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地球扁率在地质历史上的变化下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地球形状的长期变化,将地球假设为弹性椭球体,根据弹性动力学理论导出地球的扁率下限公式,扁率与地球的平均密度ρ、引力加速度g、自转角速度ω、平均半径R、弹性模量E、泊松比v相关.将新星云假说下地质历史时期半径、质量和角速度变化值代入公式计算出各地质历史时期地球扁率值,作为地球扁率变化值的下限值.地球的扁率自地球形成以来总体变化趋势是在减小.  相似文献   

2.
地球的密度扁率与纬向正常密度假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给出了水准椭球的“纬向密度”和“密度扁率”的定义,推导出极点重力与赤道重力的纬向密度积分公式.按照水准椭球的极点重力条件和赤道重力条件,求解出水准椭球的“纬向密度分布函数”,从数学上证明了地球的赤道纬向密度大于极点纬向密度,并初步计算出地球的密度扁率为1/322,进而提出了“地球纬向正常密度假说”,为研究和探讨大陆漂移、地幔对流、海底扩张等问题的地球重力学成因做好了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3.
地球运动的超非线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超非线性速度理论,研究了地球的自转状态,得知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沿半径方向有突变和减小,并由此计算了地壳相对于地核的角速度差值,算得赤道表面每年西移1.75cm,符合已报道的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4.
卫星重力测量技术的实现为测定地球动力学扁率提供了新的方式和途径,GRACE卫星是目前最新的重力测量卫星,据其恢复的低阶重力场较以往精度得到大大提高,然而其观测地球动力学扁率(二阶项)却与卫星激光测距(SLR)结果相差较大.本文采用最大熵谱和小波分析方法对GRACE和SLR观测的地球动力学扁率时间序列信号进行定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GRACE观测的地球动力学扁率年际周期变化振幅仅为SLR观测结果的25%,并且目前GRACE观测的地球动力学扁率数据中含有系统输入信息和相位差,但前者较后者包含有较强的短周期(2~6月)信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来自于GRACE与SLR全球观测数据时空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5.
非潮汐海洋运动对地球动力学扁率变化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考察全球海洋环流数值模型以及TOPEX/Poseidon海洋测高数据,得到结论:1997/1998年后的部分J2异常变化可能来自海洋环流变化导致的质量重新分布,具体地说是太平洋环流变化导致的从高纬地区向低纬地区的质量迁移. 本工作表明来自于海洋内部温盐效应的变化对J2异常变化有重要贡献,进一步证实了卫星激光测距资料所得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地球自转速度的年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宋贯一等(2006)发表的“极移的成因及其移动特征”一文中的自转轴受迫摆动资料,从理论上推断出地球自转速度年变化的特征.结果证明,理论计算出的地球自转速度年变化曲线形态特征与观测曲线形态特征十分吻合.从而得出,太阳辐射光压在南、北半球的不平衡分布是引起地球自转速度年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解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近二百年来,国内外天文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对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这一自然现象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地球内部(包括大气层)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探讨这一自然规律的成因.人们最初把它看的非常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更加仔细的研究和更先进计算手段的运用,该课题则显得更为复杂,更加神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研究方向错了.本文的研究思...  相似文献   

8.
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季节性和年变化的成因已达成基本共识,但更长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成因尚无定论,它们或归因于太阳活动、日月引潮力、地壳反弹、大气圈波动或行星摄动的影响等.直至目前,地球自转变化的规律和机制还没有完全弄清楚.研究发现:根据行星会合指数(K)标定太阳轨道运动特征的方法是可行的.通过对行星会合指数(K)的FFT检测发现太阳轨道运动周期与前人研究的地球自转日长(LOD)变化周期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太阳轨道运动在受到行星系统力矩作用的同时,致使近日行星轨道运动受到太阳引力作用的波动影响而产生扰动.受太阳巨大引力作用的牵制,导致地球轨道角动量和太阳轨道角动量的变化具有正相关关系.根据地球轨道角动量和自转角动量之和守恒,进而推断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对太阳轨道运动特征的响应,这在思想方法上是一种突破.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Poincaré模型是一个理想化的地球模型,在刚体外壳(代表地壳和地幔)内装有一个非粘滞性的、不可压缩的、匀质的扁球状液核。刚壳和液核之间是通过惯性耦合扭矩而产生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Poincaré模型是一个理想化的地球模型,在刚体外壳(代表地壳和地幔)内装有一个非粘滞性的、不可压缩的、匀质的扁球状液核。刚壳和液核之间是通过惯性耦合扭矩而产生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11.
