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应用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方法,对青藏高原北部卡巴纽尔多湖西牙扎康塞一带巴颜喀拉山群碎屑岩系英安质沉凝灰岩夹层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除1个继承锆石206Pb/238U年龄为419±3Ma外,其余20个岩浆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变化于242~254Ma之间,其中7个测点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44±2Ma(MSWD=1.3),代表了火山岩的喷发年龄,说明该地区巴颜喀拉山群形成于中三叠世早期,而非传统认为的晚三叠世。该套地层时代的确定,为进一步研究巴颜喀拉山群的物质组成与形成时代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在青藏高原北部卡巴纽尔多湖—错坎巴昂日东湖一带上三叠统巴颜喀拉山群中首次发现牙形石Epigondolella sp.、Metapolygnathus communisti、Metapolygnathus spp.、Metapolygnathus primitius及有孔虫Gaudryina sp.、Jacullella sp.、Verneulinoides maurtii (Terquem)、Gaudryina triassica Trifonova、Ammodiscus sp.等。其中,Epigondolella与Metapolygnathus均为晚三叠世诺利期典型牙形石和常见类型,有孔虫亦显示为晚三叠世常见分子,从而为厘定该套地层时代提供了重要生物依据,对于该地区巴颜喀拉山群形成于早三叠世和中三叠世早期的观点有待于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3.
北方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研究是界线地层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对采自内蒙古巴林右旗幸福之路组二段建组剖面的安山质岩屑晶屑凝灰岩开展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为(255.5±1.1)Ma,火山岩上部多个层位粉砂质泥岩中发现孢粉化石,计17属20种,时代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推断幸福之路组的时代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大兴安岭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在幸福之路组内部,二者为整合接触。幸福之路组以红层做为划分标志,岩性为正常沉积碎屑岩夹火山岩,见大量泥灰岩夹层、钙质结核及干裂现象,反映了炎热、干燥及强氧化条件的气候环境,大兴安岭地区晚二叠世晚期(幸福之路组二段下部)就已出现反映干旱气候的红层沉积,与相邻的华北及新疆准噶尔盆地相似。  相似文献   

4.
桂西南那坡盆地位于八布-Song Hien构造带,发育早-中三叠世岩浆岩和巨厚海相碎屑岩系,是研究华南地块南缘古特提斯造山过程的关键地区。本文对那坡盆地中三叠统河口组中-上部的两套沉凝灰岩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Hf同位素分析研究。两件沉凝灰岩样品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240.6±1.0Ma和236.3±0.8Ma,指示河口组碎屑岩沉积时代为中三叠世拉丁期,部分为晚三叠世卡尼期早期。全岩地球化学结果显示,该沉凝灰岩属于亚碱性英安质,富集轻稀土(LREEs)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Rb、Th和U,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具有显著的Nb、Ta和Ti负异常。沉凝灰岩锆石具有较低的ε_(Hf)(t)值(-18.6~-6.3)和较老的地壳模式年龄(t_(DM)^(C)=1664~2434Ma),结合锆石微量元素特征认为其形成于俯冲环境。整体上,那坡盆地河口组沉凝灰岩表现出俯冲作用形成的岛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推断其来源于桂西南凭祥地区的中-晚三叠世酸性火山岩。结合已有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认为华南地块南缘八布-Cao Bang古特提斯分支洋盆于晚二叠世至晚三叠世早期向北俯冲,随后自西向东呈“剪刀”式逐渐闭合。华南地块与北越地块完全碰撞拼合的时间发生在晚三叠世中晚期。  相似文献   

