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引平  李忠亭 《地下水》2010,32(5):62-63
通过对洛惠渠灌区供需水量的分析,提出了近期在现枢纽溢流坝段加闸拦蓄、实施引干入支工程.运用县西河与大峪河水库联合调节,缓解灌区灌溉供需矛盾,解决灌区缺水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煜振 《地下水》2007,29(6):94-9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解决水危机迫在眉睫,水资源的可再生利用是解决水危机的一种有效途径.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和可再生利用途径的研究不仅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而且涉及到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维持机理等许多方面的基础性技术问题.从水资源可再生概念出发、对水资源可再生循环利用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水资源可再生利用技术途径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洛惠渠灌区建成后因灌溉影响,地下水位普遍上升导致次生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整个灌区盐碱化问题显得特别突出,为了抑制盐碱化的发展,灌区修建了完备的排水系统,但经过多年运行灌区排水系统出现老化失修,排水不畅等问题。通过深入分析排水系统的作用及存在问题,引入生态治理的理念,提出利用工程、农业、生物、管理等多种措施解决灌区排水系...  相似文献   

4.
灌区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灌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是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及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调控措施。从灌区水资源管理政策、水资源循环转化规律、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与方法和水文生态4个方面,对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国内灌区水资源配置主要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保护政策落实不到位、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机制不健全、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实用性不强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基础条件较为薄弱。建议加强灌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政策与机制、变化环境下水资源循环转化规律、水资源承载力基础理论与评价新方法、水文生态调控技术、水资源实时风险调度与智能化管理技术以及水资源优化配置耦合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5.
聊城市彭楼灌区位于聊城市西部,属于资源性缺水灌区.为实现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持和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作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这篇大文章.通过对彭楼灌区现状年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分析彭楼灌区水资源特点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灌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了缓解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杨海源 《地下水》2022,(1):131-133,136
盈科灌区作为甘肃省大型灌区,是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利命脉,灌区长期运行以来存在一系列工程老化、续建及配套投入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灌区整体效益的发挥,进行节水改造尤为必要.本文在对灌区水资源状况进行评价的基础上,以2019年和2020年分别为现状年和设计水平年,对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盈科灌区现状...  相似文献   

7.
针对潘庄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和特点,应用优化方法,对灌区的水资源管理从宏观上进行决策模型的研究,并采用大系统分解协调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赵宁  魏守忠  吴虹睿  惠小玲 《地下水》2008,30(3):100-101
通过对灌区水资源特征及灌区作物需水量分析,得出灌区缺水特性是春旱性,为保持灌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灌区农业生产条件,治理灌区土地盐碱化,提出灌区开发地下水资源的合理性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廉晓风  郑太林  熊安 《地下水》2023,(3):114-116
对灌区水资源平衡进行分析是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规划的基础工作。为研究陕西省中型灌区水土平衡问题,以2018年作为现状年,综合陕西省中型灌区供用水相关基础数据,对中型灌区水资源需水量与供水量进行预测,并进行供需平衡分析,结果表明:灌区现状年需水量17.01亿m3,各类供水工程年可供水水量为26.18亿m3。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规划措施相继实施后,预测规划年2025年和20235年需水量分别为18.18亿m3和20.14亿m3。2025年和2035年可供水量分别为21.19亿m3和24.76亿m3。以习近平“十六字”治水思路为指引,统筹规划陕西中型灌区改造后,至2035年,增加了灌溉有效面积,种植比例进行了优化,灌区的可供水量增加,灌溉水利用系数得到了提高,供水量能够满足规划年需水要求。  相似文献   

10.
王怀国 《地下水》2011,33(3):93-94
位山灌区积极推广农业节水技术,通过发展井渠相结合灌溉技术,推广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控技术,应用渠道衬砌等高效输配水技术,鼓励发展微灌、喷灌等田间灌水技术,有效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为农业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1.
王明娜  向友珍 《地下水》2008,30(4):21-23
现代灌溉引水工程的发展,改善了灌区的农业用水条件,但同时改变了灌区上的自然生态环境、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等。分阶段总结了地下水的相关研究与应用;剖析了地下水调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分析了地下水调控研究现状;最后通过总结给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秦三群  余军 《地下水》2012,(4):111-112
水资源是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质。通过分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分析泾惠渠灌区水资源可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以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使灌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支改顺 《地下水》2010,32(6):108-109
分析灌区29年间(1977-2005年)井点水位变化规律,建立地下水位二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利用模型来预测未来15年的地下水位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地下水位1977-1984年为平稳阶段,1985-1992为埋深变浅阶段(恶化阶段),1993-2001年为埋深变深阶段(改善阶段),2002年至今又为平稳阶段,主要受灌溉方式影响。未来15年灌区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刘瑛 《地下水》2011,(1):127-128,137
对甘肃省景泰川引黄灌溉工程水资源利用进行研究.对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及灌区的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对灌区水资源的分析,通过计算灌区内来水及用水情况,对灌区进行水量的平衡分析,明确提出灌区在水资源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当前水资源匮乏的现实情况下,要积极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开展灌区的水资源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5.
灌区水资源实时优化调配决策软件研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北方水资源短缺的特点,在一定农作物种植比例条件下,将有限水资源分配给各种作物,进行非充分灌溉,使有效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并以模拟技术为手段,以控制作物不同生育期土壤最低含水率为方法,结合降水的随机性,进行灌区优化配水过程设计及可实施自修正的灌溉决策软件研制。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流域水资源调控方案评价与优选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明确黄河流域水资源调控目标的基础上,结合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特点,从水资源利用效果和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提出了体现水资源调控目标的指标体系;将效用理论、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和理想点技术结合,建立了调控方案水资源利用效果评价模型;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流域水资源利用的角度,提出了流域水资源调控方案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准则和量化评价方法。用黄河流域水资源调控方案验证了模型和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和层次分析法对疏勒河流域昌马灌区、双塔灌区和花海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昌马、双塔和花海三大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各不相同。昌马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处于高级阶段,开发潜力最小,进一步开发应以深度开发为主,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双塔灌区和花海灌区均处于中级阶段,进一步开发潜力较大,其中花海灌区开发潜力最大,水资源开发方式应逐渐从广度向深度转变,耗水型向节水型过渡。研究结果对疏勒河流域灌区尺度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钟秀 《地下水》2021,(1):83-85
乌江灌区位于黑河流域中游甘州区境内下段,灌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现状农业灌溉水价对灌区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为对近年来乌江灌区农业水价改革实施成效进行探讨,本文在对乌江灌区自然地理状况、灌区农业灌溉面积、水资源量分配和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水价改革实施的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妍 《地下水》2021,(2):175-176,222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是摸清流域及区域水资源承载状况,建立合理调控措施的重要依据.以辽宁鞍山市2011-2015年水资源开发利用数据为基础,对鞍山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核算,并对所辖各县区承载能力状况与程度进行评价,经过综合分析评价可知,鞍山地区除台安县水资源承载为临界状态外,其它县区均为不超载.根据评价结果,有针对性的提...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农业水资源评价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景社 《地下水》1995,17(1):1-3
正如对所有事物的认识都需要一个过程一样,人们对水资源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早期仅把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作为流域或区域的水资源,但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70年代以来,开发利用地下水在工农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开始促使人们把地表径流和参与水循环的地下水量一起看作区域水资源。这种观点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