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初论胶北隆起地壳伸展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晚元古宙,胶北隆起在造山运动后期开始发生NW(W)→SE(E)方向的地壳伸展作用,突出表现于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内部,持续时间很长久(自晚元宙开始,断续到中生代印支-燕山期),具有改造期伸展作用特点,区域构造处于十分散化的状态,导致褶皱变形及大规模花岗质岩浆侵位。 相似文献
2.
3.
造山带的伸展作用及其地壳演化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造山带的伸展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喜马拉雅型伸展,伸展限于上地壳,表现为规模有限的伸展断层,发生于俯冲—碰撞阶段;(2)科迪勒拉型伸展,整个地壳发生伸展,涉及拆离断层、沉积盆地、变质核杂岩的形成,发生于碰撞后阶段。对加厚地壳的热力学模拟,可以解释造山带挤压终止到伸展开始的时序与岩浆活动的关系。喜马拉雅型伸展伴随高压变质作用,并使变质岩系近等温减压;科迪勒拉型伸展与高温变质作用关系密切,伴随花岗质岩体的侵位,并使变质岩系近等温减压之后近等压冷却。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早元古代地层为一套中高级变质岩系,在胶北隆起区以“荆山群”和粉子山群为代表。“荆山群”主要分布于胶北隆起的平度市明村—西市南墅、莱阳市家旌旗山—栖霞市大庄头一带,呈NEE向展布,经历了麻粒岩相—高角闪岩相变质;空间上位于“热背斜”的核部。其岩相... 相似文献
5.
鲁东胶北隆起区早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东胶北隆起区早前寒武纪地层划分为:中太古代唐家庄岩群,晚太古代胶东岩群,早元古代荆山群、粉子山群、芝罘群。综合最新区调成果得出如下几点认识:(1)唐家庄岩群是鲁东最早一期经受角闪麻粒岩相变质的表壳岩系,与鲁西沂水岩群相当。说明在中太古代时,鲁东、鲁... 相似文献
6.
江南隆起东端伸展构造的识别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屯溪流塘盆地典型伸展堆叠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的解剖,以及对其它几个伸展构造实例的分析,指出伸展构造在江南隆起的存在,它们的形成主要是重力作用的产物,遍及中、新生代。这种特征构造的解剖有助于深化认识江南隆起的构造特点和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7.
胶北隆起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历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野外观察、断层滑动矢量分析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研究了胶北隆起区两条主要断裂带(招远-平度断裂带和牟平-即墨断裂带北段)的活动历史及古构造应力状态,结合火成岩40Ar-39Ar、SHRIMP和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确定了该区晚中生代主要构造-热事件和构造应力体制的转换时限。结果表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胶北隆起区经历了从地壳挤压为主到引张伸展为主的运动学转变历史。晚侏罗世构造幕式挤压导致地壳增厚和玲珑型花岗岩体侵位,岩浆活动年龄指示了两期构造-热事件:早期集中在160~150 Ma,晚期在147~142 Ma。胶北隆起区NNE向断裂带发生低角度逆冲和左旋走滑活动,挤压应力方向为NW-SE。早白垩世中晚期,伸展构造应力体制占据主导地位,引张应力方向为NW-SE至NWW-SEE。这期伸展作用不仅导致了胶莱断陷盆地的形成,同时诱发了I-A型花岗岩侵位(年龄集中在135~106 Ma)和中酸性火山喷发。在早白垩世莱阳群下部地层中发现的玄武质火山岩夹层,进行了角闪石40Ar-39Ar和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指示研究区早白垩世伸展构造应力体制起始于130 Ma。最后讨论了晚中生代从挤压到伸展构造应力体制转变的区域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8.
野外地质调查表明,鲁西隆起的伸展断裂十分发育,其构造样式复杂.主要形式为陡倾斜的伸展断裂和缓倾斜的滑脱断层组成的复合伸展断裂系统.陡倾斜的伸展断裂构成鲁西伸展断裂系的主体,是控制其南部凹陷沉积的边界断裂.断裂带中构造角砾岩、断层泥发育,并有小褶皱、擦痕等显示断裂活动的标志.缓倾斜的滑脱断层在鲁西隆起区广泛发育,分为深、浅两个层次,浅层次中最具规模的位于下寒武统与太古宇之间.滑脱面上盘的寒武系底部产生强烈的构造变形,褶皱和破碎带发育,下盘构造相对简单,仅挤压破碎.深层次滑脱断层发育在中地壳低速层处,控制着浅层次滑脱断层的形成与分布.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鲁西隆起的伸展断裂系统是由晚中生代以来两次大规模的伸展运动形成的,形成机制上,与中、新生代郯庐断裂的走滑活动、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以及岩浆上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阴山中生代地壳逆冲推覆与伸展变形作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研究区属燕山-阴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变形特征和物质组成,可以分为北部构造活动带、中部隆起带和南部构造活动3个不同的构造区。以中部隆起带为中心,在南北两侧的构造活动带中的构造样式和变形机制呈反向对称出现。逆冲构造和伸展构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密切共生。在印支期-燕山早期地壳以逆冲挤压变形机制为主,形成了色尔腾山逆冲推覆体系和大青山逆冲推覆体系,而燕山晚期阶段在逆冲岩席上产生了背向伸展变形作用,形成了同构造的早白垩世呼和浩特-包头盆地和固阳盆地。 相似文献
10.
