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肥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法对肥城市1994年、2002年的landsat TM和2017年的landsat OLI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依据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实验表明:近23年来,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明显,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加54.22 km^2,林草地面积增加80.87 km^2,耕地面积减少107.02 km^2、水体面积减少17.28 km^2;同时表明在经济驱动、政策引导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下肥城市土地利用程度会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2.
吉林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月  郄睿卿  张蔚  肖彧 《测绘科学》2015,40(7):73-77
为了借助系统论中的信息论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提供决策支持,文章基于吉林市1996—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特征年份的遥感影像,选取信息熵、均衡度与优势度等评价指标,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时空分析,并探索影响其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吉林市近年来土地利用的信息熵在逐渐降低,其土地利用结构在稳步趋于有序化;信息熵的空间差异明显,表现出由市区向周边市县递减,东南低西北高的趋势;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增长与相关政策等作为驱动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制约其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3.
武汉市江夏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磊  侯立春  陈昆仑  张志 《测绘科学》2011,36(2):116-118
基于武汉市江夏区1991年和2002年两期TM遥感数据,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定量分析其11年间土地利用的数量构成、动态变化及转移特征,并进一步探讨武汉市江夏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通过对该区土地利用的主要流向分析后得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政策驱动是导致武汉市江夏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三类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南京市耕地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期影像资料,运用遥感平台获取了南京地区10 a的耕地变化时空数据;结合南京历史气象数据、人口数据及其他空间属性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及数理统计方法 ,全面分析了南京市2000年~2010年间耕地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驱动力;揭示该区耕地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并用空间重心转移模型、分形模型分析了南京耕地的空间变化特征和区域方向。  相似文献   

5.
利用1980~2010年时间序列遥感影像,利用土地变化的变化率、变化贡献率和转移矩阵,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单因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讨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显示,30年来深圳市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用地扩张剧烈,增加了55 077.24 hm2,增长率为265.19%;耕地、林地、水域面积迅速减少,耕地减少33 949.17 hm2,减少率为73.93%。研究时段内,人类活动增强以及影响范围扩大是引起深圳市城乡用地急速增长和耕地下降的主因,且土地利用变化受社会经济驱动力的影响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6.
滕宇思  夏维力 《测绘科学》2015,40(2):109-114
针对西安市优化和完善土地利用结构、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求,该文以西安市2003年至2012年统计年鉴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西安市2003年和2012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别从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动态变化以及程度变化3个方面入手,对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揭示其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从2003年至2012年西安市土地利用仍处于发展阶段,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依然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以及不断提高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7.
基于遥感与GIS的北京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及时、精确地掌握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对土地资源的持续发展与规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选择北京市顺义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类后比较方法,对1999~2011年间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以及空间分布制图。结果表明:该区域耕地、林地和水域的面积分别减少了15.77%、27.85%和75.82%,居民工矿用地增加了18.49%;耕地资源数量减少,非农业用地大量增加,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达到2.37%,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在12年间从西向东进行了大范围地移动。  相似文献   

8.
以1987—2017年之间南京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为研究对象,以1987、2002和2017年的3期TM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通过RS/GIS技术方法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分析南京市近30年来的LUCC.结果表明:近30年间南京市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存在不同土地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主要表现在耕地面积大...  相似文献   

