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悬浮泥沙     
(一) 悬浮泥沙含量值根据计算统计结果,全区海水中悬浮泥沙含量甚低,平均含量为42.1g/m~3,以20—40g/m~3为主(占49.6%)。含量大于65g/m~3的为数甚少(占19.4%)。实测极高值(底层)为1462.5g/m~3,最大垂线平均值为502.9g/m~3(均见于122站,1980年10月15日10时)。各海区悬浮泥沙含量不等,具有含量分布的差异性,从整个海域看,含量值以九龙江河口湾与外港最高,西港次之,浔江最低(表5·8-1,图5·8-1)。  相似文献   

2.
提出该海域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调查区西部最高,>0.8mg/m~3,出现了两个高值区:中部是0.4~0.8mg/m~3;东部和最南部最低,<0.4mg/m~3。此分布同水团密切相关。调查区内叶绿素—a变化范围是0.2~18.7mg/m~3。在垂直分布上,叶绿素—a同跃层密切相关,呈现出三种分布类型。在不同的断面或同一断面上,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叶绿素—a含量在断面上显示出不同的分布格局。叶绿素—a含量分布还与黑潮次表层水涌升有关。  相似文献   

3.
中华哲水蚤是中国近海生态系统浮游动物关键种之一。它是莱州湾内唯一成体大于2mm的桡足类优势种,是仔鱼向幼鱼转换过程中重要的饵料来源。本研究基于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除12月和翌年1—2月为冰期外)逐月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进行了莱州湾中华哲水蚤种群中桡足幼体和成体的生态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调查月份中,中华哲水蚤桡足幼体CI—CV和成体都出现了。桡足期个体的总丰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呈单峰型,高峰期出现在5—6月。月均生物量为2.91mg C/m~3,丰度为7ind/m~3;日生产力和年生产力估算值分别为0.74mg C/(m~3·d)和266mg C/(m~3·a)。各调查月份中,CIV和CV对总丰度的贡献比例最高;4月和10月以早期桡足幼体CI—CIII居多,8—9月和11月以成体占绝对优势;其他月以后期桡足幼体(CIV和CV)丰度值相对较高。成体中,雌体较多;雌/雄性比值介于0.86—6.46,在11月最高,10月最低。各发育期的前体长月均值在8—9月最低,4月最高;其季节变化与水温呈负相关。丰度分布由莱州湾湾口东侧向湾内逐渐减少;丰度高值区(100ind/m~3)集中出现于5—6月的表层水温介于15—25°C、盐度高于31—32的站位。  相似文献   

4.
左涛  王俊  王秀霞 《海洋与湖沼》2017,48(2):327-335
基于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12月和翌年1—2月冰期除外)在渤海莱州湾逐月网采的数据资料,进行了莱州湾浮游桡足类胸刺水蚤(Centropages)种类组成、生态分布和生产力估算的研究。结果显示:莱州湾最为常见的胸刺水蚤是腹胸刺水蚤(Centropages abdominalis)和背针胸刺水蚤(C.dorsispinatus)。腹胸刺水蚤主要出现在冬、春季,该种5月丰度最高,月均丰度为435ind./m~3;背针胸刺水蚤主要出现夏、秋季(7—11月),该种9月丰度最高,月均丰度(76ind./m~3)明显低于腹胸刺水蚤相应值。成体中,两种胸刺水蚤的雌/雄比介于1—2。水温较高时,两种胸刺水蚤的桡足幼体和成体的前体长较小。腹胸刺水蚤密集区(100ind./m~3)主要分布于莱州湾湾口外东北侧,该水域水温多低于20°C;而背针胸刺水蚤密集区主要分布于水温介于21—25°C的湾内西侧近岸水域。粗略估算得到腹胸刺水蚤和背针胸刺水蚤桡足幼体和成体的月均生物量值分别为471μg C/m~3和50μg C/m~3,日生产力分别为89μg C/(m~3·d)和15μg C/(m~3·d)。两种胸刺水蚤具有明显季节更替和丰度空间分布互补性。背针胸刺水蚤已取代了2000年以前的优势种瘦尾胸刺水蚤(C.tenuiremis),成为莱州湾夏、秋季主要的胸刺水蚤。  相似文献   

