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用sPn震相测定近震震源深度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用近震深度震相sPn与Pn波的到时差测定近震深度,方法以求简捷准确。为此,对我国部分地区台网记录的sPn震相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通过研制的计算sPn走时程序运算,给出华北、山西、华东、西北及四川地区的sPn-Pn走时差对应震源深(h)表和sPn-Pn求震源深度列线图。经过震例检验,该表比较适合本地区的走时特性。为应用sPn震相测准我国部分地区震源深度,提供了有利工具。  相似文献   

2.
应用人工神经元网络方法识别近震与远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人工神经元网络方法,提出了一种在实时系统中识别近震与远震的算法,并用广东省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数据进行训练和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准确可靠地识别远、近震,可以应用于台网的实时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3.
上海地震台阵(网)近震定位的翻台方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为了快速而精确地确定震源位置,尽可能减少定位所产生的误差,引入了求解准则函数极小值的“POWELL”方法、“模拟退火法”、求解震源深度的“PTD方法”和“翻台法”用于近震定位。本文利用上述方法编制了近震定位程序,经过理论和实际应用的严格考察,已在全国部分数字化地震台网中推广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近震层析成像的理论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层析成像是 2 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随着地震反演理论的发展、地震观测资料的积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地球物理学的前沿学科 ,2 0多年来在该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为了解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 ,如同对地球进行透射似的地震层析成像技术 ,给出了关键的地球内部的三维结构的图像 ,为地球深部构造和深部动力学过程的研究开创了新的篇章。它已成为地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手段而得到日趋广泛的应用。本文对近震层析成像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对近震成像技术中的各个重要步骤展开讨论 ,如地球三维结构的…  相似文献   

5.
对兰州台网2002年1月1日至2002年10月31日网内、网缘共100次2.0≤ML≤4.3以上地震事件的Hypo81、Genetic、NearLoc三种定位程序的定位结果作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NearLoc程序的定位效果明显优于其它两种定位程序,其使用范围广,对网内、网缘以及网外1 000 km以内的地震都有较好的定位效果。  相似文献   

6.
近震S波震相实时自动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种用于地震早期预警的S波震相实时自动识别方法. 该方法不对原始信号进行任何滤波处理, 直接对三分向记录进行计算分析. 首先根据P波前0.5 s数据的卓越频率计算适用于该三分向记录的窗长, 采用由偏斜角和水平能量与总能量比值的平方积作为确定S波识别区间的特征函数, 将特征函数已有数据的5倍均值和5倍方差之和作为识别区间的触发阈值; 然后采用VAR-AIC方法对两个水平分向识别区间的数据分别计算分析, 对两个识别结果进行判断, 最终确定S波初动时刻. 经过对118个三分向记录的实际应用验证, 通过自动识别结果与人机交互震相识别结果相比, 本文方法对于S波相对P波尾波信噪比大于5 dB的地震记录, 其识别误差小于0.1 s的概率高达89.39%.   相似文献   

7.
选用P波震相附近的地震波作为研究对象,对近震和远震特征信息进行探讨。选取初至P波主周期作为神经网络输入元,P波到达后2~6s作为地震波时间窗,选择正确的网络结构和参数,搜集大量的地震样本数据进行训练,实现对近震和远震地震事件的非线性系统识别。结果表明:在样本训练区间检验数据的预测结果置信度达到100%;在非样本区间也能迅速收敛到标识符0或1附近。近震样本信号最大周期为0.25s,而置信度达到80%以上的预测区间几乎接近0.35s;远震样本信号最小周期为0.9s,而置信度达到80%以上的预测区间达到0.5s,表明模型建立得当,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8.
对2009年2月至2011年8月新疆及边境界外300 km以内Ms3.0以上523个天然地震重新分析,研究新疆数字化近震记录,总结震相规律,地震实例说明:不同距离、不同类型的天然地震记录特征,对提高新疆数字台网中心的地震速报及地震目录编辑质量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蒙城台数字与模拟地方震、近震测定震级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蒙城地震台位于淮北平原 ,是我国 类测震台 ,现有短周期 DD-1和中长周期 DK-1模拟观测。 1 997年底开始建设数字地震 (FBS-3型地震计 )观测系统。于 1 998年 2月起与该台数字观测与模拟观测并行运转。为尽快实现模拟向数字观测过渡 ,测定震级的可信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姜慧  杨章 《内陆地震》1997,11(4):331-336
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9(条文说明)中涉及到的新疆地区考虑远震影响的城镇为研究对象,采用现行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方法,考虑远震和近震影响的实质,提出了一处合理的确定远震和近震影响的方法,进而确定这些城镇的基本烈度是远震影响还是近震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2003年10月25日民乐-山丹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分布的优势方向为NW向,与震源区的区域构造环境相一致;主震位于余震序列的东南端,余震相对于主震的分布并不对称.本次地震为朝NW方向的单侧破裂,在ES方向上破裂遇到了障碍体.  相似文献   

