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综合地层、测井及岩心资料,我们将南海纳土纳台寺中新世特隆布组碳酸盐岩划分出七个完整的沉积层序,每个层序包括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及凝缩层和高水位体系域。  相似文献   

2.
应用SYNTRAK-480型高分辨率数字地震仪对东海陆架盆地地层进行了探测研究。通过全区地震资料的解释,根据地震反射波及反射界面特征,共识别出T02、T03、T04、T05、T06和Tg等6个反射界面。重点对T02、T04、T05、T06和Tg反射层进行追踪对比解释,建立了统一的地震层序和地层格架。依据地震层序划分原则和方法,自上而下将基底反射界面以上的地震反射层划分为5个地震层序,即:Ⅰ(海底面—T02)、Ⅱ(T02—T05)、Ⅲ(T05—T06)、Ⅳ(T06—Tg)、Ⅴ(Tg以下)层序;其中第二地震层序可以进一部划分为两个亚地震层序Ⅱ1、Ⅱ2,经与研究区相邻海陆已知地质资料的对比分析,确定了该区5个不同地震层序的地质年代分别为Q+N、E3+E2+E1、K、J、前中生界。中生界沉积为有利勘探目的层,尤其是闽江凹陷与基隆凹陷潜力大,为油气勘探的重点区。  相似文献   

3.
东海西湖凹陷下第三系层序地层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运用威尔(P.R.Vail)等人提出的层序地层学原理,对东海西湖凹陷下第三系层序地层学进行分析研究。笔者认为西湖凹陷层序的发育虽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但层序的形成、发育和结速主要受控于海平面升降的变化。海平面变化的频繁周期性,决定了生物面貌,体系域发育和沉积相的基本特征。本文侧重分析了始新世平湖组(Ⅱ2-Ⅱ6)发育的低位体系域、海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并利用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论述了不同体系域中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以岩电性、古生物、地震层序为基础的层序地层学研究,结合区域研究资料,在馆陶组识别出低位、水进和高位三种体系域;利用基准面旋回技术识别出短期基准面旋回(SSC)、中期基准面旋回(MSC)和长期基准面旋回(LSC);馆陶组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SC1~MSC4,建立了渤海中部馆陶组及东上段高分辨率等时地层对比格架。D5-1井2 782~2 917 m井段确定为东一段地层,其顶界即为馆陶组的底界。通过对馆陶组底部界限的确定和区域馆陶组及东上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等时对比格架的建立,对该区馆陶组底部界限进行了重新厘定,以解决油气勘探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歧口凹陷滩海区下第三系地震反射特征及层序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利用地震反射同相轴的终止形式和不连续类型 ,对歧口凹陷滩海区下第三系地层进行层序的划分 ,并对不同体系域内部及层序界面的地震反射特征进行较为详尽的描述。研究结果表明 ,歧口凹陷下第三系发育有六个层序 ,每个层序的顶、底界面分别对应于区内七个地震反射界面。不同成因及不同沉积环境的层序内部具有不同的地震反射相。并讨论体系域与油气赋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新近系生物礁油气储层是南海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两大主力目的层系之一,过去有关其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层序演化模式的研究不多.为此,通过对北康盆地2万余公里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和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获得了以下重要成果:1)识别划分出该盆地新近纪11条主要等时界面、7个三级层序和基本层序组.2)描述了生物礁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地震反射结构特征.3)提出南海首个中中新世生物礁高精度层序演化模式,代表中中新世(16.3-10.4Ma BP)海宁期(T13-T2)生物礁的剖面形态,含由1个低位体系域层序单元+5个高位体系域层序单元构成的一个典型海进体系域和由1个早期高位体系域层序单元+1个晚期高位体系域层序单元构成的1个典型高位体系域;可见中中新世完整海进-海退旋回生物礁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通过与曾母盆地中新世生物礁解释剖面对比,指出该模式具有区域性古海洋学代表意义.4)通过对L礁、西琛一井和南海-地中海中新世古海洋演化研究,确定研究区中中新世分别发育5-8个海平面升降旋回,形成晚中新世"南中国海事件",具有冰川型海退性质,可与全球和南海北部特别是与"Missinian"事件对比;确定北康盆地乃至南海新近系生物礁形成至逐渐消亡,也是新构造运动与新近纪古海洋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5)指出L礁气田发现有9.8Ma BP、13.8Ma BP、14.5Ma BP和15.5Ma BP等多个层序界面,分别系高孔渗层段;同期南海礁型油气圈闭层序界面当为优良储层;若其为油气充满,则油气"高产"或构成"高压气包".以上成果,将有助于对全球变化及南海古海洋区域响应过程与结果的理解,并对南海的油气勘探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地震、钻井、测井、岩心、露头及分析化验资料,将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划分为4个地震层序和6个沉积层序,其中Csq1、Csq2、Csq5层序为工型层序,Csq3、Csq4、Csq6层序为Ⅱ型层序,与标准的工型层序比较,盆地内Ⅰ型层序低位体系域以河流沉积体系和低位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特征,缺失盆底扇、斜坡进积复合体等深水沉积体系;Ⅱ型层序中陆架边缘体系域不发育,主要的沉积体系以浅水碳酸岩台地和海岸平原为特征。石炭纪早期层序形成在起伏不平的剥蚀面之上,以填平补齐的充填沉积为主,中后期层序则发育在宽阔平坦的盆地内,层序地层学格架模式可用Van的被动大陆边缘模式来描述。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泉四段扶余油层地层层序新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松辽盆地泉四段扶余油层发育浅水湖泊三角洲相和浅水湖泊相,沉积构造环境属于闭塞浅水坳陷湖盆,其层序特征类似于稳定克拉通盆地层序,也类似于缓坡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层序,气候是控制陆相坳陷盆地层序形成的主要因素,三级层序内总体应表现为水进体系域-高位体系域构成1个完整的层序,而低位体系域不发育。通过岩心、录井、地震等资料研究分析,认为泉四段扶余油层是1个三级层序,发育水进体系域和顶部薄层强制水退边缘体系域;泉四段与泉三段地层分界是其层序的底界;泉四段顶界地震反射层T2也是层序边界,是泉四段三级层序的顶界。精确识别和建立地层层序格架对石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惠州地区珠江组下部层序划分及沉积相展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惠州地区是珠江口盆地重要的产油区,随着构造油气藏发现越来越困难,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就显得尤为重要,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需要建立研究区精细层序地层格架。依据地震、钻测井等资料,在惠州地区珠江组下部共识别出了7个三级层序。其中,SQ1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SQ2三角洲向陆后退,滨岸、碳酸盐台地和陆架沉积开始发育;SQ3~SQ7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海侵,古珠江三角洲逐渐向陆后退,同时,潮汐和波浪对三角洲前缘砂和滨岸砂进行改造形成陆架砂。  相似文献   