5.
在东昆仑山脉西段祁漫塔格山中东部的尕林格南地区发育一套火山岩,调查显示火山活动爆发相→溢流相相间的韵律周期较明显,见由玄武质含火山角砾凝灰岩→玄武岩、玄武质凝灰岩→安山岩、安山质角砾凝灰岩→安山岩,以及安山质含火山角砾凝灰岩和安山岩质凝灰岩→玄武岩组成的4个韵律。根据研究区安山质火山角砾凝灰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222.2±2.1Ma,将该火山岩地层由前人划分的顶志留统—下泥盆统契盖苏组火山岩段重新厘定为上三叠统鄂拉山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套火山岩属于亚碱性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富钾、同源岩浆演化的特点,并具弧火山岩和碰撞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为陆内造山作用下的产物,较好地记录了东昆仑祁漫塔格造山带在晚三叠世岩浆演化的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6.
应用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方法,对青藏高原北部卡巴纽尔多地区巴颜喀拉山群碎屑岩系中酸性火山岩夹层岩样进行了锆石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安山质凝灰熔岩(样品B4989-6)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08.1±0.8)Ma,英安岩(样品B4989-3、B4983-1)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206.1±1.2)Ma、(208.2±1.3)Ma,石英粗安岩(样品B4978-1)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07.5±1.1)Ma,流纹岩(样品B4965-1)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03.8±1.9)Ma,英安岩(样品B4959-2)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05.1±1.8)Ma,说明该地区巴颜喀拉山群形成于晚三叠世晚期(瑞替期),而非前人认为的早-中三叠世。该套火山(碎屑)岩的测年结果为巴颜喀拉山群三叠纪复理石岩石地层单元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右江盆地北缘晚二叠世大隆组、早三叠世罗楼组中的凝灰岩夹层开展地质分析研究。镜下岩石学鉴定显示其为一套玻屑、晶屑凝灰岩;而其主量元素特征分析表明属流纹质、安山质凝灰岩,具高硅、高铝、高钾特征。结合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型式图及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形态特征,Y、Nb、Rb、La、Pb及Ce等稀土、微量元素的比值特征,认为凝灰岩的岩浆来源与该时期发生在凭祥一带的中—酸性火山弧活动密切相关。构造背景属于古特提斯洋向北往华南陆块之下俯冲时,形成活动大陆边缘岛弧,弧后陆壳发生伸展活动形成右江盆地。岩浆来源于洋壳俯冲发生部分熔融,且尚未与地幔发生作用,在上升过程中与陆壳物质发生混染,由火山弧的活动喷发而来。  相似文献   

8.
对甘肃北山红柳园地区三个井组下部玄武岩和墩墩山群安山质火山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定,三个井组火山岩形成于420Ma±15Ma,相当于晚志留世;墩墩山群火山岩形成于367Ma±10Ma,相当于晚泥盆世。测年结果表明,晚志留世北山古生代洋盆已经俯冲消亡,并开始碰撞造山,而晚泥盆世墩墩山群火山岩则是北山早古生代洋盆碰撞造山后裂谷拉伸作用的产物,标志北山及相邻地区晚泥盆世进入到新的构造演化阶段——晚古生代板内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李向民  余吉远  王国强  武鹏  周志强 《地质通报》2011,30(10):1501-1507
对甘肃北山红柳园地区三个井组下部玄武岩和墩墩山群安山质火山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定,三个井组火山岩形成于420Ma±15Ma,相当于晚志留世;墩墩山群火山岩形成于367Ma±10Ma,相当于晚泥盆世。测年结果表明,晚志留世北山古生代洋盆已经俯冲消亡,并开始碰撞造山,而晚泥盆世墩墩山群火山岩则是北山早古生代洋盆碰撞造山后裂谷拉伸作用的产物,标志北山及相邻地区晚泥盆世进入到新的构造演化阶段 ——晚古生代板内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西秦岭造山带发育了大量印支期钙碱性花岗岩,其中在甘肃合作地区以早印支期形成的为主,并伴有少量中酸性火山岩浆活动。合作地区火山岩主要分布在德乌鲁、扎油沟口一带,整体以安山质晶屑熔岩、安山质熔岩为主,并含英安斑岩、英安岩、火山角砾岩、晶屑岩屑凝灰岩、杏仁状安山岩的中酸性火山岩组合。德乌鲁安山质晶屑熔岩锆石U-Pb测年结果为(237.7±1.9) Ma,扎油沟口安山质熔岩锆石U-Pb测年结果为(234.8±2.1) Ma,限定了其喷发时代为晚三叠世早期。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区火山岩属于富钾、高铝、高镁钙碱性系列;Rb、Ba、Th、U、La、Ce、Sr元素强烈富集,Ti、Y、Yb等元素略显富集;稀土总量偏低,LREE/HREE值为6.79~17.15;δEu为0.76~0.86,略显负铕异常。以上结果指示火山岩物质源于富集地幔,成岩过程或成岩后有壳源物质的强烈混染。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汇聚时期,其间小洋盆与微板块发生强烈的挤压、俯冲,在后碰撞松弛阶段,出现了强烈的壳幔物质交换和岩浆上升的现象。多次的碰撞挤压-后碰撞松弛运动,在研究区域形成了一系列晚三叠世不同时间段的火山岩。  相似文献   

