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完整的三角洲滨海湿地系统,其上游有作为淡水补给的地表河流,下游有与之相联系的海水,中间则是由低海拔湿地区和地表水系所组成,在季节性的河水水位和海洋之间的咸淡水界面一定有水位和盐度梯度动态变化,在湿地动态监测过程中要关注水位和盐度梯度变化及水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2.
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环境屡遭破坏,退化面积不断扩大,生态服务功能下降,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退化中的滨海湿地开展了大量湿地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工作,积累了一定的修复经验和实践技术。以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为实践案例,分析了湿地退化成因,介绍了正在开展的生态修复工程的主要思路和技术路线,指出了其经济价值、存在的难点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并对今后滨海湿地修复工作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我国海岸带湿地面积广大,类型多样,不仅能为人类提供资源,还具有降解污染、涵养水源、防风减灾等一系列作用。但由于污染加剧、过渡捕捞和湿地围垦等原因,海岸带湿地及其生态系统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针对不同的破坏原因,提出了修复策略。  相似文献   

4.
尼罗河三角洲平原沉积物来源和沿岸土壤流失的特例D.J.Stanley尼罗河三角洲曾经是地中海最大的沉积中心,如今它已基本上成为一个人工改造的沿岸平原,不再向地中海延伸,局部开始后退。尼罗河三角洲不再是一个活动的三角洲(Stanley和Warne,19...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下游的黄河三角洲分布有世界上暖温带保存最广阔、最完善、最年轻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该区域特殊的地质地貌决定了其生态多样性,需要进行重点研究和保护。文章立足于我国现有湿地保护政策和湿地面积缩小的现状,提出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可着重围绕其岸线变化、冲淤速率、地形地貌等开展研究,并采用减压分洪扩充法等治理修复方法扩大湿地面积,为推动黄河流域及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作逐渐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是提升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以及提高滨海湿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文章综述了滨海湿地保护区建设、红线划定及滨海湿地开发管理等相关的研究现状,以及目前滨海湿地生境和生物修复主要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并根据目前滨海湿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讨论,提出以下4个管理意见:推进滨海湿地保护区及红线划定标准和技术指南的制定;严格管理自然岸线的开发利用,优化利用岸线;拓宽修复资金的来源;加强对滨海湿地修复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7.
二氧化碳(CO2)是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主要释放的温室气体,对其释放机制的研究是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利用LI-8100A土壤呼吸速率检测系统,应用封闭系统的动态气室法,通过2012年5月对辽河三角洲光滩、翅碱蓬(Suaeda sals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2种典型植被湿地类型的系统呼吸通量及其不同实验处理后的呼吸通量研究,探讨在这一季节条件下湿地生态系统的CO2释放途径与机制。研究表明,芦苇湿地呼吸通量高于翅碱蓬湿地,且站立植物的呼吸量的贡献在翅碱蓬湿地仅占24%,在芦苇湿地占40%。特别地,当湿地植物被移除后,湿地系统所产生的CO2通量会显著增高,由此揭示了滨海湿地植物一旦被破坏,其生态系统在短时间内会向大气释放大量的CO2。  相似文献   

