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南极考察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了,在此期间无论是南极科学考察研究还是后勤支援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确立了我国在国际南极事务中应有的地位。随着中国南极考察“十五”期间能力建设项目的启动以及国家财政对南极考察投入的逐步加大,公众对于我国南极考察事业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如何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局领导的重要指示,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和职业化地管理南极科学考察站,更好地服务于南极科学考察事业,是摆在我们面前既艰巨又神圣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在南极科学考察基地后勤管理方面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管理经验,促进我国在南极科学考察后勤管理上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应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的邀请,笔者于2003年11月至2004年3月被委派前往参加日本第四十五次南极地域观测队,赴昭和基地开展为期4个月的度夏考察。在这段时间里,在日本第四十五次南极考察队神田启史队长和山岸久雄越冬队长的关心和帮助下,笔者对日本现役“白濑”号考察船和日本南极昭和基地的各类软、硬.fae设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考察,收集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和照片。在昭和基地期间,通过亲身参与实施多项后勤保障工作,深刻地感受到了日本在南极考察后勤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在与队友们朝夕相处共同完成各项度夏考察任务的同时,不仅了解了日本南极考察队员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更与许多队友在工作、生活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同时圆满地完成了组织上交付的各项任务。  相似文献   

3.
荷兰南极研究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在1994年南极夏季刚来临之前,荷兰2000年的南极研究规划已向政府提交。 该规划包括为后勤和与其他国家合作增加大量资金。荷兰正在与德国、英国和瑞典科学家探讨将来的合作方案。然而,政府提供南极项目的资金,显然无法保证目前资金水平,也不能提供追加资金负担其他国家基础结构用费的需要。预计1994年的预算最终为1300万盾。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倡议下,1959年12月1日,苏联、美国、英国、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挪威、比利时、日本、阿根廷、智利和南非12国在华盛顿签署了《南极条约》。条约冻结了各国对南极的领土主权要求,抑制了南极领土争端引发的国际冲突,《南极条约》因此被称为冷战时代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美国在《南极条约》出台过程中发挥了领导作用,南极中立化与美国的南极政策实现了契合。但人们也许疑虑,在现实主义政治大行其道的时代,是否有其他外在因素牵制着美国,使美国的南极政策最终走向倡导中立化?回望南极中立化路程,人们会发现,南极中立化是美苏两国争斗和妥协的结果。在南极问题上,两极格局发挥了独特作用,它排斥了一国独霸南极处理权的可能性,使全人类得以保留一份珍贵的共同遗产。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一些国外南极主管机构的基本职能、规模、科研与后勤支持能力、南极考察组织与管理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目前世界各国南极考察管理主要存在三种模式:基金会项目管理模式、南极局政府职能管理模式和研究机构科学主导管理模式.此外.简要地分析了南极条约体系对一些国家南极政策和南极考察管理的影响,并对我国南极考察管理优化问题提出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主要探讨美国南极领土主权政策的酝酿、争夺、犹豫不决,美国政府的妥协与折衷,以及美国在<南极条约>体系的形成和国际南极新秩序建立的主导作用,最后探讨美国一直加强在南极的"实质性存在",从而主导了南极政治舞台的话语权,得出结论:美国在南极的"实质性存在"是其他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是南极条约当之无愧的倡导者和建筑师.国际南极事务一直被美国等少数南极大国主宰,国际南极政治舞台单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笔者认为国际南极政治舞台应该创建一套类似康德无政府文化的观念和体系,国家之间相互承担义务,友好合作,不使用暴力解决争端,建立一种多元安全共同体和集体安全.  相似文献   

7.
朱瑾 《海洋世界》2008,(10):30-36
“一个细胞也包含该生命体全部基因密码”。美国在冷战时代的南极洲政策堪称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一个细胞”。长期以来,关于南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对南极条约的形成研究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研究的冷僻之地,近年来,美国政府已将关于南极事务的外交文件解密,为我们开展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传统的南极政策是不承认其他国家提出的南极主权要求,同时声明保留自己的权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策逐渐转向提出主权要求。但是因受到苏联和盟国牵制,美国最终停止主权要求,转而召集南极会议,推动签订南极条约。  相似文献   

8.
为鼓励年轻的科学家投身于南极科学,获得第一手的野外工作经验,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于1994年1月在美国的南极麦克默多考察站新建的艾尔伯特·P·克拉瑞科学工程中心,举办了为期4周的生物训练课——南极有机体的生物适应。有10位大学生去那里集中研究了南极生物体的寒冷适应、能量代谢和分子遗传。训练课上,特别重视野外采集和实验室试验,还安排南极研究人员作讲座。主题范围涉及鱼的温度适应性变化、海洋无脊椎动物动体成长过程中的能量代谢、海藻的渗透调节及分子遗传等。  相似文献   

9.
阴阳南极     
在南极,考察队员说得最多的是女人、来得最少的也是女人。相当长时间内,男人在南极流汗(甚至流血),女人在家中流泪,南极成了男性的一统天下。1935年,一名挪威女性在南极留下了足印。1947~1948年,两名美国女性最早在南极越冬,这在当时已是凤毛麟角的了。南极的性别失衡问题,集中反应在越冬。度夏期间,人多活儿多,自然和人文环境相对要好。而越冬刚好相反,千里冰封,雪大风狂,人自孤独,不少国家的越冬队员中都出现过性格变态。在这样的环  相似文献   

