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广西秋冬季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同期环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唐伍斌 《气象》2009,35(1):108-113
利用广西88个站点1961--2006年的逐月降水资料,采用Z指数定义方法.对秋季和冬季进行旱涝等级划分.采用EOF分解对旱涝等级场展开分解,得出广西秋季和冬季的旱涝时空分布和年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全区性偏涝或偏旱是秋冬季旱涝分布的主要型态;各季时间系数出现极大或极小值的年份与广西发生干旱或洪涝的年份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秋季时间系数在近几年为正值,振幅较大,说明近年来广西秋季旱情明显.对旱涝同期的500hPa环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度场上,秋季涝年在乌拉尔山东面的槽明显比旱年深,南海高压偏强,副高较弱;冬季涝年为北高南低的形势,冷空气路径偏南,青藏高原上位势高度低,不断有小槽东移影响广西.  相似文献   

2.
西藏地区旱涝等级划分及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利用西藏22个站点1969-1998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d指数旱涝等级方法。按夏季(5-9月),初夏(5-6月),盛夏(7-8月)时段进行了旱涝等级划分。采用EOF分析方法对全区22个站点旱涝等级展开分解,得出西藏地区的旱涝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类型和周期,而且对西藏地区夏季(5-9月)的旱涝做了预测。  相似文献   

3.
华北地区夏季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北极海冰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了1951—1999年6—8月华北地区17个站点的降水资料,利用Z指数作为旱涝指标,确定出该区域的严重涝年为1954、1956、1963、1964、1971、1973和1996年;严重旱年为1968、1972、1983、1986、1989、1992、1997和1999年。分析了华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然后对该地区49a的z指数场进行EOF分析,讨论了华北地区夏季旱涝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分析了华北夏季降水与春季北极海冰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夏季降水与春季北极海冰呈正相关关系。春季北极海冰面积偏大(小),当年夏季华北大部分地区偏涝(旱)。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1—2020年江西省逐日降水资料,基于Z指数分析确定了适用于江西省的旱涝指标。运用M-K检验、小波分析和EOF等方法分析了江西省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61—2020年江西省降水量年际变化大,20世纪90年代出现突变,但未出现显著的持续增加或减少。江西省干旱、雨涝事件存在准20 a主周期,从90年代开始偏涝年份明显增多,且雨涝呈增强的趋势。江西省旱涝主要存在4种空间分布型,分别为全区型、北涝(旱)南旱(涝)型、西涝(旱)东旱(涝)型、中心涝(旱)南北旱(涝)型,累计贡献率为83.61%。Z指数作为表征江西省旱涝指标的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南方旱涝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郭锐  智协飞 《气象科学》2009,29(5):598-605
用1955-2001年我国南方81个测站全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利用Z指数确定单站旱涝等级.结果表明,春季华中地区和两广交界处更易发生干旱,湖南与华南沿海地区降水偏多,出现洪涝的几率较大;夏秋两季106~115 °E,23~32 °N区域和四川西北部地区出现干旱的频率较高,洪涝频率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同时四川南部、云南中部、华南沿海出现大涝的频率较高;冬季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旱涝的频率较小,干旱多发区主要集中在云南中部以及江苏、安徽两省,西南部出现降水偏多的频率较高.通过对降水资料的EOF分析发现,我国南方春季降水主要为南旱北涝、南涝北旱两种分布型.夏季降水区域主要分为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地区、云南两个区域,而秋、冬季南方降水分布比较均匀,表现为南方一致旱或涝.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铜仁市10个国家自动观测站1981-2020年近40a降水资料,计算多时间尺度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确定旱涝程度,分析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筛选典型旱、涝年进行环流分析。结果表明:(1)铜仁市20世纪80年代后期总体偏旱,90世纪后期总体偏涝。铜仁市夏季呈现出旱涝交替变化特征。(2)铜仁市中西部、东北部干旱相对频繁,并向四周逐渐减弱;市中西部、东南部发生雨涝的频率相对较高,西北部最低。夏季的干旱和雨涝均以轻、中程度为主,特重程度情况发生很少。(3)夏季偏涝年整个欧亚中高纬均为位势高度的负异常,偏旱年欧亚中高纬的乌拉尔山和中国东北的位势高度异常中心转为正异常分布。(4)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厄尔尼诺现象与南、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分布对铜仁夏季偏涝现象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现象、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分布对铜仁夏季偏旱现象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东北春夏季降水气温异常的时空分布以及与旱涝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利用东北地区19个测站的1951--2000年逐月降水、气温资料,采用综合的经验正交函数展开等诊断方法,研究了春、夏季节降水、气温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变化规律以及与旱涝年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所得到的降水、气温异常的典型配置场及其时间系数能较好地反映东北地区降水、气温异常的时空特征,且夏季时间系数出现极值的年份与东北地区不同区域发生较严重旱涝的年份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聊城近50年夏季旱涝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旱涝指标Z指数和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标对聊城市1962—2010年夏季单站旱涝和区域旱涝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Z指数能较客观地反映旱涝程度,表明聊城地区夏季气候特征为易旱易涝,干旱灾害略重于洪涝灾害,且存在旱涝临界年,即1981年以前洪涝较多,干旱较少,1981年开始呈洪涝减少,干旱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重庆地区夏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德  李永华 《四川气象》2000,20(4):17-19
采用车贝雪夫正交多项式分解方法展开重庆地区夏季降水场,揭示了最近40年来重庆地区夏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年份重庆各地夏季降水变化趋势一致;近40折来重庆地区夏季降水80年代中期以前有增加趋势,而80年代后期至今则有减少趋势,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发生在80年代,70年代干旱姓频繁,从80年代末期开始至今,重庆地区又进入了一个干旱的相对高发期。  相似文献   

