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郝诒纯(1920—2001)湖北咸宁人。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微体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全国妇联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等。她长期致力于古生物学、微体古生物学、中新生代地层和古海洋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为发展我国的古生物学特别是微体古生物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生物学会东北组已恢复活动,于1987年12月9日至11日在长春召开了首届学术年会—东北古生物工作展望学术讨论会。来自东北三省教学、科研、地质、石油、煤炭及博物馆等系统17个单位的代表及区内外来宾共80余人参加了大会。 会议传达了中国古生物学会秘书工作会议精神和今年召开的第11届国际石炭纪地层地质会议、古  相似文献   

3.
正值此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2021年7月9~14日,由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承办,东北亚国际地学研究与教学中心、《世界地质》和《Global Geology》编辑部协办的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2021年学术年会在吉林省长春市成功举行。大会主席由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军研究员,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古植物学分会副理事长、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主任孙跃武教授共同担任。  相似文献   

4.
张颖 《世界地质》2013,32(1):189
为贯彻落实《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提高我国地质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的业务素质,更好地开展博物馆及相关工作,由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古生物学会、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等和辽宁省化石保护局联合主办,2013年1月8-13日在沈阳(辽宁古  相似文献   

5.
后记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后记裴文中先生说他自己是第四纪地质学家。他所从事的工作无论是古人类、旧石器、古脊椎动物和地层以及史前考古,无一不是从第四纪的角度去研究它的,而且他在这些方面推动了我国第四纪的研究,说他是我国第四纪研究的先驱和奠基人是恰当的。裴先生曾和笔者谈过他去法国...  相似文献   

6.
<正>广开科研领域注重开拓性研究尹赞勋最主要的科研领域是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他最主要成就是三本《中国古生物志》奠定了我国贝类(软体动物)古生物学(即"古贝类学")之基础,他的志留纪地层及化石的一系列著作把我国志留纪生物地层学、历史地质学提到了很高的水平。此外,他研究的化石门类还涉及珊瑚、腕足类、锥石、笔石、古哺乳动物、古鱼类、古植物等,他所创建的"卷笔石属"是我国古生物学家建的第一个新属。这都说明他的科研领域极大地拓展,且成就辉煌。"古生态学"是建立在传统古生物学描述、鉴定与分类基础上的高级理论形态。尹赞勋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和德国科学家合作主编的学术专辑《古生物学和化石库》最近在Springer出版社国际刊物《德国古生物学杂志》(Palaontologische Zeitschrift,简称PalZ)第90卷第2期正式出版。该专辑由中国古生物学会和德国古生物学会主编,是2013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召开的首届中国和德国古生物学国际会议的会后学术成果专集之一。德国古生物学会主席、哥廷根大学Joachim Reitner教授,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杨群研究员,中国古生物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王永栋研究员以及德  相似文献   

8.
<正>由中国古生物学会主办、南京古生物所和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联合承办的"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 学术年会"于科研、科普、人才培养及化石 8月11 ~14日在沈阳成功举行。本次会议旨在展示近年来中国古生物学在 保护等领域取得的新进展,交流经验,进一步推动中国古生物学事业的发展。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科研、教 学、博物馆、化石保护、地质公园、科普基地、出版等行业以及地质、石油、煤炭等系统约九十个单位(包括两个国外高  相似文献   

9.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2002,22(4):297-305
今年是尹赞勋院士诞辰100周年,以此文来纪念尹先生对地质事业所做出的功绩。尹先生是中国最伟大的地质学家之一,他博学多才,不仅仅在古生物学,而且还在地质学的其他分支中做出巨大的贡献。他是第一个在法国学习古生物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而且他还是中国第四纪地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第一个发掘和研究中国洞穴沉积以外的第四纪地层和化石;他对大同火山,镜泊湖,北京房山云水洞的研究都是原创性的,成为后世研究的楷模;他主编的中国地层表和中国地层表续编是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必读书籍。此外,尹先生是第一个向中国介绍板块构造的学者。尹赞勋先生始终认为创新是科学研究的原,运输了帮助和鼓励年轻人学习,并且与他们分享他自己的资料和观点。  相似文献   

