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通过设置5个N/P浓度梯度和3个N浓度下的4个N:P梯度,进行了江蓠对N、P的短期(O-4h)和长期(第14天)吸收速率(SNUR和LNUR)以及短期和长期吸收效率(SNUE和LNUE)的研究,同时观察了5个N/P浓度梯度对江蓠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N∶P比为16∶1时,江蓠对N、P的SNUR和LNUR均最大(P<0.05); N/P为1200/75和960/60μmol/L浓度时,分别对N和P的SNUR最大,达12.85和0.79μmol/(gDW·h),但此N/P浓度下长期培养的江蓠叶绿体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而N/P浓度480/30μmol/L时,对N和P的LNUR均最大值4.23和0.31 μmol/(gDW·h).江蓠对N、P的SNUE和LNUE在介质N/P 60/3.75μmol/L时为最高,而在1200/75 μmol/L时为最低(P<0.05).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无机砷As(V)胁迫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lleri)培育水体中磷酸盐含量、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As(V)浓度梯度为0、7.3、10.2、23.9、45.2和114.0μg/L(分别记为Ctr和V1—V5),取样时间为2、3、5、7、14和21 d。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适当浓度As(V)暴露会促进牟氏角毛藻对磷酸盐的吸收速度,而较低浓度暴露时则反之。所有处理组中仅V2组在14d时藻细胞密度增至最大值71×104ind./m L,其它处理组在整个试验期间藻细胞密度变化均不显著(P0.01)。2 d时各组藻细胞叶绿素a含量均显著降低,且均显著低于对照;5 d时V5组显著升高(达102.16μg/108cell),而其它处理组却仍明显低于其初始值;21 d时,除V1组外各处理组均明显高于对照(50.63μg/10~8cell)。在As(V)暴露2 d时,处理组GSH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3.23μg/10~8cell)(P0.01),且随着As(V)暴露浓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逐渐降低的趋势。As(V)暴露对牟氏角毛藻GSH含量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随着As(V)浓度升高基本呈降低趋势。As(V)胁迫可能会抑制牟氏角毛藻的光合作用和抗氧化活性,长期暴露还会对其生长繁殖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3.
胶州湾内外水体部分化学、生物因子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 1997- 0 8~ 1998- 0 6间 5次海洋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讨论了胶州湾内外水体营养盐和叶绿素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从调查来看 ,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季节变化呈双高峰 ,分别在 8月和 12月 (硝酸盐 :7.0~ 9.0 μmol/L;磷酸盐 :0 .4~ 0 .5 μmol/L) ,低值在 10月和 6月 (硝酸盐 :1.2~2 .2 μmol/L;磷酸盐 :0 .2~ 0 .3μmol/L)。硝酸盐的值湾内明显高于湾外。磷酸盐的值各站的差别较小。相对来说氨氮的季节变化规律不太明显。分析表明营养盐的季节变化受河流径流及水体内各生态过程的共同作用。叶绿素的季节变化呈春夏季高 (2 .6~ 5 .1mg/m3 ) ,冬季低 (0 .2~ 0 .6 mg/m3 )的特征。并从浮游植物碳量平面分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不同N、P浓度条件下龙须菜对镉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室内生态学对比实验,研究了龙须菜(Gracilaria limaneiformis)在不同N、P营养盐浓度条件下对重金属Cd<'2+>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环境中加入适当浓度的N、P营养盐(N 280 μmol/L、P 56 μmol/L)有利于提高龙须菜光合色素的含量和生长率,同时藻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增高,丙二醛(MDA)含量降低,从而增强了龙须菜对重金属Cd2+抖胁迫的耐受性;而N、P饥饿(N、P均为0 μmol/L)或N、P营养盐浓度过量(N、P分别为216μmol/L、1 620 μmol/L)状态下,龙须菜抗氧化能力下降、脂质过氧化和膜系统受伤害程度加剧,光合色素合成和生长率受到抑制,不利于龙须菜对重金属Cd2+胁迫的生理适应.  相似文献   

5.
