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bstract

Since the period of bank deregulation in the 1980s, deferred deposit loan operations, better known as payday lenders, have become commonplace in the landscapes of many American cities. At the same time, traditional banking facilities have become less common, especially in the inner city. Growing disparities in the type of and accessibility to credit in the inner city has generated calls for greater regulation to curb practices by payday lenders that critics claim disproportionately affect poor and minority consumers. Payday lenders argue that they serve communities neglected by traditional bank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ite-location strategies of banks and payday lenders in metropolitan Louisiana, and in Cook County, Illinois, and finds that disenfranchised neighborhoods are simultaneously targeted by payday lenders and neglected by traditional banks. The implications these findings have for public policy and for ongoing discourses on the urban condition, race, and class are brief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
《Urban geography》2013,34(4):511-530
Office and commercial infrastructure in urban China largely disappeared during the period of central planning between 1949 and 1978. The role of downtown areas in China's cities, however, has been reinvented as a result of China's global integration. In Shanghai, comprehensive planning efforts were made for the renovation of the CBD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inner city.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mergence of office and commercial landscapes by linking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to broad market transition. It argues that the emergence of office and commercial centers in Shanghai can be viewed as the result of market forces as well as discretionary implementation of city comprehensive plans by local governments in the inner city—in response to global integration on the one hand and investor interests on the other.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区银行业金融系统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武巍  刘卫东  刘毅 《地理学报》2007,62(12):1235-1243
随着中国国金融服务业不断深入改革以及对外资金融机构的逐渐开放,金融服务业的空间格局更为复杂。以银行业为例,区域内服务地域范围不同的银行金融机构的组合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这种组合就构成了地区金融系统(地区银行系统)。地区金融系统内的银行金 融机构可以划分为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的外来型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 、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 等的本地型银行金融机构。研究表明:地区金融系统存在着萌芽期、发展期以及成熟期三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具有明显的特点。地区金融系统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地方政策以及地区金融素养等因素影响。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利用中国30 个省市 (自治区) 的数据,分析了中国各地区金融系统的区域差异。在各地区金融系统中,外来型银行金融机构表现为: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处于相对主导的地位;外资银行集中于重要结点;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集中趋势明显;对于本地型银行金融机构则具有城市商业银行分布不均;农村信用社填充国有银行撤出地区空白,但实际发挥的作用有限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地理距离对中国民营企业银行贷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昌耀  李涛  李国平 《地理学报》2021,76(8):1835-1847
地理距离是企业银行贷款过程中的客观约束,而地理距离对资本流动的影响是金融地理学的基本命题。在分析地理距离对企业银行贷款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中国银行业分支机构与民营上市公司贷款数据,刻画城市银企贷款的地理距离特征,探究地理距离对企业银行贷款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银企地理距离对企业贷款规模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地理距离越近,贷款额度越多;借贷双方地处相同城市或相同省份时地理距离对贷款规模的影响更为显著。② 中心城市、大型城市和发达城市企业银行贷款相对距离大,而非中心城市、小型城市和欠发达城市企业银行贷款相对距离小。银企地理距离对企业信贷的影响在中心城市、大型城市和发达城市更为凸显。③ 企业规模、上市年龄和国有控股历史可以缓解地理距离对银行贷款额度的约束。④ 信息化水平与地理距离在贷款可得性上具有替代关系,信息化发展有助于降低地理距离对银行贷款额度的制约,但无法消除地理距离的影响。本文认为缓解地理距离约束对于企业融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市规划CA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CA模型,从城市规划角度,通过引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层,将整个城市空间划分为不同组团片区,构建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城市规划CA模型(UPCA),并以长沙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简化了传统CA城市模拟模型的数据量,提高了模型的模拟精度,并增强了模型的规划决策功能,使模型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6.
李玮  薛德升 《热带地理》2013,33(4):420-42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银行体制改革催生了以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地方银行,它们以中小企业和城乡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弥补了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市场空缺,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对银行体制改革的分析发现,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从仅限于单一地区经营,到放开地域经营限制,允许跨区域设立分行后,两银行机构网点的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其网点的地理分布在改革前后发生了较大变化。将两银行与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网点分布进行对比发现,其总行布局与地方经济发展刺激下的金融需求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两银行跨区域设立异地分行的区位选择具有较大差别:城市商业银行优先选择发达地区,而后采取全国性战略布局和区域性梯度式布局两种模式扩张;农村商业银行则优先考虑欠发达地区,然后主要以区域内跳跃式扩张。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旧城区进行了若干次大规模的旧城更新活动,以武汉市汉正街为实证对象,将其更新活动分为3个阶段展开研究,总结分析各阶段国家权力结构调整、土地有偿制度深化和住房制度改革等社会制度环境的变化特征,探讨了社会制度发展在解决旧城问题上所发挥的作用及存在问题。结果表明:制度环境的变迁使旧城更新成为制度容易缺失的领域;制度目标的更迭使旧城更新渐成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利益争夺舞台;旧城更新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公权力与私权利交织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北京城市办公活动空间集聚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景秋  贾磊  孟斌 《地理研究》2010,29(4):675-682
运用空间分析技术,以北京城区范围内的976个写字楼点位为基础,辨析城市办公活动空间集聚区的存在状态、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为研究北京城市办公空间结构与城市空间结构提供方法借鉴。研究认为,北京城市内部存在明显的办公集聚区,并且空间偏向差异显著,一级集聚区多沿交通线分布且集聚方向与交通线方向一致,近3/4的办公活动集中分布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只有1/4分布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形成与西方国家大城市的办公活动集中分布在市中心的不同特点。究其原因,第一,经济功能分化催生办公活动空间集聚区的产生;第二,行政区界限成为办公空间扩展的天然屏障;第三,城市功能定位引导办公集聚区分布。CBD、金融街、中关村和上地是北京城市内部具有代表性的办公集聚区。  相似文献   

