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煤层冲刷的研究与预测:以大同四台井田11^#,12^#煤层冲刷带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提出了用“煤层一顶板相关原理”研究预测煤层冲刷带的方法。利用大同四台煤矿提供的井田钻孔资料,对11^#、12^#煤层的冲刷问题进行了研究预测。研究预测的结果与实际采掘揭露的冲刷现象极为一致,说明只要有足够的有关煤层顶板岩性的资料,运用煤层一顶板相关原理的方法研究预测煤层冲刷可以达到简单、准确、定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4.
根据铁法煤田大隆井田钻探和矿井地质资料,应用趋势面分析法对4#煤层顶板3m范围内砂体累计厚度进行拟合,由二次趋势面图和二次趋势面剩余图来分析砂体累计厚度在区域上的变化规律和局部异常特征,据此所确定的4#煤层冲刷带的位置和展布方向与矿井实见的4#煤层冲刷带吻合程度较好,表明应用趋势面分析法预测煤层冲刷带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应用该方法预测了大隆井田尚未开采的12#煤层的冲刷带;预测的结果可供采场设计参考,以避免或降低煤层冲刷带对采煤生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根据山西宁武煤田某煤矿2#煤层采掘及钻孔揭露情况,发现该井田中部和南部存在古河流冲刷带。通过对比基于优选的4个地震属性的四元一次、四元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决定将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煤层厚度数据应用于整个测区古河流冲刷带的预判工作。首先利用GeoFrame系统和Landmark公司Poststack模块,提取2#煤层反射波的各类沿层切片,分析并圈定出2#煤层古河流冲刷带的大致范围,在此基础上,利用垂直时间剖面中2#煤层反射波的各种波形特征,进一步判别2#煤层古河流冲刷带解释的可靠性,然后结合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获得的2#煤层厚度变化趋势图,最终解释出2#煤层古河流冲刷带范围:勘探区内2#煤层厚度变化范围0~5.3m,根据其煤层厚度变化趋势,将全区划分出一大二小3个古河流冲刷带。 相似文献
6.
7.
8.
9.
古河流冲刷是影响煤矿规划、设计、开采方式不同的常见原因之一,并直接影响煤炭回收率、原煤质量。本文系统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结合生产实践,提出三种比较合理的预测方法。三种不同方法预测的综合利用,使之能更好的为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0.
大隆井田位于铁法煤田的中西部,该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为侏罗系上部的4、7煤层。根据煤层冲刷带及采空区在地震时间剖面的响应特征(地震波同相轴中断或变弱)以及沿煤层震幅切片变弱的特点,结合其它解释技术,解释该井田南部存在煤层采空区,206孔西部4煤层存在煤层冲刷带。 相似文献
11.
煤层风氧化带宽度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煤炭资源储量估算中,煤层风氧化带垂深都是根据煤质化验指标来确定,对在煤层底板等高线上如何确定煤层风氧化带宽度没有明确的规定,为此,依据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三种地质情况:地表基本平坦:地表有倾角且倾向与煤层倾向相同;地表有倾角且倾向与煤层倾向相反,分别用制图法、计算法确定其煤层风氧化带的宽度。 相似文献
12.
13.
徐庄滑动构造是河南省荥巩煤田主要构造之一,对区内二1煤层的赋存特征影响较大。经对大量计河井田勘查资料分析,发现滑动构造破碎带厚度与其下伏二1煤层厚度相关程度较高,表现为两者在中、浅部厚度变化大,并沿倾向呈薄、厚相间的条带状展布,大致在二1煤层-300m水平附近,滑动构造破碎带厚度变薄尖灭,煤层厚度亦相应变小且趋于稳定。通过对钻孔数据的回归分析,认为二1煤层厚度与其上滑动构造破碎带厚度呈正相关关系,这一结论对后期矿山开发中工作面的布置及做好安全防范措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杭州城东某区块高层建筑原设计以强风化泥质岩作为钻孔桩端持力层,桩长为62—65m。在分析了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认为该设计不利于钻进与混凝土灌注,桩基础成本高,提出了采用钻孔桩端后注浆技术,选择园砾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有效桩长设计为40m。详细介绍了钻孔灌注桩的设计参数、加固机理、工艺流程和施工工艺,总结出注浆技术的实践经验。通过验证砂砾石地层桩端后灌注桩承载力及最大沉降量均达到设计要求.为本地区同类工程的桩基础设计与施工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5.
华亭矿区5号煤层煤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华亭矿区5号煤层煤岩煤质特征,对其成煤植物、成煤环境、古气候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微观煤相标志,划分了5号煤层煤相,共划分出6种煤相类型:陆地苔藓沼泽相;浅覆水-滞流森林沼泽相;中等覆水-滞流森林沼泽相;深覆水-滞流森林沼泽相;浅覆水-滞流草木混生沼泽相和开阔水域沼泽相。并对5号煤层煤相类型在垂向上的演化规律及影响该煤层煤相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阿富汗科里奇一阿什普什塔勘查区面积约69.098km^2,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和下统。侏罗系中统下段阿什普塔组含一层可采煤层,即7煤层。侏罗系下统科里奇组下段含可采煤4层,分别为4、2、2、2F煤层,其中2煤层为西部主要可采煤层,总资源量11389.6万t。7煤层煤质为低灰、特低硫、特低磷、中热值、中等软化温度灰之不粘煤;其他煤层均为中-高灰、低硫、低磷、中热值、高挥发份、中等软化温度灰之长焰煤。 相似文献
17.
煤层稳定性定量评价之研究——利用统计量变概比评价锡林露天矿煤层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对煤层稳定性只规范了概略性的评价,没有量化概念。借鉴老专家刘铁提倡的变概比CPR,意思是煤层厚度的变异系数Cv与可采概率x比值的百分数来定量评价煤层的稳定性。可胜利煤田锡林露天矿在14km2投入114个钻孔,经变概比计算,其最大值为7煤层达60%,最小值为6煤层为23%,与采概率比较,认为该区6号煤为第一稳定煤层,依次分别为5下、5、12、7。与原结论相比,仅有7煤层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在转换波地震勘探中要兼顾P波及P-SV波剖面,关键在于准确合理地选择P-SV转换波的偏移距。根据淮南某煤田的钻孔和测井资料,设计了一个具有四层介质的地质模型,针对该地质模型参数,采用反射系数和弹性波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两种方法对转换波偏移距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理论计算及与实际资料对比。确定煤层转换横波能量主要集中在0.2H~1.3H之间(H为目的层深度),据此即可确定煤田多波地震勘探P-SV波偏移距范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