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天然水体中的Sb(Ⅴ)和Sb(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HG-AFS),测定天然水体中的总溶解态无机锑(Sb(V+Ⅲ))和三价锑(Sb(c)).选择的最佳仪器条件为:灯电流60 mA,负高压-260 V,原子化器的温度190℃和氩气的载气流量600mL/min.Sb(V+Ⅲ)在1 mol/L HC1介质中进行测定,检出限为0.024μg/L,线性...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海带孢子体幼苗为实验材料,分别用不同浓度的As(Ⅲ)和As(Ⅴ)(0.2、0.4、0.8、1.6μmol/L)培养液进行循环水养殖,以研究不同价态无机砷在海带中的积累以及对其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砷暴露组中海带总砷含量较高,As(Ⅲ)暴露下海带中总砷含量随时间增加,在28 d时达到最大值;As(V)暴露下海带中总砷含量则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但28 d时除最高浓度组外均显著高于初始值(P<0.05)。实验结束时As(V)暴露组海带中总砷含量显著低于As(Ⅲ),说明无机砷暴露下海带孢子体幼苗对亚砷酸盐的积累大于砷酸盐。无机砷暴露下海带中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随时间的延长分别呈先降低后升高和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但所有处理组海带中H2O2和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细胞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砷暴露下升高,但随暴露时间的延长,无机砷对酶活性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酶活性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相似文献   

7.
-In the system HCl-Sb (Ⅲ)-ammonium molybdatc-acetone-butanone, PO43-, Sb (Ⅲ) and Mo (VI) form ternary heteropoly acid. This ternary heteropoly acid anion is adsorbed on the dropping mercury electrode and reduced quickly into heteropoly blue. The process of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will produce a sensitive polarographic wave with peak potential -0.42V (vs S.C.E.). The detection limit is 6×10-8 mol/1. Variable coefficients are 10% and 3% for 0.1 μmol/l and 1 μmol/1 respectively.This method is sensitive, accurate and extremely rapid for analysis of seawater.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14年8月31日-9月2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西部综合航次的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在中南半岛沿岸海域存在具有低温高盐的冷涡和位于其东南部海域具有高温低盐的暖涡。相对于暖涡和其他海域,冷涡水团含有更高的营养盐,并在50 m、75 m和100 m层增加明显,DIP分别高0.21 μmol/L、0.39 μmol/L和0.23 μmol/L,DIN分别高4.94 μmol/L、7.56 μmol/L和3.76 μmol/L,DSi分别高2.55 μmol/L、5.25 μmol/L和3.46 μmol/L,说明冷涡对提高初级生产力具有明显的营养优势条件和巨大潜力;叶绿素a最大值均出现在50 m层,其中以海南岛近岸海域最大,冷涡在25 m层提高初级生产力明显,主要是受营养盐影响显著;而在75 m、100 m层可能受到冷涡带来的低温环境而导致叶绿素a含量不高。  相似文献   

9.
东、黄海柱状沉积物中有机磷与无机磷的含量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东、黄海海域典型站位柱状沉积物中总磷(TP)、无机磷(IP)及有机磷(OP)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东海、黄海海域3种形态磷的浓度范围分别如下:东海:TP 13.73~19.85 μmol·g~(-1),IP 11.39~16.03 μmol·g~(-1)和OP 2.11~3.81 μmol·g~(-1);黄海:TP 14.44~18.33 μmol·g~(-1);IP 11.79~15.88 μmol·g~(-1)和OP 2.45~2.65 μmol·g~(-1).两海区沉积物中IP/TP和OP/TP变化范围分别为79%~88%和12%~21%.IP是研究海域沉积物中磷的主要存在形式,陆源输入为影响沉积物磷浓度的主要因素.地处长江口附近的E4站和东海中部海区的E6站分别为所有调查站位中各形态磷浓度的最高和最低者.不同海区柱状沉积物中各形态磷浓度的垂直分布特点不同.其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应历史时段该站位营养盐输入水平、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三种抑制剂对眼点拟微球藻的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 DCMU、氟哒酮及亚油酸对眼点拟微球藻的生长、总脂含量及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1)当 DCMU的浓度在 0 .8μmol/ L以上时 ,眼点拟微球藻的生长抑制率达80 % ,其总脂占干重的百分含量减少了近 30 % ;在 1.0 μmol/ L 时 ,EPA占其总脂肪酸的相对百分含量增加了 10 8.6 1%。 (2 )当氟哒酮的浓度在 8.0μmol/ L以上时 ,眼点拟微球藻的生长抑制率为82 .9% ,其总脂占干重的百分含量下降了 2 1% ,而 EPA占其总脂肪酸的相对百分含量增加了6 0 %。(3)当亚油酸的最终浓度在 4 0 0 μmol/ L 以上时 ,眼点拟微球藻的抑制率达 6 4 %以上 ;大于30 0 μmol/ L、4 0 0 μmol/ L 时 ,EPA占其总脂的相对百分含量在 4 .77%以下 ;在 5 0 μmol/ L 以下时 ,EPA占其总脂肪酸的相对百分含量从对照组的 2 0 .96 %下降到 19.4 9%以下。结果表明 ,眼点拟微球藻在养殖中 ,当生物量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时 ,可以用加入一定浓度的 DCMU或氟哒酮的方法来大幅度提高 EPA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三价砷和五价砷对鱼类乙酰胆碱脂酶的体外抑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开展水产品中三价砷的酶法快速检测工作,文中研究了三价砷(As3 + )、五价砷(As5+ )对8种鱼脑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抑制率。结果发现,在10 -7~10 -4mol/L范围内,草鱼和鲫鱼脑中AChE的抑制率与三价砷的浓度负对数值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都在0 .97以上;在10 -6~10 -4mol/L范围内,黑、马鲛、鲈鱼脑中AChE的抑制率与三价砷的浓度负对数值的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 .99。对于三价砷,由IC50 得到AChE的敏感性为:美国红鱼>草鱼,鲫,鲈鱼>黑,马鲛>鲤,白鲢。鱼种不同,AChE受到的三价砷、五价砷的抑制作用也不同。在浓度为10 -6~10 -4mol/L范围内,三价砷、五价砷对8种鱼脑中AChE的抑制作用存在极显著差异(p <0 .0 1) ,三价砷对AChE的抑制作用远大于五价砷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砷在一般大洋水中约为2.0×10-8mol/dm3(文献[1,2]为1.5×10-9),从热力学平衡计算砷在海水中的存在形态主要为砷(V)[3],而实际上大部分海区中三价砷(As(Ⅲ)〕的含量都是较高的(表1).  相似文献   

13.
