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碰撞造山带的分类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继亮  孙枢 《地质科学》1999,34(2):129-138
近年来碰撞造山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为碰撞造山带分类奠定了基础。1992年,Sengor提出了一个三分法的分类。但是,这个分类不能涵盖所有的碰撞造山带,同时其内部还有重叠。本文主要依据参与碰撞的单元,即板块、微板块、前缘弧、残留弧和增生弧,提出一个新的分类方案,即将碰撞造山带分为陆-陆,陆-前缘弧,陆-残留弧,陆-增生弧,弧-弧,陆-弧-陆6种类型。从世界各地的碰撞造山带来看,陆-陆碰撞型是很少见的,也就是说,威尔逊旋回不论在现代还是古代地质历史上都是罕有发生的,而大多数碰撞造山带都是非威尔逊旋回型的。  相似文献   

2.
造山作用概念和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造山作用的特征标志出发讨论了Sengor造山带定义的缺陷, 总结了造山作用的六条特征标志,并给出了造山作用新的定义。该定义包括了造山作用的起因、特征标志和大地构造背景。评述了造山带陆内、陆缘、陆间三分法方案的不足之处和剪压造山带的单独设类问题,提出了造山带板内、俯冲、碰撞三分方案。针对碰撞造山带,笔者在总结探讨现有分类方案的优点的基础上, 提出碰撞造山带陆陆碰撞、碰撞增生、弧陆碰撞和无大陆型碰撞造山带四分法方案,其中无大陆型碰撞造山带是描述陆壳物质形成初期计体拼合聚合过程的新类型。  相似文献   

3.
西南“三江”造山带大地构造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南“三江”造山带由多条缝合带及其间多个大小不等的中间陆块构成,其大地构造属性与划分方案历来受地学界关注与争论。本文以大地构造相理论为切入点,将西南“三江”造山带划分出11个一级及其若干二级大地构造相,包括俯冲、消减杂岩、仰冲等一级大地构造相以及与其相伴的后造山及走滑大地构造相。俯冲大地构造相类包括块体变质相、前陆褶冲相、前陆盆地相;消减杂岩大地构造相包括洋壳残片相、陆壳残片相、增生变质杂岩相、活化基底相、侵入岩相、上叠磨拉石相;仰冲板块大地构造相包括弧前盆地相、岛弧相、弧后及弧间盆地相。特提斯洋向北消减,使泛华夏大陆群各块体先拼接,其后弧后扩张、闭合、造山,从而形成了“三江”造山带“多缝合带”、“多陆体”特征。  相似文献   

4.
恩格尔乌苏冲断带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廷印  张铭杰 《地质科学》1998,33(4):385-394
研究表明恩格尔乌苏冲断带是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缝合线,北东东向断续延长800km以上。该冲断带连同南北陆缘地带构造构成典型的陆-弧-陆碰撞造山带,与碰撞造山作用同时,形成区域性透入性劈理。地层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资料表明,碰撞造山作用发生于海西末期或印支早期。碰撞造山作用的动力学过程主要表现为向南的洋壳俯冲和向北的陆壳仰冲,并伴随右旋剪切滑移运动。恩格尔乌苏混杂岩带为韧性-韧脆性冲断推覆构造,其北侧的前陆褶皱冲断带为脆性-脆韧性冲断推覆及褶皱构造。  相似文献   

5.
甘肃北山造山带类型及基本特征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北山造山带经历多期次、多阶段的板块裂解-俯冲-碰撞-拼合的复杂地质演化历程,具多旋回复合造山的特色。通过对造山带构造单元的建立、古板块重建、原型盆地恢复、造山带结构、构造特征及造山机制和模式的研究,确定北山造山带类型为陆-增生弧碰撞造山带。  相似文献   

6.
台湾造山带是中新世晚期以来相邻菲律宾海板块往北西方向移动,导致北吕宋岛弧系统及弧前增生楔与欧亚大陆边缘斜碰撞形成的。目前该造山带仍在活动,虽然规模很小,但形成了多数大型碰撞造山带中的所有构造单元,是研究年轻造山系统的理想野外实验室,为理解西太平洋弧-陆碰撞过程和边缘海演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本文总结了二十一世纪以来对台湾造山带的诸多研究进展,讨论了其构造单元划分及演化过程。我们将台湾造山带重新划分为6个构造单元,由西至东分依次为:(1)西部前陆盆地;(2)中央山脉褶皱逆冲带;(3)太鲁阁带;(4)玉里-利吉蛇绿混杂岩带;(5)纵谷磨拉石盆地;(6)海岸山脉岛弧系统。其中,西部前陆盆地为6.5Ma以来伴随台湾造山带的隆升剥蚀形成沉积盆地。中央山脉褶皱逆冲带为新生代(57~5.3Ma)欧亚大陆东缘伸展盆地沉积物由于弧-陆碰撞受褶皱、逆冲及变质作用改造形成的。太鲁阁带是造山带中的古老陆块,主要记录中生代古太平洋俯冲在欧亚大陆活动边缘形成的岩浆、沉积和变质岩作用。玉里-利吉蛇绿混杂岩带和海岸山脉岛弧系统分别为中新世中期(~18Ma)以来南中国海板块向菲律宾海板块之下俯冲形成的岛弧和弧前增生楔,其中玉里混杂岩中有典型低温高压变质作用记录,变质年龄为11~9Ma;岛弧火山作用的主要时限为9.2~4.2Ma。纵谷磨拉石盆地记录1.1Ma以来的山间盆地沉积。台湾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a)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与欧亚大陆边缘增生阶段(200~60Ma);(b)欧亚大陆东缘伸展和南中国海扩张阶段(60~18Ma);(c)南中国海俯冲阶段(18~4Ma);(d)弧-陆碰撞阶段(<6Ma)。台湾弧-陆碰撞造山带是一个特殊案例,其弧-陆碰撞并不伴随着弧-陆之间的洋盆消亡,而是由于北吕宋岛弧及弧前增生楔伴随菲律宾海板块运动向西北方走滑,仰冲到欧亚大陆边缘,形成现今的台湾造山带。  相似文献   

