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6 毫秒
1.
青藏高原东边缘冕宁—宜宾剖面电性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在青藏高原东边缘沿冕宁—宜宾进行了大地电磁探测研究,剖面西起康滇地轴,向东穿过大凉山地块,终止于四川盆地.利用带地形的NLCG(非线性共轭梯度)方法对资料进行了反演,得到沿剖面的二维电性结构.康滇地轴和大凉山地块地壳中存在向上拱起的高导层(HCL),顶面埋深为10~15 km,最浅处不足10 km,厚度大约15~25 km,最小电阻率小于10 Ωm.四川盆地中下地壳不存在高导层.和该剖面北侧的石棉—乐山剖面的地壳电性结构对比分析表明,高导层在南北方向上可能连续延伸,长度大于100 km.壳内高导层的高导电性与岩石的部分熔融有关,并可能含有百分之几的含盐流体,易于流动和变形.青藏高原东部地壳内的可流动层在向东或东南方向流动过程中,由于受到四川盆地的阻挡,转向南或南南东方向,大体沿着大凉山地块的走向.在东西方向,壳内高导层自川滇地块向东运动,穿过大凉山地块西边界的安宁河断裂和则木河断裂,在大凉山地块东部,向四川盆地深部倾俯.本文对于壳内可流动层的存在及其与青藏高原东边缘的变形和地震活动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DEMETER卫星运行约6.5年总离子浓度数据和期间全球发生Mw 4.8以上地震参数,自动检测距震中1500 km范围内、震前15天出现电离层扰动,统计电离层扰动异常随地震临近在时间、空间上的演化特征以及异常变化幅度随震级变化规律.数据处理过程中通过控制K_p指数以去掉部分因太阳活动引起的电离层扰动.统计结果显示,地震探测率及电离层响应异常幅度随震级增大而增高.大地震能引起强电离层扰动,扰动幅度可超过背景值1倍以上.全球范围,电离层存在变化活跃区,小幅度电离层扰动趋向于背景变化.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是有利的地震电离层响应监测区.地震相关电离层扰动异常出现频次随地震临近而增高,主要出现在震前一周.空间上,扰动有随地震临近向震中运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木里—盐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属于古特提斯洋构造域,是松潘—甘孜地块及扬子地块的交接地带,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演化过程的重要区域.本文介绍的是横穿木里—盐源地区的大地电磁剖面,自北西向南东依次跨越锦屏山断裂、木里弧形构造区、丽江—小金河断裂、盐源盆地、金河—箐河断裂等构造.维性分析表明木里弧形构造区和金河—箐河断裂都表现为较强的三维性,因此本文采用大地电磁三维反演技术,获得了木里—盐源地区的精细电性结构.电性模型显示,沿剖面可以划分为4个主要的电性构造单元.锦屏山断裂以北的川西北次级地块下方10~20 km处,发育北西向低阻体,推断是古老的义敦岛弧区残留的物质;锦屏山断裂以南至丽江—小金河断裂为高阻体,可能是锦屏山山根;丽江—小金河断裂下方~10 km处发育北东向的低阻体,与龙门山—锦屏山构造带走向一致,结合剖面附近表现为张性的震源机制解特点,推测该低阻体很可能是北部的塑性物质受阻后一部分往西南沿着丽江—小金河断裂缝隙挤入的结果;盐源盆地下方在3~7 km发育厚度约5 km、长度达40 km的低阻层,电性主轴方向为北西向,与盐源断裂走向一致,解释为盐岩层,尤其是南段低阻体表现为延伸至地表的特征,与地表盐泉对应,为在盐源地区开展深部找钾盐矿提供了电磁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火山岩储层发育受岩性岩相的控制,为了提高岩性岩相地震识别的精度,选择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营城组和火石岭组典型钻井火山岩进行井旁地震相分析,分别建立了酸性和中基性火山岩的岩相识别的模版.酸性与中基性火山岩最明显的差别为爆发相和喷溢相之间的差异,酸性岩爆发相具有席状,板状,平行—亚平行反射,连续性好、局部中等,强振幅,低频的特征;酸性岩喷溢相具有楔状、局部透镜,波形反射特征,连续性中—差,中弱振幅、见中强振幅,中高频特征.中基性岩爆发相具有板状,楔状,蠕虫形反射、偶见亚平行反射,中高振幅,中高频,连续性差、见连续性中—好的特征;中基性岩喷溢相具有板状,楔状,平行—亚平行反射、局部波形反射,连续性中等、局部较差,中强振幅,中频、局部高频的特征.根据酸性、中基性火山岩不同的电性特征,结合火山岩段表现的地震内部反射结构,几何形态等地震相特征.总结出不同火山岩之间地震相与测井相的对应关系,为新区识别火山岩相,预测火山岩储层,划分有利储集相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2008年5月12日T14:28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2008年5月13日T5:00江苏省发生滨海ML3.8地震。滨海地震是否是由汶川地震触发的、可指示滨海附近中短期内将发生中强地震的"诱发前震"?基于此,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①统计南北地震带及中国台湾7.3级以上、日本7.5级以上大地震;②统计①中大震发生后3天时间(72 h)内,华北中南部地区发生的M_L 3以上地震;③统计大震发生后1年内在M_L 3地震附近地区(距震中350 km以内)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④对上述3组地震是否存在链式关系进行统计研究,即研究特定条件下的A—F—B链式地震现象在华北中南部的预报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目前所拥有的统计资料,无法确定2008年5月13日滨海M_L 3.8地震是由汶川8级地震诱发的"前兆地震"。  相似文献   

