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川西坳陷新场气田蓬莱镇组有利储层横向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西坳陷侏罗系是川西浅层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目的层。气藏分布与蓬莱镇组中有利储层的展布密切相关。气藏预测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在于对有利储层的准确预测。笔者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建立起了川西坳陷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的层序地层对比格架。经研究发现,有利储集砂体主要发育在中期基准面下降晚期和上升早期。通过分析砂体的沉积、测井、地震等标志,可以确定储层的主要沉积微相,利用储层的多种识别标志,特别是含气砂体的地震识别标志,有效地实现了对有利储层的横向预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致密碎屑岩储层裂缝和产能的识别预测取得了一些进展,而这之中最重要也是基础的工作是单井裂缝和产能的建模工作,本文以XZ气田沙溪庙组致密储层为例,详细介绍了综合运用岩芯资料、测井资料和录井资料进行裂缝和产能单井建模的方法,为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建立裂缝和产能的灰色遗传过程识别预测模式打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利用测井数据中的自然伽玛、中子、声波和密度测井曲线所蕴含的岩性信息,用模糊聚类算法实现岩性的自动划分。该方法识别准确度高,可靠性强。通过对川西坳陷十八口井的实际应用,此方法在低孔低渗的致密碎屑岩岩性划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川西坳陷的油气勘探已经从源储分离的常规油气勘探逐渐转变为源储一体的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协同勘探,其中致密储层发育特征及成藏特点成为目前亟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运用石油地质学与沉积岩石学原理及分析方法,对川西坳陷须五段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须五段砂岩储层的孔隙度为1.371%~8%,小于10%,渗...  相似文献   

5.
深盆气藏是发育在构造下倾方向或下部层位、气源岩与致密储层邻接的天然气聚集。其成藏机理表现为天然气从构造下倾部位或致密储层底部对储层中原始地层水的活塞式推进,而常规圈闭气藏则表现为天然气与地层水的置换式运移,两者在成藏机理上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调研大量国内外深盆气藏勘探开发实践的基础上,对深盆气藏的地质条件、成藏主控因素以及勘探开发现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四川盆地川西坳陷的石油地质特点进行类比,认为川西坳陷可能存在深盆气藏。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陆相致密碎屑岩油/气储层具有致密、低孔渗、薄层交互、多层叠置和强非均质性的特点。长期以来,这种油/气藏的勘探开发一直是世界性难题。近年来,。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以新思路、新认识指导勘探开发,特别是2D/3D井间多井约束地震地层反演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配套和完善了川西致密非均质气藏描述技术。多井约束地震地层反演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测井、地质、钻井、测试等资料,在研究  相似文献   

