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建筑施工领域回填土的质量标准研究已较深入,但现有标准中未关注到回填土污染物浓度问题,在今后相关标准制定中需对其加以考虑。污染场地中回填土的质量标准主要由土地用途决定,本文主要从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两方面对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的质量控制进行厘定,为污染场地回填土的质量标准建立提供建议。污泥土地利用可大致分为园林绿化、土地改良、农用和林用地4种类型,不同土地利用的质量评价指标也有所不同。有关矿山回填土的质量标准研究缺乏,从土地复垦类型、回填土性质、回填深度等方面初步建立矿山回填土的质量控制标准,认为避免地质灾害和预防污染物扩散是矿山回填土质量控制的核心,同时利用现有相关标准和规范,初步建立矿山回填土质量评价流程,为矿山回填土质量标准建立提供理论基础,为今后相关回填土标准的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冰湖溃决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铁永波  唐川 《水科学进展》2009,20(3):448-452
受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冰川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冰湖溃决灾害已成为当前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能综合地对冰湖溃决进行科学的评价,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冰湖溃决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现有冰湖溃决评价方法及研究的主要内容,对各评价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并对冰湖溃决评价的未来研究方向做了探讨,可为冰湖溃决评价的系统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土壤质量评价国外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黄勇  杨忠芳 《地质通报》2009,28(1):130-136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资源。土壤质量涉及到动植物生产力,大气、水的质量和人类的健康,随着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将土壤质量评价工作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土壤质量评价,了解土壤管理和利用的现状,为土壤质量的改善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根据国外近10年的研究,总结了主要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3个方面的指标。评价方法分为定性和定量评价,定量评价应用较广,包括土壤质量指数、土壤质量模型、多元线性回归、相对土壤质量法等。掌握和了解国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对于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及土地的分等定级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绍清 《探矿工程》2008,35(9):63-65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跟其它工程建设一样,离不开工程机械、材料和人员的操作,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过程和操作有其专业性和特殊性,施工质量标准如何控制?如何体现行业特点?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介绍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体系的现状,提出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体系建设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湖泊湿地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研究重点为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金属、植物营养元素及一些有机污染物,评价标准体系相应地包括水质基准、营养物基准、水体沉积物质量基准、饮用水卫生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食品卫生标准、湖泊水库富营养化标准等.  相似文献   

6.
湖泊湿地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研究重点为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金属、植物营养元素及一些有机污染物,评价标准体系相应地包括水质基准、营养物基准、水体沉积物质量基准、饮用水卫生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食品卫生标准、湖泊水库富营养化标准等。  相似文献   

7.
申锐莉  鲍征宇 《地质通报》2005,24(10):988-996
湖泊湿地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研究重点为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金属、植物营养元素及一些有机污染物,评价标准体系相应地包括水质基准、营养物基准、水体沉积物质量基准、饮用水卫生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食品卫生标准、湖泊水库富营养化标准等.  相似文献   

8.
结合一种新型组合支护体系在北京市某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分析介绍了该体系的支护形式及结构特点。对该支护体系进行了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支护体系成功解决了人工填土深厚、场地空间狭小、周边环境复杂等深基坑支护的技术难题,可以有效控制基坑变形,缩短施工工期,节约工程成本,保证基坑工程安全使用,为同类工程提供有效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9.
乌鲁木齐-尉犁高速公路是连接天山南北的重要通道,翻越天山公路沿线将产生大量的工程边坡,如何快速、准确地评价高寒地区现有边坡的稳定性,以及后续建设过程中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线位选择、工程量及投资估算量。基于岩体基本质量,选取边坡岩体结构面与边坡临空面组合因素、水文条件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对现有边坡岩体质量进行修正,构建了现状的边坡岩体质量评价体系(TBQ)。在此基础上,考虑了大温差及水文条件造成的冻融风化作用、地震影响以及开挖方式等因素,构建了边坡岩体稳定性的预测评价体系(TFBQ),对于完善高寒地区边坡质量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通过运用该体系对项目区边坡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及预测适用性分析,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黑土肥力质量评价的生物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娜娜  刘凯  刘国栋  许江  张一鹤  杨泽  陈江  戴慧敏 《地质与资源》2020,29(6):518-524, 542
由于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掠夺式开发利用的影响,黑土肥力下降不断加剧,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黑土肥力质量评价指标已成为当今土壤学的研究热点.传统的研究涉及较多化学和物理指标,近年来生物检测技术迅猛发展,土壤生物指标因其灵敏性较高已逐渐成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的重要参数,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有必要梳理一下土壤生物指标.本文对近些年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动物等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的生物指标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黑土肥力质量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11.
12.
“生态环境地质”的概念是近年地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研究向引起“地质状态变迁”的“生态环境”要素研究领域拓宽所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生态环境与地质、特别是水文地质的交叉研究结果,而“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却非常困难,重点讨论了生态、环境、地质之间的关系,尝试性提出了“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体系,选择了评价因子与确定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岷江上游生态环境地质系统评价,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地质"的概念是近年地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研究向引起"地质状态变迁"的"生态环境"要素研究领域拓宽所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生态环境与地质、特别是水文地质的交叉研究结果,而"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却非常困难,重点讨论了生态、环境、地质之间的关系,尝试性提出了"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体系,选择了评价因子与确定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岷江上游生态环境地质系统评价,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何锦  马雪梅  庞雅婕  牛雪 《华北地质》2020,34(3):271-278
本文基于对三江平原农垦区水土环境现状的分析,从地下水质量、土地质量2个方面入手构建了三江平原水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地下水资源补给强度、土壤养分、土壤环境等16个三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个指标的权重,同时基于统计资料和前人研究数据,运用构建指标体系对蛤蟆通河灌区水土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蛤蟆通河灌区有86.2%的耕地水土质量属于良好级别以上,只有在部分地下水质量较差地区,水土质量处于中等水平;与传统的土地质量调查评价相比,研究区内三等土地有明显增加,显示出地下水质量已经对当地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性.  相似文献   

15.
张明燕 《江苏地质》2004,28(2):125-127
通过对国际及国外地质矿产标准的了解,结合我国矿产资源管理的热点,指出矿产资源标准同有关政策、法规一样不可或缺。为实现我国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矿产资源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6.
王清玉 《探矿工程》1999,(5):50-51,55
依据反射波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结合工程实践提出反射波法评价桩身质量的等级标准,并列举了工程实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铈在自然界中属变价元素,可导致地质样品La-Ce与Sm-Nd同位素体系之间发生脱偶现象.除了在同位索年代学中的应用外,放射成因Ce同位素地球化学在地壳物质再循环示踪、地球表层演化过程中的氧化一还原事件和成矿作用等研究领域具有独特优势.总结了La-Ce同位索体系目前的应用现状及其尚存在的问题.并对实验技术与应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19.
地下水脆弱性和风险性评价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地下水脆弱性和风险性评价与区划是区域地下水资源保护的重要依据。本文回顾了各国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与编图研究工作以及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框架及其指标体系,最后指出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输导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输导体系的分类,输导体系研究的特点等分析,详细介绍了目前输导体系的研究现状。把输导体系研究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从静态研究角度将输导体系细分为储集体输导体系、断裂输导体系、不整合面输导体系和复合型输导体系四种,指出输导体系具有独立性、动态性、两面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对目前输导体系的层序地层、沉积、成岩、盆地模拟、成藏动力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实验模拟、地质建模等多种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输导体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输导体系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