7.
五台山晚太古代碰撞造山带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构造-岩性-事件法将五台山碰撞造山带划分为3个构造片体;弧前混杂岩带,古岛弧系和弧后混杂岩带。提出该造山带构造演化5个阶段:洋盆扩张阶段(〉2600Ma);南部洋盆向微陆块下俯冲--微陆块转化为岛弧阶段(2600 ̄2500Ma);弧前碰撞-弧后消减阶段(2550 ̄2500Ma);陆一陆碰撞阶段,伸展作用阶段(250 ̄2400Ma)。  相似文献   

8.
应用构造—岩性—事件法将五台山碰撞造山带划分为3个构造片体:弧前混杂岩带、古岛弧系和弧后混杂岩带。提出该造山带构造演化5个阶段:洋盆扩张阶段(>2600Ma);南部洋盆向微陆块下俯冲—微陆块转化为岛弧阶段(2600~2500Ma);弧前碰撞—弧后消减阶段(2550~2500Ma);陆—陆碰撞阶段(2550~2450Ma);伸展作用阶段(2500~2400Ma)。  相似文献   

9.
大别山区(安徽部分)的构造格局和演化过程   总被引:70,自引:8,他引:70  
徐树侗  江来利 《地质学报》1992,66(1):1-14,T001
大别山区是扬子和中朝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由扬子大陆板块中的前陆褶冲带、俯冲盖层和俯冲基底、包含在俯冲基底中的含柯石英和金刚石的超高压变质帝、变质蛇绿混杂岩带、中朝大陆板块南缘的弧前复理石推覆体以及其北缘的反向褶冲带、北部边缘为磨拉斯的后继盆地组成。古大别海洋板块于早古生代向北俯冲时,中朝大陆板块南缘可能出现过火山弧和弧后盆地。卷入前陆褶冲带的地层以及榴辉岩的Sm/Nd同位素定时表明,两个大陆板块的强烈碰撞发生在中生代早期。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北加里曼丹新生代碰撞造山带演化与成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确定出北加里曼丹大地构造单元的基础上,结合分析其内新生代岩浆岩性质及其大地构造环境,认为新生代北加里曼丹是卢卡尼亚(Luconia)陆块和巽他陆块碰撞的造山带,并提出"北加里曼丹新生代碰撞造山带"的概念.该造山带经历了边缘造山带-内部造山带-边缘造山带相继转化的过程,它控制了加里曼丹的区域成矿作用,特别是晚渐新世-中中新世北加里曼丹内部造山带的逆冲叠瓦阶段是加里曼丹区域成矿的最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1.
吴淦国  张达 《地球科学》2000,25(4):390-396
对中国东南大陆的重要构造及成矿单元———闽西南坳陷带及其外围的系统研究表明, 东南大陆在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存在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向环太平洋构造域转换, 从而导致该区深部地球物理特征、构造-岩浆岩带展布、岩相古地理的演化、构造系统及区域成矿作用等方面发生明显的变化.构造系统分析表明, 该区构造格局的形成是在两大构造域相互复合、转换及叠加过程中完成的, 构造域转换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主要是该区岩石圈横向及纵向上的不均一性及壳幔的相互作用.成矿作用及成矿年龄的研究表明, 伴随构造域的转换, 东南大陆在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应存在一期重要的多金属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前人对于柴达木东南缘北北西向鄂拉山岩浆带的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火山-岩浆岩、蛇绿岩和沉积地层的形成时代、环境、分布规律、构造发育以及热力学环境和重磁地球物理异常等因素,认为鄂拉山岩浆弧是松潘—甘孜板块以阿尼玛卿蛇绿岩带为缝合线向北俯冲的产物.在整个闭合过程中,深部发生了滑脱,浅部碰撞前为半岛+拗拉槽+洋岛+海槽的基本格局,构造运动经历了洋壳俯冲中消减、陆内碰撞造山和地壳伸展3个阶段,区内花岗岩的起因,始于洋壳俯冲,发展于陆内碰撞,因而,所发育的岩浆岩具有Ⅰ-S过渡型花岗岩的特征,是海西晚期—燕山早期构造运动的地质记录.通过演绎这一发展过程,划分了柴达木东南缘岩浆岩带的碰撞体系.  相似文献   