5.
为对比分析北京地区供暖季期间两次重污染过程的影响因素,利用气象常规和非常规资料、环保监测站观测资料分析了2016年11月2——5日(以下简称"2016年过程")和2018年3月11——14日(以下简称"2018年过程")两次重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结果表明:2018年过程与2016年过程天气尺度高低层天气影响系统类似,地面平均风速均为1. 5 m·s~(-1),大气水平扩散条件基本相似,边界层风场的分布及风速大小基本一致,但2018年过程低层暖气团影响高度达2 km以上且逆温强度很大,大气垂直扩散条件更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2018年过程PM_(2. 5)浓度较2016年过程污染最重单站峰值浓度偏低30. 2%,全市平均浓度也较其略低,且未出现爆发性增长阶段,浓度积累增长平缓; 2016年过程一氧化碳(CO)出现爆发性增长,4 h浓度上升接近1 000μg·m~(-3),峰值浓度为3 179μg·m~(-3),黑碳(BC)浓度持续较高且峰值浓度为19 939 ng·m~(-3); 2018年过程期间CO峰值浓度较2016年过程下降24. 6%,且未出现爆发性增长阶段,BC有一定日变化特征,峰值浓度为4 228 ng·m~(-3),远远低于2016年过程。两次重污染过程发生在基本相似的气象条件下,2018年的垂直扩散能力更为不利,但从细颗粒物和一次排放污染物对比来看,2018年过程多种污染物浓度显著下降、平均浓度明显降低,这与人为减排限排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东海陆架水域夏季无机氮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刁焕祥 《海洋科学》1986,10(4):16-20
本文根据作者1981年7月3日至8月5日观测资料,对东海陆架水域(25°—32°N,122°—129°E)夏季无机氮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相应作了生物营养盐环境评价。 一、无机氮的分布变化 文中诸参数所用符号及单位如下。硝酸盐,NO_3-N;亚硝酸盐,NO_2-N;氨氮,NH_4-N;总无机氮,∑N(上述三种盐和∑N单位,皆以mg-N/m~3表示);硝酸盐的氮磷原子比,  相似文献   

7.
七十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发展贻贝(Mytilus edulis L.)的生产性养殖。当时苗源有限,苗种供应严重不足,人工培育贻贝苗遂成为着手解决缺苗的技术问题。经1972—1973年的研究,我们与烟台地区海水养殖试验场等提出了一套育苗工艺,育苗水体最高单产量达到137万/m~3。又经数年研究,最高单产量即达360万/m~3,平均单产量稳定在150—200万/m~3。再后几年的实验结果,使我们意识到:用原方法育苗要进一步大幅度提高单产量会有困难,特别是近几年来海水水质条件的恶化,有时会给育苗带来一些干  相似文献   

8.
利用船测资料分析一次冷空气过程中东海海域海气通量特征及海洋表面热收支变化特征。2017年5月5日20时—6日14时冷空气过境期间,动量通量平均值为0. 22 N·m~(-2)。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7. 17 W·m~(-2)和90. 25 W·m~(-2),是春季整个观测期间(2017年4月20日—5月26日)平均值的2. 8倍和1. 1倍。冷空气爆发当天,净热通量为-12. 73 W·m~(-2),海洋失热。白天海表面热收入58. 36 W·m~(-2),影响海面热收支变化的主要是净辐射通量和潜热通量。夜间海表面热支出156. 89 W·m~(-2),海洋作为热源向大气释放潜热99. 79 W·m~(-2),占海洋释放能量过程的63. 61%,向大气释放感热27. 11 W·m~(-2),占海表释放热量的17. 28%,海表面损失的热量主要以潜热的形式向大气传输。  相似文献   