10.
凃明  薛梅 《黑龙江气象》2010,27(1):23-25
根据实际监测资料,采用Z指数对春季旱涝5个等级即大旱、偏旱、正常、偏涝和大涝的划分较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划分更客观合理;春季降水变化趋势略有上升趋势,近期内仍处在多水的时段里。  相似文献   

11.
北京夏季不同等级降水过程与旱涝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陆晨  李青春 《气象》1998,24(3):38-41
利用北京地区近百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对北京夏季(6 ̄8月)不同等级降水过程的时间演变及其与夏季旱涝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北京夏季的旱涝与暴雨过程的关系最为密切,也就是说北京夏季暴雨过程的多少直接反映出夏季反映出夏季旱涝情况;并分析了偏旱和偏涝年代不同降水过程出现的频次。指出,年代偏旱或偏涝与降水过程次数的多少关系不大,而与降水强度即暴雨过程的多少和暴雨的强度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旱涝的短期气候预测必须与  相似文献   

12.
广西区域地面蒸发量的计算及其时空分布与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西区域89个测站1971~2000年温度、降水的逐日观测资料计算了广西各地的年、季、月平均蒸发量,并对年、季蒸发量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对广西区域平均蒸发量的逐月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年蒸发量的大值中心出现在桂东南地区,桂东北和桂西北则是小值区。广西区域平均月蒸发量主要是出现在夏半年(4~9月),占全年蒸发总量的70%。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61--2012年河南省111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52a河南省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及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河南夏季降水呈现从东南向西北减少的空间分布,淮河沿线为降水最多的区域,豫西和豫西北太行山一线为降水偏少区。全省夏季降水以全省偏多或偏少一致性为主,此外,还呈现南北反相、东西反相的分布特征。夏季降水存在多时间尺度的周期特征分布:在年代际变化尺度上,降水存在22a左右的周期,且在1977年后信号较强;年际变化尺度上以7a周期为主。在降水偏多年,中高纬存在一个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有利于冷空气南下;低层有气旋式环流,高层有明显的东风环流,有利于水汽的聚集。在降水偏少年,环流形势相反,不利于夏季降水。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近40年的云南省冰雹资料,统计分析了云南省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揭示了其活动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冰雹的季节分布比较复杂,呈现出春季和夏季两个峰值的特点;冰雹的季节分布还与海拔高度有关,低海拔地区为春季多雹型,高海拔地区为夏季多雹型;滇西地区冰雹日数的年际变化特征较滇东地区显著而年代际变化特征没有东部地区站点明显;滇东地区表现出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目前处于冰雹相对较少时期。从区域来看,年冰雹日数山区较坝区高,高海拔地区较低海拔地区高。