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简讯     
《地球》2010,(6):9-9
旅游地学专家提出“张家界地貌” 11月9日至11日在世界自然遗地——湖南张家界武陵源举行的“张家界地貌国际学识研讨会和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会分会第25届年会”上,与会的国内外地质专家对武陵源核心景区内的天子山、袁家界、金鞭溪、黄石寨等张家界典型地貌区进行了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2.
《地球》2016,(7)
正张家界砂岩峰林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总占地面积3600平方公里,由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杨家界四个主要风景区和黄龙洞等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山、水、桥、洞、瀑地貌景观齐全,是一处难得的天然博物馆和罕见的旅游名胜地。张家界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貌代表了地球上一  相似文献   

3.
《地球》2016,(6)
张家界位于湖南西北部,澧水中上游,属武陵山区腹地,拥有奇特的峰林地貌和壮丽的喀斯特景观,为中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是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发源地和中心区域。1982年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1992年,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等三大景区构成的武陵源自然风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2月入选为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创造全球影史记录的经典大片《阿凡达》曾在这里取景。  相似文献   

4.
赵洪山 《地球》2016,(4):100-105
正地质学家眼中的张家界地层是以红色砂岩、石英砂岩为主,经长期地质变化、水流切割、风化剥蚀,形成罕见的砂岩峰林峡谷地貌,数以千计的石峰危岩平地拔起,形态各异。传说中的张家界拥有罕见的奇秀峰群、多彩的湖瀑涧泉、迷人的洞穴地宫、浩瀚的绿色森林,一切都充满着原始的自然美,游人到此,犹如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和韵味天成的艺术长廊。  相似文献   

5.
正迁安,像一颗钢铁荟萃的明珠镶嵌在冀东大地上。迁安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使这颗明珠更加璀璨。该地质公园以中国最古老的陆壳、奇特的地貌景观、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著称。公园内的山叶口景区以跨度10亿年的不整合面,拟人如画的象形地貌,惟妙惟肖的"五彩石",与古树参天、松涛波澜的良好生态环境,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自然画卷。  相似文献   

6.
正不久前,甘肃张掖平山湖生态旅游景区全票通过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国家地质公园专家评审,成功获得第八批国家地质公园资格。张掖平山湖是迄今为止中国离城市最近的集自然奇观、峡谷探险、地质科考、民族风情、自驾越野等于一体的复合性旅游景区,也是张掖地貌景观大观园中最美的景观之一,被许多中外知名媒体、地质专家和游客誉为"比肩张家界""媲美克罗拉多大峡谷""丝绸之路新发现"。  相似文献   

7.
数字地形分析是活动构造和构造地貌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地表过程分析中。随着高精度数字地形数据获取的日益便捷,精细定量化研究地貌参数已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呼图壁断裂和独山子断裂位于天山山脉北麓,地表迹线十分典型而显著。在这2个区域内,前人已经完成了区域大比例尺活动断裂地质地貌填图,并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因此,它们是十分理想的探索断层迹线自动化提取方法的2个区域。在实际提取过程中,根据逆断层陡坎的倾向是否与其所在地貌面坡向一致,文中分别定义了正向和反向逆断层陡坎。基于对这2种不同断层陡坎形态的分析,利用ArcGIS软件平台并选择恰当的地貌参数实现了对断层地表迹线的提取。通过坡度计算、冲沟提取、数据密度分析和流程建模等步骤,建立了2套智能化提取流程。最终提取结果与以往的地质地貌填图和遥感数据目视解译结果基本一致。除此之外,独山子研究区的提取结果还揭露了未曾被识别的反向断层陡坎迹线。这不仅说明文中提出的方法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同时也能够提取十分细小的逆断层地表迹线。与传统方法相比,这种人机交互式的半自动化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如何真正实现任意地质构造背景中逆断层地表迹线的...  相似文献   

8.
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最普遍、最基本的地貌,洪积扇地貌面记录了第四纪以来构造活动、气候变化的重要信息,为构造运动、古环境和地貌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但目前缺少可靠的区域洪积扇地貌面定量分期方法。洪积扇地貌面的粗糙度是地貌演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本研究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选择公开的空间分辨率为15m的L波段ALOS PALSAR数据,采用横剖面线法获得不同级洪积扇地貌面的后向散射系数,实现阿尔金断裂带西段莫勒切河洪积扇地貌面的大范围定量分期。结果表明:1) L波段HH极化方式的SAR数据对洪积扇地貌面的粗糙度特征敏感,适合划分莫勒切河地区不同级的洪积扇地貌面; 2)在相对平坦的干旱—半干旱地区,SAR数据的后向散射系数主要表征地表的粗糙度,利用后向散射系数可对洪积扇地貌面进行大范围定量分期; 3) SAR数据的后向散射系数为划分不同级的洪积扇地貌面提供了一种定量参考指标,可减少因洪积扇地貌面的空间分布不连续导致的地貌面分期误差。  相似文献   