7.
吕正祥  刘四兵 《岩石学报》2009,25(10):2373-2383
川西须家河组砂岩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储层和产层,同时也是我国埋藏深度最大和最为致密的碎屑岩储层之一,在其超致密背景下发育有对天然气聚集有利的相对优质储层.须家河组砂岩埋藏后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相对优质储层中次生孔隙与原生孔隙并存.本文基于对川西须家河组超致密砂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其它储层特征研究,总结了川西深埋藏条件下须家河组砂岩的成岩作用特征及其相对优质储层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8.
测井曲线重构技术在储层反演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波阻抗反演是储层预测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当储层与非储层(围岩)波阻抗差异不明显时,利用常规波阻抗反演技术难以较好地识别储层。而测井曲线重构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岩性识别和储层预测的精度,减少多解性。这里结合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勘探实践,利用GR曲线重构声波反演技术对有利区域进行了预测,有效地提高了反演剖面的分辨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岩性解释的准确性和精度。同时,比较了常规波阻抗反演与该方法的区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二段气水分布特征及成因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西坳陷深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致密化严重,气水分布十分复杂,已经成为制约天然气勘探和开发的关键问题。在对须二段致密气藏地质特征、流体特征和气水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实际地质条件,综合物理模拟实验的结果,揭示了该区复杂的气水分布成因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坳陷须二段天然气主要为煤型裂解气,地层水型主要表现为CaCl2型,属于高封闭环境下的地层水。试气资料和测井解释结果表明,川西坳陷深层须二段主要以气层和含气层为主,局部井为气水同层和纯水层,地层水无成层性,水的分布表现出串珠状残留地层水的特点。孤立的地层水不受构造的控制,水的产出并不表现出上水下气或上气下水的特点,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在深盆气形成过程中,气驱替水首先通过相对疏松的高孔高渗的储集空间,而对超致密砂体内已封存完好的水体则无力驱替,形成“残留地层水”,物理模拟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针对致密储层中气水干层识别和产能预测准确率较低这一难题,提出偏最小二乘神经网络方法:用偏最小二乘方法对输入自变量集进行主成分提取预处理,消除重叠的输入信息,用可变学习速率反向传播算法(VLBP)和附加动量方法(AMOBP)构建BP储层识别和产能预测的网络模型。以陕甘宁盆地中部气田马五。储层气、水、干层识别问题为例,选用19口井分层测试的92个已知样本,在提取物性、测井和储渗特征等方面的14个特征参数后,通过偏最小二乘方法提炼得到电阻率(Rlld)、声波时差(△t)、产能系数(kh)、储渗因子(KФs)、介质类型因子(EE)等5个主成分控制特征参数,消除了信息的重叠。以此为神经网络输入元,以样本储层的类型与产能级别为输出,用VLBP和AMOBP算法建立储层识别和产能预测的BP网络模型。模型的吻合率迭100%,均方误差比传统三层网络降低约50%。表明该模型的计算收敛速度快。精度高,为致密储层的准确识别探索了又一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塔北地区普遍存在气顶型凝析气藏和带油环的凝析气藏。与传统烃类热演化理论相矛盾的是:1)天然气的成熟度远高于油环原油或凝析油;2)高-过成熟天然气与同藏的原油间存在明显的物性不匹配。结合地质背景,认为这种矛盾是由后期形成的干气进入已形成的油藏并溶解原油轻烃这一过程所致,凝析气中的轻烃是气-液溶解平衡的产物。地质历史时期凝析气与油环分离或产生凝析油气藏或混入其它油藏的蒸发分馏作用过程导致了轻烃的油藏再分配,形成了塔北地区纵向上原油轻烃的“反序”分布趋势及某些参数的异常分布。认为烃类的气-液相溶解平衡作用是原始原油轻烃分布特征后期演变的主要控制机制之一。其实质是不同性质轻烃气液两相差异性分配基础上的物理化学分异过程。  相似文献   

12.
马柯阳  周永红 《沉积学报》1995,13(4):100-108
塔北地区普遍存在气顶型凝析气藏和带油环的凝析气藏。与传统烃类热演化理论相矛盾的是:1)天然气的成熟度远高于油环原油或凝析油;2)高-过成熟天然气与同藏的原油间存在明显的物性不匹配。结合地质背景,认为这种矛盾是由后期形成的干气进入已形成的油藏并溶解原油轻烃这一过程所致,凝析气中的轻烃是气-液溶解平衡的产物。地质历史时期凝析气与油环分离或产生凝析油气藏或混入其它油藏的蒸发分馏作用过程导致了轻烃的油藏再分配,形成了塔北地区纵向上原油轻烃的“反序”分布趋势及某些参数的异常分布。认为烃类的气-液相溶解平衡作用是原始原油轻烃分布特征后期演变的主要控制机制之一。其实质是不同性质轻烃气液两相差异性分配基础上的物理化学分异过程。  相似文献   

13.
塔中围斜地区碎屑岩储层地震非线性综合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炳章 《矿物岩石》2006,26(3):114-120
针对塔中围斜区总体勘探程度较低、大埋深碎屑岩储层构造欠发育和储层内部的非均质特性,尝试将储层地震非线性综合预测技术首次应用于塔中围斜区碎屑岩储层预测,储层综合预测表明,卡1区东河砂岩和志留系下砂岩段储层的有效性指数值在0.7以上的层段为有利储层段,取得了新的进展和较好的应用效果,对该区的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为塔中围斜区储层预测和油气检测探索出一条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4.
雷波  贺锋  陈冠  刘伟  鲁宝龙 《西北地质》2020,53(3):106-112
花海盆地位于甘肃省走廊盆地群西缘,是中国深部铀资源勘探的重要潜力区之一。根据对土壤氡气浓度信息提取和野外勘探钻探成果分析,花海盆地土壤氡浓度可分为东部正常场-偏高场氡晕和西部偏高-高场晕氡晕;下白垩统下沟组(K1x)砂岩层段为本区铀矿化有利层位,建议在西部、南部土壤氡气偏高-高场晕氡晕过渡带追索层铀矿化带,寻找有利靶区。  相似文献   