9.
1985年9月的吕宋海峡黑潮及其输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吕宋海峡黑潮的主流轴大致在121°E附近,其西边界可达120°E,东边界在123°E之东。由于受吕宋冷涡之影响,在巴林搪海峡西口,黑潮流速达最高值(超过2kn)。在吕宋海峡的南部和北部,黑潮的体积输送分别为43×10~6m~3/s和32×10~6m~3/s。黑潮有一个向西的11—12×10~6m~3/s的净体积输送,它贡献给进入南海的“黑潮南海分支”。黑潮的一个分支在21°N与黑潮主流脱离,通过120°E向西进入南海,流速达1.6kn,体积输送为11—12×10~6m~3/s。吕宋海峡右侧的暖涡较往常靠东北,其影响深度可达1200m以深。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5—2016年夏、冬两季渤海-北黄海2个航次21个站位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该海域种类组成、时空分布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并结合现场环境参数,分析了环境因子与群落结构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夏、冬两季共有浮游动物81种/类,其中夏季渤海57种、北黄海45种;冬季渤海30种、北黄海39种。夏冬两季在两个水域均出现的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小拟哲水蚤、拟长腹剑水蚤、强壮箭虫、桡足类无节幼虫和桡足幼体。渤海夏季平均湿重生物量、丰度和香农-威纳指数分别为858.01mg·m~(-3)、6 310.82ind·m~(-3)和2.994;冬季分别为237.89mg·m~(-3)、264.36ind·m~(-3)和2.591。北黄海夏季平均湿重生物量、丰度和香农-威纳指数分别为772.23mg·m~(-3)、4 343.44ind·m~(-3)和2.64;冬季分别为257.52mg·m~(-3)、1 024.56ind·m~(-3)和2.23。聚类分析结果得出,夏季分为3个群落,冬季分为2个群落。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和浊度。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海岸带浅滩海域悬浮泥沙输送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河北省海岸占渤海海岸近1/3,它的含沙量对于整个渤海含沙量有很大影响。渤海含沙量较高,其中辽东湾为0.0296kg/m~3,中央海区为3.0219kg/m~3,黄河口为0.1227kg/m~3,滦河口为0.0240kg/m~3,浅滩含沙量比海域高,如渤海湾西部浅滩区域为0.5200kg/m~3,南堡到滦河口为0.1000kg/m~3,滦河口以北到山海关为0.020kg/m~3。  相似文献   

12.
地质矿产部、上海市联合召开东海油气勘查庆功表彰大会,隆重表彰在东海油气勘查中取得重大发现和突破的地矿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和国务院总理李鹏给大会发来了贺信.地矿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和东海石油公司共同投资,由第三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勘探3号平台钻探的断桥/黄岩1井,在东海钻成一口高产工业油气探井,经测试,日产原油210m~3,日产天然气26.9万m~3.中日合作开发的又一座现代化海上油田,渤中34—2/4油田在渤海南部投产,该油田预计日产原油1300m~3,年生产能力可达40万t.  相似文献   

13.
试验测得海冰平面应变断裂韧度(K_(IC))范围为11—77 kN/m~(3/2),平均值为32kN/m~(3/2)。由试验结果得知海冰的断裂韧度与加载速度、冰晶颗粒、试验温度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因素对应力强度因子K_(IC)临界值有较大影响。结果表明,当加载速度增大时,K_(IC)值减小;当温度升高时,K_(IC)值减小。  相似文献   

14.
中华绒螯蟹人工半咸水工厂化育苗试验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盐度为14—19‰的人工海水中,温度20—25℃条件下,189只平均体重100g的抱卵亲蟹产蚤状幼体4025万只。布苗密度为50—100万只/m~3为宜。必须经常换水,保持水质良好。人工饵料以单胞藻和丰年虫无节幼体为主,可适当加喂蛋黄。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1982年10月浙江潮下带(北纬27°10′—30°30′,东经122°30′以西)海域叶绿素α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表层平均叶绿素α为1.85mg·m~(-3),10米层平均叶绿素α为1.91mg·m~(-3),略大于表层。文章比较了象山港、乐清湾、东山湾和渤海湾的叶绿素α分布状况。调查海区平均初级生产力为181.17mgC·m~(-2)·d~(-1)。其值低于浙江沿岸上升流海域。  相似文献   