9.
在灵山地区北西向的六吉-蕉根坪断裂带上,存在着明显的窗棂脊构造地貌。叙述了该构造地貌的特征、形成时间及年变速率,并据此指出,该断裂具有较高的活动性,其地震危险值得注意。该构造地貌的发现为华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和古地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韦惺  吴超羽  任杰  莫文渊  包芸 《中国科学D辑》2008,38(11):1384-1395
广州溺谷湾具有独特的地貌动力体系, 6 ka以来长期保持其活跃的水系. 为了探讨溺谷湾的地貌动力演变机制, 应用长周期数值模型对区域的水系和地貌演变进行了模拟和钻孔验证以及地貌动力分析. PRD-LTMM是一个本课题组自行研发的建立在流体运动方程和沉积物输运方程的基础上, 应用约简技术对模型输入和计算进行处理高分辨率(10 a)的千年尺度的长周期动力形态模型. 以193个可以明确辨识出最大海侵面的钻孔资料为基础, 重建了距今6 ka海进盛期的古珠江河口湾的水下地形, 并作为PRD-LTMM模型模拟的初始边界. 同时以广州溺谷湾中“门”这一独特的地貌动力单元作为切入点讨论广州溺谷湾的地貌动力的耦合演进过程. 模型计算结果应用27个测年钻孔资料进行验证, 其平均绝对误差为22.4%. 通过比较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河网机构和口门相当符合, 表明PRD-LTMM的长周期模拟珠江河网、广州溺谷湾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可行而且比较可信. 根据长周期模型的计算结果和地貌动力学分析表明: 广州溺谷湾的形态和“门”地貌单元是造成其活跃水动力的主导因素, 尤其是“门”地形所造成的双向射流系统的存在对广州溺谷湾的水系演变格局起了控制性的作用; 根据广州溺谷湾水动力结构、淤积过程和地貌形态的变化, 可将其演变划分为石门期、陈村期、黄埔期和珠江潮汐通道期.  相似文献   

11.
武陵源,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张家界市与慈利县、桑植县交界处,方圆369km^2,由张家界、天子山、索溪峪、杨家界、茅岩河、九天洞、天门山等景区组成。1982年,张家界被命名为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1992年,武陵源(主要包括张家界、天子山、索溪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2.
涪江流域河流地貌特征对虎牙断裂带活动性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东缘岷山东边界的虎牙断裂带强震频发,但因第四系保留有限,目前对于该断裂的活动性仍认识不清。而基岩山区河流地貌与活动构造关系研究发现,河流地貌特征能够很好地记录构造活动信息。虎牙断裂带横跨涪江流域,这为通过河流地貌研究虎牙断裂的活动特征提供了条件。文中选择涪江流域SRTM 30m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利用GIS技术提取了涪江流域坡度(slope)、局部起伏度(local relief)、标准化陡峭指数(ksn)、面积-高程积分值(HI)等地貌指数,并对跨虎牙断裂带小流域盆地的平均陡峭指数(ks)和面积-高程积分值进行对比,结合野外调查、岩性、降水与现代侵蚀速率等特征,分析讨论了涪江流域地貌特征与虎牙断裂带活动特征的关系。研究表明:1)涪江流域基本处于稳态状况,区内仅有跨雪山断裂带的河道剖面显示明显的裂点,其余跨断裂河道剖面无明显裂点存在;2)虎牙断裂带两侧地貌指数差异明显,整体上表现为西高东低,这应与虎牙断裂的逆断活动有关;3)断裂两侧的小流域地貌指数差异分析表明,沿虎牙断裂带自北向南抬升作用逐渐增强,反映了虎牙断裂带北段以走滑为主,南段以逆断为主。该研究有助于提高对青藏高原东缘隆升变形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安徽张八岭地区构造演化及动力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张八岭地区的构造特征、演化及其动力学有不同解释。通过1:5万张八岭幅、珠龙幅区域地质调查,从地层、岩石组合、岩石化学、岩浆岩、构造变形和变质等研究认为,该区从中新元古代起,经历了成谷、沉积,下沉顺层剪切、深部熔融、塑性流动、层间褶皱,叠加折劈、宽缓褶曲、逆掩推覆,壳层滑动、熔融成浆、聚浆热隆、侵入或喷发、剥蚀夷平、堆积充填等铸成现今地貌景观。引起上述构造特征和演化的动力源自重力、热力和地球自转速  相似文献   

