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将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理论应用于我国农村发展的研究中,提出了“农村增长中心”的概念,并论述了农村增长中心的特征、性质和意义以及建设农村增长中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西方区域多中心测度与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统梳理西方多中心概念、测度与效应等方面的相关文献,发现多中心效应的不确定性与其定义的模糊性以及测度方法和指标的选择有关;某一尺度的多中心政策在其他尺度上会产生不同影响;历史特殊性和地方情景是影响多中心政策实施的关键因素.认为并不存在可适用于所有区域的空间组织模式和政策措施,今后的研究应仔细区分形态多中心与功能多中心,正确选择测度方法与指标.  相似文献   

3.
陈乐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7):1325-1337
集聚经济理论自诞生之日起便与城市经济增长存在着本源联系。论文系统梳理集聚经济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归纳集聚经济阐释城市空间形成与发展的核心思想,明确集聚经济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是具有本源联系的。进一步回顾集聚经济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程度与机制,发现以人口密度等指标为代表的集聚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可从“宏观过程”与“微观过程”两大视角探寻城市集聚经济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解释机制。这一工作不仅是以往集聚经济与城市经济增长相关文献回顾的一个延续,也为后续集聚经济影响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参照。  相似文献   

4.
吴巍  周生路  魏也华 《地理研究》2013,32(11):2041-2054
基于1993-2008 年间4 个时相的遥感影像,应用SLEUTH模型模拟与预测自组织和规划引导两类情景下泉州中心城区的城市用地增长过程,并借助空间关联法分析其城市增长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为“两规”空间协调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① SLEUTH模型适用于研究区的城市增长模拟与预测,其对城市用地扩展的数量拟合要优于空间匹配,可作为多方案情景模拟的一个技术手段。② 规划引导预案的MPS、ED、AWMSI、MPI 四类景观指数均优于自组织预案,城市用地斑块的整体性、连接性较优,未来城市发展较为紧凑,利于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与城市的集聚发展。③ 随预测时间推移,研究区城市用地扩展的速率以及空间集聚性将有所减弱,城市增长的热点区也会发生演变与迁移。2008-2020 年,热点区分布总体呈现“圈层式”结构,局部以“跨江发展”为主要特征;2020-2030 年,热点区总体布局较为发散,局部则呈“环湾发展”与“孤立分布”特征。本研究将情景模拟、景观指数、空间分析等方法有效结合,有助于深刻理解研究区的城市空间增长过程,可为城市管理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人力资本空间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远东  花拥军 《地理研究》2012,31(4):711-719
基于资本外溢性和省域技术水平间存在空间依赖性的假设,在Mankiw、Romer和Weil模型(简称MRW模型)中引入了变量的空间滞后项,构建了空间MRW模型,运用中国全域及东部、西部面板数据进行固定效应的空间面板估计,证实了模型假设的正确性,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在中国全域及东、西部区域中,人力资本及其空间外溢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不显著;第二,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及其空间外溢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值均约为西部地区的两倍。  相似文献   

6.
精明增长政策下美国城市多中心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美国城市多中心治理为研究对象,提出实践中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网络化治理是美国城市空间得以精明化增长的根本原因。首先定义多中心网络主体包括政府、利益集团、社会公众及电子媒体,并指出各利益主体所占有的资源、利益诉求及价值规范。构建包括资金支撑、技术支撑及信息支撑的多中心治理的支撑体系,进而得出政府自上而下资金、指导“软控制”与公共秩序维持机制;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合作竞争的推动机制;社会公众依托公民权利的实施反馈监督机制及电子媒体为中心的全网络信息发布机制4方面的运作机制。最后,提出中国城市空间的集约型增量增长和存量空间更新相结合的“精明化”路径实施启示。  相似文献   