6.
鄂豫皖交界地区地震地质背景与中强地震复发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鄂豫皖交界地区位于东大别山西部,历史中强地震(M≥43/4)主要发生在土地岭-落儿岭及商城-麻城断裂带上,且“互动”和“连动”的特征较为显著。根据这一特征,在研究东大别山区域地质、地壳结构、断裂活动及地震构造应力场特征的基础上,可将鄂豫皖交界地区的中强地震作为秦岭-大别山活动地块中的次级地块的整体活动来看待。该区历史地震活动整体表现为丛集特征,而主要发震断层(土地岭-落儿岭断裂)的历史地震活动则具有相对较好的准周期性。地震复发周期研究提示,该地块近期发生M≥5.0左右地震的危险性较大,而霍山-六安地区为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主要危险区。  相似文献   

7.
为了取得邢台地震区地壳细结构,对该区进行了综合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其中电磁阵列剖面法(EMAP)测量在我国尚属首次.EMAP剖面穿过邢台7.2级地震区,经过EMAP阻抗求取、空间滤波处理和二维反演解释,剖面显示出清晰的地壳电性细结构特征:4km以上电性简单,4—20km深度电性复杂;震源区电性复杂,非源区简单;发震深度变化复杂;震源区电性突变,显示隐伏高角度断裂,高寻层不连续部位为发震部位.其观测结果对于了解该区的构造背景、发震构造和深部构造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取得邢台地震区地壳细结构,对该区进行了综合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其中电磁阵列剖面法(EMAP)测量在我国尚属首次.EMAP剖面穿过邢台7.2级地震区,经过EMAP阻抗求取、空间滤波处理和二维反演解释,剖面显示出清晰的地壳电性细结构特征:4km以上电性简单,4—20km深度电性复杂;震源区电性复杂,非源区简单;发震深度变化复杂;震源区电性突变,显示隐伏高角度断裂,高寻层不连续部位为发震部位.其观测结果对于了解该区的构造背景、发震构造和深部构造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取得邢台地震区地壳细结构,对该区进行了综合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其中电磁阵列剖面法(EMAP)测量在我国尚属首次.EMAP剖面穿过邢台7.2级地震区,经过EMAP阻抗求取、空间滤波处理和二维反演解释,剖面显示出清晰的地壳电性细结构特征:4km以上电性简单,4-20km深度电性复杂;震源区电性复杂,非源区简单;发震深度变化复杂;震源区电性突变,显示隐伏高角度断裂,高寻层不连续部位为发震部位.其观测结果对于了解该区的构造背景、发震构造和深部构造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块体内地震受块体边缘地震影响的观点,对汉中与安康盆地的历史及现代地震活动特点、规律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得到这样结果:(1)块体内断陷盆地的地震活动水平将小于块体边界上的地震活动水平;(2)块体内盆地的地震活动,主要受块体边缘较大地震活动的影响,反映块体边界较大地震发生前后其附近构造的调整运动;(3)当与块体内盆地较近的块体交界带上发生大地震时,应注意盆地的地震危险。  相似文献   

