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古拉山北坡侏罗纪双壳类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唐古拉山地区侏罗系发育良好,是国内侏罗纪双壳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本文描述其中的8属17种,大多数为国内首次报道的种。由于唐古拉山地区在侏罗纪时正好位于东亚分区(East Asian province)、埃塞俄比亚分区(Ethiopian province)和欧洲分区(European province)3个不同的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接合处,因此本区双壳类显示出一定的混生色彩,具有上述各区的一些特征属或种。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自唐古拉山向东南方向,包括西藏东部、云南、缅甸及泰国的侏罗系中,双壳类动物群含有大量的共同分子,并形成特殊的地方性生物群,考虑到侏罗纪古板块的构造格局,对上述特提斯北岸东缘进行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建立侏罗纪的一个新的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  相似文献   

2.
唐古拉山地区侏罗系发育良好,是国内侏罗纪双壳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本文描述其中的8属17种,大多数为国内首次报道的种。由于唐古拉山地区在侏罗纪时正好位于东亚分区(East Asian province)、埃塞俄比亚分区(Ethiopian province)和欧洲分区(European province)3个不同的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接合处,因此本区双壳类显示出一定的混生色彩,具有上述各区的一些特征属或种。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自唐古拉山向东南方向,包括西藏东部、云南、缅甸及泰国的侏罗系中,双壳类动物群含有大量的共同分子,并形成特殊的地方性生物群,考虑到侏罗纪古板块的构造格局,对上述特提斯北岸东缘进行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建立侏罗纪的一个新的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  相似文献   

3.
遵义地区位于扬子板块上扬子台地中部,下、中三叠统发育良好,夜郎组、茅草铺组、松子坎组及狮子山组地层出露齐全。其中遵义巷口剖面是扬子台地区的经典下-中三叠统地层剖面之一,其产双壳类化石尤为丰富,是该沉积相区生物地层和生态系演化研究的关键剖面。迄今已发现双壳类15属55种(亚种)(本次研究鉴定出12属35种),多数属为世界性的分布类型,由下向上可划分出6个双壳类化石带:Pteriaussurica varibilis-Eumorphotis venetiana组合带,Claraiaconcentrica-Claraia wangi组合带,Eumorphotis multiformis顶峰带,Entolium discites microtis顶峰带,Myophoria(Costatoria)goldfussi mansuyi-Asoellaillyrica组合带和Plagiostoma radiata-Palaeoli ma subcostata组合带。其双壳类生态类群的演变与华南其他地区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统描述了中国南部二叠、三叠纪“混生生物群”。根据笔者的统计,目前巳经发现有“二叠纪型”分子36属53种与三叠纪菊石、双壳类、牙形剌共生。 笔者认为中国南部可以以牙形剌Anchignathodus parvus 的出现作为三叠系的底界,双壳类Pteria ussurica variabilis,菊石 Hypophiceras的出现可以作为三叠系开始的辅助标志。文中还将这一界线与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二叠、三叠系界线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5.
唐古拉山北坡雁石坪群巴柔期双壳类动物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阴家润 《地质论评》1988,34(5):439-447
最近对唐古拉山北坡地层和双壳类化石的研究表明,该区有确凿的侏罗纪巴柔期双壳类动物群。可以认为侏罗纪海侵在巴柔期首次侵入羌塘地区的大部区域。在该区华南常见的侏罗纪淡水双壳类Psilunio-Cunepsis-Lamorotula(Eolamprotulu)动物群之上、下层位均获得丰富的海相巴柔期双壳类为佐证。唐古拉山地区巴柔晚期的双壳类和西藏东部,云南以及缅甸等地双壳类相比,显示出强烈的地方性色彩,和西藏南部同期双壳类动物群相比较却有较大差异。本文描述9属10种,其中大多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中国泥盆纪双壳类分布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泥盆纪双壳类动物群的研究,开始较晚,直到七十年代早期,才描述发表了不到十种。后来,广大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先后在全国各地泥盆系中,采集了大量双壳类化石,在华南和西南地区,双壳类已被证实是泥盆系的主要门类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知的泥盆纪双壳类达40余属,200余种。现将中国泥盆系双壳类的分布概况,作一简单介绍。 中国泥盆系双壳类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从地理上看,凡发育浅海、滨海相泥盆系的  相似文献   