10.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原华北地质科学研究所 )第一任所长王曰伦先生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 (原学部委员 )。他曾长期从事地质科研和生产工作 ,涉猎范围极广 ,祖国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不仅在前寒武纪研究领域造诣颇深 ,而且在区域地质、矿床地质、地层古生物、石油地质、煤田地质、第四纪地质、大地构造、冰川地质及奥陶纪海相火山成矿理论等多学科的研究中也有独到见解 ,先后发表论文、专著、生产科研报告 1 0 0余篇(部 )。2 0 0 3年 1月 2 3日是王曰伦先生诞辰 1 0 0周年纪念日 ,天津地质矿产所拟出版《前寒武纪研究进…  相似文献   

11.
4月3日,“第九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我校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中心主任、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学科带头人、著名古植物学家孙革教授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孙革教授1968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博  相似文献   

12.
《古地理学报》2009,11(6):0-0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古地理学报》荣誉编委杨遵仪先生,于2009年9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杨遵仪先生1908年10月7日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县。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并留校任教。1936年赴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古生物学及地层学,1939年获理学博士学位。旋即回国参加抗战,任中山大学教授、地质系主任,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1946年回清华大学地学系任教。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1952年参与创建北京地质学院。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2年当选为美国地质学会荣誉会员,1994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克罗斯奖章,1997年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他曾担任九三学社中央顾问,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球科学》、《现代地质》、《古地理学报》等刊物及《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曾长期担任《古生物学报》、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主编和《地质学报》、《地层古生物论文集》副主编。他是美洲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美国耶鲁大学Sigmay Xi荣誉会员,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冈瓦纳地层分会委员。杨遵仪先生是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奠基人,是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和地层学家。他专长腕足类,是我国研究古生物门类最多的古生物学家之一,对许多化石门类均有深厚造诣,被誉为“古生物学活字典”。1986年,他与程裕淇、王鸿祯合著的The Geology of China在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继李四光之后系统地向国外介绍近半个世纪中国地质学研究进展的重要专著,影响深远。他与研究小组共同撰写的《中国三叠系》,是对我国三叠系研究全面系统的总结,这一成果作为《中国地层概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杨遵仪先生对界线层型和事件地层的研究居于国际领先水平。他于20世纪70年代末组织对国际地质学热点古生界—中生界界线进行研究,成为我国第一个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的领导人。他先后组织和领导IGCP203和IGCP272项目,对我国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界线地层、生物特征以及古—中生代之交的海洋生态环境更替和重大地质事件进行了综合研究。 2001年,浙江长兴煤山剖面成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金钉子”),该成果获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杨遵仪先生是著名的地质教育家。1956年,他主持出版了《古生物学教程》,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学校古生物学教材。1960年,他和同事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地层古生物学专业。1962年,他在国内首次开设了生物地层学课程。1980年,他与郝诒纯合作再次主编《古生物学教程》,并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他讲授过古生物学、地史学、地层学、古生态学、生物地层学和古生物学专题讲座等多门课程,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其中许多人后来成长为学术、管理等各个领域的领军人才。杨遵仪先生在“文革”期间受冲击被关进“牛棚”,仍坚持参加教学实践,设法了解国外地层古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动向,为文革结束后迅速缩小与国外的研究差距创造了条件。他乐意为同辈专家排忧解难,他热心提携后生,还十分注意在思想和作风上做出表率。他把部分积蓄捐赠给中国地质大学设立“杨遵仪奖学金”。他百岁华诞之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贺信中说:“四十七年前您是我的老师,今天仍然是我的老师,我将永远以先生为榜样,像先生那样做人、做事、做学问。”杨遵仪先生的一生是勤奋求索的一生,是甘为人梯的一生,是光辉奉献的一生。杨遵仪先生的辞世是中国地质界、教育界和科技界的重大损失。杨遵仪先生的高尚情操和道德风范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深切怀念杨遵仪先生!杨遵仪先生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相似文献   