7.
城市空间增长与人口密度变化之间的关联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睿  焦利民  许刚  徐智邦  董婷 《地理学报》2020,75(4):695-707
探究城市空间增长与人口密度变化之间的关联关系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对制定有效的土地政策、促进城市紧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中国和欧洲23个人口100万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采用1990年、2000年和2014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和人口数据,计算各时段样本城市空间增长速率,建立城市紧凑度指标,并将城市空间增长方式划分为紧凑型、保持型和蔓延型,进一步探讨了样本城市的空间增长特征、人口密度变化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为:① 人口密度降低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和欧洲城市,中国城市人口密度相对较高且降低速率较快,欧洲城市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且降低速率较慢;1990—2014年中国城市半径的增长速率明显快于欧洲城市半径的增长速率。城市空间增长速率与人口密度变化速率呈现强负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为-0.693);② 1990—2000年中欧城市主要以紧凑型方式增长。2000—2014年中国城市主要以蔓延型方式增长,且人口密度随时间下降的速率加快;欧洲城市主要以紧凑型和保持型方式增长,人口密度降低速率减小;③ 紧凑型的空间增长方式并不一定会带来人口密度的升高,但会减缓人口密度下降的速率。中欧城市对比分析表明,城市维持紧凑型空间增长方式,则城市人口密度随时间下降速率减慢;而空间增长方式由紧凑型转为蔓延型,将加剧城市人口密度随时间下降。  相似文献   

8.
9.
中心地理论创新与发展的基本视角和框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揭示规律、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面对时代发展、社会转型、技术进步及其带来的城市与区域巨变, 中心地理论需要创新发展。首先, 突破中心地理论的严苛假设、忽视系统动态性和自然-人文要素综合性的固有缺陷, 拓宽其普适性。其次, 以动态的和联系的眼光审视中心地系统外部条件、内部要素和组织形式与机制变化, 从中发现理论创新的视角。包括人口再分布, 城市体系重组, 全球产业网络兴起等宏观背景变化的视角;现代交通条件、信息技术发展、技术革新、体制变革等影响要素和机制变化的视角;全球城市网络形成, 城市带、群、链迅速聚合, 底层中心地重构等中心地系统组织形式新变革的视角;RS、GIS和现代统计手段应用的视角。再次, 中心地理论创新与发展有必要从“肢解”阶段进入到整体完善过程, 构建创新与发展的基本框架:①以指导实际应用, 形成理论和研究范式为创新和发展的目标;②以中心性测度新模型、严苛条件缓和、动态中心地系统、中心地系统畸变模式、中心地扩散域的空间嵌套等为创新和发展的核心内容;③突破自然-人文耦合要素对中心地系统影响机理及模型化表达, 现代中心地系统空间图景, 动态开放的现代中心地系统建设等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佳洺  孙东琪  姜炎鹏 《地理学报》2023,78(8):1955-1968
从产业异质性的角度,实证分析区域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对周边城市人口增长的作用过程和机制,并进一步探究了产业结构对于区域城市体系的极化和均衡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制造业强化了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促进了周边城市人口的增长,而服务业则弱化了溢出效应,对周边城市的增长具有抑制作用;(2)以制造业为主的区域中心城市由于相对较小的城市规模和较强的溢出效应,更容易形成相对均衡的区域城市体系,而以服务业为主的区域中心城市,更倾向形成相对极化的区域城市体系;(3)产业结构与周边城市人口增长呈现倒“U”型关系,即中心城市制造业或服务业占比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周边城市的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11.
城市它是一个大的开放系统,它的可持续发展肯定与外部环境有关。因此,城市的发展就不仅仅是它本身的经济、生态、社会问题。它与外界有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处理好它与外界关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城市就会被孤立。以北京、洛阳、广州为例,主要从外部环境人手,运用区域增长极理论(即城市的产生、发展、衰退都有它相对应的增长极的产生、发展、衰退)找出城市产生、发展、衰退的原因,然后反思:现在有些城市的发展是否要考虑转换它们的增长极?进而对相关城市的发展及其区域均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增长极理论分析及选择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文分析了皮鲁式增长极与修改式增长极的区别,指出了修改式增长极概念的不足,肯定了皮鲁式增长极在区域发展规划中的实用性,提出了从宏观到微观,从推进型产业到推进型企业区位及发展环境的增长极选择方法。并针对推进型产业及其区位的性质和有关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选择指标与方法。最后以河南开封市为例,验证了选择方法的实际可操作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中国城市化理论学派述评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薛凤旋  蔡建明 《地理研究》1998,17(2):208-216
中国城市化具有独特性,自70年代以来一直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文中通过对各有关研究的比较和总结,归纳出5种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学说,即反城市主义说、工业战略说、城市二元体系和工农业均衡发展说、工业化和城市偏爱说以及综合说,并对各学说进行了评述,指出中国在面临社会经济结构全面转型的历史时期,极有必要借鉴他人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去建立自己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14.
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本文以淮北市和铜山县煤矿塌陷地为例,研究了采矿迹地的景观变迁;并探讨了如何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来进行采矿迹地的景观生态重建。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异原因分析   总被引:56,自引:10,他引:56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和扩展是历史、自然、社会等综合因素长期演化的结果,现人世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影响着我国东中西部经济梯度的扩大。我国西部的发展必须实行全方位开放的战略,但重点仍应面向环太平洋地区的我国东中部,并且努力加快连通东西部的交通大动脉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地域分工与区位优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域分工和区位优势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它形成了区域开发或城市规划工作必须遵循的依据。本文由三部分组成。首先,对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到俄林和巴朗斯基的地域分工学说作了历史性回顾;然后,提出了区域和城镇区位优势表现的完整体系,包括以下四对即有形和无形优势、绝对和相对优势、局部和全局优势以及空间和时间优势;文章结尾探讨了地域分异的外在因素和内在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7.
河型成因的各种理论及其间关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倪晋仁  张仁 《地理学报》1991,46(3):366-372
本文较为系统地将河型成因的各种研究方法按其所依据的理论分类,并指出了各种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文中讨论了各种研究方法所具有的优缺点、各研究方法之间的互补作用以及各种研究方法在表面处理方式不同的背后所隐藏的使河流趋向某一极值状态(或稳定状态)的共同倾向,并据此指出了进一步研究河型成因问题时的侧重面。  相似文献   

