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孙彪  杨山 《地理科学进展》2021,40(1):147-160
近年来,城市创新投入要素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不断增加。论文基于2010—2017年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空间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与马尔可夫链等方法,测度创新投入要素的经济溢出效应并揭示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创新外溢对区域经济趋同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长三角地区城市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均对城市自身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直接效应,创新投入的溢出效应显著且大于其直接效应,而创新产出的溢出效应不显著;② 受创新投入要素影响,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但毗邻不同创新投入类型的城市对本地经济增长呈现出“高促进、低抑制”的态势;③ 长三角一体化经济格局呈现由中心区高水平趋同向外围低水平趋同转变的特征,且具有明显的空间转移惰性,创新投入外溢作用将加剧区域经济增长的“马太效应”;④ 经济增长类型转移的城市集中于省域边界,在局部溢出作用下表现出复杂的转移机理。基于创新局部外溢促进经济俱乐部趋同的分析结果,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尹上岗  马志飞  李在军 《地理研究》2021,40(6):1701-1715
中国住宅租赁市场与住宅买卖市场的不对称发展,使住宅租金与住宅价格过度偏离,不利于住宅市场的健康发展,从住宅售租比视角切入住宅研究对解决"住有所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三省一市县级单元为研究区域,利用LISA时间路径和时空跃迁等方法,分析2008-2018年长三角住宅售租比的时空格局及演化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人口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下,人口非对称流动引致的城市间集聚差异不断循环累积而产生空间极化现象,研究极化形成的格局及其空间效应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以长三角地区的41个城市为研究案例,构建人口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测度2000—2019年人口集聚指数的基础上,运用极化指数和变异系数等,探究长三角人口城镇化空间极化的演变过程、空间特征及其正负效应。研究发现:(1) 200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人口城镇化的时空分异逐年上升,空间极化度提高近40%,城市发展的非均衡性不断增强;空间极化表现出随尺度放大而递增的趋势,呈现出长三角地区整体大于长三角城市群的极化特征,形成“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的“多中心”空间极化格局,核心区已演变为空间正极化区域。(2)随着人口集聚程度的变化,不同维度的空间极化时空分异不断扩大,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以上海—南京为中心的长三角沿江轴线上,由此向安徽、江苏北部、浙江南部等区域递减,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形成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潜力的空间极化态势。(3)研究期内绝大多数城市的极化水平发生了的跃迁,正—正型和负—负型城市的增多加剧...  相似文献   

5.
在修正的全局参比价格法基础上,结合非参数DEA-Hybrid模型评测了中国29个省份的要素市场分割水平及要素配置效率,进而构建考虑地理距离与经济规模的综合权重矩阵,利用空间Durbin模型实证分析区域要素市场分割对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的要素市场分割水平相对较低,中部次之,西部最高;要素市场分割将引致要素配置效率扭曲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适度财政分权能有效抑制要素市场分割引致的要素配置效率扭曲;较高的国有经济占比、产业结构高级化、交通基础设施和外商直接投资能有效改善区域要素配置效率,对外开放的效率改进作用尚不明显。清除地区间要素市场壁垒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是提升要素配置效率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房价收入比时空演变格局及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尹上岗  杨山  陈艳如  白彩全 《地理研究》2020,39(11):2521-2536
房价收入比是衡量房地产健康状况和探测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重要指标。以2008—2018年长三角307个区县为研究单元,运用数值-位序法则和趋势面分析对房价收入比的总体分布特征进行探究,利用LISA时间路径分析房价收入比的时空动态性特征,并检验区域房价收入比的收敛性。结果表明: ① 长三角房价收入比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空间上表现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格局,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依次降低。② 上海和浙江南部房价收入比的空间结构更具动态性,而江苏和安徽更加稳定;长三角房价收入比的空间演化整体上具有较强的空间锁定效应和空间整合性。③ 长三角区县房价收入比整体上不存在σ收敛,但各时间段上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且各省份内部也均存在着俱乐部收敛现象。城市群房价收入比的变动对居民的流动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并具有扩散效应和虹吸效应。加强城市群房地产市场一体化建设,是促进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旅游大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过程中,中国各区域的旅游吸引力、政策、营销等的不同引起入境旅游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中国入境旅游的时空格局不断发生变化。将中国分为八大旅游区域,采用偏移份额模型分析世界各大洲入境客源市场在八大旅游区域的结构效应和空间效应,试图阐述在中国旅游进程加快过程中入境旅游变迁的内在规律。结果表明:①1996—2010年来自各大洲的入境游客量在全国八大旅游区板块都表现为不断增长的趋势。2011—2013年入境游客量下滑,究其原因与中国旅游发展的内外部因素都有关,但总之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由不成熟及不稳定变得不断成熟起来。②总体来说,1996—2013年全国各区域入境旅游客源结构得到改善,但是北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入境客源结构有恶化趋势,大西南地区自2005年以来入境旅游结构较差,大西北地区结构不稳定。③1996年以来,区域性增长速度差别越来越小。另外,中国各区域旅游成熟度和开放性在加强,各旅游区域的地理聚集性越来越差,中国八大旅游区域的各大洲入境旅游从偏好于某一区域向全国分散旅游趋势转化,分散旅游成为趋势。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地区经济极化过程与空间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磊  欧向军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2):1668-1677