11.
巴颜喀拉地块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古特提斯的主体,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对确定古特提斯的演化过程与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探讨该地区与古板块演化有关的成矿地质作用和矿产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巴颜喀拉山群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对其物源研究较为薄弱。碎屑岩中的碎屑组分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反映物源区和沉积盆地的构造环境。本文通过对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变碎屑岩岩相学特征、沉积结构特征、地球化学判别参数以及地球化学判别图解的研究,结合前人在这一地区所做的如古水流等相关工作,认为巴颜喀拉沉积盆地是在古老基底裂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存在裂陷扩张、海水加深的过程,具有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型物源的特征,接受其北部东昆仑造山带碎屑的沉积,沉积物来自亲上地壳长英质源区。  相似文献   

12.
银石山地区巴颜喀拉前陆盆地自北而南可分为冬银山倒转褶皱带、丛崭山-张公山大型向斜、屏岭-银石山断褶带等3个变形特征迥异的构造单元。三叠纪末,巴颜喀拉板块北缘向北消减过程中具“双层汇聚”机制——硬度较大的基底板块仍沿其二叠纪末与昆仑地块间的俯冲分界面向北消减,相对较软的巴颜喀拉三叠系盖层则沿其底面薄弱面剥离,被动向昆仑地块之上仰冲,从而在单剪应力状态下在其北面形成北倒南倾的等斜褶皱(东部)或轴面南倾的斜歪褶皱(西部)。受昆仑地块南缘“东凸西凹”的古构造格局控制,巴颜喀拉板块在向北消减时东部具右旋走滑,使北东面巴颜喀拉山群褶皱枢纽呈北东东向,并导致北部及中部的构造变形具东强西弱的特点。盖层与基底问界面、巴颜喀拉山群三段与四段间界面等为两个主要滑脱剥离面。受其控制,在中部丛崭山-张公山一带形成大型向斜,而在南部屏岭-银石山地区则形成中小规模连续褶皱。  相似文献   