13.
闽北早古生代岛弧火山岩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树峰  陈汉林 《地质科学》1995,30(2):105-116
利用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等方法对福建政和地区火山岩系列进行综合研究,确定其为早古生代的岛弧拉斑玄武岩-钙碱性火山岩组合的岛弧火山岩系,揭示了自浙江龙泉经福建政和、建瓯、南平、将乐、赣南延入广东和平、台山、开平一带存在一条早古生代岛弧火山岩系。结合前人的资料对本区早古生代岛弧的形成和演化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秦岭造山带是横亘于华北、扬子两板块之间的巨型造山带,在中国古大陆地壳形成演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连接造山带加里东一海百、印支阶段重要一环的泥盆系对恢复造山带沉积和构造演化意义重大。本文仅从西秦岭北带泥盆系地层和沉积学人手,探讨该区早海西期的盆地格局和构造特征。西秦岭北带泥盆系包括舒家坝群和大草滩群(包括红相和绿相两种类型),前者以临滨-陆棚-半深海背景沉积和风暴流、重力流事件沉积为特色;后者以辫状河和网状河(红相)和湖泊-水下冲积扇和深湖重力流(绿相)沉积为特征。沉积特征和充填序列都反映其形成于压性的前陆盆地背景下。该前陆盆地是由于北秦岭造山带的向南仰冲,在中秦岭微板块北缘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李金秋 《福建地质》1996,15(2):71-90
建宁均口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可划分为2个组4个段,火山岩双峰式组合特征明显,火山岩相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显著,区内发现7个火山机构和2个寄生火山,安远-都畲线状火山群由5个受裂隙控制的中心式火山机构所组成,是寻找金矿和非金属矿的有利部位,火山活动的构造环境为拉张环境;岩浆来源可能源于地壳和上地幔。  相似文献   

16.
程乾盛 《福建地质》1998,17(4):214-220
据近年来福建沿海大陆架和相邻的浙江宁波发现的晚更新世海相、海-陆过渡相地层和新构造期活动断裂的研究成果,对前人提出的福建台湾晚更新世存在陆桥之说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The Jiangshan-Shaoxing fracture belt(JSFB)is a Late Proterozoic geosuture due to island arc-continent collision in South China,The Cathaysian Block(CT),lying on the southeast side of JSFB,is composed of green schist-amphibolite complexes in the form of a series of tectonic flakes. On the northwest side of JSFB,which is located in the border area of Zheijiang,Jiangxi and Ahhhi provinces(abbreviated as ZJP-JXP-AHP),are distrbuted and ophiolite suite and other rocks,constituting the Jiangnan ancient island arc(JN)on the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YZ).The collision between JN and CT at-0.9Ga ago led to the folding of JN.followed by the intrusion(-0.9-0.8Ga ago)of many dioritic and ultramafic stitching plutons along the fracture belt.As a result,the basic Precambrian tectonic framework of southeastern China was shaped.  相似文献   

18.
新疆觉洛塔格地层分区东部石炭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觉洛塔格地层分区广泛发育早石炭世及晚石炭世早期的火山-沉积建造。以雅满苏大断裂为界,分为南部的雅满苏地层小区和北部的苦水地层小区,为两个不同的沉积构造环境:南部为岛弧火山岩沉积相区;北部为弧间盆地沉积相区。雅满苏小区划分出小热泉子组、雅满苏组、白鱼山组和底坎尔组4个岩石地层单位。苦水小区划分出雅北组、梧桐窝子组、干墩组、白鱼山组和苦水组5个岩石地层单位。分别叙述了两个地层小区岩石地层单位的分布、剖面层序及确定地层时代的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19.
奥陶系顶部风化壳(马五1-4)是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主力产气段,根据这套地层的岩石矿物、结构、地化等特征共划分了24个微相及8个微相组合,而不同微相或微相组合控制了岩层孔隙空间发育程度,导致该区储集性能纵横向的不均质性。  相似文献   

20.
有机相研究及其在盆地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郝芳  陈建渝 《沉积学报》1994,12(4):77-86
有机相是具有一定丰度和特定成因类型的有机质的地层单元,决定有机相类型的最重要参数是干酪根的成因类型。为了反映沉积盆地中有机相的时空分布,我们提出了有机相组合和盆地有机充填序列等新概念。有机相及有机相层序、有机充填序列和有机相组合不仅是预测和在三维空间确定生油岩的分布、预测主力生油岩的排烃期和排出产物的组成的有效工具,而且可以弥补以骨架砂岩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沉积学分析的不足,在确定层序界线或不整合面的位且、研究盆地的构造沉降和沉积充填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