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建华 《地球》2011,(2):72-75
庞贝,曾经繁华而喧嚣的古罗马城市,1900多年前因维苏威火山爆发而被火山灰深深地掩埋。这座几乎被人遗忘的消失古城,在近200年来持续不断的考古发掘中逐渐重见天日。随着庞贝大型建筑群遗址的发掘,珍宝、绘画和雕塑的发现。被火山灰所凝固的遇难者遗骸的出土.这些掩埋在地下的荣华与瞬间陨落的历史一一重现在世人眼前。  相似文献   

2.
饶力 《地震工程学报》2019,41(6):1493-1498
以往通过专家经验判断遗址公园建筑结构地震安全性时存在一定误差,可信性低,因此提出新的遗址公园建筑结构的地震安全性鉴定方法。构建材料本构模型,判断遗址公园建筑结构损伤情况;使用局部损伤指数评价模型,计算遗址公园建筑结构局部损伤指数;通过局部损伤指数获取遗址公园建筑整体结构损伤指数,以此为依据判断遗址公园建筑结构地震安全性。以古罗马遗址公园建筑结构为例,进行地震安全性分析。结果显示,当地震波幅值达到800 gal时,该遗址公园建筑结构地震安全性最差,损坏程度为高度损坏,且此方法的分析结果精度极高,可信性强。  相似文献   

3.
高建华 《地球》2011,(3):68-70
《罗马大帝》的气势恢弘,《罗马假口》的凄婉浪漫……关于罗马这个城市的历史和传说如此丰富动人。作为无数神话故事的发生地,罗马本身就是神话。罗马为电影、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的同时,其建筑还让全世界游客心驰神往,宫殿、神庙、斗兽场、雕像、喷泉、剧院……造就了罗马“露天历史博物馆”的美名。  相似文献   

4.
正"条条大道通罗马"是一句流传很广的谚语。说起古代的交通工程,最容易让人想到的是罗马,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罗马帝国的中心,其建筑奇迹中最著名的就是"罗马大道",它构筑了世界上规范宏伟、年代较早的交通路网。当时,从意大利半岛乃至欧洲的任何一条大道开始旅行,只要不停地走,最终都能抵达罗马。在古代中国,同样有一条值得我们自豪的大道,比公元前312年修建的第一条罗马大道"阿庇亚大道(Appian  相似文献   

5.
金星宇 《地球》2015,(2):52-53
<正>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陕西人以古都长安为起点,以古罗马为终点,开辟了丝绸之路,缔造了人类灿烂文明之旅,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带来了重要的贡献。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陕西十世纪以前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周朝开始历时1100多年,先后有秦、汉、隋、唐等14个王朝在此建都。丰厚的历史积淀造就了陕西不凡的底蕴。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古木结构建筑采用基于位移的抗震加固方法,通过限制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最大侧移和最大滑移而防止结构倒塌,其中最大侧移限值由结构的最大水平惯性力及其自身抗倾覆条件确定,最大滑移限值为柱基础半径。根据最大侧移限值并考虑古木结构建筑的特殊性,确定了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目标位移角及相应的目标刚度。最后分析了构架刚度下对古木结构建筑侧移和滑移的影响,认为适当加大刚度对建筑是有利的。研究结果可为古木建筑的抗震加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蓝颖春 《地球》2015,(3):88-91
<正>莱茵河是欧洲最大河流之一,发源于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全长1320公里,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主要流经瑞士、法国、德国、荷兰,由荷兰湾注入北海;莱茵河流域面积为20万平方公里,流域内生活着5000万人,有2000万人以莱茵河作为水源。"莱茵"的名字,一说来源于约2000多年前的古克尔特人的语言,是清澈明亮的意思;又有一说来源于拉丁文意为罗马的河神。蜿蜒曲折的莱茵河  相似文献   

8.
赵超 《地球》2023,(6):12-15
<正>钴是新一轮找矿战略突破的目标矿种之一,或许很多人对这种化学元素和矿产并不熟悉,但是它以各种方式融入我们的生产生活,它被人类利用的历史也很悠久,今天就让我给大家讲讲“钴”(故)事。人类艺术发展史中的精彩“钴”事钴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古罗马和古希腊人曾用钴的化合物来制作深蓝色玻璃。同一时期,在中国唐朝唐三彩器物中彩色瓷器上的蓝色就是以含钴矿物作为着色颜料,在古埃及图坦卡蒙法老的坟墓中发现了一块用钴的化合物染成深蓝色的玻璃器物。  相似文献   