在经济极化研究的基础上, 首先利用ER指数和TW指数对长三角1990-2010 年的经济极化趋势进行测度, 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经济极化的演变过程;其次, 选取1997、2001、2006 和2010 年这4 个典型年份, 从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的角度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极化过程进行科学分析, 总结其空间格局的演化规律。研究发现:①从极化指数的动态演变过程来看,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极化水平在1990-2010 年间呈现出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 并通过极化的初始定义对上述论断进行了验证;②从极化理论的两大效应来看, 长三角地区的极化效应在研究时段内经历了一个先扩大再缩小的变化过程, 而其扩散效应在研究时段内是逐渐增强的;③从经济极化的空间格局来看, 长三角地区在近10 多年的时间里呈现出“箭头”型-“Z”字型-“M”字型-“区”字型的变化过程, 未来借助相关基础设施束扩散效应的增强, 本地区空间格局有望向网络型转变。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经济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推进优化我国区域工业韧性演变格局和厘清工业韧性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在突变级数模型对工业韧性评价的基础上,利用核密度估计、泰尔熵指数和Tobit空间滞后面板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工业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工业韧性提升显著,总体上达到了中高韧性水平。长三角城市群工业韧性的内部差距不断缩小,但仍然存在不同空间尺度的“核心-边缘”分异格局。(2)综合实力较强的中心城市工业韧性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上海、杭州、南京、合肥及宁波等城市周边形成高水平工业韧性的集聚区。(3)工业结构是影响长三角城市群工业韧性的最主要因素。区域金融环境、政府公共服务以及区域外贸依存度均不同程度对工业韧性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恐怖主义指数是评判恐怖主义风险的重要指标,剖析中东地区恐怖主义指数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对推理与解析恐怖主义发展趋势及其成因的时空分异具有重要意义。基于GTD数据库,计算恐怖主义指数,对中东地区各国恐怖主义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并结合统计指标进一步分析该地区恐怖主义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采用OLS、GWR和GTWR模型解析诸多因素对该地区恐怖主义指数的作用模式。研究表明:(1)1995年至2016年期间,中东地区大部分国家恐怖主义风险逐步提高,且恐怖主义风险表现出一定的空间扩散趋势。(2)相比于OLS模型及GWR模型,GTWR模型解释度及拟合效果均明显增高,说明时空效应对各类因素均存在一定的影响,即各影响因素对中东地区恐怖主义指数均表现为时空非平稳作用模式。(3)通过综合分析各模型回归结果,民族宗教因素为导致中东地区恐怖主义指数发生时空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特征分析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张晓明 《地理学报》2006,61(10):1025-1036
巨型城市区的概念于1999年由P. Hall提出,是中心大城市向新的或临近的较小城市极度扩散后所形成的,是21世纪初正在出现的新城市模式,其概念强调区域在全球化中的作用,并认为城市间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产生的联系与区域的多中心结构相关联。近年来,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城市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上海依托长三角腹地建设全球城市成为共识,以上海为中心的大都市连绵带正在向巨型城市区演变。在介绍巨型城市区的概念的基础上,从多中心、功能性和网络性三个角度对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的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指出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是一个多中心网络状的城市区域。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地区研发产业的空间结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探讨研发产业的空间集聚规律和研发产业区域差异的空间特性, 揭示地理临近与产业网络形成及研发产业在城市体系间的内在关联。基于实地调查和R&D普查数据, 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GIS 制图等方法, 以区位理论和城市空间结构为理论依据, 探讨了长三角地区16 城市研发产业的空间演化过程, 分析了研发产业的影响因子。研究表明:影响研发产业的主要因子依次为:产业发展综合实力因子、产业结构因子、产业竞争力因子、经济结构支持因子、经济发展水平因子、研发活跃度因子等6 大类因子。研究结果表明, 2000 年长三角地区研发产业空间结构的显著特征是集聚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单极空间模式。之后发展到2007 年, 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研发产业发展呈快速增长态势, 空间上表现为由单极集中转向多极分散的趋势。研究认为:今后长三角地区研发产业区域差异格局将逐步形成, 呈现为以上海、南京、杭州为顶点的区域内部的三角形格局。  相似文献   

13.
