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基于2015—2019年冬季黄河流域中游地区(山西段和陕西段)6种大气污染物的浓度数据,研究了黄河流域中游冬季大气污染物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5—2019年黄河流域中游地区,PM10和CO浓度持续降低,O3浓度持续升高,PM2.5、SO2及NO2平均浓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2019年主要污染物NO2、CO、PM2.5、PM10及SO2浓度均最低;2019年冬季O3平均浓度达到最高(54μg/m3)。研究地区下游的PM2.5浓度高于上游,且沿黄河由北向南其浓度逐渐增加,黄河东侧山西段的PM2.5浓度高于西侧陕西段。研究区域PM10污染浓度由2015—2016年的黄河东侧高西侧低转变为2017—2019年上游低下游高的分布特征。SO2浓度呈黄河东岸比西岸高的分布。NO2高值区域从2015—2017年黄河西侧下游地区变为2018—2019年中上游地区;CO平均浓度高值区域位于黄河东侧下游地区;O3浓度空间分布特征不明显,但近5年浓度大幅增加,需要加强对臭氧的防控。  相似文献   

2.
由《今日国土》杂志社、今日国土生态文学委员会和河南省三门峡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黄河之约·绿水青山三门峡生态文学周”活动4月25日至29日隆重举行。活动期间,本刊记者采访了三门峡市委书记范付中。范付中就怎样实施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怎样实现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怎样展示三门峡大美风采等生态强市话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相似文献   

3.
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投入运用后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影响程度如何是黄河治理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基于多期Landsat TM/ETM等卫星影像数据,解译提取了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等小浪底水库运用前后7个年份的黄河下游河道水域数据,通过空间叠置分析、列表对比,揭示黄河下游河道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小浪底水库运用前,黄河下游河道宽,水域变化大,1985—2000年的15年间面积变化546.979 km2;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下游河道变窄,水域变化小,2000—2015年的15年间面积变化46.759 km2。说明小浪底水库投入使用后,有效控制了黄河下游的流量和流沙,对稳定黄河下游河道起到了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黄河万里,奔流激荡。在黄河“几”字弯的最后一道峡谷中,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耸立于大河之上,镌刻着新中国“黄河安澜,国泰民安”的丰功伟绩。黄河安澜,是炎黄子孙千年以来的夙愿。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把治理黄河列入治国理政的重要议程。1952年深秋,毛泽东主席第一次离京巡视就选择了黄河,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全票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  相似文献   

5.
孙果清 《地图》2006,(1):89-89
“黄河之水天上来”, 这诗句一是形容黄河之水, 水流很长:二是表明对黄河的水源在哪里, 还不十分清楚。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中下游一直是中华民族发祥、生活的主要地区, 人们对这里的河道等地理特征已经有所了解。而对黄河上游的地理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元代 专门派遣考察队实地踏勘河源,人们才开始弄清黄河上源的地理情况。  相似文献   

6.
公元2008年7月10日.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揭碑开园。黄河记住这一天.中国地质史上也写下这一天。它掀开了黄河流经延川68公里路程的美丽面纱。黄河从雪山走来.在延川翩翩起舞.形成5个巨型S大湾。它们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变迁,浓缩着黄土高原的风情.推演出许多鲜为人知的神话.传承着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这里凝聚了天地之灵气.汇集了九曲黄河之神韵。黄河用乳汁哺育延川儿女.同时也以美展示母亲的风采。  相似文献   

7.
提起黄河,家住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的市防汛办副主任王墨田就忧心忡忡:“现在的黄河河床,已‘悬’在我家的房顶上了。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有点玄,但说‘黄河之水房上流’一点也不过分。如果这一段大堤决口,站在房顶上都躲不过灭顶之灾。”据沿线水文站监测,黄河内蒙古河段在过去十年中“蹿”高了两米多,已成为继下游河南、山东段后又一“地上悬河”。河槽萎缩,河身变“瘦”地处黄河中上游的黄河内蒙古段,全长890多公里。数千年来,黄河用母亲乳汁般的河水,孕育了草原煤城乌海、草原钢城包头、河套平原及土默川平原,流传下“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相似文献   

8.
公元2008年7月10日,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揭碑开园。黄河记住这一天,中国地质史上也写下这一天。它掀开了黄河流经延川68公里路程的美丽面纱。黄河从雪山走来,在延川翩翩起舞,形成5个巨型S大湾。  相似文献   

9.
李鼎臣 《地图》1991,(2):36-37
近年来,为适应黄河的河道治理、水力资源开发、科学研究、中游干流规划及工程布置、下游防汛的需要,已编制了一些不同形式的黄河河道地图,现已出版的有三本:《黄河中游干流河道地图》、《河南黄河河道地图》、《山东黄河河道地图》。经过几年来的实际应用,认为册芯为连续长条折叠式的装帧成册形式最理想而又适用。  相似文献   