8.
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水域初级生产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滨海湿地位于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带,具有极高的生产力和光合固碳效率,是海岸带蓝色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海湿地生产力不仅由芦苇、翅碱蓬、红树林等陆上植被提供,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光合固碳也是提供初级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以往较多的调查和研究集中在陆上植被,而对于滨海湿地水域浮游植物和底栖微藻的报道较少。近年来随着各国政府和学者对二氧化碳排放和气候变化的关注,滨海湿地多圈层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碳汇过程成为研究热点,而湿地水域生产力和光合固碳过程作为多圈层碳循环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亦应受到足够的重视。以中国北方典型的盐沼湿地区域——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为案例,对湿地水域生产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讨论,以期为国家碳循环与碳中和目标调查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在对胶州湾湿地退化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 研究其退化表现和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依据实际情况, 在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提出了胶州湾湿地的修复措施, 包括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提高生态安全意识; 加强综合管理手段, 建立完善法制法规; 探寻绿色生态路线, 推广植物修复手段; 建立浅滩湿地恢复与补水工程;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发展湿地生态旅游; 制定湿地总体规划, 开展广泛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0.
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及在滨海湿地中的应用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生物修复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环境生物技术,与传统的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相比,具有处理费用低、净化效果好、不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并在治理污染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回顾近年来生物修复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针对滨海湿地的特殊环境,探索在该区域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治理受污染滨海湿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以PSR评价模型为基础,选取人口、经济、环境、资源开发、政策法规和管理决策等指标,诊断和评估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在湿地开发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人类活动干扰下的健康现状,将健康等级分为优、良好、一般、较差和极差等5级.结果表明,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一般,由于过度的围垦开发,自然湿地面积在1988~2007年间减少了11 072 hm2,其中,碱蓬湿地减少了75%(2 440 hm2),而水产养殖场增加了182%(9 359 hm2).流域及沿岸的工农业排污致使评价区域内水体污染较严重,COD、TIN、活性磷酸盐和Pb的含量分别达到3.06 mg/dm3、795.45、44.01和6.46μg/dm3,普遍为四类或劣四类水质.环境的恶化,导致碱蓬、芦苇湿地面积萎缩,鸟类种类和数量不断减少,底栖生物多样性降低.并据此提出了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管理与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7年7月和10月的CBERS卫星遥感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采用混合分类法,解译分析了辽河三角洲盘锦地区湿地植被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湿地植被典型分布区设置4条调查带,共计40个调查样方,通过对采集样品的收割、烘干和称质量处理,测算得到了辽河三角洲主要湿地植被的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研究了该地区湿地植被的储碳和固碳能力。结果表明:稻田、河口水域和芦苇湿地为辽河三角洲盘锦地区湿地的主要组成类型。该地区植被的总储碳量达7.63×106t,芦苇和水稻是该区域最主要的固碳植被,其碳储量分别占该区域植被总储碳量的45.91%和37.03%;该地区植被的平均固碳量达17.68 t/(hm2.a),是我国陆地植被平均固碳能力的3.59倍、全球植被平均固碳能力的4.31倍;辽河三角洲盘锦地区湿地植被年固碳能力相当于相同面积、同等植被覆盖度条件下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固碳能力的1.01倍。  相似文献   