9.
《地球》2017,(7)
<正>灵渠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它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并称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通航,如今两千多年过去了,这条古运河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仍然发挥着农田灌溉、排洪泄洪作用。在今年5月,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千年古灵渠正式启动了申遗工作。  相似文献   

10.
云南鹤庆钻孔揭示的古生产力轨道尺度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海丰  沈吉  肖霞云 《湖泊科学》2006,18(6):615-620
本文在分析鹤庆古湖泊不同演化阶段烧失量指标变化特点的基础上,采用频谱分析、滤波分析方法,探讨了该湖泊古生产力轨道尺度的演化特征.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在整个演化过程中,由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与南半球潜热输出相位关系的不同,导致斜率周期一直强于岁差周期;在987-1552 ka阶段,15 ka、10.7 ka和10 ka为较强周期,其中10 ka、10.7 ka周期是与100 ka周期强化有关的半岁差周期;在湖泊古生产力演化中存在与气候变化相一致的中更新世转型.  相似文献   

11.
巴颜喀拉及邻区中二叠世古海山的结构与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永标 《中国科学D辑》2005,35(12):1140-1149
巴颜喀拉地区中二叠世古海山主体由火山岩基座和碳酸盐岩顶盖所组成. 古海山基座中的主要岩石有玄武质熔岩、火山碎屑岩及复成分角砾岩; 而古海山顶盖则主要由块状的生物碎屑灰岩和生物礁灰岩所组成. 碳酸盐顶盖与火山岩基座之间呈整合或沉积不整合接触关系. 通过对古海山结构和岩石组成的分析, 本区古海山的演化至少可分为五个阶段, 即早期火山岩基座的诞生、第一期碳酸盐岩顶盖的形成、古火山的活化及第一期碳酸盐岩顶盖的破坏、紫红色钙质泥岩的沉积、第二期碳酸盐岩顶盖的重建. 在其中一个海山中, 第二期碳酸盐岩顶盖形成后又出现了一次火山活动. 在火山岩基座和碳酸盐顶盖中均发现有大量的Neoschwagerina craticulifera Schwager, Schwagerina sp.及Verbeekina sp.等蜓类化石, 表明古海山的形成和演化时间均为中二叠世的茅口期.  相似文献   

12.
储层古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古构造变形采用反演与正演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储层古构造应力场。开展以下研究:(1)用板模型趋势法反演与储层古构造变形面对应的驱动力和场内应力;(2)建立一个组合单元模型,用(1)中反演的远场应力作为边界条件,计算储层古构造应力场;(3)用含断层滑动模型的三维实体单元和(1)中给出的边界条件,计算储层古构造应力场;(4)对 3 种模型的应用及其检验  相似文献   

13.
绰墩农业遗址第六次发掘中发现大量的古碳化稻粒,经^14C定年分析证明该碳化稻粒属于马家浜文化时期(7-6kaBP)的产物.为探求古碳化稻粒的形成机制,比较了古碳化稻粒与现代稻粒FT-IR光谱和热重分析的差异;并通过实验室方法在氦气氛围下制成现代碳化稻粒,利用CP]MAS-^13C-NMR光谱对古碳化稻粒与现代碳化稻粒的碳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与现代稻粒相比,古碳化稻粒中存在大量的芳香族成分;随着氧化时间和温度的增加,现代碳化稻粒中的脂肪族成分不断减少,同时伴随芳香族成分的累积;氧化的时间越长、温度越高,现代碳化稻粒的结构组成越接近古碳化稻粒.同时,现代碳化稻粒的FT-IR光谱和热重分析结果也表明,通过人为氧化可使现代稻粒达到与古碳化稻了相似的结构组成.从而说明与火相关的原始耕作方式可能是古碳化稻粒的来源.  相似文献   