Tlatov(2007)研究认为,太阳活动和太阳磁场变化的22年周期,可能与太阳自转速度的变化有关.可是关于太阳自转速度为什么呈现出22年的变化周期,尚未见到有说服力的解释.本文通过对行星会合指数、行星系质心绕太阳系质心的运动、太阳绕太阳系质心运动以及太阳自转角动量变化的分析,发现行星系统的会合与相互背离,导致了太阳系质心与太阳质心的背离和靠近,从而引发太阳绕太阳系质心旋转角动量与太阳自转角动量的分离与叠加.由此认为,这两种角动量间的转换是太阳自转角速度呈现22年周期性变化的原因.太阳自转速度极小值对应于行星会合指数极大值;而太阳自转速度极大值对应行星会合指数极小值.其中平均11年左右为太阳自转加速期,另外11年则为太阳自转减速期.这一发现,可能为太阳活动与太阳磁场变化22年周期的成因机制的解释提供一个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引起大地电场变化的一些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河北省4个电场台站3年多的大地电场资料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整理,总结出引起大地电场变化的一些因素,这对我们认识资料有所帮助。对分析和利用大地电场资料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05年11月26日在江西九江发生了5.7级地震,通过前兆观测数据分析,发现周边几个台站观测的地电阻率在震前都有较明显的变化,地震前一段时间出现下降,在地震后开始恢复上升,与绝大部分地电阻率在地震前兆变化中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Statistical analysis based on global data indicated that the planktonic graptolites presented a distinguished pattern from that of benthic communities during the great Ordovician biodiversification. The graptolites started to diversify from the beginning of Ordovician and reached an acme in the early Middle Ordovician, but subsequently underwent a steady decline to the end of Ordovician. During the Ordovician, many clades of the graptolites made their originations, flourishing and replacements. However,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distinct environments across the world, graptolites may presumably display distinct patterns of radiation and evolution, a hypothesis to be tested. Herein a study of the graptolite diversity in the Early to Middle Ordovician in the Upper Yangtze Region (Platform) and Jiangnan Region (Slope), South China, is conduc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graptolites underwent a remarkable increase in both regions, but with distinct magnitude, scope, process and pattern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graptolites in the Upper Yangtze Region, though less prominent,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and includes two peaks. In the Jiangnan Region, the graptolite diversification is far more prominent and includes three stages and one peak. Based on the distinct diversity histories and composition of graptolites in the two representative regions, a 'deep-water origin and shallow-water dispersal' model is proposed for the Ordovician graptolite faunas. According to the model, the major graptolite faunas of Ordovician originated in the deep-water region on the continental slope, the source of the graptolite novelties, and subsequently spread into shallow-water region on the shelf. Besides, we also conduct a comparison study of the Ordovician graptolite diversity in South China and other major regions. The results display that the graptolites diversified globally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Ordovician. At the beginning of Ordovician, graptolites underwent a significant ecological innovation of graptolites: planktonic forms were derived from their benthic ancestors. This derivation resulted in the great guild expansion of graptolites. In late Early Ordovician (Floian), the global expansion of graptolites commenced. From the Floian to the end of Middle Ordovician, the graptolites diversity increased remarkably and displayed three peaks for all the regions. However, the peaks are somewhat distinct in magnitude and timing among regions. The Darriwilian peak is prominent in both South China and Baltic region, but inconspicuous in Australasia. No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aptolite diversification and the palaeolatitudes are supported herein. Instead, the graptolite diversification seems to coincide with the global sea-level rises, suggesting a possibl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相似文献   

15.
