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颗粒是一种常见的工业与工程材料,其堆积密度与均匀性是影响产品和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全面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在颗粒堆积密度和均匀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结果表明,颗粒材料的堆积密度与颗粒自身性质(颗粒大小、形状、表面粗糙度等)、容器性质(容器尺寸、形状和内表面粗糙度等)、堆积方法(下落高度、振动条件、装料强度和装填顺序等)、粒径比和粒径级配有关;堆积不均匀性(离析程度)随颗粒粒径差异、密度差异和振动加速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粒径范围、粒组数量和振动频率的增大而减小,而受颗粒形状的影响相对较小。对于作为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库缓冲/回填材料的膨润土颗粒,科学、高效的颗粒原位填充技术是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屏蔽暂堵剂优选的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崔迎春 《现代地质》2000,14(1):91-94
为了在钻井过程中更有效地利用屏蔽暂堵技术保护所钻油气储层不受损害 ,提出一种优选暂堵剂的新方法。新方法认为 ,暂堵剂作为矿研体 ,其粒度分布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分形特征 ,可以用分维数定量地描述粒度空间分布的复杂情况 ,这样在考虑暂堵剂粒度平均尺寸与储层砂岩孔隙平均尺寸相匹配的前提下 ,进一步选择粒度分布分维数与储层砂岩孔隙尺寸分布分维数相近的暂堵剂 ,作为优选的暂堵剂。文中给出了测定和计算分维数的具体方法。室内渗透率恢复试验结果表明 ,按新方法选择的暂堵剂对储层砂岩起到了较理想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3.
散粒体斜坡注浆固坡工程防治技术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外对散粒体斜坡的防治措施研究甚少。笔者推荐注浆固坡工程防治技术,具有以动制动特点。本文通过室外注浆物理模拟实验,得出注浆后固结体形态有舌形、灵芝形、柱形、长倒锥形、短倒锥形,其有效半径分别是46.3cm、26cm、21.4cm、16.5cm、40cm、29.4cm。结合现场颗粒取样筛分实验,研究了散粒体堆积结构对注浆固坡措施的影响,提出颗粒间孔隙比的影响最为主要,并通过计算机优化回归得出注浆量及浆液扩散半径的公式;最后对固结体进行直剪试验,得出注浆后的散粒体强度增加,说明了注浆固坡工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这对散粒体斜坡坡体实施注浆加固工程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圆柱体点源场有限单元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对有限长度园柱形电性不均匀体的点源场的有限单元法数值模拟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利用“镜像法”原理将三维数值模拟问题转化成二维问题,从理论上严格地推导出了求“旁测剖面”电位的公式。依据此算法编制出的程序对各种模型进行了计算,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视电阻率对模型电阻率的偏导数矩阵计算方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按Tripp et al.(1984)提出的理论,给出了一种视电阻率对模型电阻率的偏导数矩阵简便计算方法,它的核心是互换定理。只要得到所有供电和测量电极节点分别供单位电流时各有限元网格节点上的电位,通过线性组合就可得到视电阻率对模型电阻率的偏导数。  相似文献   

6.
凝析油形成新模式─—原油蒸发分馏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典的石油生成理论认为凝析油是源岩高成熟阶段、或是陆相有机质于低成熟阶段的直接产物。本文在资料、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塔北海相油田的实际地质地化资料提出原油蒸发分馏机制是凝析油形成的一种重要途径,并确认了塔北油田的诸多原油曾遭受了程度不一的蒸发分馏作用且有成熟度正常的凝析油形成。  相似文献   

7.
凝析油形成新模式——原油蒸发分馏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典的石油生产理论认为凝析油是源岩高成熟阶段、或是陆相有机质于低成熟阶段的直接产物。本文在资料、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塔北海相油田的实际地质地化资料提出原油蒸发分馏机制是凝析油形成的一种重要途径,并确认了塔北油田的诸多原油曾曹受了程度不一的蒸发分馏作用具有成熟度正常的凝析油形成。  相似文献   

8.
文章详细介绍了平面与多面体相交的算法。讨论了多面体的描述,建立查找表、扫描、跟踪等方法,以及平面与多面体多次相交情况的处理。文章还介绍了直线与多面体相交的算法。  相似文献   

9.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设计中确定锚索预应力值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在现有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设计中确定锚索预应力值的各种方法的基础上 ,考虑了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工作期间承受滑坡推力的变化 ,提出将锚索、桩及桩锚固段周围岩土作为一个整体根据长期作用荷载来进行锚索预应力值计算的方法 ,对于短期作用的最危险荷载则在锚索与桩的承载力设计中予以考虑。算例分析表明 ,该方法能使锚索桩长期处于较为有利的受力状态 ,从而提高了其安全余量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生烃动力学方法对鄂尔多斯已熟烃源岩进行模拟实验,与以往结果有所不同,实验证明在源岩二次生烃过程中,慢速升温并不利于液态烃的生成,而快速升温才更有利于生成液态烃。这可能是因为在慢速升温条件下,有机质可以有足够长时间缩聚成超大基团,而快速升温则易造成中等分子链的断裂,从而导致快速升温时抽提物产率高于慢速升温。因此,升温速率的差异对有机质的演化影响不只是影响反应速率,更重要的是会改变反应路径,从而对于像鄂尔多斯这样存在二次生烃的盆地,应适当重视那些高地温梯度区块石油资源的寻找。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EdoNgland教授提出的问题,对M—P广义逆矩阵的递推算法进行了探分论述探讨的初步结果和对Greville递推算法的扩充。文中对算法的扩充给出严格的证明。  相似文献   