14.
在古桥梁建筑结构保护中,无损高精度检测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为识别古桥梁拱桥的结构损伤问题,以上海青浦迎祥桥为研究对象,采用全站仪对桥梁结构的变形进行观测及分析,评价桥梁的变形及受力状态;采用微动测试技术,获取结构的损伤动力特性参数,包括固有频率及振动模态。通过分析现有桥梁的模态分布,观测振动模态的突变位置确定结构损伤位置,比较结构的变形特性,对结构的损伤程度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华北东部中生代热体制转换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华北东部新生代沉积中心区受新生代快速沉积的影响, 前新生代地层于现今处于最高古地温, 前期的古地温信息已不复存在, 但新生代沉积厚度较小的相对隆起区或古-中生代残留盆地中, 前第三纪不同构造层内的镜质体反射率(Ro)古温标数据所记录中生代古地温信息未被晚期热事件所叠加覆盖, 从而使得前新生代的古地温信息得以保存. 根据华北东部盆地古、中生代构造层中镜质体反射率恢复的古地温梯度和古热流结果表明: 华北东部中生代中晚期(J3-K1)相对于中生代早期和现今具较高的古地温梯度(40~55℃/km)和古地表热流(>80 mW/m2). 中生代中晚期较高的古热流意味着该时期的“热”岩石圈厚度只有50~55 km, 较中生代早期“热”岩石圈厚度(135~148 km)显著减薄. 华北东部中生代中期地表热流变更发生在~110 Ma, 它所对应的深部构造-热过程应发生在中侏罗世(~160 Ma).  相似文献   

16.
黄秀铭 《地震地质》2004,26(2):281-292
笔者 1999— 2 0 0 3年在华北太行山区和北京地区多次进行洞穴调查 ,发现很多古地震遗迹。文中论述了岩溶古地震研究的原理与依据 ,以及岩溶古地震遗迹的主要特征与岩溶古地震标志 ,对辨别洞穴正常岩溶现象与岩溶古地震遗迹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方法 ,指出了在岩溶古地震调查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江淮地区近期发掘的四个考古遗址进行了地震考古研究,发现了丰富的构造变形现象,包括古地震事件。其中固镇小李家遗址的汉代砖室墓变形具有统一的方向性,显示受区域NE-SW向构造应力作用形成,与强烈地震的快速变形无关;合肥乱墩子遗址的多数竖穴土坑墓存在不规则变形,但M66的压扭变形可能受郯庐断裂右旋走滑活动牵引形成,也与地震力作用无关。在和县大城子遗址和马鞍山申东遗址发现古地震遗迹,主要为地震裂缝、文化层位错及褶曲。在和县大城子遗址通过文化层中木炭的AMS14C测年确定出西周中晚期的一次古地震事件(2 580±30)~(2 760±30) a BP;在马鞍山申东遗址通过文化层考古断代及地震裂缝与文化层的切割关系识别出一次古地震事件亦发生于西周中晚期。最后综合本次研究与前人对江淮地区西周时期的古地震研究成果,初步认为西周中晚期江淮地区处于中强地震活跃期。  相似文献   

18.
正汉长安城是举世公认的丝绸之路起点、发源地、决策地,是与古罗马城并称的世界上最早的国际化大都市,史称"东长安、西罗马"。汉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定都朝代最多、遗迹最丰富的都城遗址。上千年的都城史孕育了完璧归赵、张骞通丝路、貂蝉美人计、武则天削发为尼、元宵节起源等历史文化故事。不久前,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西安市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成功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相似文献   

19.
《地球》2016,(8)
正古人云:"至贵者宝,至坚者玉。"珠宝玉石不仅在古人眼里是财富、美丽的象征,到了现代宝石同样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制作宝石的材料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珍贵馈赠,具有瑰丽、稀有、耐久和可接受性等属性,人们通过加工使其潜在的美得以充分显示。正如古罗马学者普希尼所说:"在宝石微小的空间里,包含了整个壮丽的大自然,仅一颗宝石就足以展示天地万物之优美。"  相似文献   

20.
贾民育 《地震研究》2000,23(4):452-456
微重力测量是国际上70年代形成的新技术,它具有精度高(达10^-8ms^-2级)、分辨率高、快速、经济等优点,已在诸多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被用来监视地震、火山活动,预测它们的发生。在土木工程建设中被用于地基勘测:探查小断裂、破碎带、地下岩溶、盐溶溶洞、废弃矿、管道等的分布,预测塌陷等工程灾害;探明古墓穴的结构等。在资料勘探中被用于寻找石油、地热、各种金属矿藏、建筑装饰材料等。本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