7.
古—中生代之交,伴随着显生宙历史上最大的生物灭绝,发生了最大的一次生态系结构变革,软体动物双壳类取代了腕足类在底栖生态系中的主导地位。以中国南方为代表的特提斯地区晚二叠世末至早三叠世良好的地层记录和丰富的双壳类化石材料为该时期双壳类及底栖生态系的演化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通过系统收集和整理全球范围内该时期各地区有关双壳类的研究资料及主要成果,建立各个地区双壳类带的对比关系,并对30年来的双壳类生物地层工作做了简要的总结。从分异度和生态特征等角度来说,双壳类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危机中表现出了中等程度的灭绝,并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迟缓复苏后,于早三叠世Spathian期进入了一个较快速的复苏阶段,但是直到中三叠世安尼期才真正进入快速分异辐射。在这漫长的复苏过程中,以Claraia和Eumorphotis等为代表的双壳类属种广泛分布于各种相区,这些分子的繁盛与消亡过程和机制仍需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川西北地区绵竹和安县等地发育的下卡尼阶岩性以灰色鲕粒灰岩、海绵礁丘粘结及障积成因的凝块石灰岩为主,上卡尼阶岩性突变为灰黑色页岩、粉砂岩,这与西特提斯地区卡尼阶在岩性和颜色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次研究用激光微区碳、氧同位素测试方法分析了川西北地区卡尼阶中有孔虫、双壳类及腕足类化石壳体和植物叶片化石的碳、氧同位素,结果显示上卡尼阶化石中氧同位素值较下卡尼阶略有变小,上卡尼阶泥质粉砂岩中化石的碳同位素较下卡尼阶灰岩明显变小,可能反映了淡水输入的影响。结合研究区卡尼阶的沉积学特征,笔者认为川西北地区同样受到卡尼期洪水事件的强烈影响,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淡水输入是造成川西北地区海绵礁(丘)大量周期性死亡及最后消失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西藏八宿地区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时,于然乌乡恩昂立发现中侏罗世双壳类及菊石类等化石;又在壁弄尾部西坡发现晚三叠世双壳类化石,从而确定了区内上三叠统及中侏罗统的存在。现将地层剖面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上三叠统结扎群双壳类组合与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雀莫错一带上三叠统结扎群采获大量双壳类化石,根据产出层位,建立了Quemocuomegalodon orientus-Neomegalodon boeckhi、Halobia superbescens-Halobia disperseinsecta、Amonotis togtonheensis-Cardium(Tulongocardium)xizangensis3个组合.这一生物组合反映的地质时代为诺利期,依据双壳类化石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特征及围岩岩石化学分析,说明垂向上双壳类生活的结扎群具浅—深—浅的古地理变化特征,为区域上地层对比及生物生存环境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西藏南部地区双壳类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藏南部地区主要是指聂拉木县土隆北德日荣桥-普普嘎桥古错兵站后山、拉弄拉,门布,定日县龙江及龙地区,拉萨彭波农场及岗巴吉鲁一带的地域范围。笔者80年代曾在这些地区进行地质科学考察工作,采集了较多的双壳类化石。  相似文献   

12.
老挝万象地区白垩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对老挝万象地区进行了1∶10万区域地质调查。该地区白垩系为一套红色陆源碎屑沉积,形成于河流-湖泊环境,由新到老可划分为班塔拉组、班纳德组及普帕纳帕陶山组。地层中上部的双壳类属Trigonioides(Trigonioides)sinensis Gu et Ma-Plicatounio(Plicatounio)naktongensis Kobayashi et Suzuki动物群,下部的双壳类属Kore-anaia-Eonippononaia-Plicatounio-Peregrinoconcha动物群,介形类属Monosulcocypris-Cypridea组合,轮藻为早白垩世的标准化石。这3个组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特征可与我国滇西地区的景星组、南新组及虎头寺组相对比。  相似文献   