11.
火山岩油气藏重磁电震综合预测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数十口钻井资料的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提出了火山岩油气藏重磁电震综合预测方法.将正则化下延与延拓回返垂直二次导数串联形成了一个新的滤波器,该滤波器相当于首先通过正则化下延将位场曲面延拓至地下目的层段,降低火山岩埋深对磁力异常幅值的影响,然后利用延拓回返垂直二次导数对弱信号进行增强,不仅提高了位场异常的分辨率,而且由于对位场异常幅值信息进行了能量补偿,因而有利于利用增强后的位场异常的幅值划分火山岩岩性.利用该技术对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地震3D工区的重磁资料进行了处理,结合建场测深及3D地震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并根据重磁电震等资料综合预测了火山岩油气藏目标.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机构-岩相带的地震响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多期次喷发的火山岩在纵向和横向上相互叠置,造成火山岩地震响应特征复杂,影响了对火山岩储层的地震预测精度和地质规律的认识.本文基于钻井和连片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区域构造认识,建立了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机构-岩相带的地震响应模式,并利用相干体和地层切片等属性分析技术实现了火山机构-岩相带的空间识别.从火山口到远源相带火山岩体非均质性减弱,在三维相干体切片上表现为相干属性变化率的降低.研究区主要发育四种火山机构-岩相带,其地震响应特征分别为,①火山口穹窿多种岩相迭合相带:表现为杂乱反射带、自下而上呈放射状、围绕火山喷口厚度向外减薄、相干性强、剖面和平面形态多变;②近源爆发相与溢流相叠置相带:具有断续层状、中强振幅、低频反射特征,呈环带状围绕火口中心相带分布;③远源爆发相带:火山机构一侧具有上拱的板状外形,表现为楔形层状连续中强振幅反射特征;④远源火山沉积相带:具有板状外形,亚平行反射结构,能量较强和同相轴连续的响应特征.这些反射特征是火山作用喷出物堆积过程中,内部层结构和层形态呈规律性变化的地震表象.  相似文献   

13.
辽河盆地东部坳陷储集层由火山多期喷发形成,岩相岩性复杂,岩性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本文将火山岩的岩心及岩矿鉴定资料与测井数据进行整合,应用测井数据建立支持向量机(SVM)两分类和多分类岩性识别模式.首先,深入研究支持向量机二分类及\"一对一\"、\"一对多\"和有向无环图三种经典多分类算法的基本原理及结构;然后,总结研究区域火山岩岩石特征,分析测井数据的测井响应组合特征,选择40口井中岩心分析和薄片鉴定资料完整、常规五种测井曲线(RLLD,CNL,DEN,AC,GR)齐全的1200个测井数据作为训练样本,构造三种支持向量机岩性识别模式;最后,对4测试井中800个测井数据进行岩性识别,识别结果与取心段岩心描述和岩心/岩屑薄片鉴定资料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有向无环图更适合辽河盆地火山岩的识别,识别正确率达到82.3%.  相似文献   

14.
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机构相带地震-地质解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火山机构按距火山口远近划分为火山口-近火山口、近源和远源三个相带.营城组火山机构相带有6种地震相类型,分别是丘状、透镜状、穹状、池塘状、楔状和席状地震相.丘状、透镜状和穹状均见于火山机构中心相带,但所代表的优势岩相不同,分别与爆发相、喷溢相和侵出相对应.池塘状和楔状均为近源相带,但前者以喷溢相辫状熔岩流为主,而后者代表爆发相火山碎屑岩与喷溢相熔岩互层.席状地震相是以火山沉积相为特征的远源相带为主.火山机构中心相带岩性和岩相多变、地震相复杂,这是初始喷发条件、同生垮塌、后期断裂以及孔隙和流体综合作用的结果;该带是火山岩储层发育最有利的部位.  相似文献   