12.
B-样条正交小波在信号分析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由于B-样条正交小波随着阶次的升高将导致频域内支集缩小,因而分辨信号不同频率成分的能力将大大增强。因此,研究高阶B-样条正交小波的简便构造方法很有实际意义。本文独立地给出了一个构造高阶B-样条正交小波的适于计算机数值计算的递推算法,并给出了构造11阶以下B-样条正交小波所需的系数,以供读者利用。同时还给出了一个在频域内计算脉冲响应系数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西北地区某市水利地下洞室工程为例,通过分别建立的Ⅲ类、Ⅳ类和Ⅴ类围岩的3个计算模型,对处于低地应力状态下地下洞室碎裂结构围岩,开挖后围岩变形破坏、变形破坏区分布与围岩稳定特征,采用了二维弹塑性有限元法进行了数值模拟、评价。模拟与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洞室开挖后,洞室顶部与侧壁围岩均形成不稳定的变形破坏区,但以洞顶位置围岩所形成的破坏区最具规模,该特征与现场洞室围岩位移监测结果基本符合。该项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而且对于确保研究区地下洞室工程建设的圆满进行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用Visual C++开发地质雷达正演模拟软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从地质雷达的正演原理着手,通过对数值稳定性条件、数值频散关系、源的设计、边界条件等理论的探讨.用Visual C 语言编写出一套能对常见的二维地电模型进行正演模拟和对地质雷达的原始信息进行读取与写入的软件。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局部场与区域场分离处理的特点,提出了区域场扩边的思想,并给出了一种区域场扩边方法。与其它两种数据处理中常用的扩边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模型和实测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区域场扩边方法效果最好,对折扩边方法次之,余弦衰减至零的方法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6.
罗抒  李之权 《矿物岩石》1990,10(1):94-102
本系统是显微组构要素的费氏台N.H.I三轴测定系统。它由三路角度传感器,PC-1500计算机及其费氏台数据采集装置组成。系统可完成对多种线、面要素的每一粒(次)测定过程的自动数据采集、实时成图处理。采集精度高(角度偏差≤0.5°,无累积偏差),成图精度高,速度快,工作适应性强,用户介入性好,系统性能稳定,使用方便,软件适应范围宽,是一种易于普及的岩组测定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17.
罗布泊钾盐矿遥感技术应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空间遥感技术及TM数据图象处理与钾盐矿化“定性 定量”信息提取,结合罗布泊地区地质构造特征的分析,表明钾盐遥感矿化信息与伽玛能谱测得的钾道定量数据与地面钾盐矿量分析数据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推断罗布泊钾盐集中生成于全新世中晚期,主要赋存于罗布泊环形构造的耳状体内,可形成3个以上的矿化层。应用遥感地质方法计算预测,其钾盐储量可达5亿t左右。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如何根据直接反演结果确定初始模型以及用这种初始模型进行反演所需的迭代次数和反演精度。  相似文献   

19.
为了有效地模拟连续介质向非连续介质的转化,发展了一种拉格朗日元方法、变形体离散元方法及虚拟裂纹模型耦合且考虑四边形单元沿对角线开裂的连续—非连续方法。利用该方法,模拟了不同围压时含孔洞模型的变形—开裂过程,统计了拉裂缝及剪裂缝区段数目,监测了一些单元的最大主应力。研究结果表明:当围压较小时,初始拉裂缝首先出现在孔洞的顶、底部,然后向模型的上、下端扩展,在初始拉裂缝的左、右两侧的拉应力集中区中产生远场拉裂缝,随后在孔洞的左、右两侧出现剪裂缝,最后,剪裂缝贯穿模型;当围压较大时,远场拉裂缝数量较少,未充分发展,远场拉裂缝与剪裂缝的发展阶段的界限不分明。含孔洞模型的最大承载力的下降是由于孔洞左、右两侧的剪裂缝向外扩展造成的。随着围压的增加,开始出现初始拉裂缝的时步数目增大,初始拉裂缝两侧的远场拉裂缝数目变少、出现变晚。   相似文献   

20.
梅仕龙 《地质学报》1995,69(3):277-284
通过对层序界面的详细剖析,指明了层序地层系统是独立存在于地方性的岩石地层系统和全球性的年代地层系统之间的区域性、过渡性地层系统,并因此提出了一个新的三重地层分类方案;通过将层序界面概念和界线层型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应该将全球层型剖面和点选在层序界面的整合部位从而建立最佳自然界线的观点,为建阶工作指出了工程层位和地区;以二叠纪Guadalupian统和乐平统的分界研究为实例,对最佳自然界线的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