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指导国土空间科学开发、合理布局的基础,功能分区能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两者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地质灾害高发频发的延川县为研究范例,利用专家打分法和三维魔方法,基于30 m×30 m栅格尺度开展了2018年延川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和功能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因受地质灾害点分布特征的约束和影响,延川县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呈现空间集聚效应,其中中等适宜性的区域面积占50%左右,高适宜和低适宜分别占27.16%、24.29%;该县国土开发约束最大的区域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空间格局一致,现有开发程度最大的区域主要为延川县城主城区大禹街道办、永坪镇北部以及文安驿镇的局部,未来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主要位于文安驿镇与永坪镇等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功能分区显示该县城镇建设主导区、农业发展主导区和生态保护主导区各占研究区国土总面积的7.22%、48.38%、44.40%。研究结果可为延川县未来国土空间规划的制定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市县是落实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单元,市县级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可为国土资源与空间更精细化的管理提供有效支撑。本研究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构建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宜昌市农业生产适宜性及城镇建设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划分出适宜、较适宜、一般适宜、较不适宜和不适宜5类区域。结果表明宜昌市适宜开展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为3412 km2,不适宜土地面积为7143 km2;适宜进行城镇建设的土地面积为748 km2,不适宜土地面积为14679 km2。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均呈现出典型的区域特征,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平原区,区域整体的国土空间开发条件好;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区域整体的国土空间开发难度大。适宜性评价结果与规划数据有部分出入,与土地利用现状相差不大,农业生产适宜等级的土地面积比耕地保有量红线面积多132 km2,分布于农业生产适宜和较适宜区的现状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3.98%;城镇建设适宜等级的土地面积比建设用地底线面积少611 km2,分布于城镇建设适宜和较适宜区的现状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77.99%。将评价结果叠加在谷歌卫星图上,在空间上观察是否与土地现状一致,结果表明农业生产适宜区的评价结果准确率达100%,不适宜区的准确率为93%;城镇建设适宜区和不适宜区评价结果准确率达100%。  相似文献   

3.
郭迟辉  张茂省  王尧  刘永鹏  刘锋  冯立 《地质通报》2023,42(10):1745-1756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要推进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在生态保护修复过程中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本身恢复能力的利用,突出水资源保护与优化配置,已成为黄河流域及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修复中亟需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在分析陕西省榆林市生态特征与生态功能定位的基础上,运用现状调查、综合评判等方法识别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比如水土流失、矿山生态破坏、黄河沿岸生态系统脆弱、局部地区地下水位下降趋势明显等。针对性地提出"保持水土资源,恢复自然生态"理念、以保水为主线的基于自然(NbS)的生态修复方案,构建了"一廊两带三区多点"的生态修复格局,形成了4种基于水和NbS的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修复模式,布置了16项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优化榆林地区生态修复理论与模式,增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发展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模式,提高了黄河中游生态安全格局,进而促进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成果为黄河中游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国土空间与自然资源、空间区划与用地分类、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自然资源管理的关系,研究了土地自然、利用、远景类型的内在联系以及生态用地的内涵与范畴。以上海为例,探索建立国土空间用地分类体系,形成了国土空间用地分类与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的对照关系,提出了农业—生态用地、生态—农业用地和生态—建设用地分类,以及森林覆盖率、河湖水面率统计和湿地归类方法。本文研究设计的国土空间用地分类体系,层次、类别相对清晰,能够为自然资源统一管理职责行使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设计,以及与相关行业管理标准的衔接提供基础性指引。  相似文献   