14.
自1985年来,在加州中部造近克菲尔德镇沿圣安德烈斯断层一直在全力以赴地进行地震预测试验。从1857年以来,帕克菲尔德发生了6次中等地震。平均22年一次,最近的一次6级地震发生在1966年。研究人员认为在1993年之前发生中等地震的概率为95%。可是现在看来,似乎把事情太简单化了。起初对帕克菲尔德这段断层的鉴定是根据圣安德烈斯断层地表地貌特征来进行的,但稍后的微震研究说明那些地貌特征并未延伸到地震  相似文献   

15.
融安断裂活动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国华 《华南地震》1997,17(1):63-66
通过对融安断裂的地貌和内部结构的研究,初步认定其为更新世仍在活动的断裂,区域历史地震研究和现今的小震活动表明,这是一条具有潜在地震危险性的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16.
神游张家界     
张家界地质地理环境张家界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北与湖北省鹤峰县交界。总面积9518平方千米。总人口167.102万人(2010年),以土家族、白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全市辖2个市辖区、2个县。市人民政府驻永定区。张家界为中国湖南省的省辖地  相似文献   

17.
地貌信息熵是判断地貌发育演化阶段的量化指标,常用以表示流域地貌面的受侵蚀程度,是地形地貌因子的反映。以GIS技术为操作平台,利用芦山地震滑坡体积作为泥石流物质来源数据,采用地貌信息熵方法,对55条泥石流沟进行了基于滑坡物源的泥石流危险性区划研究,期望能为即将来临的雨季做好泥石流危险区规划和防灾工程部署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泥石流沟谷流域地貌信息熵值变化范围为0.003 2~0.938 1,沟谷地貌演化从幼年期至老年期均有分布;泥石流危险区面积自极高危险区至极低危险区基本呈现递减趋势,80.77%研究区面积的泥石流沟谷比较活跃,处于幼年期—壮年期的泥石流沟谷增加了泥石流发生的危险性;泥石流沟谷流域斜坡物质响应率变化范围为0~133.24mm,低度和极低度物源敏感区面积共占研究区沟谷流域面积的72.93%,表明近的泥石流沟谷流域对滑坡物源不敏感;基于滑坡物源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以上的泥石流沟谷流域处于中度及以上危险区,泥石流活动较为活跃。  相似文献   

18.
古地貌的分布特征是天然气富集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古地貌恢复对于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古生界的地质资料分析后发现,该地区钻井资料较少,依托钻井资料恢复古地貌的方法难以实现对古地貌的精细刻画.针对这一难题,提出了结合地震资料采用残余厚度法和层拉平技术,进行靖边气田东侧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段古地貌恢复.为了准确划分地貌单元,通过联井正演模型和实际资料的对比的基础上,进行古地貌单元划分,识别出岩溶高地、残丘、洼地等古地貌单元以及在研究区内分布特征,最后得到了靖边气田东侧岩溶古地貌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厚度不均一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古地貌单元对储层分布的影响,经钻井试气验证,发现岩溶残丘和岩溶斜坡为天然气成藏极佳的古地貌单元,为靖边气田东侧地区的储层预测和井位优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土林揭秘     
苏德辰  田连捷 《地球》2023,(4):73-79
<正>20世纪60年代,为了研究元谋盆地的冰川和新构造活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的钱方多次到云南元谋盆地进行野外地质调查,他在元谋盆地的上新统—更新统地层分布区,发现多片被流水冲刷后形成的土柱,这些土柱“高低参差、密密层层,层见叠出,远看如一片森林”。1977年,钱方将这种地貌形态命名为“土林”并写进了他公开发表的一篇科研论文中。从此,“土林”才作为一种独立的地貌类型,逐渐被地学界所接受。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定量化的地貌因子研究区域构造活动及其演化已成为构造地貌学的一种常用手段。祁连山—河西走廊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是高原向NE方向挤压扩展的前缘部位,该区河流水系的地貌发育过程记录了高原隆升与挤压扩展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的重要信息。位于祁连山北部山前的黑河流域向N穿过河西走廊和北山地区,其河流地貌的发育与祁连山的构造隆升直接相关。基于诸多地貌因子(面积-高程积分、地貌信息熵以及河流纵剖面)的研究结果均显示黑河流域所涉及的祁连山东、西段的构造活动存在明显差异,具有西强东弱的特点,如西段流域的平均面积高程积分值(HI)为0.541而东段仅为0.4661;并且根据河流纵剖面分析得到的差异隆升值西段为754m,也远高于东段的219m;而降雨等气候因素则存在东强西弱的特点。综合对比分析发现,本区岩性与降水条件等对研究区地貌因子的影响有限;构造活动是地貌演化发育的主控因素,控制着该区现今的构造变形、地貌发育及其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