15.
位于北天山地震带中段的乌拉泊水库工程场地,自有历史地震记载以来,影响场区的最大烈度是Ⅶ度。通过参考前人工作成果及数据对大坝及附属建筑进行了动力稳定性计算研究,探讨了造成坝体震害的原因,评价了水库大坝的抗震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地震属性各向异性的火山机构识别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通过对地震资料的分方位处理,分别提取各方位的地震属性,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地震属性,通过属性方位椭圆拟合,求取该属性椭圆的\"扁率\",用椭圆\"扁率\"来表征储层的各向异性,并在此基础上识别火山机构.本文提出了基于地震属性各向异性的火山机构识别方法,利用叠前地震资料分方位提取地震属性,并对方位地震属性值进行椭圆拟合,利用椭圆扁率来表征各向异性的大小,并基于此来识别火山机构.本文对方法的流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对方法的适用条件作了简要的说明,并用实际地震资料进行了效果检验,对检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北地区新生代板内火山群广泛发育, 其中大兴安岭火山群区的上地幔结构研究匮乏, 火山群的演化机理尚不明确.本文收集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流动台站和固定台站的观测波形数据, 通过波形互相关从远震事件记录中挑选出64575个P波震相走时残差, 13566个S波震相走时残差, 开展远震体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 获得该区上地幔的VPVS以及VP/VS异常结构.研究结果显示, 火山群区的低速异常分布在上地幔的不同深度范围内, 火山群下方的低速异常向下延深并交汇于软流圈内.结合本文和已有的研究结果推断, 岩石圈拆沉导致的软流圈物质上涌是大兴安岭火山群的深部成因.火山群区的速度异常比值优势值为1.5左右, 表明速度异常既有温度变化成因也有物质成份成因.总体而言, 处在地幔不同深度范围内的低速异常极值区基本和高波速比值区域相对应, 暗示火山群下方的岩浆流体处在不同的深度位置, 这可能是阿尔山和诺敏河火山群火山岩性存在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The Lucaogou Formation carbonate-rich oil shale source rock is exposed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Junggar Basin, Xinjiang, NW China. We have sampled it in detail and conducted microstructural, mineralogical and geochemical studies, including thin section petrography, UV fluorescence petrography, X-ray diffraction, vitrinite reflectance, bitumen reflectance, fluid inclusion analysis and Raman spectroscopy. Organic matter is disseminated through the carbonate-bearing siltstone source rocks and concentrated in numerous bedding parallel stylolites and in two sets of carbonate veins, one along bedding parallel fractures and the other cross-cutting stylolites and bedding. The research about maturity of organic matter finds vitrinite reflectance values increase from the dispersed kerogen (0.64%) to the stylolites (the one of oriented vitrinite is 0.72% and the one of migrated bitumen is 2.38%);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fluid inclusions in veins containing hydrocarbon fluid inclusions show an increase from 178.5℃ in the bedding parallel veins to 222℃ in the cross-cutting veins, confirmed by Raman spectroscopy. These results support a model of progressive heating accompanied by fluid loss during later stages of thermal maturation of source rock and the onset of primary migration. Obviously, the occurrence of organic matter is the trace of hydrocarbon primary migration, and the bedding lamination surfaces and cross-cutting fissures are the principal pathways of hydrocarbon-bearing fluids migration. Bedding lamination surfaces evolved into stylolites along the earliest primary migration pathways, followed by bedding parallel and cross-cutting fissures.  相似文献   

19.
20.
The evaluation of seismic response of soil sites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problem with respect to groundmotion amplification and soil instability because of liquefaction. The base motion generated during earthquake is a random process. In addition, the soil sites are usually homogenous with randomly varying characteristics. The uncertain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input motion and site characteristics may lead to a wide range of variability of the site response. In this paper, a Monte-Carlo based stochastic finite element method is used to study the variability of seismic respon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