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中国1961—2014年逐日降水观测等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的干湿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东部和西北部最早进入湿季;干季由四川盆地、贵州南部开始。西南中东部以及南部等地的湿季长度较长,干季则与之相反。干湿季开始日期以及干湿季长度均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发生了气候突变,呈现湿季长度变短,干季变长的趋势。湿季降水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特征,并表现出中东部减少,西部增加的趋势;干季降水则表现为东多西少的特点,在东部呈增加,在四川等地呈减少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湿季异常偏湿(干)年,开始日期易偏早(晚),结束易偏晚(早),长度偏长(短);干季开始异常偏早(晚)年,干季长度长(短),干季略偏湿(干);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影响东亚大气环流的异常是造成西南地区干湿季出现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基于Climatic Research Unit(简称CRU)的高分辨率月值平均潜在蒸发量和降水资料,构建我国近112年干燥度指数,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我国东部气候干燥度南北之间的差异及其各自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东部整体呈现变干趋势,20世纪60年代之后干旱化趋势更加明显。相比南方,北方气候干燥程度对降水的依赖性更强,干旱化速度更大,旱涝随时间的转变更为剧烈;南湿北干的差异进一步扩大,温度的升高对潜在蒸发量的增强作用加剧了干旱化程度。我国东部地区干湿季变化存在差异,干季年际年代际变率明显高于湿季,且干季变化较湿季具有更好的南北空间一致性;南北干湿季的出现时间在近半个世纪也有所变化,干季延后到来,湿季则提前到来的现象,说明干湿季的持续时间均有所延长;此外近半个世纪,北方干湿季均呈现明显的干旱化,南方未表现出类似特征。  相似文献   

3.
一种干湿气候指数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露菁  郑德娟  陈创买 《气象》1997,23(3):15-19
在科塔哥月干燥指数的基础,采纳了柯本在夏季多雨地区,草原气候(干)与林木气候(湿)界限的地区标准,结合广东地区气候特征,通过实际气候资料检验和修正,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广东及其邻近地区的干湿气候指数计算公式,经过用广东省各地实际资料作年内的和冬,夏半年的,以及任意年,月的干湿指数的实际计算和分析,发现该指数能较清楚地反映了广东干湿气候变化特征,这对于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服务具有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选取湖南省9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16逐月降水资料,采用统计方法,构建了湖南省的月、季、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并利用SPI指数分析了湖南省不同时间尺度干旱特征。结果表明:湖南省多年平均年尺度干旱发生站次为30.7站,多年平均季尺度干旱发生站次为30.5站,多年平均月尺度干旱发生站次为30.7站,三者相差很小;无论是年尺度、季尺度还是月尺度的湖南省SPI干旱指数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都存在明显的干—湿—干—湿变化;总体来说年、季、月尺度湖南省都可以分为全省一致旱涝分布型、南北反向旱涝分布型,且前两个模态解释方差超过60%,能够代表不同时间尺度干旱的主要空间分布特征;对比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典型干湿年,能够发现湖南省2002年为全省一致湿润年、1997年为北旱南涝年、1969年和1998年为北涝南旱年。研究结果能够为湖南干旱的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徐栋夫  李栋梁  王慧 《大气科学》2014,38(2):373-385
本文使用我国西南地区97站1960~2009年逐日资料,计算了考虑降水和气温的干湿指数,分析了西南地区秋季及9、10、11月干湿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相似方法,构造了综合相似指数,对历年干湿分布进行分类,并给出了秋季各月各类干湿出现的概率。此外还使用再分析资料分月探讨了干湿分布主要类型异常年的大气环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秋季存在显著的干旱化趋势,且该地区干湿变化存在全区一致、东西相反和南北相反的特征。根据干湿变化主要模态的空间型,利用综合相似指数可以将历年秋季干湿分为全区一致偏干型、全区一致偏湿型、东湿西干型、东干西湿型、南湿北干型、南干北湿型和非典型型,共7类。全区干湿一致型出现的次数最多(不低于50%),东西相反型次之(约25%),南北相反型较少(约15%),而出现非典型型次数极少(不足10%)。从季节内尺度来看,全区偏干(湿)的持续性较差,但10月份的东部偏湿区域则有较大几率(不低于50%)在下个月扩展到整个区域。全区偏干型异常年,东亚大槽偏弱或偏东,冷空气南侵困难;南海上空低层维持一个异常的气旋环流,西南地区暖湿气流输送偏弱;西太平洋副高偏强、西伸,南亚高压面积偏大,与西太副高重叠,西南地区长期受高压控制。这种异常环流形势的维持,使得该地区天气晴朗少雨,气温偏高,持续干旱。偏湿型异常年则基本呈相反的环流特征。而西南地区东、西部上空异常的垂直运动和东部低层的南、北风异常是造成东湿(干)西干(湿)型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活动与El Nino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用广东省47个测站1954-1990年各月的平均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的标准化资料分别作按时间点分解的主分量分析,取其前6个主分量作为各测站的气候特征量,用相关系数-重心法作聚类分析,作出各月、全年综合要素的气候分区。结果表明:(1)将广东各月分为有较显著差异的5个区,则冬半年(10-翌年4月)各月的分区形式较类似且规律性明显,夏半年(5-9月)各月的分区逐月变化明显,且分区形式差别较大。(2)若用6个自然季节的平均气温、降水、日照时数标准化资料分别作主分量分析,各取前3个主分量作为全年气候分区的特征量,则广东全年的气候区可分为东南沿海、西南沿海、西北内陆3个区。  相似文献   