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大雪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应用内蒙古117个气象观测站38年(1971—2008年)的历史资料,对内蒙古大雪、暴雪天气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年降雪量具有东强西弱、山区强平原弱的地域分布特征,强中心在呼伦贝尔盟、兴安盟的大、小兴安岭地区为大值区,超过了50mm;次强中心在乌兰察布市南部、锡林郭勒盟南部的阴山山脉,过了40mm;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为小值区,不到10mm。近38年内蒙古大雪日数总体是略有下降的趋势,全区大雪日数年际变化较大,多的年份超过300个站次,少的年份不到100个站次。内蒙古大雪过程主要发生在3、4、10月,超过70%的大雪过程发生在该时段,5、11月次之,隆冬季节大雪发生较少。内蒙古大雪、纯雪主要出现在10月至翌年4月,较雨夹雪发生日数明显偏少。春季从3月中旬至5月底、秋季从9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为雨雪转换季节。大雪(雨夹雪)出现最多的是4月和10月,年平均在30站日左右,较纯雪日多4倍。3月和11月雨夹雪发生日数与纯雪发生日数相当。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年鉴、全国与河南省气候影响评价等文献,对豫东南区域1949-2011年30次龙卷风的历史记录逐个进行了时空分析和富士达分级:63 a来发生于6、7月的龙卷风占总次数的2/3;20世纪80年代集中发生在1984年和1986年,90年代仅1990、1993年没有发生,21世纪前10 a主要是2005年的3次(均为F1级)。有24个县(市)曾有龙卷风光顾过,发生最多的汝南和潢川曾遭遇过5次龙卷风袭击,其他县(市)分别出现1~4次不等。灾害特征是较低级别的F0和F1等级较多,F2等级较少,但发生的概率和强度等级均高于豫西。  相似文献   

17.
宁夏冰雹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张智  林莉  冯瑞萍  杨侃 《气象科技》2008,36(5):567-569
利用宁夏20个气象站1961~2006年冰雹天气实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宁夏冰雹日数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月际变化和持续时间等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表明:宁夏20世纪60~80年代为冰雹多发期;冰雹集中出现在4~9月;受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南部山区是宁夏冰雹的多发区.90年代以后冰雹日数、同日出现冰雹的地域范围、冰雹持续时间均明显减少,大气环流的变化起着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91年我国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桂英 《气象》1993,19(5):39-44
  相似文献   

19.
对河南省40个代表站1961-2005年夏季≥35℃高温日数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典型场基本能反映河南夏季高温日数分布的主要特征,前3个模态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5%。据此,得出河南夏季≥35℃高温日数的时空分布类型为全省一致型、西北至东南差异型和西南至东北差异型。第一模态对应的时间系数序列的变化幅度最大,第二模态对应的时间系数序列的变化幅度比前一个时间序列要小。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演变显示,河南夏季高温日数平均呈减少趋势,且存在2~4 a、8~14 a的周期变化,目前河南夏季高温日数正处于偏多状态中。应用逐日20时500 hPa ECMWF北半球格点资料,对1991-2005年河南典型的大面积持续高温下的环流形势进行普查、分类,分别求各种类型下的环流平均场,从而得到河南省高温的两种环流型,即贝加尔湖高压型和副热带高压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