10.
引风送雨,振兴中华--空中南水北调方案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红旗 《地图》2000,(1):50-53
关注黄河,拯救母亲河,开发大西北,改变南涝北旱,这是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必须思考的有关民族兴亡、国家盛衰的切身问题. 经过长时期多角度思索,笔者曾发表过黄河下游双河道方案、黄河中游黄河清工程、黄河上游(包括大西北)春风再度玉门关气象工程,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就4S技术在“数字黄河”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并对4S技术应用的关键问题作了探讨。通过分析认为,4S及其集成技术是“数字黄河”的神经网络,是建设“数字黄河”工程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12.
地质作用·黄河悬河段水动力条件·遥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黄河冲积扇区基底构造轮廊,分析了各河段新构造运动形式及河道发育特征,同时也分析了黄河河道的地段性对控导工程的影响,最后对中常及特大洪水期黄河下游河道的防洪形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利用HJ-1A/1B卫星CCD数据进行黄河凌汛监测,提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决策树的冰凌提取方法。实验结果显示,利用HJ-1A/1B卫星CCD数据能有效地提取出黄河的冰凌范围,对黄河凌汛监测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地理知识     
▲中日联合黄河水源探查队,八五年到达黄河的两个发源地——青海省的卡日曲和古宗列曲。探查队经调整证实,在卡日曲,作为黄河源泉的有五个大池,这些池的水很满,溢出的水成了黄河最初的源流。在这些源泉的对面,隔着一条高达20米左右的分水岭,还有一股  相似文献   

15.
孙立 《地图》2002,(3):59-61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它,是“摇篮之魂”;《黄河大合唱》凡中国人都会唱,而它,是灵感之源。它激怒了黄河,发出声声怒吼;它激励着我们,为之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6.
孙果清 《地图》2011,(4):132-133
黄河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一条河流。自古以来,它就和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其中游地区素称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古人很早就开始探索这个问题。由于河源地处高寒,交通困难,所以,对其正源的认识就如同黄河本身一样,经历了不少的曲折。  相似文献   

17.
将GPS技术应用在黄河防洪工程中 ,针对黄河防洪工程的特点 ,研究了工程实施方案 ,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商丘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境内北部的黄河故道上,是国家级旅游线路“黄河之旅——中华民族之魂”和河南省“三点一线”东扩旅游热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商丘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市“三大”旅游精品名牌工程之一。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东西长26.7公里,南北宽2至5公里,控制区总面积65平方公里,由森林公园中心园区、天沐苑景区和天泉湖景区等三大景区共20多个景点组成,三大景区核心景区建设面积838公顷。黄河故道历史悠久,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东京(今开封)留守于滑县西南人为决河,遂使河道夺泗入淮。黄河流经商丘727…  相似文献   

19.
从宁夏北部卫星影像上发现,在宁夏石咀山至内蒙乌达之间,有一组古洪积扇被黄河所穿切,经野外考察认为,该段黄河两岸的Ⅲ级阶地属晚更新世洪积侵蚀阶地,宁夏北部黄河发育于晚更新世以后。  相似文献   

20.
黄河经常改道,给中国带来肥沃的耕地,也带来灾难。历代黄河河道变迁反映在地图上,可以断定地图的成图年代。先秦至宋代,黄河基本在华北平原用不同河道进入渤海。自1194年开始,黄河夺淮,分两支,北入渤海,南注黄海。1580年治河后,黄河只有南支汇淮河入黄海,到1855年再恢复单支入渤海。黄河4次大改道的历史可以印证地图成图年代。《坤輿万国全图》上的黄河分两支,为1194—1580年状态,不是利玛窦与李之藻时代的黄河,他们应该目击而未更正,证明两者均没有参加《坤輿万国全图》的测绘,地图存在远较二人时代为早。卫匡国的《中国新地图集》,黄河只表示南支入黄海,是1580年以后的材料,比1541年的《广舆图》资料更新。地图制作有勘探、测绘、拼合、制版、印刷、翻译等步骤。严格来说,地图最重要的创作者是勘探测绘者,其他的任务是后勤,翻译重绘更是省事。《中国新地图集》主要制作人不是卫匡国,实为中国历代省、县、乡分工测绘,明代统其成,已用经纬线,球形投影绘制。《坤輿万国全图》则是郑和等率领大航海的经验总结。卫、利、李等人只参与翻译,添加地名和序言。这两份外国保存的中国地图重现中国历史,证明郑和时代的大航海是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近代地图学为中国原创,中国地图学西传才更接近史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