10.
南极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自7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对这些资源的关注日益增强。 1975年,美国地质勘测局曾估计,西南极罗斯海、威德尔海和别林斯高晋海可发现的石油储藏量为450亿桶,天然气为115万亿立方英尺。苏联水文气象部门估计,南极的石油储藏量将超过阿拉斯加。日本估计南极大陆架的石油为45亿桶,天然气为3.3万亿立方米。这些估计均基于地质上的假设或粗浅的数据,还不足以证明南极确切的油气储量。这些估计数只能称为“假设的资源”。但南极大陆架上存在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勘探和开发南极的  相似文献   

11.
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南极旅游资源,促进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文章从旅游人数、旅游线路和方式以及旅游客源3个方面概述南极旅游的发展状况,分析我国在南极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南极旅游人数1994—2017年经历增多、减少又增多的过程,并于2017年达到新的峰值;西线和乘船是南极旅游的主要线路和方式,其中登陆游客占比较高;美国是南极旅游的最大客源国,我国于2016年成为第二大客源国;面对南极旅游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法律和管理体系不足以及市场利润和话语权缺失的问题,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发展旅游企业和建设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2.
《海洋地质前沿》1996,(4):21-22
南极冰川变化莫测,各国专家说法不一英美科学家:气候变暖引起南极冰架脱落据美国《波士顿环球报》报道,英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南极冰架融化脱落,并且脱落的浮冰很可能会引起海平面上升.英国研究人员说,南极半岛气温的持续上升使...  相似文献   

13.
苗育田  于洪华 《海洋学报》1987,9(5):644-651
1985年2-3月,作者参加了由美国组织的南极威尔克斯地附近海域以物理海洋学为主,化学、生物和极鸟研究项目为辅的一次综合性科学考察活动.这是首次有中国海洋科学工作者参加的美国南极考察.  相似文献   

14.
为充分对接国际南极地理实体命名规则,规范和指导我国南极地理实体命名工作,在梳理国际南极地名命名规则的基础上,介绍了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南极地名工作进展情况,并重点梳理了我国南极地名工作存在问题,结合当前南极地名命名形势,研判了南极地名命名的趋势,即地理实体命名规范化、以人名命名标准提高和命名区域由陆表向冰下拓展,并为我国开展南极地名命名提供些许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时讯     
南极历程备忘录首踏南极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由上海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码头启航,同年12月26日抵达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的麦克斯韦尔湾。12月31日,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王岛,并举行长城站奠基典礼,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胜利建成,以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了长城站落成典礼,乔治王岛上的阿根廷、智利、巴西、苏联、波兰、乌拉圭等国的南极站站长、科学家和美国"公主"号考察船船长等出席了长城站落成典礼。  相似文献   

16.
《海洋世界》2008,(1):4-4
巴西、智利和美国科学家正在南极大陆钻取一个深133米的冰芯,以研究近250年来的全球气候变化。据报道,他们选取海拔2000米的南极底特律高原作为钻探地点,钻探工作于2007年12月启动,目前已获得一些样品。  相似文献   

17.
据科学家估算,每昼夜约数百吨乃至上千吨陨石坠落在地球上,其中的大部分掉到海洋,杳无踪影。掉到陆地上的陨石大部分坠入沙漠、森林和高山峻岭等人迹罕至地区,踪迹难寻。只有很少一部分陨石坠落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因此,人们只能搜集到为数不多的陨石。随着人类对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的日益深入,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南极洲堪称庞大的陨石宝库。自澳大利亚南极探险队于1912年发现第一块南极陨石到1968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在南极洲总共只找到6块陨石。1969年,人们在南极地区发  相似文献   

18.
南极陨石     
李兆龙 《海洋科学》1986,10(3):66-66
收集和研究南极陨石是南极科学考察的任务之一,对于建立完善的陨石学说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 自1912年澳大利亚人在南极发现了第一块陨石以来,已收集到6000多块陨石,大部分是由日本和美国等考察队收集到的。使人感到吃惊的是,这些陨石几乎都是在南极大陆内部的裸冰带的表面上发现的,而在雪面上或埋入冰中的陨石是极为罕见的。南极的裸冰带分布在海岸地区和大陆内部山脉的周围,其面积不到南极大陆面积的1%。在南极的一些裸冰带,陨石的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两块,已在一个约4000平方公里的裸冰带找到了1000多块陨石。在收集到的陨石中,有5600多块是球粒陨石,只有很少量的铁陨石、石陨石和碳质陨石。最大的陨石超过5公斤,最小的为10克左右。  相似文献   

19.
1.《南极海冰图集及资料》。资料样本年限为1973~1986年。内容有:(1)南极海冰密集度分布图;(2)南极海冰面积指数;(3)南极海冰长期变动图.2.《南半球500百帕平均高度及距平图集》.运用1972年5月~1990年4月共18年美国NCAR华盛顿天气预报中心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发布的南半球逐日500百帕5×5经纬度网格点高度资料,计算了多年平均的候、旬、月高度场和逐年逐月的平均高度及距平,并参考常规资料分析绘制而成。  相似文献   

20.
究竟是谁首先发现南极大陆,这个问题的确很难回答。俄国探险家,航海家别林斯高晋率领的探险队和美国船长帕尔默,于1821年2月11日在南设得兰群岛附近不期而遇,一时引发了一场美,俄两国究竟谁先发现南极大陆的争执。而与此同时,英国则声称,他们的史密斯船长和探险家爱德华·布兰斯菲尔德早在1820年1月30日就已经发现了美国人帕尔默看见过的陆地(即南极半岛),并取名为“格雷厄姆地”,时间整整比帕尔默早了10个多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