13.
扎日加花岗岩直接侵入到已发生褶皱的三叠纪地层中,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两者呈渐变过渡关系,岩石具粗粒结构或斑状结构。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北巴颜喀拉扎日加花岗岩具有高硅〔w(SiO2)为66·29%~73·03%〕、高碱(ALK=6·59~9·26)、过铝质(ASI=1·45~1·648)的特征;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表现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具中等至弱Eu的负异常;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表现出相对富集Cs、Rb、Ba、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LREE,亏损Nb、Ta、Zr、Hf、HREE等高场强元素,指示其为壳源型高钾钙碱性系列的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在主量元素构造判别图解FeO*/(FeO*+MgO)-SiO2和R1-R2及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解Rb-(Y-Nb)、Rb-(Yb+Ta)、Ta-Yb、Nb-Y及Rb-H-fTa上,所有点均落于同碰撞或后碰撞花岗岩区,且都落于Sr-Yb图的低Sr、低Yb区,表明扎日加花岗岩形成于巴颜喀拉山造山带陆内碰撞造山阶段的同碰撞至后碰撞初期,为挤压向拉张构造体制转变的过渡时期,以挤压构造环境为主。LA-ICP-MS微区原位U-Pb定年获得该岩体的侵位时间为200Ma左右,属晚三叠世—早侏罗纪,表明大场地区处于巴颜喀拉造山带陆内碰撞造山阶段的同碰撞向后碰撞初过渡时期,并且至少在(193±4)Ma时已进入伸展构造环境。对比已有的大场金矿成矿年龄,显示扎日加花岗岩与大场金矿的形成均为巴颜喀拉造山带陆内碰撞造山阶段的产物成岩与成矿之间可能存在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巴颜喀拉山群在东昆仑地区分布广泛,岩性复杂,准确划分其岩性对巴颜喀拉山群的地层划分及构造属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东昆仑造山带巴颜喀拉山群地区ASTER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和大气校正后,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矿物指数等岩性信息提取方法,获得主成分分析及比值图像;根据不同地质体的影像特征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对研究区的巴颜喀拉山群进行了岩性段的划分。研究发现:分布于南部的上巴颜喀拉山群(T3by)岩性相对单一,主要为灰-深灰色粉砂质板岩和砂岩,在影像上特征不明显,所以仍将其划分为2个岩性段;而分布于研究区北部的原下巴颜喀拉山群(T1by),影像上色调纹理特征差异较大,由此将原来的2段细化分为4段,a段主要为深灰色粉砂岩和千枚岩,b段为灰绿色细砂岩,c段为黄褐色细砂岩,d段为深灰色细砂岩夹板岩。研究结果较好地体现了遥感技术在高原区域岩性划分中的优点,同时为巴颜喀拉山群地层的对比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西昆仑大红柳滩一带地质填图和剖面实测过程中,在原划上三叠统克勒青河群中采到了大量孢粉和珊蝴、菊石类等化石,经鉴定其时代主体为二叠纪;经区域地层对比,将其改归二叠系黄羊岭群。生物化石的发现,为该套地层时代划分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并为进一步详细研究西昆仑微陆块及巴颜喀拉晚古生代—中生代边缘裂陷盆地的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巴颜喀拉山群为碎屑岩复理石沉积。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完全为悬浮总体的浊积型曲线很少.曲线主要由牵引和悬浮总体组成。碎屑流是巴颜喀拉山群砂岩主要的成因类型。粒度参数特征表明,巴颜喀拉山盆地由早到晚平均粒径变粗、分选变好。风暴岩序列不同阶段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形态不同,粒度曲线特征与被改造砂体的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17.
青海大场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青海大场金矿床位于北巴颜喀拉造山带的中段,为区域印支造山过程晚期Au-Sb成矿作用的产物.该矿床为具有层控性和受断裂构造、隐伏岩浆活动控制的金矿床.矿体主要呈脉状、似脉状和透镜状赋存于三叠系巴颜喀拉群砂岩板岩互层组内,并严格受断裂破碎带的控制.大场金矿床先后经历了金、锑2期矿化,矿化平均成矿深度分别为5.9km和6.9 km,锑矿化深度略浅于金矿化.成矿流体总体属中温、较低盐度、低密度的CO2-H2O-N2-H2S-CH4±CO±有机碳氢化合物体系.该矿床与造山型金矿具有相似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其金矿化属造山型金矿的中成矿化,其锑矿化为造山型金矿的浅成矿化.  相似文献   

18.
巴颜喀拉山东段花岗岩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巴颜喀拉山东段花岗岩直接侵入到已发生褶皱的三叠纪地层中,并被侏罗系年宝组不整合覆盖,其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218~197 Ma.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岩石具似斑状结构或斑状结构,富铝高钾,富黑云母,含石榴子石和电气石等富铝矿物及暗色微细粒闪长质包体的发育为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1.00~1.22,属巴尔巴林划分的CPG型花岗岩类.形成于巴颜喀拉山造山带陆内碰撞造山阶段的晚期.  相似文献   

19.
以阿坝-若尔盖盆地岩相与古地理研究为例,并结合区域上有关资料,认为巴颜喀拉三叠纪沉积盆地发育有世界上罕见的巨型浊流沉积,主要由一套大陆斜坡浊积扇相组合与深海盆地相组合等构成,而斜坡浊积扇,深海盆地的形成一发展和海平面的下降期与上升存在着对应关系,发育一系列叠复的浊积扇舌状体;浊流沉积物在陆源碎屑为主,伴有火山物质和碳酸盐岩的混合源型,物源主要来自北西侧与北侧的浅变质岩区;盆地属多阶段、多物源,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