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建筑结构地震反应观测系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建筑结构上获取的地震反应记录有助于促进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改进,从而减轻地震引起的生命财产损失.本文对建筑结构地震反应观测系统布设的目的进行了简要论述,并就观测系统的构成及测点布设原则作了详细介绍.此外,以防灾楼结构地震反应观测系统作为典型实例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3.
宾川地震信号发射台的震源系统、观测系统和观测结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概括总结了宾川地震信号发射台及所处区域地球物理观测的基本情况,重点介绍了宾川地震信号发射台观测系统的构成以及气枪震源在水库、井中激发的特性和信号的传播距离。对发射台建成以来所开展的工作、取得的观测实验研究结果以及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探讨。结合项目的目标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主要应开展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
763长周期地震仪具有频带宽、动态特性好、摆的零位稳定性好等优点,已取代了SK基式地震仪,成为我国基准地震台网的主要测震仪器,因此,如何确保763观测系统的稳定性,就显得更加重要。泉州地震台在基建项目完成后,对停机两年多的763地震仪重新进行了清理和...  相似文献   

5.
宾川地震信号发射台的震源系统、观测系统和观测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括总结了宾川地震信号发射台及所处区域地球物理观测的基本情况,重点介绍了宾川地震信号发射台观测系统的构成以及气枪震源在水库、井中激发的特性和信号的传播距离。对发射台建成以来所开展的工作、取得的观测实验研究结果以及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探讨。结合项目的目标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主要应开展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介绍了结构地震反应观测研究的意义。并以中国地震局防灾大楼和北京市人大办公大楼结构地震反应观测系统为布设实例,阐述了中国大陆地区结构地震反应观测系统的两种布设方式。对两种方式进行了分析,指出简化布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布设原则,用于指导结构地震反应观测系统的布设。  相似文献   

7.
描述了强震现场流动无线遥测地震台网观测系统的技术设计,系统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  相似文献   

8.
9.
叶保均 《华南地震》1998,18(2):63-68
介绍了广东省开展钻井高精度地温观测试验的基本情况.对1993年至今的观测资料分析表明,在无震背景下.单井日平均温度值维持在千分之一度左右变化,其中个别测站在100km范围内的4级地震前数日,日平均温度出现上升至百分之几度的现象,震后回复正常.表明地温观测是地震短临预报和无震判别研究的有希望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单台数字观测系统的维护和地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温州台近两年测震数字观测系统的运行情况,结合作者自己的研究,介绍了在硬件配置、软硬件的应用以及地震分析、保证月报质量等方面的一些有效的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1.
常规三维观测系统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得到规则采样的叠加数据体,能够用叠后偏移进行成像.叠前偏移成像对地震观测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叠前成像的要求设计观测系统,对于充分发挥叠前偏移技术优势、提高地震成像精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基于叠前成像的观测系统设计方法,首先基于叠前偏移空间采样准则设计观测系统的基本空间采样,然后根据采样均匀和面元属性一致性原则设计观测系统布局,并利用聚焦束、散射点叠前偏移响应、正演模型和波场照明等技术对观测系统逐步优化,得到符合叠前偏移成像要求并能解决地质问题的观测系统.该方法在中原油田近年来的高精度地震勘探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位移的减震结构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减震结构的设计, 其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不能反映阻尼器的非线性和结构在大震下的性能;时程分析法需要多次试算、十分繁琐的情况,采用以结构构件设计为主、线性粘滞阻尼器为强度补充的设计思想,将结构等效为单自由度体系,利用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对线性粘滞阻尼减震结构进行设计,并利用该方法设计1栋13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最后通过动力时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消能支撑框架结构设计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消能支撑框架结构设计方法,该方法能够实现罕遇地震下结构的目标位移控制,其主要设计思路是框架主体结构按非抗震设计或降低烈度进行抗震设计,消能支撑则由罕遇烈度地震下满足给定层间位移角限值的优化计算来确定。本文还给出了一个15层框架结构的设计算例,并把本文方法的设计结果与按常规方法的设计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桥梁限位器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建立了两跨简支梁桥和五跨多跨刚架桥两结构模型,针对限位器的种类、刚度、强度、安装位置,输入地震动等进行了大量工况下的数值模拟研究。研究表明限位器与柱(框架)的刚度比在0.5-2之间较优。将现有的限位器设计方法应用于两算例结构,对现有限位器设计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复杂构造地区进行照明度分析,对观测系统的优化设计有着重要意义.人们对如何进行正演照明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如何利用照明结果进行观测系统的优化设计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为了使照明度分析有一定的规范,通过文字和图形定义了炮点入射照明、检波点接收照明、共反射点面元入射照明、共反射点面元成像照明和炮点-共反射点面元-检波点...  相似文献   

16.
基础隔震结构的能量设计方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以能量分析方法为基础,解释了基础隔震结构体系的能量设计原理和设计准则。根据作者建立的标准能量设计反应谱曲线,结合我国现行的抗震设计规范,建立了基础隔震结构体系的能量设计方法,通过能量平衡关系对隔层的变形反应进行预测.最后通过算例说明能量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为该类体系的进一步推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非线性粘滞阻尼器消能结构设计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通  贺磊 《世界地震工程》2007,23(1):134-140
在建立非线形粘滞阻尼器消能结构性能曲线的基础上,建议了依据减震性能目标确定阻尼器参数的概略设计方法。提出了多自由度非线性粘滞阻尼器消能结构的等效阻尼比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建议了适用于多自由度非线性粘滞阻尼器消能结构地震反应预测的模态叠加法,方法与时程分析结果对比吻合良好。为使各层阻尼器参数更好地满足减震性能要求,提出了将概略设计得到的层阻尼器参数依据减振性能目标进行调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We propose a method that may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spatial orientation of the fracture plane developed during hydraulic fracture. In the method, magnetic particles are injected into the crack with the fracturing fluid so as to generate a sheet of magnetized material. Since the magnetization of a body with extreme dimension ratios, such as a crack, exceeds that of an equidimensional body and since this magnetization is sensitive both to orientation and geometry, this could be used to obtain information about the crack. By measuring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omponents of the magnetic field and field gradients at the earth's surface surrounding the injection well with superconducting magnetometers having 10–4 gamma sensitivity and also by measuring field direction within the well itself, it should be possible to calculate the orientation and perhaps infer the approximate geometry of the fracture surface. Experiments on electric field potential operat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is experiment could further constrain estimates of shape and orientation.  相似文献   

19.
结构抗震设计时程分析法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回顾了我国抗震设计规范的演变过程,将时程分析法与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了对比,指出了时程分析法在抗震设计计算中的地位与作用,时程分析法是能够考虑地震动三要素、地震环境、结构的非线性和能量损耗及损伤的真正动力分析方法,是比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更精确、更可靠、更合理的方法,不应仅仅作为补充计算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We hypothesize that anisotropy in soil properties arises from pore-scale heterogeneity caused by the alignment of aspherical soil particles. We developed a method to predict the permeability tensor from particle shape and packing structure. Digital geometry maps were created for the pore space in regular cubic and random packs of particles with various aspect ratios using a numerical packing algorithm. The lattice-Boltzmann method was used to simulate saturated flow through these packs, and the effect of particle shape and degree of alignment on the permeability tensor was characteriz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gree of anisotropy in permeability depends not only upon particle shape and alignment, but also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the pack. In random packs, more oblate particles and higher degrees of particle alignment lead to reduced permeability perpendicular to the direction of particle alignment compared to the direction parallel to particle alig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