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从微观尺度对二连盆地阿南凹陷下白垩统腾一下段3口取芯井55块致密油储层样品开展孔隙类型及成因进行系统研究。利用AM2井,A43井和H20井3口典型井的岩心(100m)、薄片(200片)、背散射(60个)、扫描电镜(18块)、荧光显微镜(150片)及PCAS(6块)等方面资料及方法,对目的层进行了岩石类型、沉积特征、孔隙类型、分布及成因等方面的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阿南凹陷腾一下段岩性复杂,发育滨浅湖、浅湖、半深湖、火山灰沉积及重力流沉积等多种类型沉积相。钙质砂岩和沉凝灰岩的油气显示最好,是目的层致密油勘探的重点目标。砂岩储层的孔隙主要包括残余粒间孔、粒间扩大孔和溶蚀孔。沉凝灰岩储层的孔隙以溶蚀孔为主,其次为粒间孔和构造微裂缝。沉凝灰岩的平均面孔率为12.05%,要高于砂岩的平均面孔率9.13%。腾一下段致密油储层孔隙的成因包括压实及脱水作用、溶蚀作用、沉凝灰岩的脱玻化作用、构造应力作用。目的层的沉凝灰岩在地质历史时期遭受了强烈的溶蚀作用并表现为重稀土亏损。目的层砂岩和沉凝灰岩中的长英质、碳酸盐及凝灰质组分普遍发生了强烈溶蚀作用,溶蚀作用是目的层致密油储层孔隙成因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2.
查干凹陷是内蒙古银-额盆地最具勘探潜力的凹陷, 为了揭示查干凹陷中、新生代热史及烃源岩热演化历史, 首先利用9口井的镜质体反射率数据恢复了查干凹陷中、新生代热史, 结果显示查干凹陷在早白垩世巴音戈壁组沉积开始至银根组沉积末期, 地温梯度逐渐增加, 且到银根组沉积末期达到最大, 为50~58 ℃/km; 自晚白垩世乌兰苏海组沉积开始至今, 地温梯度逐渐下降, 现今地温梯度仅为31~34 ℃/km.再以热史为基础, 结合沉积和构造发育史及烃源岩地球化学资料, 模拟了查干凹陷9口井3套烃源岩的成熟度演化历史, 模拟结果显示查干凹陷烃源岩成熟度演化受古地温控制, 3套烃源岩成熟度都在早白垩世晚期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3.
序言     
正东海西湖凹陷是中国近海最大的含油气凹陷,面积约5×104 km2,沉积厚度最大15km。该凹陷以新生代碎屑沉积为主,地层自下而上包括前宝石组,始新统宝石组,平湖组,渐新统花港组,中新统龙井组、玉泉组、柳浪组,上新统三潭组以及第四系东海群。西湖凹陷油气勘探始于1980年,至今近40余年,已钻探井100余口,证实其勘探潜力大,但所探明的大中型油气田不多,且以低渗-致密油气藏为  相似文献   

4.
层序地层学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研究的核心技术之一。为深入开展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研究区200多口井的精细地层对比和33口井759.42 m岩心的详细观察及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分析,综合运用构造、古生物、岩性、测井以及地震反射等5个方面的特征,对白音查干凹陷(主要是西部次凹)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下白垩统阿尔善组—都红木组的层序发育特征进行再认识,对层序界面的性质进行重新厘定。将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阿尔善组—都红木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层序(分别对应于阿尔善组—腾格尔组和都红木组)和5个长期层序(分别对应于阿尔善组一段、阿尔善组二段、腾格尔组、都红木组一段和都红木组二段~三段);提出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腾格尔组长期层序的底界面为一连续沉积的整合面,不能构成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即在腾格尔组底部即使圈闭条件良好(如锡40井—锡43井区),但也会因缺乏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致使圈闭中供油不足而不能成藏。  相似文献   

5.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组发育大量潮汐沉积,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综合利用岩心与测井资料,对西湖凹陷W井区平湖组岩相及沉积微相类型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江苏省东南部如东-东台沿海地区的现代沉积考察,进行比较沉积学研究,结合平湖组发育情况及现代潮汐沉积平面展布,明确了研究区平湖组潮汐沉积特征及发育规律,建立了沉积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是中国近海最大的含油气凹陷,面积约5×10~4 km~2,沉积厚度最大15km。该凹陷以新生代碎屑沉积为主,地层自下而上包括前宝石组,始新统宝石组、平湖组,渐新统花港组,中新统龙井组、玉泉组、柳浪组,上新统三潭组以及第四系东海群。西湖凹陷油气勘探始于1980年,至今近40余年,已钻探井100余口,证实其勘探潜力大,但所探明的大中型油气田不多,  相似文献   

