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信息化的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数字地球”的科学体系由基础研究、技术支撑和科学工程三部分组成。现代地震学同样需要基础研究、支撑技术和科学工程,其中,最后一个体系即相当于实时地震学。实时地震学调基础研究和现代技术的结合,强调地震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对社会与公众的服务,是地震学发展的“最高境界”。实时地震学需要基础研究和现代技术,更需要建立地震速报系统、地震趋势分析系统、灾害评估系统和地震救灾系统这样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
从“数字地球”出发,以我国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为例,以地震信息系统为例,简要阐述了“数字地球”在地震信息与地球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数字震害评估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网络化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的普及应用和卫星遥感影像分辨率的不断提高,“数字地球”技术在地震工程领域的应用逐渐成熟,数字化震害评估符合现代地震工程的发展趋势。本文综述了数字化技术在地震工程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前景,提出了利用“3S”技术进行数字震害评估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面向"数字地球"的岩石层三维成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上前主要是基于大地测量信息和卫星遥感信息而建立的“数字地球”的框架构想中,显然没有考虑到地人部的三维结构及其随时间的变化,但是另一方面,要真正实现“数字地球”构想中的模拟和预测的功能,这必不可少的。以“数字地球”为考虑问题的参考系,对地观测的分辨本领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以高的基础的地震学的发展使面向“数字地球”的岩石层三维成像成为可能,进行千米精度的探测和年尺度的监视,并将这些信  相似文献   

5.
马杰 《地球》2023,(3):64-67
<正>在我们的印象中,波浪似乎只是水面瞬间的起伏,其寿命是那样短暂。其实如同“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道理一样,波浪可以在岩层中留下它的踪迹。在太行山区,你会看到巨厚的红色砂岩。在一些砂岩表面,发育着有规律的波状起伏构造,它由一系列近于平行的呈线性延长的波峰和波谷组成,看起来就像“搓衣板”一样,这样的岩石叫波痕石。它就像是远古的信使,将亿万年前的地球历史向我们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6.
我爱我家     
《地球》2009,(1):1-1
尽管天文学家一直在探索,但迄今为止,我们确切知道的事实还是一生命仅在地球上存在;人类仅在地球上繁衍,休养生息。如此的结论让我们倍加珍惜这颗行星。这是我们的家,好大的一个家呀!了解它、体贴它、维护它、善待它,已经成为人类在21世纪的最新觉悟。  相似文献   

7.
地磁场模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国际地磁参考场与局部地磁场模型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学科意义与巨大的实用价值,研究好地磁场模型,将可以提供准确的地磁场信息,丰富“数字地球”的数字化与可视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段雯娟 《地球》2013,(4):44-47
正提到"湿地"这个名词,可能大家对它都不会感到陌生,它常常与"绿色的世界"、"鸟的天堂"联系在一起。湿地是与森林、海洋并称的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它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为无数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空间,很多珍稀物种在这儿生活和繁殖;同时它也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赋予湿地"地球之肾"或"自然之肾"这一美称,并不是因为以上  相似文献   

9.
读者沙龙     
《地球》2011,(3):5-5
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阅读《地球》杂志已经成为我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在最近的阅读中发现贵刊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文章更好看了……我个人很喜欢“地学”方面的内容.希望今后可以多刊登一些这类的文章。另外.我有个小建议:希望可以增加一个关于“地质人物”的栏目,多记录一些地质工作中的亲身经历,让我们读者能够更加直接、形象地了解地质工作是怎么开展的。  相似文献   

10.
近震层析成像的理论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层析成像是 2 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随着地震反演理论的发展、地震观测资料的积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地球物理学的前沿学科 ,2 0多年来在该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为了解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 ,如同对地球进行透射似的地震层析成像技术 ,给出了关键的地球内部的三维结构的图像 ,为地球深部构造和深部动力学过程的研究开创了新的篇章。它已成为地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手段而得到日趋广泛的应用。本文对近震层析成像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对近震成像技术中的各个重要步骤展开讨论 ,如地球三维结构的…  相似文献   

11.
《地球》2020,(6)
正我们居住的蓝色星球自诞生之日起,就把每一段故事记录在了岩石之中,科学家通过这些岩石探寻远古地球的奥秘。比如神农架群,一个以神农架命名的岩石地层单位,是全球保存最好的晚前寒武纪地层单元。我们可以透过它去揭开中元古代在这里发生的多次海平面升降历史。8亿年前的地球,气候与今天大为不同。一次超级大冰期,让赤道直到  相似文献   

