数的差异主要与DP型变化的空间差异有关,台站测量数据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数字地电场数据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分析总结河北省数字地电场的正常场和异常信息,发现正常记录除了显示日变周期外,还记录到了半日和三分之一日周期,比较长的周期还有半月周期等;干扰信息主要与电极极化及磁暴等有关,大磁暴干扰一般会出现高频信号,破坏正常日变形态,其主要表现为多台同步等幅信号;对台站的电场方向性研究发现,在正常时段电场记录方向性显著,而磁暴记录期内方向性较差,显示外空异常源方向比较复杂。最后对一些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我们认为,目前的多极距地电场观测对排除干扰及异常识别带来很大方便,但共用电极的观测方式为异常识别增加了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