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些海相烃源岩中多环芳烃的组成特征张立平黄第藩/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2)破酸盐岩的声波速度控制因素蒋录全译Flavio 5.Anselnletti等著/石油地质与实验,1997(1)盆地封隔作用的定义和机制王蔷译Peter J.C卜toleva著/石油地质科技动态,1997(1)油气藏保存条件的综合研究李明诚李伟等/石油学报,1997(2)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高精度重力勘探的应用效果傅绍乾兰秀丽/石油物探,1997(1)油气电法勘探综述郑秀芬李金铭/地球物理学进展,1997(2)综合地球物理解释与盆地模拟系统研究刘伊克郝天姚/地球物理学报,1997(3)深水牵引流沉积研究进展与展望何…  相似文献   

2.
<正> 我国天然气地质理论与天然气工业的发展——石昕,石宝珩/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3)沉积盆地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张运东/世界石油工业,1999(10)中国陆上大中型气田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和科学探索井探索领域及目标——马新华,钱凯等/勘探家,1999(3)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前景及发展对策——罗志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3)论油气勘探的思维油气勘探思维是科学与工程两种思维  相似文献   

3.
近刊题录     
《海相油气地质》2016,(3):79-79
正综述·评论论古地理图——冯增昭,古地理学报,2016(3)洋底高原及其对地球系统意义研究综述——陆鹿,严立龙等/岩石学报,2016(6)油气区域地质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白云岩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方向——杜金虎,潘文庆,石油勘探与开发,2016(3)中新生代天山隆升及其南北盆地分异与沉积环境演化——高志勇,周川闽等/沉积学报,2016(3)塔里术台盆区寒武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杨福林,王铁冠等/天然气地球科学,2016(5)  相似文献   

4.
综述·评论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发展——刘申叔/海洋石油,1998(3)中国近海油气勘探新进展——龚再升/今日世界石油,1998(9—10月期)中国近海油气勘探进展与前景——赖万忠/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8(4)南沙及其邻近海域的油气勘探、开发现状针对该海域周  相似文献   

5.
·试论残留盆地·刘光鼎/勘探家,1997(3)·青藏高原油气勘探前景赵政璋李永铁/勘探家,1997(3)·造山带古地理和盆地分析基础:露头的复原与复位李祥辉/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7(4)·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气源岩热演化史研究刚文哲柳广弟等/石油大学学报,1997(4)·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实验模拟研究现状与发展曾溅辉金之钧等/石油大学学报,1997(5)·塔里木盆地海相地层层序地层学与非构造圈闭研究张振生刘社平等/石油地球物理勘探,l997(4)·大地电磁侧深法在火山岩覆盖区的应用杨子建/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7(增1)·冀中坳陷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  相似文献   

6.
近刊题录     
<正>综述·评论全球油气资源潜力与分布——童晓光,张光亚等/地学前缘,2014,(3)全球板块构造演化过程中五大成盆期原型盆地的形成、改造及叠加过程——温志新,童晓光等/地学前缘,2014,(3)礁滩储集层类型、特征、成因及勘探意义——以塔里木和四川盆地为例——赵文智,沈安江等/石油勘探与开发,2014,(3)油气区域地质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形成分布、资源潜力及勘探发现——邹才能,杜金虎等/石油勘探与开发,2014,(3)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海相盆地地质结构控制油气分布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西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海相盆地的中、下组合是我国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深化研究油气分布规律是优化勘探部署、提高勘探效益与持续获得勘探发现的关键。本文从盆地地质结构控制油气分布的学术思路出发,立足于近年来的勘探新进展、新发现,应用比较分析方法,揭示油气分布的构造控制规律。研究表明,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海相盆地位于古亚洲洋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的复合作用区,是在前寒武纪克拉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旋回叠合盆地;它们经历了Z-D_2、(D_3-)C_2-T、J-Q等三个伸展-聚敛旋回的演化;每一伸展-聚敛旋回发育了独立的生-储-盖组合,伸展期因差异沉降发育好的烃源岩,聚敛期发育大规模展布的储集体与圈闭组合;盆地的基底分区对后期原型盆地的发育和沉积盖层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盆地多旋回叠合,形成了"垂向分层、横向分块"的地质结构,叠合结构样式控制了油气聚集层系与富集区带,普遍存在加里东中期与印支期等两期原生油气成藏期,及燕山中期(J_3-K_1)与喜马拉雅晚期(N_2-Q)等两期油气调整成藏期,新构造运动期油气成藏较为普遍。海相叠合盆地含油气层系多,原型盆地的叠合界面常是重要的油气富集部位,隆起带、断裂带、台缘带(或岩相带)是重要的油气富集区(带),叠合盆地的中下部组合是下一步油气勘探持续突破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8.
近刊题录     
《海相油气地质》2016,(4):79-79
正综述·评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地质学进展——朱筱敏,钟大康等/石油勘探与开发,2016(5)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分类及其油气分布规律——温志新,徐洪等/石油勘探与开发,2016(5)油气区区域地质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成岩环境的指示——以巴楚大板塔格剖面和阿克苏蓬莱坝剖面为例——杜洋,樊太亮等/天然气地球科学,2016(8)  相似文献   