12.
利用追踪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的世界范围接收网的实验数据“测量地球”这种最近发展起来的技术在1991年显露出身手不凡,最近的结果表明,地球表面相距10000km的点可以测量到2cm的精度,地球旋转轴每天的地表位置也可以估算到2cm的误差内.用一种可信的、经济的方法获得这个水平的精度是建立我们对地球的自转及变形知识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3.
李宗剑 《地球》2023,(5):24-27
<正>你知道地球上最古老的“房子”是谁建造的吗?它们有多少年的历史呢?它就是软体动物家族的杰出代表,神通广大的“贝壳”。说起贝壳我们都不陌生,它是我们餐桌上的美食,沙滩上的风景。你知道人们常吃的海鲜“蛤蜊”,它的名字从何而来呢?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用“蛤类之利于人者,故名”来解释“蛤蜊”名字的由来。  相似文献   

14.
自然环境的保护问题向人类提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这引起了欧州当局和公众的广泛重视.因此,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应当致力于“地球物理方法在环境研究中”的发展和应用上,这个课题将成为哥本哈根(丹麦)第52届EAEG大会的两个专题之一.另一个专题是“盆地分析和模拟的地球物理方法”. 我们相信“盆地分析和模拟的地球物理方法”这一论题的重要性无庸赘述,一定会受到大  相似文献   

15.
刘凇佐  鲁阳  臧楠 《地球》2023,(5):40-43
<正>地球表面71%的区域被海洋所覆盖。在这片广阔未知的区域下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和宝藏,等待着人类去探索与开发。在众多尖端技术中,声呐、极地装备与技术、北斗导航系统是人类探索蓝色世界的利器。声呐技术利用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特性,实现了对水下环境的精细探测。它在军事、海洋科学、渔业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让我们可以在黑暗的水下世界中看清未知的事物,  相似文献   

16.
魏江 《地球》2011,(4):155-161
迄今为止,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活动会像环保运动这样.全球一呼万应,群起行动。一切的一切,都源起于42年前大洋彼岸一个名叫丹尼斯·海斯的美国青年,从他的一个设立地球日的小小想法.到如今席卷全球的“地球一小时”熄灯节能活动,再到让人洒泪倾情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国际谈判,地球母亲的健康状况越来越让几十亿儿女揪心。  相似文献   

17.
球生     
《地球》2011,(4):1-1
以人类对地球目前的了解,尚无法得出“地球也是有生命的”这样的论断,但越来越多的人宁可去相信这个结论,尽管毫无证据。就像2500多年前,毕达哥拉斯靠着信念告诉人们,地球是圆的。而最终为人类所确认,地球确实是圆的。  相似文献   

18.
《地球》2017,(4)
<正>人类的足迹已经遍布整个地球,我们占据了陆地,我们能够在空中飞行,或者潜入最深的洋底,我们甚至还登上了月球。随着对地球的研究日益深入,你可能会认为对她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其实,关于我们的这个家园,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或者思想的误区。比如"地球"一词来源于古英语中的"Erda"、地球一天是23小时56分4秒,地球不是一个正圆,看上去就像有"腰间赘肉"……每一条知识,都让人感叹着地球的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19.
读者沙龙     
《地球》2015,(10)
<正>如果您对《地球》杂志有任何意见、建议,以及遇到相关难题或者提供新闻线索,请发邮件给我们,我们会尽快回复。我们的邮箱是:diqiuzazhi@163.com来信节选看到上期杂志里《人类开始"透支"地球》这篇报道,我陷入到深深的担忧中,不禁想问:我们这个星球,到底能够养活多少人?怎样才能在养活现存人类的同时又不损害物种的未来?地球超载日的步步紧逼,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减缓它的步伐?作为高级生物的我们,该用怎样的方式生存才不会让地球的承受力走到极限?怎样最迅速又实际可行的让地球和当下生活回归平衡?  相似文献   

20.
学术动态     
1988年11月3日,地矿部北京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黄绪德在北京科学会堂学术报告厅做了《计算技术与地球物理勘探》的报告。地球物理学会准备就此内容出一本专集,在此我们只作简要介绍。勘探地球物理自1962年数字化以后的20多年来发展迅速。随着地震数据量的逐年剧增及遥感数据的大量涌现,从这些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已迫在眉捷。而计算技术为此提供了有效手段,特别是近几年来,矿产的大量开发、石油日常需求量的增长和找油难度增加推动了计算技术和勘棵地球物理的发展,要发展勘探就要发展计算技术,提高命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