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桂鞠  孟翔翯 《地球》2023,(3):68-72
<正>从古至今,人们对美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审美活动的发生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追求美这种驱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而审美活动是伴随人类对岩石、矿物乃至整个地球的认识发展起来的。早期的饰品取自自然人类何时开始佩戴饰品?考古发掘表明,至少在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生活时期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2.
阮春菊 《地球》2023,(5):36-39
<正>“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雪水煎茶”的故事大家一定听说过不少。《红楼梦》中就多次写到“雪水煎茶”的情节。比如第41回: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蠲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  相似文献   

3.
《地球》2012,(3):2-2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其他物种几千年来的灭绝史。这不是一句危言耸听的话,也不是信口雌黄。人类的所谓文明,即是建立在其他物种的痛苦之上。最近的考古发现证明,人类在至少40万年前,当还是"直立人"的时候,发生过一场"动物脂肪补给"危机。这场危机从非洲的某一个地方开始,很快波及全洲。毫无争议的考古证据证明,那个时代的人,脑容量还很小——这句话在现在主要用于骂人,但那个年代,确是事实。有一天,从肯尼亚图尔卡纳盆地某个洞穴中,一个  相似文献   

4.
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历史过程和可能驱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史前人类的活动历史历来是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近年来相关研究取得明显进展,提供了梳理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和定居的过程与驱动机制的可能.本文通过整理和总结在青藏高原已开展的考古工作,提出史前人类主要通过河湟谷地扩散到青藏高原东北部再进一步扩散到整个青藏高原,其扩散过程可概括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末次冰消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5~1.16万年)、全新世早中期的中石器时代(距今11600~6000年)、全新世中晚期的新石器时代(距今6000~4000年)和全新世晚期的青铜时代(距今4000~2300年),而曾报道的青藏高原末次盛冰期及其以前的旧石器遗址的年代需要重新厘定.末次冰消期的人类扩散主要与盛冰期之后的气候转暖转湿事件和细石器文化的盛行有关,全新世早中期的扩散则受到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的驱动和黄土高原粟作农业发展的压迫,这两个时段高原上的史前人类均以季节性的狩猎采集为主;黄土高原粟作农业的传播推动史前人类于距今6000~4000年进入青藏高原东北和东南部的低海拔河谷地带并定居,从事以粟作农业为主的经济活动,而麦作农业的传入推动史前人类距今3600年前开始常年定居到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5.
曾江宁 《地球》2023,(5):1-4
<正>从40多亿年前原始海洋的形成起,大海就在地球运转和生命演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板块运移,沧海桑田,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分布格局。天体间的引力和地球自转赋予了海洋潮汐和洋流的节律,海洋每时每刻运动不息。这片覆盖了地表71%的蓝色区域也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蕴藏着富饶的矿产,还有很多刚刚开发和待开发的新型能源。人类在认识、亲近、开发海洋的漫长历史中也逐渐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海洋文化。在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  相似文献   

6.
张佑一 《地球》2011,(8):10-11
谁还能清楚记得,自己什么时候开始吃碘盐?为什么吃碘盐?这是一些应当被卫生部门和盐业企业解释的问题,因为人们炙天都在食碘盐,但是问题似乎已经被遗忘。  相似文献   

7.
郭昱 《地球》2020,(3):36-39
从人类历史距今约一万年开始,到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之前的这段时间,被称作农耕时代。在这人类社会漫长而地质历史短暂的岁月里,世界各地的许多族群告别了采集渔猎的原始生活,开启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农耕时代的动植物驯化,是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使得人类基本告别了靠天吃饭的随机历史进程,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永强 《地球》2011,(10):104-105
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是什么时候?在三千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体系之外,华夏大地上是否存在着汉字体系之外的其他民族文字?最近,在北京中国地质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玉文明探索暨民间收藏精品展”上,三件带有文字锲刻的玉器把这些问题再次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9.
陈晓云 《地球》2009,(1):41-42
气候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对人类历史有着深刻的影响,了解过去的气候使我们对人类历史演变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现在我们能够直接测量的气候历史才几百年,只是气候变化中很小的一部分。那么,我们该如何了解历史的从前的气候变化呢?在科学技术充分发达的今天,科学家是通过各种“岩石”的记录来了解地球气候系统过去的变化。这些“岩石”包括海洋沉积物、冰堆积物、风尘堆积物、珊瑚、……。  相似文献   

10.
马云川 《地球》2012,(11):44-47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矿产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对矿产资源的开发活动也在加剧,并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促进了矿产开发领域"调结构转方式"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颁布实施。自此以后,我国曾先后进行了多次矿业秩序治理整顿,使得矿山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的28万个减至2005年的12.7万个。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但由于我国小型矿床多、大型矿床少的资源国情和历  相似文献   