基于海南新村潟湖2020年12月水文和水质多要素实测数据,研究了该海域的潮汐、潮流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潮位变化对潟湖营养盐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村潟湖的潮汐为不规则全日潮,潟湖口门处的潮流为往复流,涨潮历时15 h,落潮历时10 h。大、小潮期间3个观测站点溶解性无机氮(DIN)浓度变化范围为0.91~20.87 μmol/L,磷酸盐(PO3-4)浓度变化范围为0.11~5.92 μmol/L,硅酸盐(SiO2-3)浓度变化范围为2.36~134.75 μmol/L。大、小潮期间,潟湖内3个观测站点DIN、PO3-4、SiO2-3浓度随着涨、落潮过程发生变化。潟湖口门处流速对观测站点潮位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潮通量基本决定了潮位的变化。潟湖口门处和渔排密集区域的营养盐浓度与潮位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潮流流速对口门处和渔排密集区域的营养盐变化有着重要影响。该研究结果将为新村潟湖的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次采用 Nafion和 Co(salen) /Nafion修饰铂电极测定海水中的 NO,对实验条件进行了选择 ,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 ,即反应池通氮除氧 30 min,富集时间为 4min。同时用线性扫描法对海水中的 NO进行测定 ,测得海水中 NO的浓度与氧化峰电流之间有一定线性关系。对 Nafion修饰电极而言 ,线性范围 1~ 76.9μmol/L,R2 =0 .991 6,检出限为 1 μmol/L。同时对 2种方法修饰的铂电极进行了比较 ,即当 NO浓度在 1 0 -6mol/L数量级时 2种电极基本上无差别 ,而在 1 0 -7mol/L数量级时 Co(salen) /Nafion修饰电极要明显优于 Nafion修饰电极  相似文献   

15.
2008年黄海浒苔绿潮爆发区营养盐浓度化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8年7月22-26日和8月5-14日2个航次对黄海浒苔绿潮爆发区的调查数据,研究了调查海域营养盐的浓度变化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第2航次NH4-N的平均浓度为0.34 μmol/L,低于第J航次,第2航次NO3-N、PO4-P和SiO3-Si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63 μmol/L、0.39 μmol/L和6....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研究了铜、钴-TAMB-Triton X-100体系。用氰基全多孔硅胶硅烷化键合相YWG-CN柱和甲醇-水(45∶55,V/V;含有10%1mol/L pH=3.0的HAc-NaAc缓冲液和6.7×10~(-3)mol/L KCl)流动相,分离了铜、钴的TAMB络合物,而其他显色离子不干扰测定。结合本文设计的螯合树脂D401预浓集装置,应用该体系同时测定天然水中铜、钴含量,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磷酸盐、硝酸盐组成对海洋赤潮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应用 1次培养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组成磷酸盐 (PO4- P)和硝酸盐 (NO3 - N)对新月菱形藻、旋链角毛藻和中肋骨条藻 3种海洋赤潮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L ogistic生长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不同组成 PO4- P和 NO3 - N条件下 3种海洋赤潮藻生长状况 ,其中拟合相关系数 R2 =0 .95± 0 .0 3。进一步研究表明 ,3种海洋赤潮藻均存在营养盐生长阈值 C*PO4,C*NO3 ,在本文实验条件下新月菱形藻的 C*PO4为 1.72μmol· L-1,C*NO3 为 4 0 .4 2μmol· L-1;旋链角毛藻的分别为 2 .0 7μmol· L-1和 4 4.76 μmol· L-1;中肋骨条藻的分别为 1.13μmol· L-1和 30 .2 6 μmol· L-1。当 PO4- P,NO3 - N初始浓度分别小于其营养盐生长阈值 C*PO4,C*NO3 时 ,随其初始浓度增加会促进 3种赤潮藻生长 ,但当初始浓度大于营养盐生长阈值时 ,随营养盐初始浓度增加反而会逐渐限制其生长。这表明 3种海洋赤潮藻都存在 1个适宜其生长的 (N∶ P) 最佳值 ,其中新月菱形藻的 (N∶ P) 最佳值 =2 0∶ 1,旋链角毛藻的 (N∶ P) 最佳值 =19∶ 1,中肋骨条藻的 (N∶ P) 最佳值 =32∶ 1。  相似文献   

18.