邢伟  鲍锟山  韩冬雪  王国平 《湖泊科学》2019,31(5):1391-1402
沼泽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区域环境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导致湿地大面积退化和消失,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安全;恢复退化湿地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而了解历史时期沼泽湿地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则是建立合理湿地恢复目标的重要前提.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沼泽湿地集中分布区,其中70%的湿地面临不同程度的退化威胁;但由于数据的缺乏,东北地区沼泽湿地发育过程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仍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系统分析了全新世以来东北地区沼泽湿地形成发育的动态变化过程,并探讨了东北地区不同区域沼泽湿地的发育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研究发现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约从12 ka(1 ka=1000 cal.)开始发育,在距今8.6 ka以后开始广泛形成,约有35%的沼泽湿地形成于全新世暖湿期(8.0-4.0 ka);而沼泽湿地发育的高峰期则集中在全新世晚期.这种发育趋势与全球北方主要区域沼泽湿地大规模发育趋势显著不同.古气候重建表明,全新世早期东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处在有利于沼泽发育的时期,促进了沼泽湿地的形成;而在全新世晚期,东北地区呈现冷湿的气候组合特征,冷湿的气候条件不利于有机质的分解,进而促进了沼泽湿地的大规模形成和发育.此外,研究结果也表明全新世以来东北地区不同区域沼泽湿地发育的时间和规模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而温度和降水则是影响不同区域沼泽湿地发育的最重要因素.本研究将为我国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针对Dvorkin 和Nur (1996) 提出的连续胶结声速理论(CCT)中的胶结半径表达式仅适用于孔隙式胶结疏松砂岩的局限性,通过胶结物与颗粒之间的空间几何关系,在胶结物中心厚度不为零的前提下,推导了胶结物胶结半径的一般表达式,并考察了胶结物中心厚度对疏松砂岩声波速度的影响,探讨了该表达式在基底式胶结疏松砂岩纵横波速度预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随胶结物中心厚度变大,纵、横波速度均减小,且孔隙度越大,胶结物含量越少,速度下降越快;孔隙度或胶结物含量不变时,纵横波速比随胶结物中心厚度的增大而增大;纵横波速比随孔隙度的变化规律与胶结物中心厚度有关,当胶结物中心厚度较小时,孔隙度增大,纵横波速比略微减小,而当胶结物中心厚度较大时,孔隙度的增大会引起纵横波速比略微增大;对于基底式胶结疏松砂岩,使用推广后表达式修正的CCT模型相对原CCT模型能够更好地预测其声波速度,同时发现,利用其纵横波速比无法预测由孔隙度或胶结物含量变化引起的疏松砂岩软硬的变化,但是在胶结物含量或孔隙度不变的情况下,纵横波速比可指示由胶结物中心厚度变化引起的疏松砂岩软硬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地球自转是天文学和地球科学领域的交叉学科,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地球自转动力学理论的研究一般是在旋转对称模型基础上进行的,并得到了一系列与观测相符合的结论.但实际地球是一个非旋转对称的椭球体,甚至是梨形椭球体.因此,三轴地球模型的自转理论研究应该是有一定意义的.文献[17~19]认为,三轴刚体地球除了Euler自由摆动外,还存在第二自由摆动,以及地球自转存在自由加(减)速运动等.本文在经典力学和刚体地球自转Euler方程的基础上,研究了地球自转的自由运动,指出文献[17~19]给出的关于地球自转存在自由加速或减速的证明是不正确的,完全刚体地球自转也不可能存在第二自由摆动.  相似文献   

18.
刘复刚  王建 《地球物理学报》2014,57(11):3834-3840
对于太阳活动22年周期的成因机制长期存在着争论.本文借助于行星会合指数以及开普勒第三定律,对太阳绕太阳系质心运动周期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发现,太阳绕太阳系质心运动存在22.1826年显著周期,这与太阳磁场变化的22.20年周期相吻合.并从太阳系角动量守恒的角度解释了两者之间的成因联系:在太阳绕太阳系质心运动的准22年周期中,太阳系质心与太阳质心逐步接近而后逐步分离.当两个质心之间的距离接近零的时候,太阳轨道角动量与自转角动量叠加,会导致太阳自转角速度的加快;当两个质心之间的距离逐渐远离的时候,则导致太阳自转角速度的减慢.这可能是引发太阳活动和太阳磁场变化的原因.这一新认识为太阳活动准22年周期成因机制的解释提供了新的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地球的非对称性对地球自转是有一定影响的,其理论研究是有意义的.文献[20]认为三轴刚体地球除了具有欧拉自由摆动外,还存在第二自由摆动,长期极移是自由摆动的结果,以及地球自转存在自由加速等.本文研究了三轴刚体地球自转的动力学方程,基于传统的求解方法,给出了三轴刚体地球的自由摆动解.同时列出了文献[20]对三轴刚体地球自转的求解方法,探讨了其在推导过程的若干不足,最后指出三轴刚体地球自转只存在欧拉摆动,不存在第二自由摆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