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雅风 《山地学报》2001,19(2):189-192
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系王鑫教授(见照片1)对台湾区域地貌与环境地貌研究有突出贡献,先后著书15册,发表文章400篇以上,致力环境科学普及,他的治学方向和实践精神对我国大陆广大地貌工作者和教师很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述彭 《地理学报》2005,60(6):1047-1047
中国农业大学林培教授向我推荐一本新书—数字环境。捧读之后,非常欣慰。这是聂庆华博士的一部力作,它标志环境科学进入了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新时代,作为环境科学与信息科学交叉融合的一个崭新领域正在脱颖而出。本来,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环境规划,哪一个环节也离不开数字化。污  相似文献   

3.
张建珍 《地理教学》2010,(14):17-19,10
环境道德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追求的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并最终促成学生环境道德行为的产生。环境道德教育包括知、情、意、行等方面,是以一定的环境知识为基础,通过对学生情绪的调动和渲染,激发起其保护环境的情感,并由此树立起环保信念和信心,克服环境保护中遇到的困难、磨练意志,最终达到促成其环保行为产生的目的。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讲,环境知识是基础,但不是环境道德教育的唯一目的。  相似文献   

4.
环境地貌学是一门介于环境科学与地貌学之间的边际性学科,是正在发展中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地貌学新的分支学科。 本世纪中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大污染时代”后,环境科学研究迅速发展。6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已成为日益尖锐的全球性问题。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环境地貌科学知识的积累就已开始。50年代,少数学者在地貌研究中,已涉及到环境问题,对地貌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到60年代,环境地貌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197O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  相似文献   

5.
杨士弘 《地理科学》2003,23(2):255-255
由朱颜明、何岩等编著的《环境地理学导论》,于2002年8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地学学科重要教材之一。研究生教材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国内目前还没有一本专门讨论环境地理学的书籍。为适应21世纪我国环境地理学高级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者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缺。该书是作者多年来从事环境地理学研究和研究生教学实践的结晶。环境地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科,是地理学与环境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相似文献   

6.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重新修订的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充分体现了国家认同价值.为适应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求,本文对《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进行解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教材在知识选取和组织方式中体现了国家认同;通过案例、图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活动系统中训练学生的爱国行为.基于此,本文提出国家认同与地理教学的融合路径:通过先行组织者策略以理育人,创设爱国主义情境以情育人,依据问题导向与研学旅行实践育人.  相似文献   

7.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认识到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学习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当地地理文化景观形成的特点。笔者认为让学生认识到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十分重要,但教会学生如何用地理环境知识分析地理文化景观形成特点的方法更重要。考虑到知识内容的特点和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运用“文化与环境”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地理案例进行探究,实现了对地理规律的自我发现。  相似文献   

8.
人居环境研究的信息论科学基础及其图谱意象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汪洋  赵万民 《地理学报》2012,67(2):253-265
从人居环境研究的系统性、融贯性内在要求出发,结合信息论、人居环境科学、地学信息图谱及城市意象理论的基本观点,本文对人居环境研究的内容和流程进行了信息论解读;结合城市意象的认识论逻辑,本文提出了基于信息论观点的人居环境意象及人居环境信息图谱意象系统概念,为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论思维模型。本文认为对人居环境研究的信息论解读包含信息本体界定、信息流向界定和信息流内容及其度量方式界定三大论域,可以此为基础派生人居环境信息主体、客体、载体以及正向信息流、反向信息流、信息立方体和人居环境信息熵等概念;论文在全面继承并充分融合人居环境科学及地学信息图谱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的基本概念系统,认为人居环境信息图谱是3 大模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工环境)、3 大层次(宏观、中观、微观)、3 种类型(征兆图谱、诊断图谱、实施图谱) 和3 种维度(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时空综合维度) 的融贯综合。该概念系统的提出和实现将会为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一个数字化的模拟、实验、分析、控制平台。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居环境研究的总体特征及其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CNKI、CSCD文献搜索引擎,以及文献计量可视化工具,采用传统文献研究与知识图谱相结合的方法,对1992—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研究的总体特征与知识图谱进行了定量识别和全景式展现。结果发现:1)近25年来,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发文数量显著增长,《建筑学报》《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研究》等期刊是学者的主要科研阵地;2)研究的优势机构和团队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以及辽宁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其他建筑、规划类和师范类院校;3)研究经费多元化趋势明显,国家级基金是最主要的来源。4)在研究热点方面,人居环境、居住环境、宜居城市、人类环境、可持续发展、居住空间等是学者长期重点关注的热点词汇。5)在研究主题与知识基础方面,相关研究内容广泛,主题尚不集中,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城市、居住环境、农村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居住生活满意度、人居环境科学、人口发展是受到关注较多的8个热点主题,其知识基础建立在31篇经典文献之上。6)在具体演进轨迹方面,相关研究的知识结构呈连续发展且彼此联系紧密的态势,发展脉络较为清晰,并具有较强的问题导向性和政策导向性;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动态性,问题或政策的学科发展导向,以及学者间的合作交流、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技术方法的革新与应用等是其演进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为检验旅游者环境关心与地方依恋对环境责任行为(遵守型和主动型)的直接效应、地方依恋的中介效应及环境知识的调节效应,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和PROCESS模型检验工具,分析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收集的546份调查问卷。结果表明:一般性的环境关心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尤其是遵守型)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地方依恋在该路径(尤其是环境关心→主动型行为)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在环境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中,环境知识对环境关心与地方依恋的关系、地方依恋与遵守型行为的关系均产生了负向调节作用。据此,可通过提升旅游者的环境关心和地方依恋水平、根据其环境知识的高低采取差异化的环境教育策略来有效促进其环境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11.
将知识图谱技术与地缘环境领域相结合,剖析地缘环境知识的内涵和特点,提出基于多源异构地缘环境数据构建地缘环境知识图谱的基本框架,设计地缘体、地缘事件等知识表示模型,对地缘知识查询、地缘事件演化分析和地缘环境影响力分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1)基于地缘实体能够快速关联查询地缘要素知识、地缘事件知识和地缘专家知识等各类地缘知识;(2)根据地缘事件之间的因果、顺承等关系可以快速分析事件的发展脉络,厘清地缘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规律;(3)大规模网络图关联了地缘体、环境、事件等多源异构信息,为地缘环境分析提供了基础的信息底图。  相似文献   