18.
空间运输联系的生成与增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张文尝  唐秀芳 《地理学报》1994,49(5):440-448
空间运输联系是指在自然、社会、经济诸要素综合作用下,区域间通过交通运输设施进行旅客和货物的交流。区域差异与互补是空间运输联系产生的直接原因,交通设施是空间运输联系实现的基础。本文以世界不同类型国家和我国近半个世纪的运输活动及其社会经济背景值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实证分析方法,经过归纳、演绎和推理,深入研究了运输联系生成的内在机制和增长演变的趋势,得出了旅客生成密度和客运强度随经济增长而增长、货物生成密度和货运强度随经济增长而降低的结论。在评价指标方面,提出了生成密度、运输强度等概念和指标,并对世界主要国家的运输发展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9.
For more than two hundred years yellow fever epidemics periodically raged in some of the largest cit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Physicians of the late 18th and early 19th centuries were ignorant of the source, mode of tranmission, and method of cure. Debate centered upon the issues of foreign vs. local origin, and the contagious vs. noncontagious nature of the disease. Several disease maps were produced in attempts to support these theories. The maps purported to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asma and yellow fever. Three early maps that were used for deriving and supporting theories of local origin and noncontagion are presented here.  相似文献   

20.
利用South Pole和Mc Murdo两站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期间的电离层相位闪烁数据,统计分析了两站电离层相位闪烁发生率的周日分布和季节分布。统计结果表明,两站的相位闪烁发生率在季节分布上,春秋季明显大于夏冬季;在周日分布上呈双峰结构。在磁中午附近和磁子夜后有较大的闪烁发生率。磁中午附近是因为极隙区的软电子沉降和电离层对流导致的电离层不均匀性,造成较强的无线电波闪烁;磁子夜附近闪烁增强可能是穿越极盖区的等离子体云破碎造成较大密度梯度导致。总体上说,Mc Murdo站的闪烁发生率高于South Pole站,这可能是因为它们所处的磁纬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