During the 3rd Chinese National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cruise in the summer of 2008, nutrients(NO_3~-, NO_2~-,SiO_3~(2-), and PO_4~(3-)) and dissolved oxygen were measured in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 to derive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nutrient tracer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water structure and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The nutrient data show that surface waters had the lowest NO_3~-/PO_4~(3-)water column, suggesting an excess of phosphate. Winter Bering Shelf water(wBSW) had high Si*(16.7 μmol/L;Si*=[Si(OH)_4]–[NO_3~-]) with negative N*(-11.7 μmol/L; N*=[PO_4~(3-)]-16[PO_4~(3-)]+3.5 μmol/L) in the water column,indicating nitrate deficiency. The warm Atlantic layer had positive N*(0.8 μmol/L) and negative Si*(-5.4 μmol/L)compared with Pacific source water.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nutrients indicates that wBSW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N* minimum and Si* maximum. In contrast, minima of Si* and SiO_3~(2-)/PO_4~(3-)below 200 m indicate the distribution of Atlantic warm water.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2012年秋季中国东海31个站位的海水样品中溶解态氨基酸(THAA)和颗粒态氨基酸(PAA)的分布与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溶解游离氨基酸(DFAA)的平均浓度为0.12±0.04 μmol/L (0.06~0.19 μmol/L),溶解结合氨基酸(DCAA)的平均浓度为0.61±0.51 μmol/L (0.15~1.79 μmol/L),PAA的平均浓度为0.11±0.06 μmol/L (0.02~0.27 μmol/L)。THAA的水平分布特点大致为近岸高、远岸低;PAA的水平分布特点是近岸海域向远海海域分布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THAA的垂直分布特点是由表层向底层逐渐降低。DCAA、PAA与Chl-a有很好的相关性,而DFAA与Chl-a的相关性不明显。东海表层海水中THAA的主要组分是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甘氨酸、苏氨酸及丙氨酸,PAA的主要组分是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及亮氨酸。在表层海水中氨基酸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20.
鲍红艳  吴莹  张经 《海洋学报》2013,35(3):147-154
红树林输送的溶解态陆源有机质是海洋中陆源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之一,对其光降解和生物降解过程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输出的有机质在近岸的归宿以及对近岸水体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因此于2010年4月在海南省清澜港红树林采集间隙水,并进行了光降解和生物降解培养实验。分析了光培养(光降解)和暗培养过程(生物降解)中溶解态有机碳(DOC)、细菌以及溶解态木质素等的变化。结果显示经历128 d的暗培养后,DOC由初始的2 216 μmol/L下降至718 μmol/L,表明红树林间隙水的生物可利用性约为70%左右;经历11 d的自然光照后,DOC下降至800 μmol/L。木质素在光降解过程中的移除速率(-0.132 d-1)远高于生物降解过程(-0.008 d-1)。光培养中,木质素的下降速率高于总体DOC。不同系列溶解态木质素的下降速率不同,随着培养的进行,紫丁香基酚类(S)与香草基酚类(V)的比值(S/V)呈下降趋势,而V系列的酸醛比值((Ad/Al)v)呈上升的趋势。对比光培养和暗培养过程中DOC和木质素的变化可以得出生物消耗是引起红树林间隙水DOC从水体中移除的主要因素;而光照则是陆源有机质从水体中移除的主要因素;光培养和暗培养过程中细菌变化的差异表明光照可以促进细菌对溶解态有机碳的利用。与其他地区比较发现,海南红树林间隙水的光降解速率与热带河流(刚果河)相近,高于温带密西西比河流,降解过程中各参数的变化[S/V和(Ad/Al)v]与其他区域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