12.
资源环境信息具有时空特点,同时它还有不同的种类、不同的获取渠道、不同的比例尺和分辨率以及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它是一种多维信息。本文在描述资源环境科学多维信息特点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适用于研究人员需要的资源环境科学研究多维信息环境、它的功能以及实施方式,以搭建更具魅力的、新一代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13.
薛冰 《地理学报》2006,61(9):1007-1008
中国地理学会首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于2006年8月18日在兰州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全国地理学研究生联合会、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会、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研究生会承办,北京大学、河南大学等34所高校和研究所协办。陆大道院士、李吉均院士、程国栋院士等42位著名地理学者担任大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张国友秘书长、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重点实验室陈发虎主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王乃昂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石培基教授担任大会组委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生王开泳、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人文地理专业博士生薛冰、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生李一担任大会组委会主席。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然地理专业博士生钟艳霞担任组委会秘书长。  相似文献   

14.
时至今日,人类自身的发展已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提高全人类的环境意识,必要而紧迫。对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我们中学地理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除在课堂上,结合教材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环境教育内容,使他们初步建立环境意识外,还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环境知识,增强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15.
马季青 《地理教学》2014,(12):155-156
网络时代的悄然而至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同时也对大学英语语言学习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高新技术不断渗透进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习目标均发生了系列变化,单凭课内语言教学显然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学需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教师应科学借助网络技术与学习软件,充实英语教学活动,为学生构建科学的语言实践环境,通过校园英语学习平台,使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在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获得飞快的成长。  相似文献   

16.
论喀斯特环境的脆弱性   总被引:71,自引:0,他引:71  
占全球陆地面积15%,居住着近10亿人口的喀斯特区域,是一个特殊的自然环境。在环境科学和喀斯特学间的互相渗透和交叉,产生了喀斯特环境学这一边缘分支学科。本文从系统论的观点、人地关系角度简要地论述了喀斯特环境的结构、功能和特性,并以贵州为例,对喀斯特环境脆弱性问题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环境生态系统变异敏感度高,环境容量低,灾变承受阈值弹性小,是喀斯特环境脆弱性的最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资源环境信息具有时空特点,同时它还有不同的种类、不同的获取渠道、不同的比例尺和分辨率以及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它是一种多维信息。本文在描述资源环境科学多维信息特点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适用于研究人员需要的资源环境科学研究多维信息环境、它的功能以及实施方式,以搭建更具魅力的、新一代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18.
选修模块“环境保护”,在高中地理中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模块,目的是要使学生在掌握有关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环境污染和环境管理等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环境观、资源观,增强环保意识以及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相似文献   

19.
现行使用的高中地理新教材处处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而环境问题又是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中学地理中渗透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阐明地球大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资源和环境保护等观念,为保护整个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其意义是十分重要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乡村长寿现象与人居环境研究——以湖北钟祥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婧婧  曾菊新 《地理研究》2012,31(3):450-460
乡村长寿现象与人居环境的关系,是地理学与相关学科关注的课题。本文基于人文地理学与人居科学、环境科学和乡村社会等多学科视野,根据世界长寿之乡和中国百岁老人的分布规律,阐述了乡村长寿现象的涵义,分析了客观存在的乡村长寿现象及其成因。同时,以湖北钟祥为案例,运用模糊评价法、综合评价法和比较研究法,系统考究了乡村长寿现象与优越自然生态环境、和谐人文社会环境以及舒适人工居住环境的关系,归纳了乡村长寿现象的客观必然性和成因的综合性、长寿与人居环境的正相关性、山区与平原乡村长寿现象的同质性以及人类诉求健康长寿的永恒性等五个可供思考的重要命题,并对建设有利于"居民健康长寿"的乡村人居环境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