7.
通过南襄盆地内矿产地质、油气地球化学勘探等研究,发现一些襄樊-枣阳凹陷白垩系烃源岩信息:凹陷东缘盐矿井揭示的上白垩统中段烃源岩较发育、有机质丰度较高、演化程度适中,显示出一定的生烃能力;地表化探甲烷C同位素数据显示,近一半样品与中生界成熟石油伴生气有关,佐证了该区中生界生烃能力.地震勘探成果表明白垩系分布广、厚度大、沉积环境较稳定;在已投入地震勘探的900km2范围内,共解释出襄樊-枣阳凹陷可靠和比较可靠的白垩系圈闭23个,圈闭面积4~16krm2,最大可达200km2.其中,枣阳凹陷的13个圈闭是20世纪90年代地震勘探解释成果,落实程度较高,总面积达189km2.利用现有的地质、物探、化探等资料,对襄樊-枣阳凹陷白垩系石油地质条件进行初步评价,资料显示,南襄盆地襄樊-枣阳凹陷白垩系范围较广,厚度大,埋藏深,烃源岩演化程度较高,综合认为白垩系是区内值得探索的勘探新层系.  相似文献   

8.
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垦利油区沙三上亚段是目前中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主力含油层系。综合研究区沉积背景,以三维地震资料、岩心及测井资料为依托,结合地震沉积学研究,开展了垦利油区沙三上亚段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凹陷垦利油区沙三上亚段沉积期,发育以莱北低凸起、垦东凸起及潜在物源区潍北低凸起供源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研究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砂体以细—中砂岩为主,前缘砂体以粉—细砂岩为主,分选性中等较好。牵引流性质的沉积构造十分发育,多见生物扰动构造,反映三角洲前缘动荡的水体环境。顺物源方向发育斜交前积反射地震相,垂直物源方向识别出多期丘状反射地震相。综合古地貌、沉积特征及振幅属性切片,明确研究区沙三上亚段以北部物源莱北低凸起供源为主导,沉积中块及沉积东块为主体沉积区,莱北低凸起供源的三角洲呈后退趋势,其展布面积大(95~130 km2)。沉积西块及东块为多物源供给区,来自垦东凸起的三角洲前缘沉积逐渐萎缩,来自潍北低凸起的三角洲区前缘沉积逐渐向湖盆中央推进。上述沉积展布及演化规律为进一步精细勘探开发提供了沉积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沉积相研究是油气勘探开发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在桩241块初次利用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法进行测井微相识别,将识别后的结果与岩心微相划分结果相对比,测井相的识别完全满足研究的需要,为密井网条件下沉积微相划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采用神经网络判识沉积微相技术,可以提高沉积微相的分析和解释精度。  相似文献   

10.
冀中坳陷深县凹陷在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时期处于填平补齐阶段,地层厚度变化大,在200~1200 m之间,沉积相研究及其分布规律长期制约着勘探工作.为此,在系统的岩心观察与精细描述的基础上,通过测井资料的分析,并结合粒度分析资料对盆地水动力环境和沉积相类型进行了探讨,共识别出3种沉积相类型: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湖泊...  相似文献   

11.
济阳凹陷火山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国连 《矿物学报》2006,26(3):335-345
对济阳凹陷的第三系火山岩、基性侵入岩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分别总结了火山岩、基性侵入岩岩石类型及其特征。碱性系列玄武岩主要为钠质系列,具上地幔来源的特征。从古新统到渐新统,玄武岩熔融程度降低,岩浆地幔源深度增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的数据表明,第三纪火山岩源区存在不协调现象。稀土元素分析表明,本区玄武岩为大陆裂谷成因。钐-钕、铷-锶及铅同位素的数据表明,火山岩与侵入岩同源,都来自上地幔。玄武岩浆在形成过程中有过不同程度的混合作用,Rb/Sr相关性表明早、晚第三纪的幔源类型上存在差别。第三纪火山岩数据点分布于DMM,EMIH和EMII三个端元之间,反映第三纪火山岩成因与这三个端元不同程度混合有关。本区火山岩成因与幔源有关,地幔不相容成分的特征表明有沉积物混入的可能,不排除是陆壳物质混入,不同深度岩浆的混合也是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12.
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华北及扬子陆块古地磁数据的基础上,作者结合秦巴地区丰富的地质资料,将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由震旦纪-第三纪的发展、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震旦纪末-志留纪活动阶段;志留纪末期-晚三叠纪相互牵制阶段;晚三叠纪-第三纪稳定阶段,由此认为,秦巴地区相应的3个阶段分别为:洋壳-陆壳发展阶段;陆壳的拉张→裂陷→收缩阶段;陆壳的固结、隆起阶段。  相似文献   

13.
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华北及扬子陆块古地磁数据的基础上,作者结合秦巴地区丰富的地质资料,将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由震旦纪—第三纪的发展、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震旦纪末—志留纪活动阶段;志留纪末期—晚三叠纪相互牵制阶段;晚三叠纪—第三纪稳定阶段,由此认为,秦巴地区相应的3个阶段分别为:洋壳—陆壳发展阶段;陆壳的拉张→裂陷→收缩阶段;陆壳的固结、隆起阶段。  相似文献   