13.
分子古生物是近年来迅猛发展起来的介于传统古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有机地球化学之间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目前世界上古生物学领域的一个前沿阵地,分子古生物学研究不仅可以使人们以分子水平上认识,解决演化生物学问题,而且可以广泛应用于第四纪地质,能源科学,高分辨率地层学,考古学,环境科学,法医学等诸多领域。本文重点介绍了如何利用现代和化石DNA资料,去研究演化生物学的问题,并简易,通俗地介绍了这一研究领域的  相似文献   

14.
《地层学杂志》2015,(2):238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定于2015年8月10日~14日在辽宁沈阳召开。辽宁是我国古生物研究的重要地区,尤其以辽西"热河生物群"和"燕辽生物群"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古生物化石的新发现享誉全球,为全球鸟类起源、被子植物及真兽类哺乳动物等生命起源以及全球重大地质事件、古气候和环境演变等领域研究和学科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辽宁在古生物化石保护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在古生物博物馆、科普教育活动以及古生物学人才培养等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新成绩。  相似文献   

15.
古王 《地层学杂志》2006,30(4):383-384
“国际古生物学大会”是国际古生物学界的最高组织机构“国际古生物学协会”(IPA)的系列学术年会,每四年举行一次,是世界古生物学科最高级别的大会。本届大会于2006年6月17日至21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古生物学会主办,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承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吉林大学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中心、北京自然博物馆和中国地质博物馆、常州中华恐龙园等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等共同协办。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古生物学原有研究领域不断受到冲击。现代科技成果迅速向古生物科学渗透,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建立和发展,一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也导致古生物学的重大变革。 在演化论方面,70年代初由美国古生物学家N.Eldredge和S.Gould提出的间断平衡(punctuated equalibrium)生物成种理  相似文献   

17.
5月 1 8日至 2 2日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 2 1届学术年会在西安召开 ,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大专院校以及产业部门的科研单位的 1 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由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会议除学术交流外 ,还进行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八届理事会换届选举暨新一届理事会工作会议 ,召开中国古生物学会教育与科普委员会会议和《古生物学报》编辑委员会会议 ,表彰学会活动积极分子 ,颁发第四届尹赞勋地层古生…  相似文献   

18.
索伴 《地层学杂志》2006,30(1):86-86
最近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戎嘉余院士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重大地史时期生物的起源、辐射、灭绝和复苏》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五年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四十多位研究人员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等国内外十四个单位共八十余位专家、学,以及四十多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紧紧围绕项目的总体目标,开展了多学科、多门类的综合野外考察,在获得多项重大发现和深入研究后,发表了一系列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基础研究原创性成果。  相似文献   

19.
几年来,在找油过程中,采用了以钻探为主同物探、化探、综合研究相配合的综合普查勘探方法:地质方面,以井下地其为主,配合物探成果和地面资料来编制各种图件,以研究地层,发现构造,揭露油藏。此外,还着重从地层古生物、岩相古地理、大地构造、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等方面进行配合。地球物理方面,使用了航空磁法、地面磁  相似文献   

20.
从近年来古生物学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出发,探讨古生物学的发展趋势,认为在今后若干年内,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对古生物已有门类的重新鉴定,新属种的填平补齐以及演化谱系分类等方面的研究仍然是古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应用古生物学、古生物学的边缘学科(如古生态学)将得到蓬勃发展:“间断平衡论”作为新的生物进化模式将得到验证和发展;“生物地质学”的研究扩大了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研究古生物的范围和古生物学研究的实际意义,将逐渐完善和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从而对古生物学研究的选题方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