15.
用一种具有油溶性质的可变形粒子做桥塞物 ,在油气储层通道中建立桥堵屏蔽层 ,防止由于压差造成钻井泥浆进入储层而形成污染 ,从而起到保护油气储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低电阻率油气层成因的多样性、复杂性,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技术、逐步判别分析等方法,对辽河油田海南构造带42口井进行低电阻率油所层的识别,建立一套识别低电阻率油气层行之有效的测井解释方法。该方法对老井低电阻率油气层的挖潜和新井低电阻率油气层的识别有很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数理统计在油气层解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理统计原理是应实践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并成为实际工作中的一种基本工具,特别是在地质工作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它的统计计算相当复杂,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地利用,为了更好地将数理统计方法和地质理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计算机这一现代化设备的作用,使数理统计原理在油气层解释中见到很高的效益,更好地为地质录井服务,我们研制了数理统计软件包,本文主要介绍该统计中判别分析方法在油气层解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Natural bitumen is the evolutionary residue of hydrocarbon of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Several kinds of bitumen with different occurrences, including bitumen in source rock, migration bitumen filled in fault, oil-bed bitumen and paleo-reservoir bitumen, are distributed widely in the Dabashan foreland. These kinds of bitumen represent the process of oil/gas formati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region. Bitumen in source rock filled in fractures and stylolite and experienced deformation simultaneously together with source rock themselves. It indicated that oil/gas generation and expelling from source rock occurred under normal buried thermal conditions during prototype basin evolution stages prior to orogeny. Occurrences of bitumen in source rock indicated that paleo-reservoir formation conditions existed in the Dabashan foreland. Migration bitumen being widespread in the fault revealed that the fault was the main channel for oil/gas migration, which occurred synchronously with Jurassic foreland deformation. Oil-bed bitumen was the kind of pyrolysis bitumen that distributed in solution pores of reservoir rock in the Dabashan foreland depression, 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Geochemistry of oil-bed bitumen indicated that natural gas that accumulated in the Dabashan foreland depression formed from liquid hydrocarbon by pyrolysis process. However, paleo-reservior bitumen in the Dabashan forleland was the kind of degradation bitumen that formed from liquid hydrocarbon within the paleo-reservior by oxidation, alteration and other secondary changes due to paleo-reservior damage during tectonics in the Dabashan forel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Dabashan foreland,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oil/gas generated, migrated and accumulated to form the paleo-reservoir during the Triassic Indosinian tectonic movement. Jurassic collision orogeny, the Yanshan tectonic movement, led to intracontinental orogeny of the Dabashan area accompanied by geofluid expelling and paleo-reservoir damage in the Dabashan foreland. The present work proposed that there is liquid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potential in the Dabashan foreland, while there are prospects for the existence of natural gas in the Dabashan foreland depression.  相似文献   

19.
物理实验模拟是研究油气运移和聚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而天然气物理模拟实验则是一个研究相对不足而又非常重要的领域,它的操作和完善可以大大促进我国西部天然气勘探,直接影响着西气东输的国策。本文正是涉及这个领域,选取柴北缘马海、南八仙气田作为研究对象,模拟了其成藏模式,认为在西部前陆盆地天然气成藏过程中断层与不整合及输导层相比,一般是优势通道;而南八仙凝析气田的形成具有差异聚集的特点,即下盘聚气而上盘不聚气,这种现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包括断层本身的非均质性、圈闭幅度不足及通天断层的存在等。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与寻找新的油气资源、开拓勘探新领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然气将成为人类第四代能源。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量比常规天然气的资源量多一个量级以上。研究非常规天然气理论,开拓勘探新领域将为人类提供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中国在非生物成因天然气、深层石油天然气和煤层等非常规天然气研究和勘探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对改变能源结构,满足未来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将会有重要战略意义。天然气的长距离传输要求储量在1000亿m^3以上,以确保满足生产量为300-500万m^3的输气量,维持30年以上,可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