9.
上海大都市交通网络分形的时空特征演变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刘妙龙  黄蓓佩 《地理科学》2004,24(2):144-149
分形理论的城市形态发生学研究应用,首先是从交通网络的应用开始的。国内外学者进行的大量案例研究表明,分形分维有可能是表征城市交通网络特征、解释城市交通网络发展,演化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测度指标。以上海这一国际性大都市的交通网络为研究主体,通过测算上海市不同行政区域交通网络的分维值,研究分形特征的空间变化;利用不同时代上海市全域及典型行政区交通网络的分维,研究分形特征的时间演化。研究结果表明,在上海与一些发展相当成熟的大、中城市与城市化地区,交通网络形态1.7左右的分形分维值具有普适性,有可能是判断网络形态与功能、结构完善度的一个较为合宜的测度指标;分维的变化,表现在空间域上,上海城市交通网络的分形特征内域明显复杂于外域,在城市发展主轴方向表现为由内向外分维测度值的有序降低;而在时间域,近期的交通网络分形复杂度明显高于早期,网络的构型不断得到优化;这一总体趋势,与城市形态开发、经济发展的历程相一致。可以相信,分形测度与分维的演化将成为描述城市形态发生学过程的一个最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城市地理学者惯用空间可达性方法评价城市内部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与公平性,基于此,结合学区制度下义务教育资源供给方式的特殊性,提出教育资源社会-空间可达性理念,分别以地理可达性、机会可得性和经济可能性衡量教育服务的获取难度及其空间差异。以公办小学和初中学区为空间单元,通过比较2008年和2018年南京主城区教育资源社会-空间可达性发现:地理可达性内城优于外围的空间差异正在缩小,而机会可得性和经济可能性的社会空间差异明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难度显著增加。历史惯性、城市扩张、单位制度和学区制度等均是导致教育资源在空间上和群体间配置差异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学区制和市场化配置原则下,经济资本逐渐成为社会群体争夺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代际再生产的核心要素,终而形成教育资源、社会阶层和居住空间的互动循环与锁定机制。南京案例在中国大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由教育驱动的城市社会空间重构值得持续关注和积极规导,而不断缩小校际教育质量差异则是推进城市内部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公平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薛德升  邹小华 《地理学报》2018,73(6):989-1001
世界城市及其网络是近20多年来国际上城市研究的重要方向。现有研究主要反映了发达国家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企业主导下的世界城市网络,针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动力影响下的世界城市网络的研究明显不足。以在全球快速扩展中的中资商业银行为对象,利用改进的链锁网络模型,分析了1978年以来中资商业银行境外扩展的时空变化,及其连接下的世界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变迁。结果显示:中资商业银行的全球扩展,强化了中国主要城市与西欧和北美核心金融中心城市、全球的区域性门户城市、以及亚太地区的世界城市之间的联系,对不同阶段全球的世界城市网络的发展产生了日益重要的影响。中国的对外经济、人员以及政府间的联系,是影响中资商业银行全球扩展与世界城市网络格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转型期广州大都市区户籍贫困人口特征和空间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袁媛  薛德升  许学强 《热带地理》2006,26(3):248-253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广州市户籍贫困人口总量增加,贫困阶层种类由单一走向多元,新增种类中的下岗失业无业、在业低收入者成为救助对象主体.救助对象从基本没有收入的个体为主拓展到有少量收入的家庭为主,贫困深度降低.受到历史继承、单位制和工业企业改革、住房市场化和住房制度改革等因素的影响,户籍贫困人口区际空间分布和集聚的相对差异增加,贫困人口在内城外围区集聚程度明显增加,并在大都市区形成绝对改善区、相对缓解区、变化微小区、相对加重区和绝对加深区5种地域类型.对少数贫困  相似文献   