10.
以东营凹陷胜北断层下降盘坨76块沙四上亚段扇三角洲沉积体为例,通过地质、地震、测井等资料对其层序地层单元进行了精确划分对比,将坨76块沙四上亚段扇三角洲沉积体共划分为4个准层序,18个层组,29个单层,并研究了各准层序及其内部层组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在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准层序及层组边界在地层记录中的表现形式随地理位...  相似文献   

11.
南黄海为新生代、中生代与古生代叠合盆地,发育了新生代-中生代碎屑岩地层和早中生代-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地层,部分夹碎屑岩地层.在对测井资料和苏北盆地的相关资料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南黄海沉积层的纵波速度特征,标定了地震反射界面和地震反射层序.  相似文献   

12.
不同体系域砂体分布和成藏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别,正确划分体系域对于油气勘探,特别是隐蔽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海相地层,由于陆相层序本身的复杂性,并不发育明显的坡折带,在进行体系域划分时,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方案,无论在井上还是地震上很难把握各体系域界面的位置。针对这个问题,结合渤海海域沙垒田凸起东南部东二段体系域划分,提出利用多种不同尺度资料层层控制来划分低位域、湖泛域和高位域的思路方法。这种从尺度较大资料到较小尺度资料层层控制来划分体系域的思路方法,可以避免直接从井上来进行划分导致的错误结论,同时相对湖平面变化曲线法的引用,向建立渤海东营组层序划分的标准迈向了坚实一步。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大面积三维地震资料揭示了新近系类型丰富的砂体,在古珠江三角洲演化及相带迁移的控制下形成了较好的岩性圈闭发育条件。近年来,凹陷内发现的多个构造-岩性圈闭均与河道砂体相关。但在已有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中,河道砂体的成因、分类和展布特征与体系域的耦合关系差,砂体发育规律不明,制约了岩性圈闭的勘探效果。基于沉积层序理论,利用大范围井震资料,系统厘定了恩平凹陷珠江组一段-韩江组六段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精细的三维地震沉积学解剖。分析结果显示,目的层发育的大型辫状河道、小型曲流河道和中型曲流河道,分别与低位、海侵和高位等特定体系域具有密切的耦合发育关系,进而建立了层序格架对河道砂体的有效预测模式,系统指明了凹陷不同区域、不同体系域内岩性圈闭的发育潜力及有利区。本文相关认识对其他海相三角洲盆地岩性圈闭勘探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始新统平湖组层序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技术,以钻井、测井、地震资料为基础,对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始新统平湖组进行了层序地层研究。研究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短期旋回层序最为发育,反映了研究区在平湖组沉积时期处于距物源区较近或物源供给较充分的环境下;中期旋回以发育上升半旋回沉积厚度大于下降半旋回的不对称型旋回为主,层序分界面两侧为有利砂体发育的部位;在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了以中期旋回为时间-地层对比单元的钻(测)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15.
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平湖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平尖 处于本区层序地层划分的第Ⅱ层序内,由五个次级亚层序组成,平湖斜坡带层序的发育早期受断裂作的控制,海平面变化的频繁周期性控制了层序的形成、发育和结束,并决定了古生物面貌、体系域发育和沉上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对塔里木盆地志留系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总结出各层序地层单元及其界面在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中的判识标志,识别出研究区短期、中期和长期3个级别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在研究区内短期旋回层序可划分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和向上“变浅”非对称型2种基本结构类型。