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管理单位通过计算机矢量图形与数据库技术。可对各类违法占用土地情况进行图数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及时掌握违法占用土地的行政区域性信息,分析违法占用土地的地类,追踪未处罚到位的违法土地动态变化执行情况,生成违法占用土地的年度报告,为违法用地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山东国土资源》2007,23(2):58-59
济南2006年,章丘市国土资源局地籍工作紧紧抓住正规化、信息化、电子化及地籍管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加强对地籍管理信息数据库成果的运用,积极服务经济建设大局,完成土地利用现状更新及土地权属复核工作,完成了数据库的定期更新,地籍管理规范化建设全部达标。在全国地籍管理工作会议上,被评为“十五期间全国地籍管理先进单位”。(康书安)济南2007年1月29日,济南市国土资源局槐荫分局党组召开专题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联席工作会议精神,明确了2007年全年工作任务及当前的工作重点,提出对2007年工作要在“早”字上做文章,即要“早计划、…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已经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关键环节,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衡量标准中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标志。尤其是我们的土地管理领域,正在进行着一场信息化革命。在有关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动态临测、等方面的科研项目中都应用了GIS及其相关软件,所以对GIS数据库的连续性、完整性都需要很高的要求。下面就是对GIS数据库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提出淮安市土地管理系统信息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详细设计了淮安市城镇土地管理的信息系统方案,就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随着土地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不同业务处(科)室都认识到了建立土地管理数据库的重要性,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业务管理数据库。数据库的建立将对各个业务部门的管理工作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重复建设和数据库之间不能相互调用。许多业务数据库的建设都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要素,都要首先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而且建库工作量很大,造成了极大的重复和浪费。并且,不同部门的现状库资料来源不同,建库平台不同,建库标准不同,彼此之间会存在很大差别,无法形成统一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致使数据库之间不…  相似文献   

6.
正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建成了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库,涵盖了每一块土地的用途、权属、界线、面积,所有基本农田地块信息,各级行政区域界线以及村级界线。首次实现了对全国土地利用状况的数字化管理、三维浏览、动态查询和快速汇总分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高延利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二次调查的重大成果之一,在于实现了全国土地利用管理数字化。土地调查数据库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也为其他领域重大工作提供了广泛服务。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省土地登记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制度不断完善,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形成了大量宝贵的土地登记信息,为土地登记信息动态监管查询系统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构建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随着土地登记信息系统不断完善,信息量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由于信息多元化应用不够,亟待建立以土地登记簿为依据,以现有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及地籍数据库为基础,以“宗地”为管理对象的土地登记信息动态监管查询系统,实时动态获取土地登记数据,为政府管理和社会服务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8.
1:1万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具有数据处理、日常更新、查询检索、汇总统计、打印输出、空间分析、动态监测等功能,在改变传统的土地管理方式、提高土地管理效率、服务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丽水市位于浙江南部,自2001年撤地建市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对土地的需求量剧增,对土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要求日益提高。丽水市国土资源局自2001年开始,着手市本级国土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建立了丽水市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及以丽水市土地管理专题信息(如地籍、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10.
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工作,以北京苍穹数码测绘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城乡一体化软件KQGIS为建库平台,提出了数据库结构设计框架及建设流程.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技术标准和规程,基于KQGIS平台完成了甘肃省某县城镇地籍数据库.该数据库涵盖城区11.33 km2的土地面积,包括7200宗地及道路网和水系等地籍信息.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分析了数据格式转换、数据检查及处理、参数设置、数据库维护等关键问题.通过对数据库的检测和实际应用,该地籍数据库的各项功能均达到了预期目标,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动态管理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1.
桐乡市地价指数编制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市场信息不畅,是当前我国土地市场培育中的一个重大缺陷。其缺陷势必造成土地市场情况不明,使政府对土地市场宏观调控缺乏针对性和超前性。对地产经营来说,由于没有畅通的信息渠道,不能及时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投资决策,会增加投资的盲目性。因此,加强地价动态管理和土地市场信息建设,应用指数分析方法研究地价的变动和发展趋势,已成为地产评估和地价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土地信息资源是与特定地块相关的各种信息,是土地管理工作处理的对象和结果。我国目前对土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缺乏技术人才,对土地信息资源的收集和利用存在缺乏市场机制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可采取一定措施来合理利用土地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落实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基本依据。随着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完成,各地都已建立了基于省厅《浙江省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试行)》(简称《省标》)的1:10000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并通过省厅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的严格检查,较好地确保了本轮规划数据库的质量。规划数据库的建立适应了新形势下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规范和创新国土资源管理对土地利用规划提出的新要求,实现了从纸质图件粗放式管理向标准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乡宁县开展土地利用调查获得大量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成了集数字正射影像、测量图形、实体属性、以及相应文档等为一体的乡宁县土地利用数据库,实现了土地利用数据的科学化、信息化管理,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土地管理各项业务工作的全面开展,特别是城镇地籍调查的完成,各种数据、图件、文档资料急剧增加,地籍信息量越来越大。相应地,日常地籍变更工作也越来越频繁,使得传统的地籍信息管理方法已不能满足地籍管理的需要。因此,建立地籍信息数据库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地籍管理的信息化迫在眉睫。笔者现就地籍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与大家做一下探讨。  相似文献   

16.
建设全国土地利用数据库,实现“行业数据即调即出,全部信息准确无误”目标,使土地利用管理数字化、标准化、合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是精确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在承担数据库示范项目的工作中,以需求为导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首先从规范土地利用现有数据做起,加强1:1万数据中心建设。实践证明,这将为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保障。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人口众多,土地问题十分严峻。20年来,对全国的土地工作和信息开展系统设计,实现统筹联合,管理“大土地”,是十分紧迫的。  相似文献   

18.
一是完善管理体制。义乌市国土资源局按照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金华市国土资源局的工作部署,扎实工作,不断创新,在管理体制上,专门设立了地籍管理科,成立土地登记事务所和国土资源信息中心作为地籍工作的业务支撑和技术支持机构,形成了完整的地籍工作网络,建立了统一协调、统一调查、统一登记、统一数据库管理和共享数据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9.
菏泽数字国土工程主要包括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土地管理信息、地质矿产资源信息、国土测绘管理信息和国土资源法规监察信息。3S术是其工程中空间数据获取和管理的技术基础。在工程建设中应首先科学编制建设规划。通过规划确定方针,提出目标,明确任务,有序地开展建设。  相似文献   

20.
12月13日,《中国国土资源报》公布了“十五”期间全国地籍管理先进单位、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嵊州市国土资源局名列“全国地籍管理先进单位”。浙江省县级局只有义乌、嵊州、江山三个局享此殊荣。“十五”期间,嵊州市国土资源局以“数字国土”建设为抓手,促进地籍管理规范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地籍管理“七化”目标,即“土地产权明晰化、土地数据信息化、动态监测网络化、土地查询公开化、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手段现代化、工作程序规范化”已经实现,成为目前绍兴市唯一的省级地籍管理规范化建设达标单位。目前,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城镇地籍管理数据库(市区24平方公里区域完成了数字化地籍测绘,六大集镇数字化地籍测绘基本完成)等“数字国土”各项科技成果投入应用,为土地规划修编、土地登记发证、土地开发整理和建设用地报批等业务提供了现势性较强的基础数据,真正实现了以数管地、以图管地的目标。从而使国土资源管理更加规范,耕地保护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