鲁西地壳隆升的伸展构造模式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伸展链锁断层系,形成了鲁西的主导造格局,即“块断”构造。它是由中、生代两次伸展运动形成的。伸展运动幔源岩浆活动有着密切的成生联系。伸展运动的结果,形成了以泰山-鲁山-沂山为核心的鲁中块隆,它至今耸立于周围以平原地貌为标志的地堑系之间,隆起的高点,就是当今的泰山。 相似文献
11.
用物理模拟研究地幔上隆与大陆裂陷伸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脆延性双层模型,在满足相似要求的前提下,模拟了三种边界条件下的上隆与伸展。模拟结果表明:两侧边界固定时,上隆能产生拱张断裂,然而它引起的侧向分流比较小,基本不能形成伸展;存在半开放或开放边界时,可以产生大规模的伸展,但伸展主要沿上隆早期产生的张裂进行,显然,上隆产生的张裂为后续伸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上隆加速了延性层向开放边界方向流动,促进了伸展;另外,在上隆-伸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延性层被动上隆。这些实验结果说明,地幔主动上隆引起伸展是有条件的,需要边界条件的配合;被动上隆是普遍存在的,它是重力均衡作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阴山地区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划分为桑干麻粒岩区、集宁副变质岩区、乌拉山-大青山前缘构造区和色尔腾山岛弧过渡区。桑干麻粒岩区代表了中太古微古陆并经新太古强烈岩浆增生的太古地壳;集宁区代表基底之上新太古末期-古元古沉积盖层;乌拉山-大青山区是基底岩石构造剥露的前缘构造区;色尔腾山区主要由深部花岗岩和浅部绿岩构成的太古岛弧区,古元古时期北部古岛弧和南部古大陆碰撞汇聚,继后北东南面向伸展使阴山地区早前寒武纪岩石剥露。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隆升对云南高原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讨论了云南高原环境从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在上新世 ,云南高原普遍发育一套粘土岩、亚粘土岩、粉砂岩及褐煤的湖相、湖沼相沉积 ,大致以红河断裂为界 ,西厚东薄 ,说明在上新世云南高原内部总体构造环境较稳定 ,但西部盆地下沉的速度大于东部盆地。在早更新世 ,云南高原的沉积相和厚度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红河断裂以西为洪冲积相的砾石层 ,厚度薄 ;滇西北主要为河流相的砾石层和砂层 ,略较滇西的厚 ;滇中地区为河湖相和河流相的砂质粘土层、粘土层、砂层和砾石层 ,厚度较大。说明进入早更新世 ,云南高原隆升强度明显加强 ,而且从西部向东部逐渐推进。在早更新世晚期 ,在青藏高原的昆黄运动的影响下 ,全区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构造运动———元谋运动 ,造成下更新统的褶皱、断裂变形和金沙江的全线贯通。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非金属超大型矿床与板块构造及地壳演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非金属超大型矿床与板构造和地壳演化的关系,表现在不同板块构造环境形成不同的超大型非金属床组合,相同板块构造环境而不同板块对象所形成的超大型非金属矿主档又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5.