9.
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利用TM卫星遥感数据,采用转移矩阵、数学模型等方法,提取了厦门市2001年、2008年2期遥感影像的专题信息,建立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定性、定量地分析了厦门市土地利用变化,对其过程和驱动力进行了分析,为厦门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北京城区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城六区作为研究区,利用1989年、2000年和2008年三期landsatTM遥感数据,结合GIS技术,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综合分析指标体系,揭示研究区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和转移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的城市化十分迅速,在这20年中,因为城市人口膨胀、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多,导致耕地锐减,而包括居民地在内的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由于气候干燥、年降雨量小,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干涉,水域略有变小;而位于城区边缘的小部分的林地和草地,由于地势等的影响,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1.
基于指数分析法的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0和2007年2期TM遥感影像,利用指数分析法,分别提取出归一化差异建筑指数(NDBI)、修正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和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3种指数模型,分别代表西安市的3种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建筑用地、水体和植被.采用神经网络分类器进行监督分类,借助ERDAS Imagine 9.0、ENVI、ArcGIS 9.2和Matlab等软件平台,计算出西安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转移矩阵,构建了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指数模型,定量分析西安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依据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结果分析,变化的驱动力因子主要是人口增长、经济增长和政策变动.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南宁市1996~2003年的用地结构变化,通过对土地利用及其影响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和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分析,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素,并对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华北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点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以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对华北地区1995-2000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调查,并对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城乡、农村居民点及工交建设用地增加显,以农村居民点的变化尤为突出;耕地减少,且主要变为建设用地;林地减少;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明显;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在降低,说明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郑州城市空间扩展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对郑州市1976-2004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对郑州28 a来城市空间扩展特征和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郑州市建成区从1976-2004年面积增加了5.81倍,平均每年扩展10.75 km^2。其扩展占用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耕地,其次为农村居民点和其他建设用地,还有一些林地、水库和沼泽地。社会经济因素是建成区扩展的内在推动力,经济发展、政策和规划等是建成区扩展的主要驱动力。通过郑州建成区遥感监测,了解城市空间扩展规律,对正确处理城市扩展与占用土地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深圳市土地覆盖格局空间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影像和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深圳市土地覆盖格局的梯度变化特征:各个土地覆盖类型的斑块形状指数沿梯度区呈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在城区内其值较低,城乡结合区其值较高;城区的斑块密度与边缘密度较小,聚集度较高,越靠近城乡结合处,斑块的密度越大.分析土地覆盖类型斑块平均形状指数和斑块聚集度的变化,可看出人为活动的干扰由市中心向郊区呈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基于遥感与GIS的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1986 年和2000 年遥感影像为基本信息源,在GIS 技术支持下,建立湿地空间数据库,分析15 a来研究区湿地资源的时空变 化特征及驱动力。结果表明,水稻田和虾蟹池面积大量增加,空间分布趋于集中化;  沼泽地和滩涂面积不断萎缩,面积大减,破碎 化程度日益严重; 人口压力、传统工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及人们对经济利益追求是湿地资源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较短时间尺度上,社会经济因素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本文以吉林省前郭尔罗斯县为例,运用1987年和1996年TM影像及相关统计数据,采用空间分析、统计分析和遥感信息与空间化非遥感信息集成等方法,研究了10a来该县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社会经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近10a来,耕地面积明显增加,林地、牧草地面积减少,其它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不大,农业产值、牧业产值、农业人口数和粮食产量是该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遥感影像分析经济发展方向——以佛山市顺德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陆地卫星TM和ETM数据为主要信息源,介绍了佛山市顺德区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结果,重点分析了顺德区1990~2000年10a间的农业用地、水产养殖、城市化进程及交通路网变化状况与发展方向,提出了为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以1997年、2000年和2002年TM图像为数据源,利用平均斑块面积、分维数、块斑伸长指数、景观多样 性指数、蔓延度和破碎度指数等景观特征指标,从多个层面对重庆市北部新区区域景观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5 a时间内,区域景观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从城乡过渡带景观演变为快速城市化的城市景观。主要表现为各类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 大,呈现出空间集中化的特点,耕地和绿地在区域发展过程当中扮演着用地来源的角色,逐步被蚕食、分割,区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20.
黑河下游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研究区1986年LandSat TM和2003年LandSat ETM 遥感影像资料,综合运用遥感与GIS技术手段,结合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就近17 a来黑河下游额济纳流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引起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林地、水域及耕地面积减少,居民工矿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显著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多样性及异质性程度减小,稳定性降低;气候的暖干化趋势、黑河下泄水量的持续减少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黑河下游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