7.
1961—2010年云南干湿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智荣  黄中艳  谢国清 《气象科技》2013,41(6):1073-1079
利用15个站点1961—2010年日照时数、降水量和平均温度等气候资料,计算云南5个区域各季节相对湿润度指数,分析云南干湿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相对湿润度指数可定量、准确地表达云南各区域自然气候干湿程度,能客观反映云南干湿气候的波动变化和区域性差别。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云南干季、雨季潜在蒸散量呈增大变化趋势,同期降水量有减小的趋势变化,从而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引发云南气候的干旱化趋势。干季各地相对湿润度指数年际波动变化大,年代际差异明显;雨季各地干湿状况年际波动相对较小,且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波动变化趋势。云南5个区域的干湿气候变化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滇中和滇西南比较一致,滇西北与滇东南差异明显,滇西北与滇东北雨季差异突出、干季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青藏高原及邻近各地多变的降水气候,利用NCEP 1958—1997年月平均比湿、风及高度等再分析资料及我国实测雨量资料等,整体地分析了高原及周围地区气柱可降水量的多年平均特征及其季节变化,也分析了我国南北方大气可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和华北及西北区东部干湿年夏季可降水量的差异等。结果表明,高原及周围地区的气柱可降水量有明显的地区及季节变化。本区域内以南亚和东亚夏季风区的可降水量最高,夏季可达60mm或以上;青藏高原上的可降水量最低,冬季为3mm左右。东亚和南亚季风区可降水量的冬夏季节变化最大,夏季的可降水量达冬季值的4倍。华北区干湿夏季的可降水量差异明显,湿年的可降水量可增加20%以上。近40年来华北和西北区东部夏季的气柱可降水量明显减少,而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降水量却部分增加了,呈北干南湿之势,遂形成我国降水北旱南涝的分布格局。这可能与东亚夏季风逐渐趋弱,特别是撤退期逐渐提前有关。另外,我国各地夏季可降水量的平均降水转化率也明显不同,青藏高原上最高,东亚季风区次之,而南疆盆地最低,这也影响了我国多变的降水气候。  相似文献   