9.
综述·评论世界含盐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及其勘探经验综观全球153个含盐盆地,总结分布规律4条,经验教训4点,提出3方面建议。——宋明雁李莉/世界石油工业,1998(5)石油地质学发展:反思和展望——赵重远/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8(1)  相似文献   

10.
塔北古隆起的三维地质结构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地深层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可以揭示沉积盆地早期的物质记录,揭示盆地深层地质结构、构造样式及其变化特点,还原构造-古地理环境等。塔北古隆起是塔里木盆地油气最富集的构造单元之一,是研究板块内部变形的理想场所。对塔北古隆起地质结构的精细解析有利于加深对古隆起控油气理论的理解,对深层海相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文中基于整个塔北地区的地震资料以及大量钻井资料,建立其三维地质结构,通过Petrel软件实现三维可视化。塔北古隆起存在12个不整合面,可划分为五大构造层:基底(AnZ)、震旦系—下古生界(Z-S)、上古生界(D3d-P)、中生界(T-K1)、新生界(E-Q)构造层。塔北古隆起的地质结构受其深层主干断裂系统控制,依据深层主干断裂发育模式的差异,可将古隆起分为4段:(Ⅰ)温宿凸起段;(Ⅱ)英买力低凸起段;(Ⅲ)哈拉哈塘凹陷与轮南低凸起段;(Ⅳ)草湖凹陷与库尔勒鼻状凸起段。哈拉哈塘凹陷-库尔勒鼻状凸起(甚至包括孔雀河斜坡)的古生界构造层保留了NE-SW向的古生代构造形迹,与近E-W向深层主干断裂系统斜交,可能指示塔北古隆起在晚古生代处于右旋压扭性或NW-SE向主应力环境,直到侏罗纪—早白垩世才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1.
<正> 综述·评论世纪之交的石油科学技术——刘炳义/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6)渤海湾盆地资源潜力和进一步勘探方向的探讨古生界是今后探索原生油气藏的另一个领域。——翟光明,何文渊等/石油学报,2002(1)叠合盆地油气系统研究方法——赵宗举,朱琰等/石油学报,2002(1)含油气盆地成藏动力学研究综述在进一步认识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的化学动力学、流体动力学过程和机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综述·评论新近纪以来的构造运动是中国气藏形成的重要因素 形成了中国天然气以晚期、超晚期生烃成藏、定型为主的成藏模式 ,是研究中国气藏形成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地质阶段。王庭斌 /地质论评 ,2 0 0 4 (1)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近年来勘探主要成果与下一步勘探方向 何发岐 ,俞仁连等 /石油实验地质 ,2 0 0 4 (1)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发现历程及其意义 黎玉战 ,徐传会 /石油实验地质 ,2 0 0 4 (2 )中国油气资源潜力及勘探战略 “深化东部 ,加强西部 ,加快海上 ,开拓新区。“潘继平 ,金之钧 /石油学报 ,2 0 0 4 (2 )论碳酸盐岩现代风化壳和古…  相似文献   