14.
描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第三系软岩的典型地层剖面,论述了第三系软岩的沉积韵律建造和沉积旋回特征;运用颗粒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和差热分析,论述了软岩的粒度成分、主要矿物成分;通过物理力学实验,获得了软岩水理性、膨胀性和主要力学性质指标,证实第三系软岩具有与第四系松散土体相似的工程地质性质,属于极低强度的岩石.第三系软岩工程地质性质的研究是进行软岩工程设计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南阳凹陷同生断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阳凹陷是南阳—襄樊新生代盆地的组成部分,不整合叠置在华北地块、秦岭构造带、扬子地块之上,经历了早第三纪沉降、早一晚第三纪间的隆起和晚第三纪—第四纪沉降3期活动。本文根据本区早第三纪形成、活动的生长断层参数的统计、分析了断裂长度、延深、落差间的数学关系。在分析、确定几条主要生长断层性质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讨论了控制南阳凹陷形成的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对于进一步研究断层的形成机制和石油勘探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北侏罗系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昌桂 《地学前缘》2000,7(4):487-495
中国西北侏罗系油气田有 56个 ,分布在 7个侏罗系坳陷之中。文中根据侏罗系油气藏的烃源岩与储层匹配的关系 ,将油气藏分为自生自储、自生它储和它生自储 3种类型。以大量的实际资料为依据提出了自生自储型的油气藏分布规律 :在平面上 ,油气藏分布在成熟的有效烃源岩范围内 ;在纵向上 ,油气藏则分布在区域性优质盖层之下。侏罗系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 ,运移通道主要是断层。油气在成藏后普遍发生过 3次运移 ,使其在更新的层位中形成次生油气藏。侏罗系油气具有多次成藏期 ,主要成藏期发生在早白垩世末、老第三纪渐新世 ,最晚可跨到新第三纪中新世。文中利用自生矿物伊利石同位素年代分析方法定量地研究了吐—哈盆地 12个油田、准噶尔盆地 6个油田和民和盆地 2个井点的油气成藏期 ,提出吐—哈盆地油气成藏期主要有 4期 ,后 2个盆地主要有两期。  相似文献   

17.
莱阳凹陷烃源岩中的石油包裹体及油气初次运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莱阳凹陷莱孔2井下白垩统莱阳组水南段暗色泥岩为富含藻类体和无定形体的优质烃源岩。用高倍荧光显微镜观察,在这些暗色泥岩的砂质碎屑矿物和自生矿物中,发现丰富的微石油包裹体群。这些石油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较集中,为78~82℃。根据莱孔2井水南段古地温演化历史,进一步推算出烃源岩中这些石油包裹体的形成时间为74~77Ma。根据PVTsim模拟计算,这些石油包裹体的捕获压力为305~307bar。莱阳凹陷水南段暗色泥岩石油包裹体的发现,说明该凹陷在第三纪抬升以前水南段暗色泥岩曾经历过深埋与生排烃作用,为本区重要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18.
我国几个地区浊积岩系的特征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由于找寻沉积矿床、研究沉积环境和大地构造的需要,浊积岩(在构造意义上称为复理石)的研究有相当快的发展。作者对东北某地早第三纪浊积岩、秦岭中段三迭纪浊积岩和浙西奥陶纪浊积岩进行了野外观察和室内工作。本文就它们的识别特征、沉积环境和构造环境进行概要的讨论,可能对区测填图和普查找矿等方面工作有所俾益。  相似文献   

19.
新疆北部下中泥盆统层序及其界线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北部是中国北方下中泥盆统出露最全地区之一,1977年曾作为中国北方槽区典型剖面.笔者根据最新资料研究,重新选定了下中泥盆统标准层序(自下而上):下泥盆统:乌吐布拉克组、曼格尔组.芒克鲁组;中泥盆统:乌鲁苏巴斯套组、纸房组.并根据岩性变化及床板珊瑚化石资料,对乌吐布拉克组进行了重新审定,将原沙尔布尔提山剖面乌吐布拉克组下2层归入上志留统.重点讨论了下泥盆统的底界及下与中泥盆统间的界线.  相似文献   

20.
新疆阿克苏沙井子四石厂早二叠世欧美型植物的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克苏早二叠世植物化石,早在40年代诺林(1941)曾作过报道.1975年后作者曾多次去该区沙井子四石厂等地作过调研,经与西欧大量的标本仔细核对,认为四石厂地区植物化石兼具欧美式和华夏式植物群特点,其形态变异超出了国内常见同类植物化石的范围,是完全不同的新资料.文中着重对该区植物群面貌作了较详细地描述和讨论,并指出在地层对比和板块研究中将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