9.
2000年1月~3月总的天气特点是 :冬有雨雪 ,春无严寒 ,光照不足 ,降水适量。2000年1月~3月 ,赣北、赣中平均气温分别为7.9℃和8.9℃ ,比常年偏高0.5℃和0.2℃ ;赣南10.5℃ ,比常年仅偏高0.1℃。1月份赣北平均气温为5.1℃ ,与常年持平 ;赣中、赣南各为6.7℃和9.1℃ ,比常年偏高0.4℃和1.0℃。2月份全省气温偏低 ,北、中、南3片平均气温各为6.0℃、6.8℃和8.0℃ ,分别低0.3℃、0.9℃和1.4℃。3月份全省气温明显偏高 ,北、中、南3片平均气温为12.7℃ ,13.2℃和…  相似文献   

10.
用主分量分析方法对广东9-10月期间平均温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约占总方差86%属于全省偏暖或偏冷,以及南暖北冷或南冷北暖型的分布。划分出7个特暖年和8个特冷年,并由主分量和特征向量逐年划分了温度分布型,据此,分析了从50年代至90年代冷暖变化趋势,并预测1992-2000年温度变化。这些结果可为寒露风研究和预报提供基本的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11.
昆明近300年的旱涝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昆明近300年历史旱涝指数和近百年降雨观测资料,研究了旱涝历史气候演变、气候周期变化和年际变化的规律,探讨了厄尔尼诺、太阳黑子、大气环流因子对旱涝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结果有:(1)昆明旱涝气候变化主要存在40年和11年的周期,40年变化周期受厄尔尼诺变化周期影响,11年变化周期受太阳黑子变化周期影响,厄尔尼诺和太阳黑子的周期变化是昆明旱涝周期变化和两大影响因子。(2)昆明降雨年际变化与大气环流  相似文献   

12.
南极海冰变异对华南后汛期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华  蒋伯仁  吴恒强  覃武 《气象》1998,24(7):14-19
应用逐月南极海冰北界资料和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资料,研究了南极海冰变异对华南后汛期旱涝的显著影响作用和可能机理,认为:南极总海冰、威德尔海海冰冰长期和罗斯海海冰最大面积的变异对后汛期的作用最为显著。9月罗斯海海冰最大面积变化与次年7~9月西太平洋副高关系密切,副高在海冰与后汛期关系中起重要纽带作用。后汛期旱涝可能是南极海冰变异产生的全球短期气候效应的结果之一  相似文献   

13.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86 observing Stations for the past four decades (from the first operational use to 1994) are used to study and discuss the character of annually mean distribution in Guangdong. Grades of dryness and wetness on a year-to-year basis are determined and preliminary features of dryness and wetness are discussed for the whole of the province and individual regions according to a 5-grade standard of division. The result has shown that there is on an average a rainfall of 1748 mm per year across the province, with four major centers of maxima (of annual rainfall over 2000 mm) at Enping, Qingyuan, Haifeng and Longmen. For the mean across the province, the years 1959. 1961. 1973. 1975, 1991 are anomalously wet and the years 1956, 1963, 1977 and 1991 are anomalously dry. of them, 1973 is the unusually wet year (with the absolute value of precipitation anomaly over twice as large as the standard deviation) and 1956 and 1963 are the usual dry years. For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unusually wetness and dryness over individual river valleys in the province, there are more years of dryness in the valleys of the Xijiang and Dongjiang Rivers. More years of wetness in that of the Jianjiang River, and only years of wetness instead of years of dryness in the valleys of Beijiang and Hanjiang Rivers.  相似文献   

14.
Using indexes of dryness and wetness in historical record over the recent recent years and rainfall data over the tatest century, the work involves itself with the study of climatological evolution of dryness and wetness. periodic variations of climate and interannual laws of variation. The discussion also covers the subjects of effects of El Nino. sunspot, predictors of general circulation on climatic variation of dryness and wetness. There arc main conclusions as follows: (1) The main cyclic variations of climate are 40 and 11 years in Kunming. the former being subject to that of El Nino and the latter to that of sunspots. They are two principal factors for periodic variations of dryness and wetness in Kunming. (2) A close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interannual variations and general circulation factors for Kunming. The comprehensive influence as imposed by ENSO and allocations of W.C.E. patterns of circulation in the westerly are ma.tor weather and climate causes for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precipitation in Kunming.  相似文献   