12.
t-D地震定位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甘东南流动台阵的微震资料进行定位方法研究,提出了基于全局网格搜索的t-D地震定位方法.应用该方法进行地震定位时,不需要建立速度模型,其定位结果与常规定位方法相比,震中位置基本一致,深度分辨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用于地震预警系统中的快速地震定位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介绍了国际上一些比较流行的、用于地震预警系统的快速定位方法,以求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地震前兆数据库中的观测数据具有极高的科研及应用价值.MATLAB作为具有强大功能的科学计算及分析平台是地震前兆数据分析的得力工具.虽然如此,但MATLAB提供的数据库工具箱并不能完全操控基于ORACLE的前兆数据库.因此,直接通过MATLAB获取前兆观测数据进行后续的前兆统计及分析工作受到了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主流的数据库访问机制以及在MATLAB中如何实现以这些机制对前兆数据库进行访问并指出了其中的缺陷;然后,给出了通过组件对象模型(COM)的访问方式获取前兆观测数据的方法;最后,给出了使用该方法进行函数封装后,在实际应用中的实例的全部源代码.通过本文提供的方法,台站工作人员或科研人员可以快速、方便的通过MATLAB获取前兆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进行科研及日常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5.
选取2009年7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云南地震台网区域自动地震速报及人工地震速报定位结果,对比全国统一编目结果,对定位偏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自动速报用时不受台站分布的影响,但漏报地震较多;人工速报用时与台站分布有密切的关系,台站分布均匀合理地区地震速报用时明显减少;②对于震中位置的确定,1类地震基本在规定范围内,但2、3类地震区域自动速报存在较大问题,人工速报虽有改善但仍需进一步优化;③区域自动速报系统对于M≥4.5地震震级的确定偏差较大,人工速报基本不存在问题;④震源深度偏差基本都在规定范围内,偏差超过规定范围的地震基本分布在台站稀少、分布不合理地区,人工速报对于结果的改善没有明显效果。最后分析了漏报和误报情况,为云南台网地震速报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PTD方法测定了2014年金寨ML3.9震群40个ML≥1.8地震的震源深度,采用sPL深度震相方法验证其可靠性,分析了震源深度的统计特征和随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定的震源深度较为可靠,金寨震群的震源深度较浅,集中分布在4~6km范围,是发生在上地壳的浅源构造地震,且随时间变化较为稳定,未出现随时间下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张会苑  杨晶琼 《中国地震》2019,35(2):295-304
对比分析2009年7月1日~2017年12月31日西南区域自动地震速报系统产出的1467个地震定位结果与全国统一编目目录,结果显示:(1)自动速报的平均用时为70s;96.37%的地震发震时刻偏差小于5s;91.64%的地震震中定位误差小于20km;99.52%的地震深度偏差小于20km;(2)当3.0≤M4.0时,震级匹配最好;当M 3.0及4.0≤M 4.5时,震级偏差小于0.3;当M≥4.5时,自动速报震级小于统一编目震级,且震级越大,偏差越大;当M≥6.0时,震级偏差明显增大,自动速报震级不具可靠性;(3)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深度等偏差较大的问题,主要是台站分布不合理且没有近台、大震尾波的干扰、同一地区短时间震群事件中的余震较多等因素造成的。此外,对系统的漏报、误报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区域自动地震速报系统的完善与整合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利用2001-2006年间邯郸数字台网记录到的413次M1≥1.0地震的P波和S波震相到时资料,对邯郸一邢台地区(35.0°~38.0°N,113.0°~116.0°E)的地震进行了重新精确定位.经重新定位后得到其中295次地震的基本参数.重新定位结果显示了比较精细的震中分布图像和有所收敛的震源深度剖面图像,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为12~18 km,平均深度为14.9 km,部分震中位置与震源深度变化较大的地震向断裂带靠近.  相似文献   

19.
选取了两种方案得到武定地震序列,并利用相空间重建法重构武定地震序列,探讨其吸引子的存在性。结果表明第二种方案得到的武定地震序列不存在吸引子,而第一种方案得到的武定地震序列确实存在吸引子,它具有自相似分形几何结构,其分维数d=2.856,所以为奇异吸引子。根据奇异吸引子的性质,探讨了武定地震发生的整个过程。并且论证了用此法研究武定余震分维数时,所必须取的维数。的范围。  相似文献   

20.
利用门限自回归原理对山西地区未来地震活动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山西地区至2000年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的震级为ML5.3,而1997年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为ML4.1。认为,在该区未来几年内发生MS≥6.0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