吕韬  曹有挥 《地理研究》2010,29(2):351-360
地理学第一定律是空间自相关统计学的核心和基石,传统的空间自相关以邻接性或空间距离函数确定空间权重矩阵。但随着快速交通网络变得具有渗透性,空间距离内涵已发生质的变化,接近概念有必要从空间接近拓展为时空接近。基于这一新的内涵,提出时空接近空间自相关概念并构建相应计算模型,结合表征时间距离的可达性指标将该模型应用于长三角区域经济差异分析。通过计算全局Moran's I和局域Moran's I,结果表明:在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标上,时空接近空间自相关能更好地揭示地理事物间的关联动态变化。在局域空间自相关指标上,当时间距离截取在合理范围时,邻接性表现出较强的稳健性,但时空接近与传统空间接近的空间相关性存在较大差异,两者结合能更客观揭示地理事物空间关联的现象和本质。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区域的网络交互作用与空间结构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渺希 《地理研究》2011,30(2):311-323
归纳了中心地模式和网络化模式两种空间组织模式的基本特征,即前者以向心型的垂直联系为表征,而后者以跨越腹地边界的多向联系为表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网络交互作用下长三角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首先以企业联系为分析视角,研究了不同强度、不同方向的网络"流量"变化趋势;其次,选择社会经济变量,通过主因子分析对地域类型进行划分,...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核心区碳收支平衡及其空间分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伟  乌日汗 《地理研究》2012,31(12):2220-2228
人类活动带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以及能源消耗加大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 成为关系区 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在相关碳排放方法研究基础上, 采用物料衡算法计算人类呼 吸和化石能源消耗的释碳量, 采用植被生物量法计算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量, 据此综合 测度区域自身碳收支平衡能力, 并以长江三角洲核心区为例, 进一步研究了区域内部碳收支 平衡能力的空间分异问题。研究表明, 1995年以来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和陆地植被面积 减少, 长三角核心区的碳收支不平衡性不断加剧, 依靠自身陆地生态系统已无法实现平衡, 特别是在沿沪宁线地区和中心城市尤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制定产业转型、土地利用、节能 减排等差别化区域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商品房价格的空间溢出效应是当前学界探讨的重要议题,但鲜有研究基于区域视角测度并对比不同商品房价格空间溢出效应的差异。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基于GIS的空间计量模型尝试测度商品房价格的空间溢出效应,并进一步对比分析三种商品住宅(新住宅、二手住宅和租赁住宅)价格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上海、杭州和南京三个城市的商品住宅价格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说明其价格与城市的经济(行政)等级密不可分(;2)三种住宅价格均表现为由上海向内陆区域依次降低的空间规律,具有明显的空间等级性(;3)新住宅、二手住宅和租赁住宅价格的空间溢出效应依次减弱,但新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的溢出效应差别不大(;4)上海、苏州、南通和嘉兴四个城市处于高房价集聚区,该区域商品房价格与周边城市的商品住宅价格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关系(;5)经济基础、消费需求和社会资源对三种商品住宅价格的空间溢出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角洲地区特色小镇地域类型及其适应性营造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仁锋  周小靖  李倩 《地理科学》2019,39(6):912-919
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型小城镇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人口-产业-文化多维一体集聚与示范意义。选取长三角地区69个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10.5空间分析及SPSS20.0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其空间特征及地域类型。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分布趋于集聚型,具多个密集区,集中在以上海为核心的江浙沪皖交界处,各市域特色小镇分布不均衡,空间形态呈一心多组团集聚格局,沿交通干线呈带状分布,并且多位于县际边缘区;特色小镇类型多样,地方特色资源与文化影响显著,长三角地区两批特色小镇中工业发展型特色居首,旅游发展型相对下降;地域类型呈现5类,其中平原地区工业发展型或农业服务型、河网或低山历史文化-旅游型地域本底条件优势显著。建议未来发展应考虑特色小镇区际异质性与邻近趋同性,注重毗邻县界多镇组团利用各自产业优势联动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