华南白垩-第三纪地壳拉张与铀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65,自引:0,他引:65
华南是中国最重要的铀矿产区之一。按赋矿围岩的不同 ,该区主要产出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和碳硅泥岩型 3类铀矿床。铀矿区都分布有比铀成矿超前形成的富铀岩石 ;铀矿床成矿热液中的水主要为大气成因地下水 ,成矿温度约为 1 2 0~ 2 5 0℃ ,成矿热液的δ1 3 C值主要为 - 4‰~ - 8‰ ,表明幔源CO2 参与了成矿作用 ;矿床的N(3 He) /N(4He)为 0 .1 0~ 2 .0 2Ra,显示成矿热液中大量幔源He的存在。这些铀矿床的成矿时代与赋矿围岩的岩性和时代无关 ,都集中在该区地壳受到强烈拉张因而断陷盆地广泛发育并伴有幔源基性岩浆活动 (基性脉岩、玄武岩 )的白垩—第三纪。研究表明 ,白垩—第三纪导致了地幔与地壳表层沟通的地壳拉张 ,把该区 3大类型的铀矿床串联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1 )地壳拉张通过控制向大气成因的贫CO2 热液提供铀成矿必不可少的幔源CO2 ,而与铀成矿发生联系 ;(2 )同一机制形成的富CO2 热液浸取同一或不同铀源岩石中的铀并在不同围岩中成矿 ,形成了按赋矿围岩划分的各种矿床类型 (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和碳硅泥岩型 )。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中轴构造带地壳最新构造变动样式及其动力学内涵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文中通过对已有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探测成果的系统分析与综合 ,给出了中轴构造带地表活动构造的分段特征 ,特别是近地表显示地壳缩短变形的挤压构造特征 ;初步论证了中轴构造带中南段为岩石圈深度范围阻挡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或南东向滑移的阻挡构造边界 ,且具有上、下呼应的深浅构造关系 ;指出中轴构造带内部活动挤压构造具有把青藏高原北西向左旋走滑控制的块体东向或南东向滑移转换成为隆升运动的构造转换作用 ;对其中南段整体的综合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大陆最新构造变动和地震时空迁移的动力学问题。 相似文献
17.
河流阶地作为第四纪以来较新的沉积地貌单元,在研究区域构造隆升和区域断裂活动性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利用前人对六盘山东西两侧黄河、渭河及泾河地区阶地研究成果,借用古地磁及14C等方法测定阶地形成年龄和实测阶地拔河高度已有数据,引进构造差异隆升速率(△UT)参数来反映区域构造隆升强弱.通过对兰州黄河阶地、陇西渭河阶地与泾河阶地的构造差异隆升速率对比研究表明,第四纪以来,兰州黄河阶地与泾河阶地4个期次平均构造差异隆升速率(△UT)分别为76.87mm/ka、42.88mm/ka、421.06mm/ka和1050mm/ka;平均值为397.70mm/ka;陇西渭河阶地与泾河阶地3个期次内(△UT)分别为177.37 mm/ka、171.83 mm/ka和168.27mm/ka;平均值为172.49mm/ka.说明六盘山西侧总体活动性要强于六盘山东侧,同时六盘山构造带北段较南段活动性强,并有逐渐增强趋势.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六盘山西侧区域系列NWW、NNW活动构造发育对应力的转换和吸收占据重要位置,而六盘山东侧依附于较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对区域应力的转换和吸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华北陆块岩石圈减薄作用:热薄化与机械拉伸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8,自引:10,他引:8
针对华北陆块岩石圈减薄作用的动力学机制开展了一系列二维定量数值模拟研究。其模拟结果表明,在给定的岩石圈热传导和放射性生热条件下,岩石圈底部地幔热流(mantlethermalflux)的增加能导致岩石圈内热状态的明显改变,导致早古生代以来华北岩石圈厚度的巨大变化,当地幔热流达到35~40mWm-2,华北陆块的岩石圈厚度将减薄至100km以内。单纯的机械拉张同样能导致岩石圈厚度的薄化,但岩石圈厚度的减薄相对有限。即使拉张伸展率达25%,其岩石圈厚度最大减薄至150km。因此通过数值模拟的研究揭示了这样的事实,即华北陆块岩石圈厚度的减薄主要受制于岩石圈内热状态的变化,以热侵蚀的减薄方式为主,机械拉张作用可能对华北陆块岩石圈厚度的减薄作用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是工程地质学中与地质力学和构造地质学关系密切的一个分支学科。近10年来,随着国家大型工程建设的高速发展,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理论——区域地壳稳定性工程地质学。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介绍这门学科在基础理论、研究思维方法等方面的一些新进展。
(1)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重点论述地壳稳定性分析。主要地质灾害风险估算和地壳稳定性评价3个层次的基础理论。
(2)研究思路和方法不断更新。主要论述系统的、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动态的、发展演化的研究思路和多种方法相互补充验证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重点论述地壳稳定性分析。主要地质灾害风险估算和地壳稳定性评价3个层次的基础理论。
(2)研究思路和方法不断更新。主要论述系统的、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动态的、发展演化的研究思路和多种方法相互补充验证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