5.
武强  崔芳鹏  熊晨  黄银洲  孙晨 《地学前缘》2021,28(6):256-262
国土空间类型的综合划分是其后续规划、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基石。首先,基于现有国土空间的主要类型及其深入划分的现实需求,选取空间维度、空间性质、使用用途、矿产资源价值/矿业空间规模和地下工程/空间规模作为文中对国土空间类型进行进一步划分的主要依据;其次,基于上述主要依据提出了较为完善的国土空间类型划分方案与体系,其涵盖了包括二维平面视角和三维立体视角的29类和45亚类陆域和海域国土空间;最后,简要分析了以上提出的不同类型国土空间的主要特征和规划开发要点,为其实现良性四维规划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常德市为省域次中心城市及湘西北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和生态宜居城市,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逐步进行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变权评价方法,针对研究区60 m以浅的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按照0~10 m,10~30 m,30~60 m等3个层次进行评价,得出研究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7.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开发规划的基础,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泰州城市地质调查成果,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全面分析了泰州城市规划区的地质资源本底、地质环境安全、生态敏感性和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构建了适用于泰州城市规划区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将影响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指标分为限制性和非限制性两...  相似文献   

8.
庄卓涵 《地下水》2022,(5):145-148+151
在综合分析江门市新会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从地形地貌、构造地质、岩土体、水文地质和不良地质等五方面,构建了由地形地貌类型、断裂构造缓冲距离等8个指标组成的地下空间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估指标体系,采用了层次分析法与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区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次浅层、次深层地下空间的地质环境适宜性整体较好;制约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表水及软土问题等;次浅层和次深层岩土体条件较好,受含水砂层富水性及断裂构造等影响较大;适宜性差区域主要分布于潭江、西江水道附近。该成果可为地区地下空间开发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姜烈  胡芬  廖斌 《地下水》2022,(5):156-159
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对于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具有重要作用。在全面收集分析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南昌市九龙湖新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地质适宜性评价体系。通过研究南昌市九龙湖新城地质环境条件,从构造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等4个方面选取了12个评价指标,运用“专家-加权平均统计法”和“专家-层次分析法”两种方法对比来最终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采用模糊聚类综合评判法进行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南昌市九龙湖新城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分为适宜性、较适宜性、适宜性较差、适宜性差四级。浅层(0~15 m),适宜性面积为9.13 km2,占比12.38%;较适宜性面积为44.63 km2,占比60.53%;适宜性较差面积为15.66 km2,占比21.24%;适宜性差面积为4.31 km2,占比5.85%,中层(15~30 m):适宜性面积为70.25 km2,占比94.75%;较适宜性面积为3.89 km2,...  相似文献   

10.
国土空间利用绩效评价是衡量国土空间开发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基于超效率BCC-DEA模型,选取2019年鄂尔多斯市内17个主要产业园,构建鄂尔多斯市产业园国土空间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市主要产业园国土空间利用有效率不足一半,国土空间利用效率总体较低;鄂尔多斯市不同产业园之间国土空间利用效率相差较大,不同产业园产出随投入的变化率不同,大多数产业园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上都有较大提升空间;西部地区产业园国土空间开发效率较低,需要企业、政府等不同行为主体共同提升可持续发展效率。  相似文献   

11.
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三维评价是合理进行地下空间立体化开发、降低开发地质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研究热点.作为地质适宜性三维评价全过程的重要一环,科学合理地建立三维评价指标体系是其能否正确开展的前提基础.通过结合杭州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面临的地质问题,在系统分析各评价指标对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影响的特征基础上,以三维视角从地层...  相似文献   