13.
南黄海盆地海相领域油气勘探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随着南黄海海域新一轮油气资源调查的展开,勘探深层海相油气成为必然趋势。借鉴下扬子地台海相油气勘探学术研究基础,概述了南黄海盆地由古生界组成、经历中生代构造运动形成的“古构造”,以及与古构造相关的非均质性碳酸盐岩裂隙(裂缝)储集系统,认为它们与下扬子区中、古生界海相地层的沉积序列、烃源岩及油气成藏规律具有可比性,因而具备形成油气田(藏)的地质条件。尤其是南黄海盆地南部的勿南沙隆起区,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古构造单元,是寻找古生古储或古生新储油气藏有利地区,可作为近中期勘探战略优选靶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大陆的地质构造演化、盆地性质和盆山转换过程以及资源分布,决定了我国油气勘探战略方针应为两个并举:海域区勘探和陆上区勘探同时并举;陆上区应为古生代海相盆地和陆相盆地同时并举。中国陆地上的海相油气盆地主要分布在特提斯构造域中,具克拉通基底的塔里木、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三大海相盆地是当前我国油气资源重要勘探开发区,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中国古大陆发育有两个构造层次的海相盆地,早古生代海相盆地沉积了海侵和海退序列两套烃源岩。晚古生代一早印支期的早期海侵序列以储集层为主、烃源岩次之;海平面下降期的盆地具生储双重性。油气勘探开发的实践证明,三大海相盆地在生烃、储集、成藏上具有三个共性:(1)原型盆地演化和沉积序列相同,具五个层系的烃源岩;(2)加里东构造运动形成夭折前陆盆地,造就了古隆起和构造掀斜,形成浅海深水盆和古暴露面;(3)古岩溶碳酸盐岩与上覆晚古生代海侵地层组成了储集成藏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海相克拉通盆地古隆起的活动性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海相克拉通盆地具有时代老、规模小、多期活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因此海相盆地古隆起的规模相对较小,而且活动性较强,本文根据古隆起的地质结构和构造活动性,将其分为稳定型、反转型、迁移型、沉没型和肢解型5种类型,并结合最新的勘探进展对各类古隆起的控油气作用进行了剖析,研究表明:稳定型古隆起的油气主要富集在隆起的核部与斜坡部位,反转型古隆起油气主要富集在斜坡和枢纽带,迁移型古隆起主要富集在斜坡部位,沉没型和肢解型控油气作用较弱;随着油气勘探向深层拓展,油气"近源、优储"的成藏特征更为明显,古隆起斜坡部位邻近烃源岩的短期暴露溶蚀储层和多期断裂发育带是油气新发现的重要地区,古隆起与古老拉张槽叠加部位,具有优越的成藏匹配关系,成为深层油气勘探的新热点;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古隆起下斜坡部位的阿满过渡带、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深层元古宙拉张槽两侧、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深层震旦纪—寒武纪拉张槽两侧等地区是海相深层大型—超大型油气田富集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海相盆地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的思路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中国古大陆的地质构造演化、盆地性质和盆山转换过程以及资源分布,决定了我国油气勘探战略方针应为两个并举:海域区勘探和陆上区勘探同时并举;陆上区应为古生代海相盆地和陆相盆地同时并举。中国陆地上的海相油气盆地主要分布在特提斯构造域中,具克拉通基底的塔里木、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三大海相盆地是当前我国油气资源重要勘探开发区,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中国古大陆发育有两个构造层次的海相盆地,早古生代海相盆地沉积了海侵和海退序列两套烃源岩。晚古生代一早印支期的早期海侵序列以储集层为主、烃源岩次之;海平面下降期的盆地具生储双重性。油气勘探开发的实践证明,三大海相盆地在生烃、储集、成藏上具有三个共性:(1)原型盆地演化和沉积序列相同,具五个层系的烃源岩;(2)加里东构造运动形成夭折前陆盆地,造就了古隆起和构造掀斜,形成浅海深水盆和古暴露面;(3)古岩溶碳酸盐岩与上覆晚古生代海侵地层组成了储集成藏体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的分析,总结建立了富烃凹陷古构造成藏、源外古隆起-古斜坡成藏、源上晚期构造成藏以及富烃凹陷周缘斜坡致密油-岩性成藏等4类石油成藏模式,优选类比法和成因法客观评价了盆地不同区带、不同区块、不同层系的常规油及致密油资源,得出常规油地质资源量为29.59×10~8 t,致密油资源量为8.58×10~8 t。结合盆地石油勘探现状,理清了剩余常规石油地质资源及其分布,明确柴西地区为剩余常规石油地质资源最丰富、资源丰度最大的地区。指出盆缘古隆起及斜坡区、盆内凹陷-斜坡区、盆内大型晚期构造带是近期重点勘探领域:狮子沟—大乌斯构造带、油泉子—开特米里克构造带、阿尔金山前西段是常规石油有利勘探目标,柴西南区的跃东—扎哈泉—乌南和红柳泉—跃进一带,以及柴西北区的小梁山—南翼山等地区是致密油勘探现实有利区。  相似文献   

18.
焉耆盆地经历了20多年的勘探开发,取得了一系列认识,但目前急需开辟新的油气勘探领域来缓解增储上产的压力。焉耆隆起区是盆地的油气远景区,通过新焉参1井钻探,初步分析了研究区石油地质条件,明确了其缺失中生界大部分地层,缺乏油源和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讨论后认为应继续探索隆起区油气成藏的可能性,加强焉耆隆起区与博湖坳陷构造演化关系的研究,寻找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及隐蔽型油气藏。这些认识对今后焉耆盆地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焉耆盆地经历了20多年的勘探开发,取得了一系列认识,但目前急需开辟新的油气勘探领域来缓解增储上产的压力。焉耆隆起区是盆地的油气远景区,通过新焉参1井钻探,初步分析了研究区石油地质条件,明确了其缺失中生界大部分地层,缺乏油源和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讨论后认为应继续探索隆起区油气成藏的可能性,加强焉耆隆起区与博湖坳陷构造演化关系的研究,寻找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及隐蔽型油气藏。这些认识对今后焉耆盆地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综述·评论中国天然气储层的岩石、古地理类型与勘探方向——杜韫华,钱凯/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中国未熟—低熟石油研究新进展本文为“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成果简介。——黄绍甫/广西油气,1999(1)我国古地理学的形成、发展与展望——冯增昭/古地理学报,199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