13.
生物地貌学研究生物过程和地貌过程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早期的生物地貌学关注陆地生态系统,近期海岸带成为生物地貌学研究的热点地区,尤其是滨海湿地(如盐沼、红树林)成为研究生物地貌学过程和机理的重要区域。本文回顾了生物地貌学研究的概念、历史发展和方法,选取滨海湿地作为生物地貌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就其研究方向、重要因素以及核心机制展开综述。最后对生物地貌学在海岸带生态系统修复工作中的应用进行梳理,分析了生物地貌学在红树林修复、滨海盐沼湿地修复和互花米草入侵防控上的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14.
江苏盐城沿海滩涂湿地生态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城沿海滩涂湿地区域是我国重要海岸开发区域之一,滩涂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也不断凸显。论文分析了盐城沿海滩涂湿地生态修复原则,包括整体性与主导性原则、区域性原则、效益最优与协调发展原则、可持续原则;明确了盐城沿海滩涂湿地生态修复的目标,并从自然条件、生态功能和产业发展三个方面确定了生态修复类型划分的依据。最后,将盐城沿海滩涂湿地生态修复类型分为护岸修复、生态系统修复、环境修复和产业修复,并分析了不同修复类型所对应的生态修复方法及典型案例区,对促进盐城沿海滩涂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海岸潟湖是半封闭系统,往往被海岸沙丘、沙嘴或沙坝阻碍了淡水与海洋的流通,也是重要的栖息地,如湿地、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地等。在过去的30年,七里海潟湖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干扰。文章基于1987年、2000年、2010年和2017年的遥感数据,开展了七里海潟湖湿地类型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987年以来,七里海潟湖湖盆和沼泽面积持续减少,主要原因是向养殖池塘和稻田转变。围堰养殖、稻田开发、渔港及防潮闸建设等导致潟湖淤积严重,湖盆面积萎缩,水质恶化。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潟湖湿地资源,提出了生态修复工程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滨海湿地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类生态系统, 可为人类社会提供诸如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碳汇氮汇等众多生态服务功能。近年来, 由于气候变化和围填海等开发活动的影响, 我国滨海湿地面积锐减, 功能退化, 面临多种生态问题。为应对滨海湿地退化及日益凸显的生态环境问题, 滨海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逐渐受到重视,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的数量和规模也随之急剧增加。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对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领域规范体系尚不完善, 导致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无序以及生态修复成效低等问题。本文全面搜集了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领域规范, 对检索到的规范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 从而揭示其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规范体系系统性不足、生态修复理念滞后、规范之间缺乏协调性、规范可操作性差、规范更新迟滞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为完善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领域规范体系、不断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海平面上升对长江三角洲附近沿海潮滩和湿地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于1988-1991年,对长江三角洲附近沿海潮滩和湿地进行较全面的调查,利用高程-面积法、沉积速率法,并引进未来冲淤趋势参数,对全区14个典型潮滩断面进行海平面上升影响的估算。结果表明,当海平面上升0.5m和1.0m时,全区潮滩面积分别比1990年的减少9.2%和16.7%;湿地面积减少20%和28%,并发生高级类型向低级类型的逆向演替。各岸段损失率相差悬殊,以侵岸段较大,淤涨岸段将减缓淤涨,甚至  相似文献   

18.
滨海湿地系统的消长和稳定取决于两种过程的物质平衡:①是河流携带沉积物的加积使盐沼和湿地向上和向海方向进积;②是海平面上升和沼泽地区的压实沉降以及海洋通过潮沟系统对湿地的侵蚀作用不断地产生着可容纳空间.二者的互动构成了滨海湿地复杂的演化历史.重点阐述了三角洲河流泥沙输运、洪水运移、潮汐作用、潮沟系统发育等对湿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闽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全文从分析控制或影响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发育的环境因素入手,探讨了闽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地貌特征、成因及演变。研究结果表明,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属于构造—潮控型三角洲,其地貌特征和成因与典型的潮成三角洲既有共同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此外,其近期地貌的发育和演变亦受到人类工程活动的重大影响。这些结论可为闽江口航道综合整治工程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本文为其第三部分,主要探讨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的地貌特征及演变。  相似文献   

20.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滨海湿地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然而由于强烈的人为活动,滨海湿地遭到严重破坏甚至丧失。滨海湿地退化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退化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也已成为国际上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生态退化诊断、修复目标、修复措施、修复监测、修复成效评估等几个关键问题对滨海湿地生态修复进行了探讨。滨海湿地生态退化诊断主要采用参照系统对比法,即选取退化生态系统干扰前、邻近未受干扰或干扰小、或参考多方面资料而构造的假设生态系统等作为参照进行对比;生态修复最终目标不是简单地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能自我维持、自我调控或在较少人为辅助下能健康运行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生态修复途径包括自然恢复、人工促进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只有在自然恢复不能实现的情况下,才考虑采取人工促进生态修复或生态重建;生态修复监测参数包括结构参数和功能参数,监测覆盖施工前、施工期和施工后全过程;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成效评估需同时考虑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及生态服务。目前,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尚存在退化机制及恢复机理认识不足;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储备不足,关键技术不能满足需求;修复的区域空间尺度较小,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足,缺乏国家和区域生态修复规划;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后期管理、监测、成效评估不足。为此建议:①注重滨海湿地恢复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强调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完整性,推动整体规划、区域统筹、系统修复;③加强典型滨海湿地的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发,如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提升技术,海草、盐沼植物等种苗人工繁殖和种植技术,珊瑚有性繁殖技术和珊瑚礁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技术等;④注重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的后期管理及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