通过柯坪地区露头剖面与全区钻井剖面进行对比,结合塔中地区层序地层划分,将全盆地划分出了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建立了全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为塔里木盆地志留系进一步的等时追踪对比、砂体几何形态、沉积相研究和储层结构描述等精细地质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南黄海盆地是下扬子地块向海洋的延伸,中、古生界海相地层研究程度较低,仍未开展过系统的地层格架研究,制约了研究区的油气勘探进程。结合陆域下扬子的研究成果,利用研究区以及陆上苏北盆地的地质、钻井、测井、岩心等资料建立起下三叠统的三级层序地层格架。研究结果表明:三级层序边界为岩性转换界面或者不整合面;下三叠统可以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其中每个三级层序又可以划分为海侵和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均不发育。以上研究为后期沉积相划分、储层预测等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N油田U组上段地层发育粉砂岩和钙质泥页岩的三角洲前缘一浅海过渡相,多变的沉积相加大了小层对比的难度。针对此特点,结合层序地层学理论以及地震地层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进行井一震结合对比划分地层,利用地震资料和标准层控制,构建大套地层等时格架;然后运用地震反射轴的等时性结合沉积旋回在地层格架内对比小层,确定研究区80口井6个分界界面。建立了区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形成了可容纳空间控制下的高级次层序格架建立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利用高分辨率反射地震资料和ODP 184航次获得的岩心及测井资料,开展第四纪层序地层学研究,根据上超、下超、削蚀、顶超等地震反射终止标志进行层位追踪,识别出了6个区域地震层序界面,并在层序内部追踪和识别了8个不连续的或局部分布的反射界面。以区域连续反射面为界划分出6套地震层序,分析各层序的反射特征、顶底年龄、地层厚度以及沉积速率等,建立了第四纪以来南海北部分辨率高达数万年的地震层序框架。对比过钻孔ODP1144站和近1146站的相邻高分辨率地震剖面,两者呈现出很好的层序一致性,借以说明地震剖面研究能够在没有钻孔及准确定年的前提下,体现某个区域的大尺度地层特征,得出比传统岩性描述和地层分段更为直观、可靠的多维空间分布的认识。将地震剖面与深海沉积记录比对,发现地震反射界面多与氧同位素高值期(即冰期或者间冰期内部偏冷的冰阶)相对应,尤其6个全区连续反射界面均对应着冰期旋回中的特大冰期,而地震层序与深海沉积记录不同指标如氧同位素、碳屑沉积、水体结构等所记载的气候变化信号之间也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特别讨论了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MPT)在地震剖面、深海沉积物、冰盖以及黄土、地磁中的记录。本次工作探讨了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方法所得结果的关联和不同之处,提出借助彼此的研究优势相互补充和综合,可以更好的还原区域沉积演化史。  相似文献   

20.
渤海海域凹陷由于资料的限制,其沉积相研究多为宏观的区域性研究,制约了储层的精细解释。基于最新采集的高精度地震三维资料,结合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等理论方法,开展渤中凹陷西斜坡BZ3-8区块东营组重点目的层,东二下层序高分辨率井震层序分析及其地震沉积学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南北两侧具有不同的物源体系和沉积相模式。低水位体系域(L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时期,研究区北部物源均形成扇形、朵形的地震多属性及振幅切片异常,对应于扇三角洲沉积;南部物源均形成NE向展布的条带状地震多属性及振幅切片异常,对应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海进体系域(TST)时期,湖平面快速上升导致扇体不发育,仅在研究区北部局部发育小规模的扇三角洲沉积。东二下层序LST(富砂)-TST(富泥)-HST(富砂)的岩相演化规律,充分反映了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层序格架中的地层岩相组合分布规律,对储层和烃源岩的预测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