13.
Although acts of creation, scientific or artistic, result from metaphorical and mythological speculations, the role of metaphor and myth has largely been neglected in attempts to develop a geographical epistemolog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concepts is illustrated by the use of the frontier symbol as a means of understanding both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contemporary black inner city and the temporal dimension of the recent expansion of human activities into nighttime.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银行业的空间布局特征与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洋  杨忍  李强  席文凯 《地理科学》2016,36(5):742-750
以广州都市区2013年全部类别银行的1 637个银行网点为基本数据,利用平均最邻近距离、核密度函数、缓冲区分析、空间模式提炼等方法探索广州市银行业的空间布局特征及其类别差异,总结其空间分异模式。结果表明:广州市银行业空间不均衡性布局显著,并呈现中心集聚特征;不同类型银行的分布特征差异显著。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便利性和数量等级高,网点密度大,构成了广州市银行业的主体;广州市银行业布局总体呈现由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的“圈层+扇形”空间模式。其中,核心商圈是银行业高度集聚区,中心城区密度递减最为显著,近郊区密度最低;不同类型银行的空间密度模式差异显著。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分别呈现由中心到外围非均匀递减的倒“S”型、“L”型和“阶梯型”曲线模式。外资港资银行呈现为核心商圈集聚模式。农村商业银行为均质的“一”字型直线模式。  相似文献   

15.
Over the past 10 years Sydney has experienced a remarkable wave of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growth, partly due to its developing role as a regionally significant global city. Through this period, maintaining the quality of life in the city has been regarded a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Yet traditional accounts of the global city have stressed quality-of-life features of the inner city. In this paper I examin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prosperity of global Sydney for the quality of life of western Sydney, pay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amenity and the affordability of housing. The paper argues, first, that growth in the Sydney region has depended upon continued growth in western Sydney. It highlights key instances in which residents have resisted developments associated with this growth and regarded as major threats to the environmental amenity of the region. Second,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prosperity of Sydney, combined with changes to government policy, have impacted upon the supply of affordable rental housing in western Sydney. This i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in the case of public housing. Managing growth in the city will require attention to managing quality-of-life issues in the metropolis as a whole.  相似文献   

16.
广州市居民网络购物频率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广州市居民网络购物行为调查问卷和电子地图兴趣点(POI)数据,从全市和不同区位2个空间尺度,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商品特征、空间环境及物流快递4类因素对居民网购频率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影响因素在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区位产生作用的因子个数、作用强度和作用方向存在差异。影响因子数量在全市域范围最多,远郊区最少。各因子总体上在近郊区和全市域作用强度大,在远郊区最弱。退货服务重要性在近郊区和中心区作用方向相反;② 部分空间环境因子对网购频率有影响,城市化水平、商业中心可达性在全市域范围有影响,居住地城市化水平越高、离商业中心距离越近的居民网购频率越高,支持了创新扩散假说。快递点数量在中心区有影响,居住地快递点数量越多的居民网购频率越高。其它空间环境因子没有显著影响。③ 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因素对网购频率影响较大,性别、年龄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其次是学历、职业,月收入影响最小。商品特征、快递物流因素各因子在不同区域对网购频率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Although acts of creation, scientific or artistic, result from metaphorical and mythological speculations, the role of metaphor and myth has largely been neglected in attempts to develop a geographical epistemolog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concepts is illustrated by the use of the frontier symbol as a means of understanding both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contemporary black inner city and the temporal dimension of the recent expansion of human activities into nighttime.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城市的游憩功能愈来愈重要。城市游憩商业区(RBD)作为一种新的功能区,成为本地居民和外地旅游者进行旅游、休闲、娱乐、购物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建立了城市RBD的识别模型,据此界定芜湖市RBD的范围,分析了该RBD形成过程及空间结构,并探讨了其形成要素。  相似文献   

19.
陶印华  申悦 《地理科学进展》2018,37(8):1075-1085
医疗设施可达性关乎民生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等重大社会议题,受到广泛关注。将空间视角和社会视角相结合,考虑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在城市不同区域内可达性的差异,将有助于更加全面地反映当前城市医疗服务的资源配置及其社会公平问题。本文以上海市不同等级医疗设施的可达性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潜能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城市中不同区域内医疗设施的可达性、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就医可达性差异及其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医疗设施可达性自内城区向郊区逐渐降低,郊区可达性的波动程度较大;户籍人口的就医可达性优于流动人口,2类人群的差异在中心城边缘区和近郊区最为明显;居住地区位显著影响居民的就医可达性,但对于户籍人口的影响更加显著。本文可为上海市医疗资源的空间配置优化和改善流动人口就医条件提供实证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20.
贺灿飞  刘浩 《地理研究》2013,32(1):111-122
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全国的网点布局发生了战略性变化。在经营效益的驱动下,银行采取集中化策略,大幅度减少基础网点数目,而增加支行数目。两类网点地理分布的空间不均衡性加大,地理集中度上升。网点布局向主要经济增长极集中,而从边疆地区与落后地区撤离。对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基础网点及支行空间分布统计分析表明,两者的两类网点的地理分布在股份制改革后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基础网点更加接近主要客户群体,支行则更加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结合自身的业务优势与特点,两者在两类网点的区位选择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导向的网点布局战略将可能带来落后地区的金融排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