12.
13.
邢怀学  窦帆帆  葛伟亚  华健  常晓军  蔡小虎 《地质论评》2022,68(1):2022020010-2022020010
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三维评价是合理进行地下空间立体化开发、降低开发地质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研究热点。作为地质适宜性三维评价全过程的重要一环,科学合理地建立三维评价指标体系是其能否正确开展的前提基础。通过结合杭州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面临的地质问题,在系统分析各评价指标对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影响的特征基础上,以三维视角从地层三维结构等多个方面构建完成了一套具有多层次结构的三维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了目标权重的计算、一致性检验、排序和分析。该指标体系可划分为5个准则层21个指标层,相较于二维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融合三维地质模型和三维空间分析方法,使评价过程中能够考虑更多的评价因子,更好地描绘地下复杂的三维地质环境,丰富了三维评价结果的内涵。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杭州钱江新城二期的三维评价应用成果表明,该指标体系为三维地质模型和三维空间分析方法之间的整合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为提升三维尺度下的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精度和准确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林丰增 《华东地质》2021,42(4):409-418
新时期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是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传导作用,又要解决前期各类空间规划体系、时限、标准、成果形式等矛盾,实现"一张图"。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基于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新属性,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内容,提出本轮宁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土地资源紧缺,城镇拓展空间受限;城区量级较低,联动效应不强;综合配套不足,港口建设优势不明显;生态安全尚存风险,城市韧性有待加强。基于宁德市发展使命和目标,认为新时期宁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发展策略为:做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下的空间要素配置,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城乡人居环境规划,实施公共政策属性导向下的空间规划治理。建议市级国土空间规划,要以"三调"为抓手、以问题为导向、以底线为约束,立足全域,建立国土空间格局,探索构建形成一张层次传导、统筹、动态的"蓝图",有助于提升国土空间规划及空间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浅层地温能利用前景广阔。据实际勘查资料和测试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及C-A分型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北部城区进行浅层地温能定量适宜性分区评价。结果表明,地下水源热泵适宜,较适宜区面积196.35 km^2,分布在第四系卵砾石厚度适中、含水层富水性好、单井涌水量1 000~5 000 m^3/d、地下水径流速度0.1~0.2 m/d的地带;土源热泵适宜、较适宜区总面积284.50 km^2,分布在黄土、粉土、砂砾卵石厚度大于30 m的地带,研究区其它地方不适宜浅层地温能的建设。评价结果对该区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易荣 《地质与勘探》2024,60(2):339-34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各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存在盲目性,未能与城市规划要求充分对接,亟须构建面向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适宜性评价体系。本文阐述了城市规划与地下空间开发间的关系,提出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要性。针对不同的城市类型,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探测技术,评价地质、环境、资源和技术经济等方面,并根据评价结果划分开发适宜性等级。研究认为,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运用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可以实现地下空间的有序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安徽省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分区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以浅层地热能资源赋存及技术经济、环境条件为评价因子,以关键因子为必要条件,采用关键因子法、层次分析法及综合指数法进行适宜性分区的方法;该综合评价方法能客观反映评价区开发利用适宜性特征。适宜性分区是贯穿于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工作全过程并指导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其分区方法及评价因子选取需要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8.
以北京六环以内的核心城区为例, 在系统分析研究区地质条件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敏感因素对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的影响, 从而构建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最后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研究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研究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以适宜性好和较好为主, 占比60.11%, 地质环境条件较好, 总体比较适宜地下空间开发, 活动断裂、水源地分布和古河道分布3个敏感因素是制约研究区地下空间开发的主要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19.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土空间规划和管理工作的基础。以东南沿海火山岩区具有代表性的福建省宁德市为例,基于"双评价"指南构建了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体系,对城镇建设的适宜性及潜力进行评价分析,进而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及格局提出建议。宁德市城镇建设适宜区面积2 682.88 km2,占全区陆地面积的19.98%;城镇建设不适宜区面积5 979.06 km2,占全区陆地面积的44.53%。火山岩区受典型地貌影响,城镇建设适宜区连片性较差,分布相对零散,花岗岩区城镇建设适宜区连片度较好。适宜区展布特征及连片度整体受不同岩性区地形地貌控制,各县(区、市)差异较明显,潜力区内生态功能用地类型偏多,农村宅基地、茶园及果园地等具备城市扩展建设供给潜力。建议加强"沿东发展,向西推进"的发展方向,形成"一核-三轴-多组团"的城市发展格局,达成山海协调发展局势。  相似文献   

20.
“三生”空间的识别与管控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应用实践,对于地方人文需求的忽略,极易造成国土空间规划实践应用中的冲突与矛盾。研究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梳理其多民族、多元文化、多样性的生态空间及地处边境等多重特色的人文地理特征,从双评价、主体功能区细化和“三区三线”划定的实践应用中提出研究当地人居环境的复杂性,以此为基础对不同的“三生”空间单元评价结果采取差异化修正并调整管控策略,从而积极应对不同的人地空间系统的人文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