11.
李毅 《地球》2023,(5):56-59
<正>我是李氏蜀龙,我的名字是中国著名恐龙学家董枝明起的,我的家就是自贡恐龙博物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带着问号来看我,离开时他们热烈讨论:1.6亿年前埋葬我的地方究竟发生了什么?今天,就让我带着大家一起重返侏罗纪,去看看我生活过的这片神奇土地,带你游览神秘的恐龙公园。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由奴隶社会的工具制造革命进入到农业革命,由农业革命进入到工业革命,又由工业革命进入到知识革命,再由知识革命走向文明发展的征程上,其发展与进步取决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生产力结构的不断革新,而究其实质则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类不断创造的结果.这是由于科学和技术在推动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前进,是第一生产力.在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漫长的发展长河中,劳动和创造是人类活动的本质和社会进步的源泉.当今已进入21世纪,正处在科技快速发展与进步的新时代,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更加迅猛,并孕育这新一轮的重大突破———第三次科学革命,即第六次科技革命.这将必会为中国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带来新的跨越式的发展和历史机遇,当然也必然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竞争和挑战.为此在这世界科技大潮中,国人必须披荆斩棘,刻苦奋进,勇于攀登已达抢占当今世界科学与技术的制高点.因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旨在为宇宙提供真正的写真,并造福于人类.  相似文献   

13.
香港的米埔     
胡野圃 《地球》2009,(3):82-82
香港,这蕞尔小岛,竟容纳了600余万人口。在这1000平方公里的热土之上,在这“石屎(广东话意为钢筋混凝土)森林”的人工环境中,竟能保留一方自然生态化的“净土”。香港特别行政区“特在哪儿”?“特”在有高人指点。正如不能用打扮城市姑娘的办法来打扮乡村姑娘,米埔自然保护区作为近代的自然文化遗产而被保护下来,给人印象颇富于前瞻性。  相似文献   

14.
正你了解人类的摇篮"地球"吗?从太空上看,她是银河系里一颗明亮的蓝宝石,是太阳系中的生命之舟;她养育了100多万种动物、30多万种植物、10多万种微生物;还有70亿的人类,是她养育着的子民。我们生活在神奇的蓝色星球——"地球"上,她的身世,你知道有多少?  相似文献   

15.
常丽君 《地球》2009,(2):48-49
汶川大地震的发生让我们认识和思考了很多问题:为什么地震预报这么难?对于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我们究竟了解多少?现有的知识和科技手段,能在哪些方面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16.
胡芬  傅征博 《地球》2023,(1):18-23
<正>中国神话和民间传说故事中大名鼎鼎、家喻户晓的人物“千里眼”神通广大,能够看到千里之外的物体。自20世纪以来,随着遥感这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人类得以突破自身目力的限制,也逐步拥有了这种“超能力”。从绑在热气球、鸽子、风筝上的照相机,到飞机搭载航摄像机升空工作,再到飞向浩瀚太空的遥感卫星,遥感技术每一次飞跃性革命,都将其应用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在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今天,“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正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借助遥感卫星这双“天眼”,我们能够从“上帝视角”俯瞰地球,不仅看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精准,反应也越来越迅速。  相似文献   

17.
曾凡祥 《地球》2010,(1):1-1
气候变化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人类的格外关注。 那么,气候的种种变化对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应当以史为鉴,用《地球》这个载体,拿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气候变化对人类起源和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比如,正是气候变化让森林变成草原,迫使古猿跳下树直立行走,迈向了通向人类进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地球的道理     
崔硕 《地球》2009,(1):100-101
地球是一颗幸运之星,经历了46亿年的沧,桑变化。一方面,太阳慷慨地将其44亿分之一的热能赐给地球表面;另一方面,在距今300万年的时候,地球惬意地做了人类的母亲。地球无私地为人类创造了一个适宜生活和繁衍的环境,同时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这里包括氧气、水、动植物、矿物资源等。但是我们作为个体的人,究竟了解地球有几分?你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它的品质、  相似文献   

19.
徐绍史 《地球》2011,(4):7-10
今天是第42个“世界地球日”。每一年的今天,我们都会怀着敬畏的心情,隆重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互相传递一种理念: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保护地球,就是守护人类自己的家园。今天,面对工业文明鼎盛、地球资源过度消耗的现实,我们向社会郑重呼吁: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20.
文芠 《地球》2022,(5):48-53
<正>电影《流浪地球》给无数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当演到地球被冰封,大量生物濒临灭绝,人类为了寻求新的生机只有带着地球在宇宙中流浪时,很多人都陷入担忧与恐惧之中。在惊叹电影里奇幻场景的同时,很多人都不曾意识到类似的场面在我们这颗生机盎然的蓝色星球历史中真实出现过,而且是五次。其中最惨烈一次发生在距今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大规模火山喷发给环境带来重创,造成了98%的海洋生物以及96%的陆地生物在50万年内消失殆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