15.
广西春夏季旱涝的等级划分及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广西80多个站点1961~2006年的逐月降水资料,采用Z指数定义方法,对广西春夏季的旱涝进行等级划分.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对春夏季旱涝等级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给出了四个旱涝典型场的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全区性偏涝或偏旱是春夏季早涝分布的最主要型态;春季和夏季的前4种分布形态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两个季度的第一、第二分布形态都是全区一致型和南北反向型;春季近5年时间系数多为正值,说明近年来全区春季表现为偏旱;1990年以后,夏季第一特征向量时间系数只有3年为正值,其余均为负值,说明近16年广西夏季降水较多,以偏涝为主,年代际变化也较明显.  相似文献   

16.
17.
近40年广东省的旱涝特征   总被引:40,自引:7,他引:33  
利用广东省86个测站近40年(建站起至1994年)的降水资料,分析和讨论了平均年雨量分布的特征,并以5级旱标准确定了全省和各分区的逐年旱涝级别,初步讨论了若干旱涝特征。结果表明,全省平均年雨量为1748mm;四个主要雨量大值(年雨量2000mm以上)中心分别位于恩平、清远、海丰和龙门;全省平均而言,1959、1961、1973、1975和1983年为涝年,1956、1963、1977和1991年为  相似文献   

18.
Using the data of summer(June—August)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1951—1990 in 14 stations over NorthChina,the wetness probability(WP)series based on gamma distribution has been built.Main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series of WP in the stations are extracted by us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EOFs).The spatialpatterns show that the dryness/wetness variations in the stations in the area are consistent with each other and its maincharacteristics can be represented by the WP series in Beijing.Having analysed the WP series of 120 years(1870—1989)in Beijing,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ry tendency has a re-sponse to the global warming.The variation of the dryness/wetness in the station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temperaturevariati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Their relation is negative.The degree of the relianc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centuryvariation of the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9.
基于SPEI的中国干湿变化趋势归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1960—2012年中国气象站点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研究了中国干湿变化趋势及其原因。过去52 a,中国干湿变化由西北向东南呈现"+-+"的空间分布状况,其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部、西南流域东南及珠江流域西部显著变干;淮河流域中西部和西北流域大部显著变湿;通过数值试验,定量计算了参考蒸散发及降水对干湿趋势的贡献状况。就中国总体而言,年平均参考蒸散发显著减少抵消了由年降水量减少导致的干化趋势,呈微弱变湿趋势;其次,降水仍然是多数区域干湿变化的主导因素(黄河流域中部、长江流域、西南流域、珠江流域及东南流域);同时,参考蒸散的影响值得引起注意,其在辽河流域、海河流域、淮河流域及西北流域对干湿趋势的贡献均超过降水贡献。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东部地区(30°—40°N,105°E以东)19个代表站1470—2019年旱涝等级序列、古气候代用资料定量重建的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年代际振荡指数以及Nino3.4指数,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小波分析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分析了中国东部旱涝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1470年以来中国东部旱涝变化的主模态为全区一致型(方差贡献率为25.2%),变率中心主要位于黄河中下游,其时间系数的小波分析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揭示出全区旱涝存在10—30 a的准周期;该模态长期趋势揭示17—18世纪中国东部整体偏涝,而19世纪以后出现干旱化趋势。(2)寒冷背景下中国东部旱涝一致变化更明显,在17世纪前、中期和19世纪中、后期的小冰期寒冷期全区一致型模态的方差贡献率为35%—40%,且这两个时段10—30 a的年代际变化信号尤为显著;而旱涝的变率中心则表现出冷期偏北,暖期偏南或偏西的特征。(3)中国东部旱涝的年代际变化与北太平洋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有关,表现为偏涝(旱)气候对应于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年代际振荡的冷(暖)相位,以及年代际尺度上的冬季Nino3.4区海表温度的异常偏低(高);在小冰期的寒冷期,旱涝的年代际变化可能与Nino3.4区海表温度异常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