13.
西藏南部古错侏罗—白垩系界线剖面的新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藏南部聂拉木古错剖面是我国目前研究海相侏罗—白垩系界线较为理想的剖面之一。本文论述了这条剖面上的双壳类、菊石的特征以及沉积环境特点,划分出2个双壳类动物群,从一个新的角度为进一步研究侏罗—白垩系界线提供了有关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李慧  童金南  任江波  张杰 《地球科学》2009,34(5):733-742
湖北兴山峡口剖面位于早三叠世中扬子碳酸盐缓坡较深水区域, 是我国海相二叠系-三叠系典型剖面之一.根据该剖面下三叠统大冶组地层中双壳类的垂直分布, 结合区域资料, 将该地区早三叠世早期双壳类划分为4个生物地层单位, 自下而上依次为: (1) Claraiastachei-C.griesbachi带; (2) Claraia concentrica-C.hubeiensis带; (3) Eumorphotis multiformis-E.in-aequicostata带; (4) Posidoniacircularis-P.cf.wengensis带.为了探讨生物群面貌与环境演变之间的关系, 根据双壳类的产出特征及其赋存岩石的沉积特征, 建立了3个化石群落: (1) Claraiaconcentrica-C.aurita群落; (2) Eumorphotis inaequicostata-E.multiformis群落; (3) Posidonia circularis群落.早三叠世早期双壳类群落演替, 反映了该地区早三叠世早Dienerian期海水曾一度变浅, 之后随着海侵的扩大, 水体逐渐加深.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后海洋环境动荡, 可能是早三叠世海洋生态系复苏过程延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宁、乌达地区石炭纪海相双壳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新省  周洪瑞 《现代地质》1994,8(4):403-412,T002
本文报道的海相双壳类化石采自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石炭纪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经研究,双壳类有13属,27种,其中某些属种为我国首次发现,并建立了3个新种:Sanguinolitesningxiaensis,Leptodesmashikongensis和Streblochondriadashitoujingouensis本文采取将石炭系二分方案.研究区上石炭统下部(靖远组和羊虎沟组)海相双壳类特别丰富,有10属21种.这一双壳类组合与西欧和北美同期(纳缪尔一维斯发期;宾夕法尼亚的早期)的双壳类面貌相似,与国内山西太原同期的动物群差别很大,而与甘肃靖远和河南固始等地的动物群关系密切,这对恢复当时的古地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描述的双壳类化石共5属13种,分别采自喀喇昆仑山地区9个地点,分别采目下三叠统下河尾滩群、中三叠统上河尾滩群、上三叠统克勒青河组.所描述的该区化石绝大多数为首次报道.早三叠世双壳类动物群无疑地属于南特提斯区,中晚三叠世的双壳类及沉积具有浊流沉积特征,并根据构造研究结果,处于南特提斯区.  相似文献   

17.
在粤西云开地区东冲组内发现以双壳类占绝对优势的中奥陶世动物群,包括双壳类:Praenucula cf.sharpei Babin and Gutierrez-Marco,P.sp.,Homilodonta regularis(Portlock),Similodonta similis(Ulrich),S.cf.cerys Cope,S.sp.,Trigonoconcha acuta Sanchez,Concavodonta sp.,Arcodonta sp.,Sthenodonta cf.eastii(Tata),S.sp.,Nuculites cf.cylindricus(Portlock),N.sp.,Phestia sp.,Cardiolaria? sp.,Inaequidens cf.davisi Pojeta and Gilbert-Tomlinson,I.sp.,Mytilarca? sp.,Cyrtodonta sp.,Modiolopsis spp.,Carminodonta sp.,Famatinodonta sp.等及若干未命名的新属,同层产出的还有三叶虫和腕足类等.双壳类化石个体小、丰度高、分异度高,以古栉齿类占绝对优势,该发现丰富了我国及世界中奥陶世双壳类动物群,为研究区中-上奥陶统的划分对比以及华南板块古地理重建增添了新的古生物学证据,特别是为研究双壳类的早期演化和奥陶纪早期双壳类辐射演化提供了关键信息.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双壳类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中丰富的双壳类化石新资料的研究,划分出了两个双壳类化石组合带,并对其组合特征、地区分布和沉积环境进行了讨论,还描述5个新种,刊出了主要化石图版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次报道和描述了武汉地区上泥盆统五通组的双壳类化石,将其定名为Sanguinolitessp.(血石蛤未定种)。通过对比五通组Sanguinolites和石炭纪cf. Sanguinolites与Carbonicola的大小、壳形、产出层段,以及双壳类的适应性形态功能,综合岩性和植物化石的保存状态,本研究认为武汉五通组的沉积环境为低输沙量、低水动能的局限海湾环境,食物可获得性较差。低输沙量与晚泥盆世植被发育及其对地表土壤的保护,以及该区的地理位置有关,而低水动能可能是由于障壁岛(或障壁沙坝)的存在,使得研究区成为半封闭的水域,海水能量较低。这种相对闭塞的低能环境,也是造成这一地区双壳类分异度低、个体小和壳薄的主要原因。新发现的化石材料填补了中扬子地区五通组双壳类的空白,对该地区古环境和古地理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贵州关岭生物群双壳类化石的古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描述了采集于贵州关岭生物群中4种双壳类化石,即顾氏海燕蛤HalobiakuiChen,平脊海燕蛤HalobiaplanicostaYinetHsü,斜锉蛤未定种Plagiostomasp.和麻生海扇未定种Asoellasp.。标本保存良好,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早—中期。依据双壳类化石的古生态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指出在卡尼期早—中期,由于大量淡水的注入,关岭地区海水发生间歇性缺氧(或贫氧)事件,从而导致浮游或假浮游类型为主的双壳类化石的灭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