16.
南澳岛东北水域人工鱼礁区的鱼类和渔获效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2—1984年,于广东南澳岛东北部北角山近岸海域投放两批框架型人工鱼礁300个,礁体总量854.1空m~3,投礁面积13.1×10~4m~2。投礁后至1986年底,该区鱼类从14种增至58种。在渔场作业比率、渔获率以及渔获物组成的广度和经济鱼类的渔获比率等方面,鱼礁区均优于邻近的天然礁区。  相似文献   

17.
地矿部和海洋石油总公司南黄海公司在上海就联合勘探开发东海油气资源签署协议,将在东海陆架盆地的三个构造上,合作勘探开发油气资源.地矿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第三海洋地质调查大队与南黄海石油总公司合资钻探的残雪1井,喜获高产油气流,井深3651.13m,试获日产轻质油132.5m~3,天然气88.5万m~3.地矿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第三海洋地质调查大队钻探的“宝云亭一井”,喜获工业油气流,井深4125.67m,试获日产轻质油266m~3,天然气46.45万m~3.地矿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第三海洋地质调查大队钻探的“平湖四井”取得重大突破,井深3750.40m,试获日产原油和凝析油1892.85m~3,天然气148.6万m~3.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厦门港海域1986年9月14—20日所取非扰动沉积岩芯的分析测定,标志出岩芯的沉积年代,进而追溯了厦门港海域DDT的污染历史。实验结果表明,DDT在该海域的污染水平呈波动变化,大约10年左右出现一个污染高峰。文中还估算了不同时间尺度由上覆水进入沉积物界面的沉积通量。估算得1985—1986年间本海域DDT的沉积通量在0.86×10~(-5)—6.13×10~(-5)g/(m~2·a)之间;而自DDT大量使用这40余年来,在该海域的年均沉积通量在1.84×10~(-5)—21.59×10~(-5)g/(m~2·a)之间。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88—2011年CCMP卫星资料对中国海域的风能资源进行分析评估,研究中国海域风能资源的空间格局及气候变化特征,并进行风能资源区划。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海域年风功率密度各海域分布在79.2(琼州海峡)~465.8(巴士海峡)W/m~2,其中东海南部、南海东北部和巴士海峡的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大于400 W/m~2,其次为南海中东部、东海北部、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300~400 W/m~2),渤海海峡、黄海北部、北部湾、渤海和琼州海峡的风功率密度在200 W/m~2以下;(2)DJF期间,中国海区风功率密度平均值最大(412.5 W/m2),大值区的风功率密度达800~1000W/m~2;JJA期间,中国海域风功率密度平均值最小(159.4 W/m~2);(3)1988—2011年中国各海区风功能密度上升趋势为20.8(琼州海峡)~124.7(台湾海峡)W/(m~2?10 a),除南海西南部和南海东南部海区外,其他海区的变化趋势均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4)中国海域风能资源分区结果表明,中国海区超过80%的海区适合并网风力发电,其中非常适合的海域占海区面积的62.3%。在风电开发技术可控范围内(水深5~50 m),台湾海峡、南海东北近海海区(水深0~50 m)风能资源最丰富,最高处达490 W/m~2,其次是东海北部近海海区(水深20~50 m),风功率密度达300~350 W/m~2。  相似文献   

20.
粤西海陵湾养殖区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根据2014—2016年粤西海陵湾养殖区湾内和湾外邻近海域21°27′—21°38′N、111°42′—111°57′E 4个航次调查资料,对其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64种,春季种类最多为39种,秋季最低为17种。4季均以环节动物种类数最多,软体动物次之。不同季节间优势种有所差异,仅倍棘蛇尾Amphioplus sp.为周年优势种。春、夏、秋和冬季第一优势种分别为倍棘蛇尾、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短吻铲荚螠Listriolobus brevirostris和平蛤蜊Mactra mera。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13ind./m~2和15.4g/m~2,其中丰度以春季最高为248ind./m~2,夏季最低为167ind./m~2,而生物量则以秋季最高为28.0g/m~2,春季最低为2.4g/m~2;平面分布总体呈现湾外高于湾内的趋势。底栖动物Pielou均匀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5—1.00和1.56—4.07,其中时间分布规律明显,春季最高,秋季最低;空间上,两者无明显分布差异。群落结构时空差异显著,为沉积物类型、水深、底层无机氮和悬浮物以及捕食压力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